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2億單身男女:為能夠獨自生活而感到驕傲吧

2021-03-03 新京報書評周刊

微信ID:ibookreview

『與453000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按:把中國人口數量算作14億的話,單身男女已佔了超過14%的比例,當然,這並不是一個幽默的數字遊戲,而是一個事實——國家民政部門數據顯示,中國單身男女數已近2億,如今超5800萬人一個人生活。主動選擇單身的女性明顯增多,據第六次人口普查,30歲及以上女性中2.47%未婚,而第五次普查時僅為0.92%,我國第四次單身大潮已經到來。

(順便科普一下:前三次單身潮是:①20世紀50年代,首部《婚姻法》頒布,多數受苦的中國婦女選擇離婚;②20世紀70年代末,知青為返城紛紛選擇離婚;③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引發了傳統家庭觀念的轉變,掀起單身潮。)

在人類進化的漫長歷史裡,「家庭」這一形式成為最穩定可靠的選擇,也成為了人類需要共同生活的最佳詮釋。人們內心深處同時有著離群索居的隱秘願望和對孤獨終老的深深恐懼。傳統思想與社會文化自始至終在或彰顯或潛隱地告誡我們:獨自生活將導致孤獨和孤立,而你絕不會想要那樣的生活,連寄居蟹都需要個伴兒;在遠古和現代,孤立都是刑罰和監獄系統的殘忍工具。所以,你怎麼能一個人生活!?

而在今天,地球的另一端,已有一半以上的美國人處於單身,獨居人口佔到了美國戶籍總數的28%,甚至超越了核心家庭的所佔比重。絕大多數單身者會熱忱投身社會與社交生活,比同齡已婚人士更熱衷於外出就餐、鍛鍊身體、參與藝術及音樂課程、公眾活動及公益活動。更有證據表明,比起與配偶居住的已婚人士,獨居者的身心更為健康,而他們所代表的都市公寓的生活方式更為綠色環保。我們正在學習單身,並由此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以上觀點來自於克裡南伯格的《單身社會》一書(這本書也入選了新京報書評周刊2015年度好書的生活類好書提名噢),今天,書評君特地選摘了此書精彩的導言部分,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重新審視單身與獨居。

單身,哪有那麼可怕。


《單身社會 · 導言》(節選)

Going solo: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

作者:艾瑞克·克裡南伯格

(Eric Klinenberg)

《舊約》之初是這麼寫的: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樂園與人間,水,光,晝與夜,以及人世間的萬物,每天的創造之後,上帝都說:「這很好。」然而,當上帝創造了亞當之後,他的語氣變了。上帝突然宣稱這是他第一件不甚完美的作品:「他不應該孤單一人。」於是,上帝創造了夏娃,從此以後亞當不再是孤單一人了。

隨著時光的流逝,對孤單的反對從一種神學的禁令延伸到了文學與哲學的領域。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寫道:「被孤立的人,無法從政治的聯盟中分享獲益,又或者已然自給自足而無需分享獲益,這樣的人已不再是城邦中的一部分,因而也與野獸或神無異。」古希臘詩人提奧克裡圖斯也堅稱「人類永遠彼此需要」,而羅馬帝國的皇帝、斯多亞學派的馬可·奧勒留更是宣稱:「人類是社會化的動物。」

其他物種也是如此(可惜,亞里斯多德也只說對了一半)。野生動物僅在條件所迫下才選擇獨自生存,尤其是當食物出現緊缺時。不然,絕大多數物種都更願意選擇群居。群居生活自然有其代價,如為了族群中的地位而產生的競爭以及偶爾發生的暴力衝突。但群居的種種優勢,如:族群為個體防範來自掠食者的侵襲、合作協同捕食、繁衍後代的效率等,令其所帶來的代價和劣處,相形之下變得不值一提。與人類最為接近的物種猿猴,就是穩定的社會化群居動物。即便是眾所周知的獨居動物紅毛猩猩,在出生後的七八年中也是與母親共同居住生活的,正如著名的荷蘭靈長類動物學家卡雷爾·范斯海所發現的那樣,在蘇門答臘食物資源豐富的沼澤叢林中,紅毛猩猩與它們的遠房表親黑猩猩「一樣熱衷於社交」。

紅毛猩猩並不是唯一被誤解的動物。寄居蟹也被證實為一種社會化的動物,它們生活在多達一百隻組成的族群中,因為離群索居是無法令種族繁衍昌盛的。一本寫給即將成為寄居蟹飼養者的寵物指導手冊中這樣說:「每一隻水缸裡最好有兩隻寄居蟹,如果可能的話,每種種類兩隻。」這並不僅僅是因為它們需要保護,或是在獲取食物時彼此幫助,也同樣是為了一個更為簡單的原因——獨自生存的寄居蟹更易因壓力而生病,它們會對身體自暴自棄,有時甚至會失去一隻蟹足或是蟹鉗。

正如不同歷史時期的立法者所認識到的那樣,孤立對人類來說也是一種無法承受的壓力。在遠古社會,放逐在所有的酷刑中排名最高,僅次於死刑處決(甚至有人認為放逐是一種比死亡更為殘酷的命運)。在十七世紀與十八世紀末期,現代監獄系統開始推廣單獨監禁的做法,因為正如英國法學威廉·佩利所說的——孤立隔離「能提升懲罰的威懾力」,進而制止犯罪。時至今日,僅僅美國就羈押著大約兩萬五千名「超級囚犯」,在那裡,正如一位傑出的心理學家所紀錄下的,超級囚犯們「被不同程度地單獨隔離,這確實是有史以來所可能實現的、最高程度的、最徹底的剝奪人性的懲罰」。人們常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種與世隔絕的囚禁狀態——無論是單獨監禁的擁護者還是反對者,都一致稱其為「生不如死」。

「家庭」這一形式是人類需要共同生活的最佳詮釋。縱貫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體系,家庭而非個人,一直是構築人類社會以及經濟體系的基石,這恰恰合情合理。正如生物進化學家們所指出的,群居生活為最早期的人類社會成員創造了競爭優勢,因為群居意味著安全與保護,獲得食物,以及繁衍後代的機會。社會科學家尼古拉斯·克裡斯塔與詹姆斯·福勒也提出,通過自然選擇,我們人類發展建立起一種生物遺傳上的傾向性——更樂於建立親密的社交關係。

家庭是人類社會的核心單位

然而,今非昔比。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人類一直在從事一項偉大的社會試驗。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世界各地數量龐大的不同年齡、不同政治信仰的人們,都選擇了獨居生活。不久以前,人們還習慣於在年輕時結婚,而死亡才是終止婚姻的唯一方式;當年輕喪偶時,人們選擇早早地再婚,而老年喪偶的人們則搬去與家人同住,或是家人選擇搬來陪伴他們。但如今,人們選擇晚婚(佩尤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如今男性與女性的初婚年齡都以及「達到了世上最高紀錄,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男性與女性的初婚都推遲了大約五年」),人們離婚,而後十多年地保持著單身。有些人活得比自己的伴侶長久,並且千方百計地避免與他人共同居住——即便這個「他人」常常是他們自己的孩子。人們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間輪迴流轉:獨居生活,與他人一起生活,共同生活,又再回歸獨居。

不久之前,獨居還被視為一種過渡——通向其他更為長久的生活方式,例如與他人結為伴侶共同生活,或者搬入療養院。而如今此想法已經不再適用,幾個世紀以來,美國社會第一次面對佔據人口絕大多數的單身人群。典型的美國人一生中更多的時間是單身而非已婚,而單身時人們大多獨自生活。於是,自然而然地,人們也開始學習適應孤獨與獨居,並在學習中精心打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

統計數字說明了一切,而這一社會現象的數據則令人觸目驚心。1950年,僅有22%的美國成年人是單身,同時,400萬美國人選擇了獨居生活,獨居者佔到了美國住戶的9%。在那時,獨居生活在美國西部廣闊且荒蕪的諸州中常見,如阿拉斯加、蒙大拿以及內華達州,那裡吸引著外來的勞力,而獨居不過是他們在通往更傳統的家庭生活的過程中一個短暫的過渡階段而已。

今天,超過50%的美國成年人正處於單身,其中3100萬人獨自一人生活,這意味著差不多每七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選擇了獨居。(這個數字還不包括約800萬自願或非自願選擇了集體宿舍的美國人,例如生活在輔助生活機構、看護中心以及監獄中的人們。)獨居人口佔到美國戶籍總數的28%,這意味著獨居者已經成為了僅次於無子女的夫妻家庭,成為了美國第二大戶籍形式,遠遠超越了核心家庭、多代複合式家庭模式、室友同居以及老人之家等其他形式。令人吃驚的是,獨居生活同時也是最為穩定的居住及生活方式。相比其他生活方式的人群,獨居五年以上的人們更可能維持同樣的狀態不變,而此項穩定性的數字,獨居人群僅次於有孩子的核心家庭,位列第二。

女性構成了當代獨居人口的主體:大約1700萬女性選擇了獨居,相比之下,男性中獨居人口僅為1400萬。單身人口中的多數,是1500萬35至64歲之間的中年男女,而老年人則有1000萬左右。18至34歲之間的獨居年輕人約為500萬,而1950年時獨居年輕人口僅為50萬,因此,毫無疑問,這一群體也將成為獨居人口中增長最快的一個群體。


美國畫家Edward Hopper作品《ALONE》

儘管獨居生活正在盛行,它卻是當代鮮少被談及,因而,也最常被誤解的問題。年輕人都渴望獨立生活,一段時間的獨居之後,即便很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他們又很擔心繼續保持獨居是否合適。儘管單身人士堅稱自己的生活很愉快,而且也終會找到自己的伴侶,人們依然忍不住為單身的親友們操心擔憂;我們憂心忡忡地想為喪偶後獨居的年邁父母或者祖父母提供幫助,即便老人們表示更樂意獨自生活,子女後輩們卻往往變得更為不知所措。

無論情況如何紛繁複雜,每個人和家庭都將獨居生活看作一種隱私,但實際上,越來越普遍的獨居現象應該被正視為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話題。但不幸的是,當獨居現象的興起偶爾被公眾談及時,評論家們總是將其視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社會問題,一種自戀、社會道德崩壞以及公眾生活銳減的現象。人們滿懷道德感的談論著,試圖去理解為什麼許多人選擇了獨居生活,而這個問題本身,卻恰恰是被一種被誤導的產物——介乎《父親什麼都知道》的浪漫主義理想以及《欲望都市》光線亮麗的誘惑之間的假象造就了誤解。有目共睹的是,這場獨居生活的社會試驗實際上是趣味橫生的,與人們傳統保守的印象相反,獨居生活甚至並非那麼孤立離群。

獨居生活的興起本身也已成為一種具有革新力量的社會現象:它改變了人們對自身,以及人類最親密的關係的理解;它影響著城市的建造和經濟的變革;它甚至改變了人們成長與成年的方式,也同樣改變了人類老去甚至去世的方式。無論今時今日我們是否與他人一起居住,獨居幾乎與每個社會群體、每個家庭都密切相關。

……

不久以前,如果某人對自己的伴侶不滿意而尋求離婚,他必須為此作出合理的說明。而今則完全相反——如果你對於婚姻並非全然滿意,你必須提出理由來說服自己維持這婚姻,因為當代文化更致力於讓每個人為自己謀求最好的結果。

人們對於住所的穩定性甚至更為削弱。人們經常搬來搬去,而社會學家將現代社區稱為「責任有限的社區」,鄰裡社區成為人們建立聯繫卻並不期望這種關係會長久維持的地方。工作場合的狀況也頗為類似,僱傭者不再為有能力的僱員提供一生的職業機會,而每個人都知道應該為自己籌謀打算、自我激勵,而公司則認為這是維持公司景氣的唯一辦法。德國社會學家烏爾利希•貝克與伊莉莎白·貝克·蓋爾茨是這麼寫的:「在人類歷史上,個人第一次成為了社會再生產的基礎單位」。而所有的一切,都隨之發生了變革。

在現代社會,絕大多數獨自生活的人都有一種更為便捷的社交方式,他們只需離開家,去參加城市中活躍的各種社交生活。大規模的城市化是第三個促成了獨居社會興起的因素,其中一部分理由正是因為單身亞文化的形成凝聚了一群擁有共同價值觀、自我認識以及生活方式的人們。

亞文化在城市中蓬勃發展,吸引了那些不墨守成規的人們,他們在城市生活豐富密集的多樣性中,找到與自己相像的其他人。(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總是將亞文化與固定的地方聯繫在一起,如格林威治鎮的波希米亞亞文化、曼哈頓海灘的衝浪文化等。)當亞文化建立並為人們所認知後,它的繁茂昌盛甚至可能反過來影響甚至改變整個文化。歷史學家霍華德•楚達克夫就指出,在18世紀以及19世紀早期,芝加哥和紐約那樣的城市中的單身男子建立起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種圍繞著酒吧、民間組織、公寓式住宅以及相對更為自由的性觀念而建立的生活方式。到了19世紀末期,這種曾經獨樹一幟的單身漢文化已經成為了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且普通的組成部分,因而,反而失去了它的鮮明個性。單身者,包括那些獨自居住的人們,不再需要將自己局限在幾棟特定的建築、酒吧、鄰裡社區或者特定的城市中了。各種各樣的場所正在不斷增加,從健身房、咖啡館、酒吧、住宅區,到各種各樣的服務,如清潔服務、代烹飪、外送等,都是為了滿足他們的需求而建立起來的。除了一些顯著的特例,他們發現到處都是理解他們的經歷並感同身受的人們。正如伊桑•沃特斯在《城市部落》一書中寫道的,單身與獨居者,在彼此的支持下,獨自生活。


插畫《怎樣獨自生活》(How to Live Alone)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為什麼?——或者更確切地問,為什麼這麼多人在面臨其他諸多的選擇之時,依然覺得獨居生活具有獨特的吸引力?為什麼在當今世界最為富足的社會中,獨居現象變得如此普遍?是什麼使獨居生活對於年輕人、中年人和老年人都極具誘惑?

人們投身獨居生活這樣一場社會試驗,因為大家相信,這是有益處的。獨居生活有助於人們追尋神聖的現代價值——個人的自由、對自身權力的掌控以及自我實現,這些都是自我們青春期起直到生命終結,具有極為重要意義的價值。獨居生活使人們可以在適宜的時間,以自己的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獨居生活將人們從家庭以及婚姻伴侶的需求和限制中解放出來,令人們可以更將注意力集中於自身。在我們今天的時代,數位化媒體以及急速擴張的社交網絡,令獨居生活甚至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受益——保持隱私與獨立的空間與實踐。這意味著,獨居生活令人們有機會探索並認知自身生命的意義與目的。

然而自相矛盾的是,獨居也許恰恰是人們需要的新社交方式。畢竟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獨居生活不過是一種周期性的狀態,而非穩定的長久之計。儘管並非所有獨居者,但獨居者中確有許多人最終決定他們需要回歸家庭生活並尋找一個生活伴侶,愛人、家庭成員,或者是朋友。但這些人同時也清楚地知道,如今每個人的生活安排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承諾也未見得是永久的。人們開始改變傳統,卻依然不確定新的生活究竟何去何從,而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在各個階段變換生活狀態也依然變得司空見慣,單身、單親家庭、成婚、分居、穩定的愛侶,以及最終又回歸獨自一人。

這意味著每個獨居的人都將面對更多的壓力,有時也難免忽然產生自我懷疑——究竟什麼才是恰當的生活方式。但這並不代表獨居者應當被冠上孤獨或者離群的帽子,事實恰恰相反,有證據表明獨居者與他人相比,在社交上更為活躍,而獨居者佔比較高的城市也擁有更為蓬勃的公共文化。

找到全新以及更好的方式來幫助那些因社交隔離而感到困擾的人們是重要而且急迫的,但是,將獨居現象與社區的終結或者社交的衰落聯繫起來並傷春悲秋,反而是將對於社交隔離問題的關注引向錯誤的方向,而對於那些急需幫助的個體與地區卻毫無益處。

獨居與孤獨並非同一個概念,但在近年來,許多記者、教授以及權威人士一直持續不斷地將兩者混為一談,將獨居現象的增加當做當代社會解體的徵兆,並激化了人們對此的恐慌。第一個例證就是《孤單的美國人》一書,此書是在哈佛醫學院教授精神病治療法的夫妻學者傑奎琳·奧爾茲與理察·施瓦茨合寫的。他們在書中警告說「不斷上升的孤獨感」與「國內不斷提升的社交孤離」正在危害人們的健康與幸福,書中提出了兩個令人震驚的調查研究結果,以支持這一論點:其一來自於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文章報導說在1985年到2004年間,宣稱自己無人可以討論或傾訴重要問題的美國人的人數翻了三倍,已接近美國人口的1/4。

《孤獨的美國人》在書中的第二個調查甚至更為粗心大意:2000年美國家庭住戶中大約有1/4是獨自居住的人,而這則顯示了如今人們是多麼孤獨且與世隔離。實際上,幾乎沒有證據可以證明獨居是造成美國人孤獨感的元兇。大量的公眾調查表明,決定孤獨感的並非人際交往的數量,而是質量。是否獨自居住並不重要,問題的核心是人們是否覺得孤單。而實驗室式的調查研究以外,也有大量的證據足以支持這個觀點,就像離婚和分居的人們常常說的那樣,與一個不對的人生活在一起,才是最寂寞的事。

那些總是在媒體上鼓吹婚姻而譴責單身主義的專家們也推波助瀾。以《婚姻的狀況》為例,在書中,作者琳達·懷特與麥琪琳·加拉格爾指出,與已婚的人群相比,那些獨居的人(包括離婚、喪偶及單身人士)更難獲得快樂、健康和財富。她們宣稱:「婚姻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益的」,而同時,不婚的人「與身患癌症或者身處貧窮的已婚人士相比,男性的壽命要短十年,而女性短壽更甚」。

這些警言也許確實出自好心,但與調查顯示的結果相比,確實誇大其詞了。例如,充分的證據表明,從未結婚的人們與正處於婚姻中的人們相比,幾乎一樣幸福快樂,而且甚至還要比那些喪偶或者離婚的人要來得更快樂,更不寂寞。還有證據表明,糟糕的婚姻會給雙方都帶來極大的壓力、負擔和疾病;最近的一項調查還表明,「身處糟糕的婚姻關係中的人們甚至顯現出比離婚人群更高的健康風險」。更重要的是,誠如《婚姻的狀況》一書的某些批評者所指出的,將已婚人士與非婚人士放在經歷其他問題困擾的前提下進行調查比較,僅僅具有學術研究(以及統計學)上的意義,換句話說,已婚人士良好的精神、健康以及經濟狀況,也許恰恰是他們能維持持久婚姻的原因,而非持久婚姻的結果。


婚姻並不一定是幸福感的來源和保障

並非只有婚姻制度的支持者才會因為激進的觀點而影響他們的分析研究,與他們持相反意見的單身主義的擁躉以及捍衛者們也常常會犯同樣的錯誤,單身主義者集中精力尋找不婚的秘密以及社會學定論,以至於他們無暇也無力去研究獨自生活的種種挑戰。例如,儘管在《選擇單身》一書中,心理學家貝拉·德保羅也認同獨身者承受了各種偏見和歧視,但「最後仍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儘管這對他們來說並非易事,而且幸福快樂也並非永遠(畢竟,誰又能保證永遠?)。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知道原因。

獨居生活並非像人們常常定義的那樣是一種社會問題,但對於獨居者以及那些關心他們的人而言,獨自生活確實會帶來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困難。正因為過往的人類社會從未擁有過如此龐大的獨居者人口,這也意味著人們無法從過往的歷史中獲得經驗教訓,這也將理解「在大量獨居者的社會中生活究竟意味著什麼」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最高,而我們的當務之急是理解當代社會是如何演變至此的。

獨居的興起是來自於現代都市文化的各種因素集合,而人們通常認為的,是來自隱修主義、形上學的古老傳統。城市提供了小村鎮無法企及的自由,讓人們可以展現各種個人主義的怪癖,以及嘗試探索各種新的生活方式。都市環境,從酒店區域、公寓住宅、社交俱樂部,都為希望拖延成家立室的年輕人,提供了各種獨居時也可盡情享受的全新體驗。最終中年人與老年人也開始使用那些城市設施,並促進了新的環境的建立。19世紀晚期,全世界的中心城區已經成為了成年人的樂園,到處都是酒吧、飯店、娛樂場所,而迅速崛起的商業街文化也吸引著獨居者外出社交而非獨自躲在家中。

對我們中的許多人來說,單單只是想到獨居生活,就令我們產生對孤獨的緊張感,而這並非毫無根據。儘管對於有些人而言,在某些條件下,獨居生活確實會造成孤獨、苦惱、疾病,但很顯然,這種災難性的結果也並非無法避免。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尋找他們待在家裡就可以實現的個人主義——或者,也許待在家裡可以為他們帶來的個人主義。能夠負擔自己居所的年輕專業人士,更傾向於擁有家裡的個體主導權,而不願意與室友共居;三四十歲的單身人士並不願意為了尋找人生伴侶而放棄獨居生活而帶來的種種好處(個人的、社交上的,以及兩性關係上的);離婚人士以往的婚姻經歷終結了他們對於浪漫愛情是幸福與穩定的基礎的幻想;喪偶的老年人,為能夠獨自生活而感到驕傲,結交新的朋友、參與社交群體和活動,開始全新的生活。

儘管每種情況不盡相同,但所有這些人都將面臨一個共同的挑戰:他們不僅僅需要解開如何獨自生活的謎題,更需要學會活得更好。在這個問題上,他們並不孤單,我們所有的人,不管此時此刻我們是獨自生活還是與他人一起生活,都需從他們的答案中學習成長。


《單身社會》

艾瑞克·克裡南伯格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5年2月

本文摘選自《單身社會》的導言部分,有刪節,經出版社授權發布,編輯:方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點擊以下 關鍵詞 查看精彩內容

年度好書 | 四月好書 | 紅鏡頭 | 聶隱娘 | 同性戀群像 | 馬克·吐溫 | 康夏 | 權力的遊戲 | 小王子 | 孤獨圖書館 | 黃家駒 | 腋毛禁忌 |二十四節氣 | 伍迪·艾倫 | 夏日翻書 | 禁菸令 | 瑪麗蓮·夢露

新京報書評周刊

ibookreview

投稿&合作郵箱:ibookreview@163.com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88個星座的神話傳說,在標準星圖下復甦。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獨家折扣《星空》,還贈送治癒萌書《你今天真好看》。

相關焦點

  • 【你是單身嗎】中國單身男女近2億 第四次單身潮正在來臨?
    日前,國家民政局數據顯示,中國單身男女人數已近2億,中國第四次單身潮正在到來,主動選擇單身的男女明顯增多。
  • 你是哪種單身貴族?想驕傲就去驕傲吧!
    在很多人眼裡,單身不是罪,孤獨才要命進來測一下吧,看看你究竟是哪一種類型單身貴族? 想驕傲就去驕傲唄!A:大姐型單身貴族你比較會照顧人,不管是在熟悉的或是陌生的環境裡,都會主動跟人打招呼,每當有狀況發生時,你也總是能夠毫不猶豫地出頭解決,不喜歡逃避,有著天生的領導才能,易樹立威信,在朋友圈中是屬於大姐級人物。
  • 單身男女如何過好一個人的生活?
    新 聞據報導:如果一個人生活感到孤單,58.0%的受訪年輕人會多結交朋友一起活動,51.0%的年輕人選擇多運動,46.6%的年輕人會多讀書。其他做法還包括:外出散心(38.1%)、在家打掃衛生(37.6%)、研究烹飪技巧(35.2%)、潛心工作(32.0%)、培養興趣愛好(32.0%)和學習(22.9%)等。16.6%的受訪年輕人會主動尋找伴侶,儘快組成家庭。評 析單身男女,兩個人在一起有兩個人的快樂;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精彩。若是還沒有等到最好的那個人,那就再說吧。
  • 單身狗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為TA而來」 上海單身生活秀快來圍觀吧!
    大數據顯示,我國獨身人口規模已到達2.4億,其中有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這一數字會上升到9200萬人。」這其中藏著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同時單身經濟將為品牌商和零售商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如何貼近單身人群的生活方式,回應其獨特消費需求,把握下一輪年輕消費力的商業引力至關重要。
  • 既非愛情神曲也非金錢頌,《致單身男女》在童話和殘酷現實之間趟新路
    幾乎與這個調查完全對應,在電視劇中這三個職業也是魅力男性的盤踞地,一如《離婚律師》裡的律師吳秀波,《好先生》裡的米其林廚師孫紅雷,還有《致單身男女》中的「火星男」建築師陸毅。《致單身男女》作為電影《單身男女》的電視劇版,沿用了電影「火星男」建築師方啟宏、「地球男」金融才子張申然和「港漂」少女程子欣一女加兩男的基本人設。
  • 你單身麼?中國第四次單身潮來襲,單身人口近2億
    國家民政局數據顯示,中國單身男女人數已近2億,中國第四次單身潮正在到來,主動選擇單身的男女明顯增多。
  • 中國成年人口2.4億單身,卻有人認為單身很好,為什麼?
    今天看到一篇《我國單身成年人口2.4億人》的文章,文章中以民政部2018年提供的數據「我國單身成年人口2.4億人」為線索,論述是單身好還是談戀愛結婚好,其中六六發現很大的篇幅都在勸大家繼續保持單身,還找了各種理由,可是六六這裡想引用一句孟子留下來的一句古訓反駁一下,那就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國單身成年人口2.4億人根據民政部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
  • 伊對:為單身男女打造低門檻的專屬戀愛交友社區
    獨自來到上海打拼的她,憑藉著超出常人的努力與吃苦,成為房產中介「安家天下」的店長。而在這過程中,「徐姑姑」一直默默支持著她:在事業上,向她毫無保留地傳授自己的絕技「老洋房」業務,並且為了保護她與上司針鋒相對;在生活中同租一室的二人相互照顧,最終徐姑姑更是幫助房似錦化解了與她母親多年的矛盾。
  • 哄睡,陪玩……2億中國單身男女,開始偷偷享受這些服務
    調查顯示,中國單身人口早在2017年就超過了2億人。現在我整個人好像變得沉著了一些,對戀愛看得沒之前那麼重要,心動的感覺還是很重要的,如果沒遇到合適的,就再等等吧,如果不能跟對方一起進步、生活變得更好,那不如單身吧。
  • 珍愛網發布《2020單身人群調查報告--飲食男女篇》六成男女戀愛後...
    隨著國內形勢的日漸好轉,無論是消費的欲望還是出行的欲望都逐漸復甦,不少飲食男女走出家門享受美食帶來的愉悅,可見,「吃」在人們的生活中一直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吃和情感到底有什麼關係呢?對此,520當天,珍愛網發布《2020單身人群調查報告--飲食男女篇》,針對單身男女在情感及飲食方面進行抽樣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100份。
  • 我國單身男女已經超2.4億,單身經濟興起,為何不敢談戀愛!
    單身經濟興起,一人食走俏。很多人擔憂人口老齡化,但老齡化的危害尚不明顯。而性別失衡的苦果,90後已經開始品嘗了。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六普」)結果,中國大陸男女比例為104.9∶100。2.4億人單身狗,看起來並不誇張?
  • 你造嗎 中國單身人口已近2億
    資料圖@中國新聞網【單身人口近2億 中國第四次單身潮來襲!】國家民政局數據顯示,中國單身男女人數已近2億,主動選擇單身的「單女」明顯增多。獨居人口從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如今有超過5800萬人一個人生活。中國第四次單身潮正在來臨,然而社會的觀念和制度並沒有發生相應的變化。相關報導:單身人口近2億 中國第四次單身潮來襲(來自界面新聞)在電影《BJ 單身日記》中,主人公布裡奇特·瓊斯是個32歲剩女,一個平淡多年、有些急不可耐要將自己嫁出去的女人。
  • 弗洛倫蒂諾:為球員們和教練感到驕傲 他們已經決定降薪10%
    直播吧12月21日訊 據《世界體育報》報導,皇家馬德裡俱樂部會員大會周日召開,俱樂部主席弗洛倫蒂諾做大會發言。在發言中,他談到了球隊主帥齊達內、新球場建設以及降薪等問題。
  • 中國單身人口破2.6億,「單身狗」真的快樂嗎?有80%男人被動單身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這大千世界,假如有您的關注點讚,將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也在不斷的提高,生活變好之後大家希望能夠尋找一些更有有趣的事情,而不是局限在一個地方生活一輩子,當人們思想開放之後,也不願意再只有簡單的生活,平平淡淡的結婚生子
  • 真·憑實力單身!中國單身狗已達2.4億!
    前幾天看到一條熱搜,#我國單身成年人口2.4 億人#這個龐大的數據讓佳佳震驚了一下:為什麼有2.4億人單身,卻沒有一個人跟我談戀愛?!!佳佳緊接著看了報導裡的男女比例,發現失調嚴重的省份男女比例高達120:100!按這個比例來算的話,120個男生裡面,會有20個單身狗。情況十分嚴峻呀。
  • 單身男女突破2億: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對結婚生子不著急了?
    同樣,生育率也跟著持續走低,於是有專家提出建議建立生育基金,以緩解人口結構帶來的壓力。01結婚or單身都是生活方式的正常選擇不論是單身還是結婚,其實都是不同的生活狀態而已,但是總有些人覺得結婚比單身更高級,更幸福。
  • 我國單身成年人口2.4億:「一人食」走俏,但單身快樂是強撐?
    我國單身成年人口2.4億:「一人食」走俏,但單身快樂是強撐? 一年一度的「雙11」狂歡節,前兩天終於落下帷幕,但這次的購物節又打破了消費記錄,無論是大商家還是小電商們都賺得缽滿盆滿,紛紛取的了雙贏。年度盛宴結束了。
  • 《單身男女2》香港首映 火星男吳彥祖為愛回歸
    香港慈善首映禮 吳彥祖為愛首度現身    8日全國點映結束後,有關《單身男女2》的結局引發影迷廣泛熱議,很多女性觀眾疼惜吳彥祖,安慰宣稱「我娶你」。昨晚,「火星男」終於按捺不住,早前已宣布暫別娛樂圈的他首度亮相,與導演杜琪峯、監製及編劇韋家輝,主演楊千嬅、高圓圓、周渝民共同出席《單身男女2》樂善堂慈善首映禮,讓苦苦等待數月的影迷們歡欣不已。首映禮上吳彥祖傷心表示:「本以為第一部我已經贏了,沒想到第二部要再次選過。
  • 長樂單身不哭 不孤單:中國第四次單身潮來襲 單身人口近2億
    然而單身者,正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群體,一個社會符號。有媒體報導,國家民政局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中國大陸有1.8億單身男女。  這一趨勢並非中國大陸獨有。臺灣媒體報導,2012年臺灣15歲以上的單身人口為939萬人,佔總人口約42%;日本國立社會保障和人口問題研究所預測,到2030年,日本的終身未婚男性比例將增至30%,而女性則增至23%。
  • 致單身男女們
    但是男女在這個年齡就得注意了尤其是單身男女。男在三十歲以前應當考慮先立業再結婚,三十歲以後建議還是考慮先結婚再立業。女在二十五歲以前應當考慮先立業再結婚,二十五歲以後應當考慮先結婚再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