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章有錄音哦~
我的朋友最近問我,你的育兒理念是不打不罵,那麼小D犯錯了,你懲罰嗎?
當然懲罰啊,但懲罰不只有打罵這兩種啊。
朋友接著問,那不打罵,怎麼確保這樣的懲罰是有效的?總是共情理解孩子,是不是也是一種變相的縱容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是的,我的育兒理念應該說是受小D當年在紐約的認知老師影響很深的。她主張,孩子都是天生的配合者,所有調皮搗蛋背後都有原因。父母需要理解背後原因,幫助孩子成長。但認知老師也強調,
最好的幫助孩子成長的途徑,就是讓孩子自食其果。比如孩子總扔玩具,說了幾次,也給了替代方案,但是仍然沒有效果。那麼就索性讓孩子扔壞玩具,並且不再買新的了。那這樣孩子就能明白自己扔玩具,等於之後沒有這個玩具。理論聽上去很簡單,但當年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有很多困惑。首先,「自食其果」有兩類,第一類是
自然結果,也就是動作本身就會帶來的結果。比如扔玩具,玩具壞了,這就是自然結果。另外一類是
邏輯結果,也就是需要人為幹預的。比如同樣是扔玩具,我們沒收孩子的玩具,不能繼續玩了,這就是邏輯結果。
很多育兒書,包括我們的認知老師都會建議,要多讓孩子承擔自然結果,因為邏輯結果仍然是我們人為在懲罰孩子,這容易讓孩子引起反抗。
如果這件事本身的自然結果對孩子毫無影響呢?比如,孩子不想洗澡,那麼即使放任他10天不洗澡,似乎對他也不影響啊?
再如果自然結果對家長的影響反而更大。上學前磨蹭,結果遲到趕不上班車,反而需要父母犧牲上班時間送去學校。又或者,自然結果會有危險怎麼辦?比如孩子就是非要玩火,是讓她去摸一次,然後燙傷嗎?顯然,以上這些任何情況,都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而這個時候,自然結果似乎作用就不大了。這時,就需要使用邏輯結果,也就是我們人為幹預進行管教。
一點不誇張地說,當年我為了區分自然結果和邏輯結果,真的花了很多精力,一點不亞於準備GMAT的邏輯考題結果越繞越暈,搞得自己帶小D反而更加不自然,很糾結了。但好在那時的我已經明白一個道理,育兒各種理念和門派,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給自己按下了一個暫停鍵,放下各種理論問自己,
「懲罰」小D最終的目的是什麼?這麼一想,答案就很明確,
既不破壞親子聯結,也可以讓小D明白道理。想明白了這個答案,我頓時不再那麼糾結自然結果和邏輯結果了。我給自己制定了五個原則。這是我強調過很多次的,小D犯錯後,我不會花很多時間在她口頭表達道歉,而必須讓她行動表示。
最終我和她花了一個多小時,才把地上的動力沙收拾差不多,然後再用掃地機器人打掃乾淨。
很多家長在讓孩子自食其果時,往往只關注孩子有沒有道歉,也就是所謂的認錯態度。
而結果之所以稱為結果,一定要對孩子的行動有影響,不然也容易陷入孩子只要說句對不起,就能逃避承擔結果了。這裡要注意一點,像小D屬於自尊心很強又很倔強的,那麼在大庭廣眾之下,如果你想跟進「結果」,最好是找個沒有別人圍觀的情況下進行。孩子控制衝動的前額葉發育還不完善,所以不要妄想我們使用了一次自食其果的方法後,他們就不再犯了。
不管是孩子在挑戰底線,還是孩子真的控制不住,我們應對的方式始終是一樣的。小D從出生開始就是高需求倔強的孩子,我們從她1歲多開始就不斷地告訴她,該怎樣進行情緒管理。並且告訴她,即使自己再生氣,打人扔玩具是不對的,同時一定會跟進每次的「自食其果」(收拾玩具、把打翻的牛奶擦乾淨等等)。小D現在5歲了,她仍然會「大怒」。但因為我們的應對方式一直沒變過,慢慢地,我們說的話就變成了她的自我對話。很多次,我能看到,她自己會大哭大叫,邊對自己說,「打人是不好的,怪獸要走開」。說實話,我在小D2、3歲的時候也有過動搖,真的會覺得「學了那麼多,似乎也帶不好娃」。好在我堅持下來了,也看到了量變到質變的結果,對她也是對我們父母的。所以有一句現在是我一直提醒自己,也想和大家共勉的,
孩子需要通過1000次的嘗試,才能真正內化任何一個技能。第一個層面就是關於度,能給孩子一點點小教訓,也是幫助她做的更好的,但不至於引發孩子的「抗議」。
比如,小D最近功課完成的情況不理想,那麼我就會小D討論,最近她做功課太匆忙了,每天看視頻的時間需要從45分鐘變成20分鐘,來保證她把作業做完。這個對我們來說就是合理的「懲罰」,而不是,小D一周再也不能出門去玩了,這樣的「懲罰」就有點過重了。
這個度是很多父母容易忽略的,懲罰的目的是希望孩子改變這個行為。不要覺得懲罰重一點孩子就更能長記性,當孩子感覺糟糕或者有對抗情緒時,他們不會想要變好。換句話說,我們是
提前心平氣和地告訴過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邏輯結果,
幫助孩子理解他為什麼受到這樣的「懲罰」,而且標準是一致的。我經常見過一些家庭,一開始孩子打長輩,大家都嘻嘻哈哈覺得好玩。結果孩子越打越開心,父母才開始進行管教了。這種前後情緒大轉折,對孩子來說就是驚喜。孩子的認知無法理解,為什麼同樣的行為之前被允許,現在卻不行。並不是說和孩子之間就不能有玩笑,但內化規則意識永遠都是
先嚴後松,先確定再變通,對家長對孩子都好。雖然今天在講「懲罰」,但我的觀念一直是,更要多正面強化。那正面強化要有效,就不能泛泛地誇,尤其要避免類似,「寶寶真棒,寶寶是媽媽最喜歡的乖寶寶「這類的誇獎。
而需要具體地指出她做的好的地方,「寶寶今天在餐廳可以非常安靜地和爸爸媽媽一起吃飯,像大人一樣了」。還要注意的是,
使用陳述句,千萬不要說,「寶寶今天在餐廳沒有大叫,真好」,有時這會起反向作用。我很早前就和大家分享過,父母的關注就像陽光,關注哪裡,哪裡就會生根發芽。今天講的是「術」,並沒有分析孩子犯錯背後的心理動機。但這十分重要,比如是否和我們缺少聯結了?是否壓根沒懂為什麼需要遵守這樣的規則?是否是我們家長本身就沒以身作則呢?之所以把「懲罰「作為單獨一篇寫一下,其實就是希望提醒大家,
育兒最關鍵的是「平衡」。
如果說,「愛與自由」是我們育兒的整體理念,那麼「規則和後果」也是在其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我身邊見過很多父母,過度「愛與自由」,而把父母的位置拱手讓出,孩子變得毫無規矩可言。等到父母覺得局面失控時,反而還認為這是「愛與自由」的鍋。
育兒就像是衝咖啡,只有「愛與自由」會太膩,只有「規則和後果」會太苦,兩者融合,才是一杯美妙的拿鐵,一切正正好。不要因為害怕「破壞」親子關係而不教育,這不是真正的愛。教育不只有打罵,也可以平和尊重地讓孩子意識到他們的行為錯在了哪裡。
愛孩子,不是你做什麼,我都OK;而是因為我太愛你了,捨不得你這麼做。有規則的愛,有界限的自由,才是我們應該給予孩子一生的財富!我看到很多朋友周末繼續在微博進行
#和大J一起健身#的打卡,就像一位朋友說的,和我一起做最美的媽媽,養最快樂的娃,我真的很受鼓舞呢。那今天我繼續分享我的打卡。今天我做了下面這兩個,先是尊巴,這是有氧運動。然後做了站姿腹部。之前有朋友問,B站是哪裡?就是www.bilibili.com哦,下面圖中標題的紅字就是搜索的關鍵詞。我是先尊巴作為有氧,然後再做局部塑形,這個春節讓我的腰圍失守了。我並不是經常做躺下的腹部訓練,因為如果核心不強,姿勢不對,反而對頸椎壓力很大,斜方肌進一步緊張。
先送上我的腹部訓練動圖,這麼一套做下來,腹部還是有感覺的。
跳的時候自我感覺挺好的,結果看視頻就發現,小姐姐是在尊巴,我是在老年廣場舞,不過運動就是自己開心就好啦。
讓更多的人也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