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京的臺東區谷中五丁目,有一座臨濟宗國泰寺派的寺院,叫「全生庵」。
在谷中一丁目那一帶,寺廟很多,「全生庵」不大也不起眼,正殿灰瓦葺頂,是一座古舊的木造建築,平時非常安靜。別看這個寺廟規模不大,但是與許多名人有關,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和安倍晉三等都到這裡坐過禪,擔任過防衛大臣等的著名政治家石破茂等也在這裡坐過禪。
全生庵
全生庵與日本首相們
中曾根康弘任首相5年時間裡,曾在這裡坐禪167次。在任首相期間,無論怎麼忙,一般都會在星期六來到這裡,和平井正修住持一對一坐禪。中曾根的坐禪時間比較長,每次大約一個半小時左右。他曾談到過自己的坐禪體驗:
「在廟裡坐一個小時禪,結束後和尚『噹啷』一聲敲一下鈡。這時,就覺得自己的身體『嘎達嘎達』地分解了,融化了,而且在無意識的世界中,感到有一種溫暖的湧動包容著自己,但是同時湧起一種懺悔的心情,感謝的心情也在這溫暖的湧動中湧起。為什麼會這樣?我不懂,但是總歸是一種『對不起』和『謝謝』的心情在湧動。這樣的經驗有過數次。
這以後,想和和尚談一談這樣的經驗,但是又覺得不好意思。兩、三個月後終於問了和尚。於是和尚說:這是一種悟,這種事情我體驗過100多次了。」(中曾根康弘、石原慎太郎 《日本 永遠》,PHP文庫,2003年,69頁。)
全生庵中還有中曾根康弘寄贈的書法「大道坦然」,字體粗狂有力,龍蛇飛動。聽說這是鎌倉時代第5代執權北條時賴的辭世之句。宋代禪宗初傳日本時,得到了北條時賴和其子北條時宗的支持,北條時賴曾在鎌倉建立建長寺,並請來宋代禪僧蘭溪道隆為開山之祖。
2007年9月,安倍首相因潰瘍性大腸炎惡化,僅僅一年就突然辭去總理的工作,被人們指責「拋棄政權而去」。他身心交瘁,在辭去總理的7個月以後,來到全生庵,開始學習坐禪,每一月都來一次。從2012年開始,他能再次精神飽滿,重任首相,成為日本歷史上任期最長的首相,據說也與他來全生庵坐禪有一定的關係。
全生庵
全生庵與中國
這個全生庵,和中國也是有聯繫的。這裡有一座第一位為中國辛亥革命獻身的日本志士——山田良政的紀念碑。
山田良政(1868年1月25日-1900年10月22日),日本青森弘前人,大陸浪人之一。畢業於水產講習所(現東京海洋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北海道海帶公司工作,不久後赴上海分公司工作,與中國人沈文藻學得一口流利的中文。在中日甲午戰爭時,他擔任日本陸軍的翻譯,戰後接受日本海軍的命令,將在百日維新失敗後遭清政府追殺的康有為等人用軍艦護送到日本。1899年7月,山田良政在東京神田三畸町旅館與孫中山會晤,為孫中山堅定的革命意志和熱情所感染,從此後一直追隨孫中山,參與中國的推翻滿清的民主革命。
1900年,亞洲主義者、公爵、日本貴族院議長近衛篤麿建立「東亞同文學院」,山田良政擔任教授。1900年9月25日,孫中山在山田良政等的斡旋下,在臺灣會見了當時的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局長後藤新平,日本方面答應為孫文的起義軍提供武器。1900年10月8日,興中會會員鄭士良受孫中山委託,率領會黨群眾600餘人在惠州三洲田山寨起義。起義軍屢敗清軍,並很快發展到2萬多人,準備打到廈門去迎接孫中山及他在日本訂購的一批軍火。
惠州起義之初還比較順利,革命軍四戰四捷,但好景不長,先是日本內閣易主,新上臺的首相伊藤博文反對援助孫中山;然後革命黨人又發現,他們上了當,在菲律賓購置的一批軍火竟全是根本無法使用的廢品。沒辦法,只好臨時改變計劃,半途而廢,結束起義。
在撤退途中,山田良政因迷路被清軍捕殺,年僅33歲,孫中山贊之為「外國義士為中國共和犧牲者之第一人」。
當時有一名叫洪兆麟的清軍將領,在惠州起義之際,擔任鎮壓起義的指揮官。1910年左右,歸順革命軍,成為孫文的部下。在第一次廣東軍政府時代的1918年,他告訴山田良政的弟弟山田純三郎,他的部隊曾在鎮壓惠州起義時殺害一名貌似日本人的起義軍成員,人們普遍認為這就是山田良政。
1913年2月10日,孫中山作為全國鐵道督辦,偕秘書兼翻譯戴季陶(天仇)、隨員馬君武、宋耀如等一行乘「山城丸」輪船訪日考察。於13日抵達長崎,隨後乘火車於翌日抵達東京,先後會見了日本首相山本權兵衛、前首相桂太郎、日本民黨首領犬養毅、著名政客頭山滿等。之後,孫中山一行到日本各處參觀訪問,歷訪橫浜、橫須賀、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戶、廣島、下關、八幡、福岡、熊本等地。
孫中山此次訪日,也來到在當時的地名為「谷中初音町」的全生庵,主持了在全生庵境內建設的山田良政的建碑式。孫中山、犬養毅、山頭滿及胡惟德(中國外交家)、宮崎滔天及其它中日兩國人士列席。該寺住持牧田拜草及以下僧侶讀經後,孫中山恭恭敬敬向祭壇獻上花環,朗讀悲痛之祭文。之後是犬養毅及在京同鄉人等朗讀悼辭,然後上香。山田良政的父親山田浩藏(當時77歲)、母貴瀨子(72歲)及在函館道愛女學校任教的未亡人敏子(38歲)、令弟純三郎夫婦及故舊親戚依次上香,其順序為孫中山、犬養毅、頭山滿、胡瑛、宮崎滔天等。11時半,儀式結束,眾人在常盤華壇共進午餐。
犬養毅也曾在1924年6月11日至1925年5月30日期間擔任過日本首相,看來全生庵和日本首相的緣分還是很深的。
當時也建了孫文為山田良政親筆題詞的石碑。碑上寫道:「山田良政君,弘前人也。康子閏八月,革命軍起恵州。君挺身赴義,遂戰死。鳴呼,其人道之犠牲,興亜之先覚也。身雖殞滅,而志不朽矣。民國二年八月廿七日孫文 謹撰並書。」
但是當筆者來到全生庵,找到這塊石碑時,竟然是彈痕累累,許多字跡已經模糊不清,詢問其原因,原來是二戰東京大空襲時,美國飛機扔炸彈炸的。
山田良政紀念石碑
全生庵與山岡鐵舟
為什麼這樣一個小小的寺廟,而且僅僅是臨濟宗國泰寺派的一個分寺,會引來日本首相前來坐禪,而且還在這裡樹立了孫文為山田良政題寫的石碑呢?
首先它的創立者山岡鐵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人。山岡鐵舟是日本幕末到明治初期的幕臣、思想家、政治家,原名為小野鐵太郎,是劍道、書道、禪道的名人。全生庵是山岡鐵舟居士1883年為了悼念幕府末期到明治維新時代殉國的人們建立的寺廟。
山岡鐵舟是劍道 「一刀正傳無刀流」的開山之主,此道以心澄練膽力,不戰而勝為第一義,這是他從坐禪中學到的劍道的精髓。通過坐禪,養成無私無欲,不懼生死的魂膽,並通過劍道、書道、禪道的學習,成就了他作為一名武士的忠義、無私、至誠、無畏、無欲的人格,為後世景仰。
山岡鐵舟天保7年(1836年)6月10日誕生江戶本所,為藏奉行小野朝右衛門高福四子。年九歲始向久須美閒適齋修習真影流劍術,弘化2年(1845年),高福升任飛驒郡代,鐵太郎乃隨父遷往高山,與弘法大師空海流派的入木道51世巖佐一亭門學書法,15歲時由師授予「一樂齋」之號,繼承弘法大師空海流派的入木道52世衣缽,其後又與井上清虎學習北辰一刀流劍法。嘉永5年(1852年),高福病逝,鐵太郎帶領弟弟們回到江戶,入劍道名家千葉周作之門,又遇日本數一數二的槍術家山岡靜山,得傳忍心流槍術。不久,比山岡鐵舟年長兩歲的靜山英年早逝,鐵太郎與其妹英子結婚,成了山岡家的婿養子。
鐵舟從17歲的時候開始參禪修行,先後以長德寺願翁、龍澤寺星定、相國寺德園、天龍寺滴水、圓覺寺洪川為師參禪,後得滴水法師法印。 文久2年(1862年),他參加江戶幕府結成的浪士組,慶應4年(1868年),成為幕府新設立的精銳隊的頭領。
慶應4年(1868年),在鳥羽伏見之戰大敗於新政府軍的幕府,派遣鐵舟前往駿府,與西鄉隆盛交涉,商討德川將軍德川慶喜恭順新政府,將政權交還朝廷,江戶無血開城事宜。鐵舟冒著以身赴死的覺悟,從官軍的槍隊中堂堂走過。在與西鄉的談判中,在西鄉提出的德川幕府歸順的五個條件中,他斷然拒絕「幽閉慶喜於備前藩 」,據理力爭,最後西鄉被其義正辭嚴、大義凌然的膽識折服。該年3月13日,勝海舟與西鄉展開會談,最終江戶城和平交接,無血開城。慶喜返回水戶蟄居,日本歷史迎來一個最重大的轉折點。
明治20年(1887年)天皇敘勳,鐵舟敘勳子爵。在此時他已被診斷已惡化為胃癌。1888年7月19日朝9時,鐵舟面向皇居,以跏趺坐禪的姿勢逝去,享年僅53歲,死後追贈勳二等旭日重光章。
「全生庵」與山岡鐵舟的關係,是吸引日本首相們來此參禪的原因之一,而由孫文題字的山田良政的碑之所以建於全生庵,也是因為全生寺是幕府末期到明治維新時代殉國的人們的寺廟。
山岡鐵舟紀念石碑
孫中山從1895年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後到1923年,曾15次到日本,累計有9年的時間是在日本度過的,其中7年間以橫濱中華街為基地,與陳少白、鄭士良以及眾多革命黨人聚會、策劃,領導歷次革命起義,並受到許多日本友人的支持,如梅屋莊吉對孫中山的革命事業提供的巨大的資金援助,犬養毅等政治家從精神和物質上給予了孫中山巨大的支持,廣大僑界和留日學人也紛紛響應他的號召,投入到轟轟烈烈的中國革命運動。1905年,一個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在日本問世,並以此為基礎推翻了封建統治,取得辛亥革命的成功。支持過辛亥革命的日本人和華僑,超過千人,日本也可以說是辛亥革命的搖籃,而山田良政是在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建立的過程中犧牲第一名日本志士,他的精神與山岡鐵舟的忠義、無私、至誠、無畏、無欲的獻身的人格息息相通,因此,來日的孫中山和山田良政的家屬等,選擇了這個寺廟為山田良政立碑。山田良政也是臺灣圓山忠烈祠祭祀的的唯一的日本人。
面對彈痕累累的孫中山題字的山田良政紀念石碑,思緒在歷史的迴廊中徘徊,歷歷往事,悲欣交集,讓這個小小的寺廟顯得莊嚴、偉岸,而它屋頂上的天空無比廣闊,朵朵白雲飄揚過海,飄進遙遠的大陸深邃的歷史和中日兩國一衣帶水的不解之緣之中。
張石專欄丨櫻聲梅影
張石|資深媒體人|著有《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等
(本文為作者原創稿,原題《這個小寺廟 引來多名首相 還引來孫中山》,轉載請留言獲得授權。除特別註明外,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本人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