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說到真正風華絕代的女子,林徽因無疑是最耀眼的一個。
她不僅美豔如花,高雅端莊,還飽讀詩書,是作家、詩人、更是建築學家。民國三大才子都敗在她的石榴裙下,詩人徐志摩為她拋棄髮妻,哲學家金嶽霖為她一生不娶,建築學家梁思成守護了她一生。
就連文壇才女張愛玲、冰心、蕭紅,以及影視明星周 旋、阮玲玉、蝴蝶、李香蘭等,都無法掩蓋林徽因的光芒。
在她們當中,雖有比林徽因更上相的,卻沒有她那麼高雅;雖有比林徽因更高雅的,卻沒有她那麼耐看;雖有小時候了了的,長大卻不盡人意;雖有長大了尚可的,小時候卻是個醜小鴨。
可林徽因無論是什麼時候,都是那麼紛麗多姿,光彩照人,有著別人無法企及的美。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林徽因從小到大的12張照片中看出來。
01 三歲時的林徽因
1904年,林徽因出生於浙江杭州陸官巷的一個書香世家。她的父親林長民早年間遠赴日本留學,回國後又任北洋司法總長等職位,她的叔叔林覺民是革命先驅,她的姑姑同樣才華橫溢。
林徽因作為家中的長女,取名字都精雕細琢。最終,還是飽讀詩書的林老太爺根據《詩經.雅大雅.文王之什》中「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所以取名林徽音。後來,這名字與男詩人林徽音同名,才正式改為了林徽因。
02 五歲時的林徽因
5歲的林徽因隨家人搬 遷至蔡官巷子的一處私宅,在這裡度過了3年童年時光,也給人生奠定了不可動搖的根基。
從小就乖巧懂事的林徽因,在這裡受到了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的大姑姑的啟蒙,與表姐妹們一起讀書認字,從此愛上了書香,為她後來的文學道路打下紮實的基礎。
03 十二歲的林徽因
林徽因9歲的時候,全家從江南水鄉杭州遷居至上海,12歲時又從上海遷移至北京,並且與表姐妹們一起入讀北京培華女子中學。
這所頂級中學是由英國教會創辦的,培養出來的學生都風度翩翩,具有上流社會氣質。從照片上亭亭玉立,氣度不凡的姐妹身上便可窺見。
04 十六歲的林徽因
1920年,16歲的林徽因隨父親林長民去歐洲遊學。此時林徽因雖然略顯青澀,但已出落得大方又得體,清新又嬌豔,正是這個鮮活的少女模樣,讓浪漫詩人徐志摩過目不忘,瘋狂不已。
也是在這時候,林徽因與建築結下了不解之緣。遊學至英國時,她被房東的女兒黛絲對建築的熱愛所感染,立志將來要學建築學。
05 二十歲的林徽因
1924年4月23日,著名的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擔任隨行翻譯,林徽因與梁啓超、蔡元培、林長民等一群文化人喬裝打扮負責接待。
當時林徽因、泰戈爾、徐志摩三人的合影,還被各大報紙在頭條報導,三人也被稱為「蒼松竹梅三友」。照片中的林徽因,已經告別了青澀的少女時代,成長為一個略有成熟知性味道的女人。
06 二十一歲的林徽因
1924年,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與梁思成的父親梁啓超,有意給這兩個年輕人創造相處的機會,於是安排了兩人一同前往美國康奈爾大學讀預科班,後轉入賓夕法尼亞大學讀建築學。
但由於該校不招女生,林徽因只好「曲線救國」,先註冊戲劇學院舞臺美術設計專業,再輔修建築系的課程,來完成自己建築學的夢想。
在這裡,林徽因不僅靠勤奮和天賦獲得了學業的成就,還講得一口流利的英文,活潑健談,擁有了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且她穿著打扮時尚,就算是放在一百年後的現在來說,也毫不過時。
07 二十四歲的林徽因
1928年3月21日,為了紀念宋代的建築學家李誡,林徽因和梁思成選擇在這一天舉 行婚禮。
林徽因穿上自己親手設計的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鳳冠霞帔」,與一身簡潔莊重的黑色西裝的梁思成並肩而立,他們共同在中國駐加拿大領 事 館裡,留下了幸福而神聖的宣言:我願意。
兩人從此結為伉儷,相伴一生。
08 二十五歲的林徽因
25歲的林徽因在協和醫院生下了女兒梁再冰,正式升級當母親,臉上處處洋溢著初為人母的喜悅,散發著慈祥而溫柔的美。
3年後,林徽因又生下了兒子,為紀念宋代的建築學家李誡,取名李誡。後來,這對兒女在林徽因的言傳身教下學業有成,梁再冰當了中國駐外記者,梁從誡成了歷史學家。
09 二十七歲的林徽因
1931年起,林徽因正式受聘於中國營造學社,她與梁思成一起走遍了15個省,考察了2738處古建築,為我國的建築學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
考察工作異常艱辛,常常風餐露宿、日曬雨淋,但從小家庭條件優渥的林徽因,卻依舊能登高爬梯丈量測繪。
林徽因在「人豔如花」的外表下,依然保持著不輸給七尺男兒的堅韌,她把堅強和美麗,風情和理智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10 三十七的林徽因
1937年起,戰爭爆發,時局動蕩,北平淪陷,為了躲避戰爭,林徽因一家不得不遷移至四川宜賓附近的李莊,住在低矮破舊的農舍裡,物質條件匱乏。
而在顛簸流離的過程中,林徽因還不幸肺病復發了。但此時的林徽因並沒有流露出半點的痛苦和絕望,依然面帶微笑,一臉的柔和與安詳。身體不那麼難受時,還在為編纂《中國建築史》整理資料。
11 四十五歲的林徽因
為了能在新中國周歲生日的時候,將國徽掛上天 安 門城樓上,林徽因與梁思成帶著病體,領導清華大學國徽設計組進行競稿的設計。
照片中可以看到兩人都很清瘦,但是眼睛炯炯有神,對工作熱情飽滿,幹勁十足,是專心致志,別有一番韻味的美。
後來,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奮戰,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林徽因和梁思成設計的國徽圖案,最終以鼓掌的方式通過。林徽因頓時熱淚盈眶,為自己設計的作品能成為國家形象感到無比驕傲與自豪。
12 四十八歲的林徽因
時間已經走到了1952年,也是林徽因生命的最後的那段時光裡。林徽因常年綿纏於病榻上,用「瘦骨嶙峋」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了。
但這時候的林徽因,依然沒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安心養病。而是忙碌於人民英 雄 紀 念 碑的建設,以及北京景泰藍的搶修保護中來。
她思維活躍,想法如泉湧,興奮之時清瘦的臉還泛起了紅暈,十足一個活潑跳躍的小女孩。
寫在最後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在北京協和醫院因病逝世,走完了她美麗的51年人生。
林徽因51年的人生不算長,經歷了繁華與優渥,經歷了貧困與疾病,也經歷了戰火的洗禮與新中國的成立。
但無論在人生的任何階段,她都是那樣的美。她少女時期是俏麗之美,中年時期時柔韌之美,晚年時期時祥和之美。
我們不禁會感嘆:林徽因為什麼會這麼美呢?
林徽因的學生張德沛曾回憶說:「林徽因的美,跟一般的影星不一樣,影星的美要打扮,要描眉畫鳳。但她不施粉黛,一站在那就很高雅,十分有魅力!」
也許這就是所謂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吧?林徽因的氣質,都藏在她讀過的書裡,林徽因的優雅,都是厚積薄發的沉澱。這種美不僅僅是美在皮表,更是美在骨子裡。
此外,林徽因還活得美,任何時刻都不忘追求美。
古建築考察工作異常艱辛,她依然能保持詩意,發表多篇小說、詩集,在文學領域遍地開花。而在詩意之外,她又邁上三尺講臺,成為一名摩登漂亮又樸素高雅的教書先生,講課談笑風生毫無架子。
即便是在抗戰時期,流落到李莊,住在低矮簡陋的房子裡,她也不忘把屋子裝點得溫馨十足。並在夜幕降臨的時候,點上一盞燈,穿上一襲白袍,對著窗外的荷池輕吟: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
.....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原創不易,希望大家多多轉發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