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7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增長到77歲,翻了一倍還多。
隨著壽命的增長,人們對老的定義和認知也在不斷變化。
究竟什麼能定義老年?什麼能定義老態?
年齡不再是唯一標準,而腳則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人老腳先衰,即使你不服老,腳上衰老的跡象卻也掩蓋不了。
《70大有可為》,珍惜身邊寶藏老人!
當雙腳開始有這些變化,預示著你的身體也開始衰老。
由於腳部暴露或者天氣原因,腳部皮膚容易乾燥、脫皮,如果排除以上因素,腳還是容易起皮、乾裂、說明腳部皮膚的膠原蛋白減少了,保溼性能變差。
隨著時間的流逝,足弓會變得塌陷,韌帶會更加鬆弛,這會讓腳背變得更平。更重要的是,提醒大腦韌帶得到過度拉伸的傳感器也會發生故障。這就讓老年人的身體容易失去平衡,而且站立行走也容易出現疲勞。
常年穿高跟鞋會增加患錘狀趾的風險,它是指腳趾的一種彎曲畸形,早期畸形和症狀可能不明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輕度的不適會變得越來越嚴重,可以發展成為固定畸形,這時由於彎曲的腳趾總是蹭到鞋,還會長出難看的雞眼和老繭。
人開始衰老的時候,皮膚很容易出現一些傷口,尤其是腳部,平常不注意就可能出現傷痕,當傷口變多的時候預示著衰老也就開始了。不僅如此,傷口的癒合還會變得越來越慢。以前身體上又有傷口,很快就能癒合。年齡變大以後,就不會那麼快了,尤其是腳部出現的傷口。老年人腳部的血液循環相較年輕時變差,癒合的速度也就會慢。
腳底充滿了膠原蛋白、彈性蛋白和脂肪組織,可以算得上是人類天生的內置鞋墊。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膠原蛋白的生成量會減少,脂肪墊隨之變薄,緩衝作用也會減弱。如果沒有這層緩衝墊,雙腳在早上的感覺還會很好,但到了下午或晚上就容易腳疼,自己會感覺是用骨頭直接接觸地面在走路。
平時我們關注比較多的是髖關節、膝關節等,卻容易忽略腳的關節。大家可能不知道,腳有30多個關節,這些關節的功能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開始退化。關節炎最常侵襲足面的大腳趾或足部中間的關節。除了疼痛,患者在早晨會有僵硬感,隨著身體的活動有所減輕,但過度使用後或夜間會再次惡化。
人老了後,腳部肌腱容易有缺水等退變現象,然後就會讓腳的靈活性變低。腳會變得比較僵硬,不靈活,同時發生肌腱撕裂和斷裂的風險也會提高。
腳部衰老也並不是無計可施,我們平時可以做一些護理工作來預防腳部衰老。
每天將雙腳蹺起2~3次,平或高於心臟,此時腳、腿部血液循環旺盛,下肢血液流回肺和心臟的速度加快,得到充分循環,頭部可得到充足而新鮮的血液和氧,同時對腳部穴位、反射區也是一個良性刺激。很多部隊行軍後都用此法迅速消除疲勞,此外平時多抬腳也有好處。
泡腳是一年四季都要堅持做的事情,這樣能促進血液循環,甚至可能起到改善心臟供血的作用。如果奔波了一天,感到腳部特別疲憊和酸痛,可以將粗鹽調進溫熱水給自己做個"足浴",10~15分鐘就行,能舒緩腳部的不適感,促進腳踝和小腿的血液循環,舒展筋骨,改善下肢的僵硬感。但需要注意,有些患有皮膚病或特殊疾病的人群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平時可以做做光腳瑜伽,努力用腳去練習拿筆、拿石子,或者用腳拿起毛巾等。可以把皮筋放在腳的旁邊,動動腳趾頭,做類似刷窗的運動,左右上下,對腳踝肌肉有幫助,如果腳踝扭傷後,也可以試試做這個訓練來恢復。
一雙適合中老年人穿著的鞋首先鞋的長度要比腳長約1~2釐米,因為人每走一步,腳都會向前移動0.6釐米,只有這樣趾頭才有足夠的空間。老年人的腳本來就容易疲勞,如果讓腳尖空間有狹小感,則更會疲勞。此外,鞋寬度也要合適,站立時趾間才不會相互擠壓引起不適,否則時間長了容易導致腳部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