7月22日,商務部公布全國第二批12條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名單,作為山東唯一入圍的步行街試點,青島臺東步行街位列其中。坐擁商業、區位、交通、文化、環境等優勢,臺東步行街進入這份國家級「大名單」,可謂實至名歸。不過,臺東商圈的巨大「人氣」也使得周邊交通越來越不堪重負。為了解決這一痛點,威海路平戰結合地下工程於7月26日正式開工,打響臺東商圈改造提升工程的「第一槍」。
威海路平戰結合地下工程開工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威海路與臺東三路路口,看到以往車輛川流不息的威海路部分路段已經封閉。威海路靠近人行道的兩側,已經架起了圍擋。圍擋內,施工人員、工程車輛開始緊鑼密鼓地工作。站在臺東三路過街天橋上,可直觀圍擋內的施工景象。許多「老青島」望著改造的威海路感慨萬千,還有不少市民在天橋上拍照留影。
日前,市北區召開新聞通報會公布,7月26日威海路平戰結合地下工程正式開工,該項目是一個充分利用地下資源併集環境提升、交通治理、商業提檔於一體的示範性項目。工程主體沿威海路南起寧海路,北至長春路,支線為臺東三路、人和路及臺東八路地下。地下共四層,地下一層至三層為商業和停車場,地下四層為長度約1.3公裡的南北雙向四車道城市地下道路,規劃總建築面積約13.33萬平方米。項目建成後,將啤酒文化商務區、臺東三路步行街乃至臺東商圈有效地整合為一體,增加約7000個就業崗位。同時可為周邊居民和商戶提供800餘個停車位,並與周邊停車場互聯,沿威海路設置地下雙向四車道,將極大緩解該路段交通擁堵狀況。地下工程還在臺東一路、臺東三路、臺東八路、延安二路、長春路規劃了5條24小時地下過街通道,同時與臺東地鐵換乘站連接,將人流成功引入地下,發揮臺東地鐵換乘站輻射功能,實現客流互動與共享模式。
第一標段威海路工期約60天
記者了解到,威海路平戰結合地下工程位於市政道路、步行街地下,所處區域商鋪林立、人流量大,為減少工程建設對城市生活的影響,將採用分段施工方式組織實施,項目共分為5個標段。第一標段威海路(長春路-臺東一路)工期約為60天,自7月26日至9月25日將對威海路進行封閉施工,該標段其餘工程將全部轉為地下施工。
「該項目位於城市核心區,周邊商戶、住戶密集且老舊房屋較多,因此確保周邊原始建築物安全、減少施工期間的噪聲和揚塵汙染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將優化方案、精心組織、嚴格管理、文明施工、安全生產,爭取將環境影響控制在最低限度。 」青島中防興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梁穎元表示,項目施工會選擇新工藝、新技術,確保工程支護及周邊環境安全。
打造商業中心復興「青島樣板」
7月22日,商務部公布全國第二批12條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名單,作為山東省唯一入圍的步行街試點,臺東步行街位列其中。在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的大背景之下,各業態都在尋找融入新經濟的方式,臺東商圈亦是如此。此次躋身全國試點,臺東在規劃布局、業態品質等方面再次提升的契機已經到來,必將迎來一次「躍級之旅」,借勢激活這片青島百年商圈。
「2019年底全面啟動了臺東國家級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借鑑上海南京路和南京夫子廟等地先進經驗,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改造,高水平運營,計劃用3年時間基本實現臺東商圈的迭代升級。 」市北區委常委、宣傳部長、臺東步行街改造提升指揮部副總指揮徐樹成說,未來臺東將打造成為中國北方城市更新的典範、商業中心復興的樣板、消費高質量發展的平合,使之成為時尚之街、文化之街、網紅之街、流量之街、青年之街、品牌之街,助力青島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建設。
/ 聲音 /
市政協委員,青島市社會科學院城市所副所長、研究員 冷靜
升級改造須講究傳承
臺東的升級改造必須傳承臺東的歷史價值,必須遵從發展規律,必須從人的需求出發。
一是高端商業設施應該有適當的引進,這對於提升它的品位和檔次有很大的幫助。但必須關注人氣的集聚,延伸臺東商業平民性的歷史傳統,努力形成高中低檔共存、立體化綜合性的商業網絡體系。二是要關注商業與地鐵的結合,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地下商圈,這是臺東商業街可以升級改造形成新的消費熱點的重要途徑。三是要關注夜經濟。改造提升不是要取消目前存在的夜經濟,而是要規範夜經濟,促進夜經濟有序發展,使之成為臺東商業街的獨特魅力。尤其要推動夜經濟與街邊小店等融合發展,形成「商旅文體」融合發展的夜經濟消費氛圍,提升夜經濟消費品質。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專委會秘書長、市委黨校博士 李光全
打造網紅地標集成區
對於臺東步行街的升級改造,一是堅持高標準改造,以最新的業態和模式塑造高品質、高體驗的步行街。二是注重與網紅經濟、網紅概念、網紅模式相結合,打造網紅購物地標集成區,以網紅產品、網紅店為街區改造注入活力、注入青年屬性。三是借力抖音、微視頻等全新傳播手段,助力臺東商圈有效提升傳播力。四是挖掘臺東商圈文化,強化商圈的文化注入,提升商圈的文化屬性。五是成立臺東商圈高標準打造專家委員會,與臺東商圈商家協會一起,成為商圈復興的兩大助力。
本版撰稿 青島早報記者楊博文 劉文超 視頻剪輯 寧婧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