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裡的那些超級科技:負重10噸從上海走到杭州只要3小時...

2021-01-09 前瞻網

關於《流浪地球》中的那些超級科技,在前幾天的文章中,小編已經簡單講述了太空旅行方面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其中涉及到的豐富知識和先進技術令人嘆為觀止。不過,太空旅行終究還是一件離我們比較遙遠的事,電影中一些相對接地氣的技術,更值得我們關注。

在《流浪地球》中,有一幕給小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一行人放棄車輛,從上海中心大廈逃出後,有救援隊隊員表示,如果急行軍的話,他們可以在3小時內到達杭州發動機。

雖然電影沒有給出杭州發動機的具體位置,但小編查了一下,從上海中心出發到杭州,最近的餘杭區也在140公裡以上,換句話說,劇中的救援隊徒步行進速度可以達到接近每小時50公裡,這個數據是相當恐怖的。通常情況下,一個成年人的步行速度不過4-7公裡/小時,而物理書的取值是6公裡/小時,影片中的速度一下子加快了8倍多。

這還是在沒考慮到他們負重的情況下。電影中,救援隊在上海已經失去了車輛,而他們還要負責運送那顆「火石」。電影沒有給出火石重量,但我們可以簡單推算一下,火石既然是用來點燃重聚變發動機,引發聚變反應的材料,那麼應當是一顆核彈。看它圓滾滾、比人略高的樣子,體積可能和二戰時的核彈「胖子」差不多。「胖子」重達4.5噸,再考慮到現在的核彈密度大得多,估計火石的重量至少在10噸以上了。

也就是說,救援隊一行5、6個人,前拉後推帶著一個10噸以上的物件,徒步速度還能達到50公裡/小時,這種遠超人體極限的運動能力,憑什麼?

影片末段給出了答案:當救援隊員憑3人之力推動巨大的發動機撞針時,他們身上穿的那一層裝甲開始冒煙,內部開始有聲音提示「功率過高」。這說明,他們外面的這套裝甲正在給他們提供助力,而救援隊的急行軍,靠的也是這套外骨骼提供的動力,這就是動力外骨骼系統。

動力外骨骼大概可定義為一套穿在或套在人類軀體之外,自有動力驅動各個關節,根據人體肢體活動通過感應、伺服、驅動裝置使相應部位的機械產生相同動作的設備。目的是在速度、力量、耐力等方面用機械動力提升人類運動能力。相較於影片中「重聚變反應堆」這種充滿想像力的科技構想,外骨骼更加貼近現實,它不僅在軍事領域的開發已有一段時間,如今也正慢慢走入商用和民用領域。

80年前的腦洞

和眾多先進概念一樣,外骨骼最先出現在作家和漫畫家的腦洞中。如果不算19世紀的蒸汽動力助動裝置,那麼最早的全套外骨骼裝甲概念最早呈現於美國小說家史密斯1937年創作的科幻小說《透鏡人》(Lensman,後改編成日本動漫《蘭斯曼》)中。1959年的《星船傘兵》則讓軍用動力裝甲的概念深入人心。

在常見的影視動漫裡,經常有人分不清常見的「機甲」和「外骨骼」的差別。一般來說,動漫迷們把有人形大小駕駛艙的機器稱為機甲,把穿在身上的整套裝備稱為動力外骨骼。

不過,從科技角度看,更科學的區分方法是,如果是像駕駛交通工具一樣,用搖杆、方向舵之類設備駕駛的,都可算作機甲,如果使用高科技貼身伺服系統來感應人類肢體動作,利用額外動力驅動相應部位的機械肢體完成相同動作,則可以算作外骨骼機甲。

目前,對外骨骼的巔峰構想當屬《鋼鐵俠》裡的那一套,鋼鐵俠身上的盔甲,不僅可以準確感知使用者的動作意圖,而且其動作的靈活性也堪比人體,其動力更是比人類自身高得多,堪稱完美。

根據國外的專利數據,關於外骨骼研究的申請和公開專利,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不過,要說真正開始發展,還是要等到20世紀初。根據專利和文獻數量,外骨骼研究從2000年後開始增加,在2010年左右進入快速上升期。從專利分布來看,對外骨骼研究最火熱是軍事和醫療領域。

不過,至今為止,人類在外骨骼方面的進展不僅達不到鋼鐵俠最初的版本,甚至連可以實用的全套外骨骼也少之又少,因為這個領域的技術難點實在太多。

80年後的困難

動力供應

動力外骨骼工程師面臨的最大困難當屬動力問題。現在世界上根本沒有足夠能量密度的電源,可以維持一臺全身動力的外骨骼續航幾個小時以上。想想看,像電動汽車那麼大體積的設備,配備專門的電池倉,續航裡程也不過300-400公裡,人體大小或者稍大點的設備,續航更不容樂觀。更何況,一些模仿人體的複雜動作,可能比單純驅動電動車前行要消耗更多能量。

當然,在電影裡這不是問題。電影中救援隊50噸的運載卡車能在5分鐘加滿能源,這種快充技術給動力外骨骼充電那更是輕輕鬆鬆的事(5分鐘充滿50噸卡車能源,也說明不是加的燃油)。另外,電影裡的卡車從杭州開了3000多公裡到馬尼拉才加油,說明電池能量密度也取得了重大提升。只是不知道這種革命性的技術突破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出現?

有科學家設想過採用電化學燃料電池,如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這種電池充電快,燃料攜帶方便,還可以輕易地在野外找到甲醇等替代燃料進行補充。唯一的遺憾是,這種電池需要在極高溫才能工作,一般認為是600℃,現在暫時還沒有相關技術突破。

材料

初期的外骨骼實驗通常使用廉價且易成型的材料,如鋼鐵和鋁。然而,鋼鐵太重,動力外骨骼的動力大半損耗在克服自身重量上了,導致效率偏低;鋁合金重量雖輕,但又容易疲勞失效,在重量級任務中可能會損毀,反過來傷害使用者,這是不可接受的

在逐步摸索過後,工程師們開始採用更昂貴、更堅固、但重量更輕的材料,如鈦,同時,如模壓碳纖維板之類新的構件施工方法也極大改善了外骨骼的結構強度。

驅動結構

強度和重量的矛盾同樣出現在機械驅動的選擇上。傳統的液壓設備功能強、精度高,但其軟管和執行機構的液壓缸內充滿液體,導致其重量相當大。此外,流體運動本來就難以精確預測,如果要外骨骼像人類關節一樣做出高度複雜的動作,可能會給液壓系統帶來沉重壓力。同時,加壓液體如果發生洩漏,對穿戴者也是十分危險的。在巨大壓力下,洩漏噴射出的射流可以輕易穿透皮膚,造成傷害。

一般來說,伺服電機利用高高斯永磁體和降壓齒輪提供高扭矩和響應運動,效率更高,功率密度更大。齒輪伺服電機也可以利用電子制動保持在一個穩定的位置,同時消耗最小的電力。

此外,基於對人體四肢剛度控制的思想,科學家還提出了新的彈性驅動器和其他可變形驅動器設想。其中氣動人工肌肉被認為是相當有前途的一種。在這種驅動機構中,氣缸負責驅動人工肌肉作推拉動作,模擬人體的肌肉運動。它可以提供很大的力量,而重量卻比較小。多個氣動人工肌肉可以按任意方向、位置組合,不需要整齊的排列。

關節的靈活性

如何保證靈活性,從研發硬殼太空衣以來,這個問題就深深困擾著科學家。例如,臀部和肩部的關節是球關節和窩關節,其旋轉的中心在內部。如果使用外部單軸鉸鏈點,外骨骼很難精確匹配球關節的運動,限制了佩戴者的靈活性。

但如果在外骨骼肩部或髖部添加一個單獨的球關節,當這個球關節在其運動範圍內旋轉時,膝關節或肘關節的位置長度會變長或變短,導致關節與佩戴者的身體錯位,這對外骨骼的適配設計又是一個考驗。

動力控制與調製

在動力控制方面,外骨骼需要解決2個問題,如何獲得力和如何輸出力?外骨骼需要採集到人的意圖,從而把意圖變成電機/液壓的合適的輸出力,獲得人類意圖有2種方式:直接獲取操作者意圖和間接獲取操作者意圖。

直接獲取意圖的方式主要是採集人體生物信號,包括腦電信號、心電信號、肌電信號、眼電信號、腦磁信號等,目前用得最多的是肌電信號和腦電信號,但依照現有的技術水平,在數據噪音、建模和校準方面都困難重重。

另外一些間接獲取的操作者意圖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外骨骼硬體檢測信號來估計人類意圖,但這種方法無法區分操作者的力和外力,這樣的話外界的力也會使得外骨骼機器人判斷出錯,有可能導致外骨骼機器人不穩定或者失控。

獲取操作者意圖之後,輸出又是一個問題。在沒有記載計算機控制的情況下,如何按照操作者意圖實現前進/保持/反向位置控制,這遠遠不是安裝一臺單速輔助電機就能解決的事。比如,若機器感應面過於智障,穿戴者輕易就能觸發外骨骼的動作,很容易做出超出穿戴者預期的動作,接著穿戴者會下意識做出反向調整,這一動作又被外骨骼放大,這麼循環下去,會引發無法控制的高速振蕩運動,導致穿戴者受傷。

現狀

和大多數科技裝備一樣,目前位於技術領先地位的還是軍方,美軍是其中的佼佼者。DARPA在2000年就開始了名為「增強人體機能的外骨骼」項目研究,近年來已經開花結果,其中包括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美軍打造的一款負重量達到90.7KG的HULC外骨骼系統,而雷神公司也正研發可幫助士兵進行戰機加掛彈的外骨骼系統(XOS2)。

相較而言,由於人口老齡化等因素,亞洲國家在醫用外骨骼方面的投入更多,日本更是當之無愧的領軍人。作為日本動力外骨骼行業的老大,Cyberdyne在2004年推出了首款外骨骼HAL-3,用於輔助下半身殘疾人行走。

隨著此後多次更新,HAL的功能越來越豐富。2012年,HAL被當做福島清理工作輔助設備被送往福島災區,上面的最新技術可以監測使用者的健康信號,還能為穿戴者提供「屏障」,保護佩戴者免受輻射和其他健康風險。

相較於日本,由於國內老齡化形勢還沒那麼嚴峻,需求也沒那麼急迫,在這方面的發展略微落後一些。目前,國內對動力外骨骼的研究大多還處於學院之內,民間力量參與不多。在日本,外骨骼機器人被視為一個市場機會。而在中國,它可能仍然被認為是一種概念性的技術——至少在醫療領域仍是如此。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CN171運兵車,10×10輪胎無人機窗口,幾千個零件挑戰組裝
    近年來的國產科幻電影開始漸入佳境了,表現尤為突出的應該就是這部《流浪地球》,上映之後引起了質量和口碑的雙爆棚,讓國內科幻迷著實驚豔了一把。其中許多場景和道具都表現出蘇聯中工業主義美學,區別於傳統西方傳統科幻片,這種充滿復古意味的格調審美和想像令熒幕前的觀眾眼熟又驚嘆。
  • 影評——流浪地球2019
    2.同上,雖然有DNA副本留下來,但那些原本生存在地球是比人類更加有歷史的動物和植物就應該為了人類的遷徙計劃而全部滅絕?這種想法也太自私了吧?3.既然抽籤是全員隨機的,而且抽籤的籤是不能轉讓或出售的,那憑什麼作為有貢獻的航天員的兩名家屬(兒子和兒子的監護人)就可以不用抽籤而直接拿到一個籤?
  • 瘋狂的12個小時:SKII神仙水論貨櫃賣,物流繞地球跑了500圈,35噸...
    12個小時的消費數字最有發言權。蘇寧發布的雙十一當天12小時半程戰報顯示,12小時蘇寧易購線上訂單量同比增長86%,爆款空調銷量增長7倍,20萬片面膜被「拼」走,35噸飛天茅臺被搶空,物流裡程數相當於繞地球500圈,家樂福首次出戰半天訂單量已達15萬,最快送達僅用時16分57秒。
  • 《流浪地球》中的外骨骼動力裝甲真的存在嗎?
    遊戲中的外骨骼動力機甲在科幻電影中看到「黑科技」的鏡頭已經不是一件稀奇的事了,科技的進步,讓許多科幻作家筆下的未來世界逐漸成為現實,在《流浪地球》這部開年科幻片裡,我們看到了非常多的黑科技運用到電影中,其中有一些技術已經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一些仍然處於概念階段,或製造出的成品和電影中出現的差距非常之大,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在電影中那套出鏡率極高的外骨骼動力裝甲
  • 《流浪地球》我們決定,選擇希望!
    《流浪地球》該片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不久的未來太陽即將毀滅,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進器,尋找新家園。然而宇宙之路危機四伏,為了拯救地球,為了人類能在漫長的2500年後抵達新的家園,流浪地球時代的年輕人挺身而出,展開爭分奪秒的生死之戰。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小編本人最期待的,在看完之後,真的相當的震撼,同樣也被電影中每個主人公內心的情感打動。
  • 漫威成功法則的秘密:《流浪地球》續集怎麼拍,才會有奇蹟!
    《流浪地球》做為今年的科幻電影大作,最終錄得46.13億票房,居內地電影票房總排行榜第3。排名第1的《戰狼2》是系列片,排名第2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已經明確要有續集,《流浪地球》會不會出續集?《流浪地球》自然會有續集!應該說《流浪地球》大火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跑路,末日便是希望的同義詞
    如果在不太遙遠的未來,太陽急速老化並膨脹,直至吞沒整個地球,人類將何去何從?《流浪地球》的做法是為地球安上一萬多臺行星發動機,每臺發動機都可以為地球提供150萬億噸推力,集全人類之力,耗時2500年時間,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前往4.3光年外的比鄰星系安頓下來。「帶著地球跑路」,中國人的想像力果然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 上海影評人獎開獎:《流浪地球》《地久天長》《少年的你》等獲十佳...
    半島記者 黃靖斐第28屆上海影評人獎頒獎典禮昨在上海舉行,一大批優秀中國電影集結,讓人過足癮。《四個春天》《流浪地球》《地久天長》《撞死一隻羊》《過昭關》《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和我的祖國》《少年的你》《平原上的夏洛克》和《南方車站的聚會》榮獲第28屆上海影評人獎年度華語十佳影片。
  • 早報|《流浪地球 2》定檔,劉慈欣監製 / Redmi Note 9 系列發布 /...
    早報 |《流浪地球 2》定檔,劉慈欣監製 / Redmi Note 9 系列發布 / 健康碼或將和公交卡整合 早報導讀《流浪地球 2》定檔
  • 跟著地球去流浪,只要有愛哪裡都是家
    我們先從故事說起,《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地球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 地球不適宜人類生存?
  • 地球「流浪」需消耗多少物質?用掉全部大海和一半地殼都不夠
    《流浪地球》拍攝場面宏偉,可是實在不敢恭維科學顧問的水平。為了拼湊劇情和突出推力發動機的視覺效果,突破生活常識和科學常識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恐怕還會讓中小學生接受錯誤的物理知識。讓人不吐不快。首先是地球必須要脫離太陽系的假設。記得原著裡是預測太陽要發生氦閃,地球要被吞沒。氦閃當然是作者編出來的。但是這個假設讀者一般可以接受。
  • 《流浪地球》:渺小與偉大
    《流浪地球》作為去年春節檔的黑馬,單槍匹馬的將中國科幻電影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這部影片中,導演郭帆以獨特的構圖向我們展現了人類的渺小與偉大。當救援隊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比如重啟杭州發動機任務失敗,火石被破壞時,人物往往在畫面的邊緣位置,這種靠近兩側邊緣線的構圖能產生人物被推出畫面的傾向,結合臺詞和此時給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寫,更加明顯的表現出了人物的悲傷,痛苦情緒。
  • 《流浪地球》成為國內首部真實遨遊在太空中的電影
    長光衛星搭載《流浪地球》發射成功不僅是國產電影首次上太空,同時還代表著電影《流浪地球》突破了地與空的界限,電影《流浪地球》將會和中國航天人一起,在新的領域不斷探索勇敢前進。《流浪地球》成為國內首部真實遨遊在太空中的電影《流浪地球》片名上太空吳京角色引航天員共鳴《流浪地球》是一部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科幻電影,影片由郭帆執導,吳京特別出演
  • 如何摧毀太陽,然後帶著地球流浪
    因為氦閃發生在紅巨星階段末期,在氦閃之前,長達10億年的紅巨星階段就已經把地球折騰黃了。總而言之,以氦閃作為帶地球流浪的理由,不夠科學。謀殺太陽如果太陽好好的,流浪地球的動機就不存在了,所以必須要把太陽給滅了。
  • 賣貨和刷屏 《流浪地球》VS《啥叫佩奇》
    《流浪地球》僅用兩天時間就登上了票房和排片率第一的寶座,截止到現在其票房收入已經佔到今年春節檔所有票房的一半。比起常見的「外星人入侵」、「機器人叛亂」「星際移民」、「地球災難拯救」等,這個設置,顯得尤其別出心裁,又有濃烈的家園情懷。3、 有顏值的真材實料硬核產品製作精美,場面宏大,特效和3D都做的很棒,這在國內電影中非常罕見,網傳的5000萬美元製作費看來也沒白花。
  • 現實版流浪地球,銀河系中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非常受歡迎,它還被拍成電影在春節檔放映。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太陽進入快速膨脹期,為了逃離被吞噬的命運,科學家在地球上安裝了行星發動機,推動著地球逃離太陽系。此後,地球不再繞任何恆星旋轉,成了所謂的流浪地球。
  • 《流浪地球》重啟!2800+零件還原火力裝甲車,駛入末日鐵血浪漫
    沒錯,它就是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那些綜合了軍用設計,零下87度還跑得飛快、各種越野路段輕鬆跑過的高性能裝甲車們!雖然在現實生活中,輪式裝甲車咱們開不上...但你可以親手做一個啊!經過國產積木良心廠商ONEBOT打磨數月,你也有機會用白菜價親手組裝一臺酷炫的裝甲車啦↓手工達人&軍事迷一整月的快樂源泉,拼完還是《流浪地球》正版手辦,價格還比樂高-50%,真的是實名心動!
  • 《流浪地球》:中國科幻電影之崛起
    《流浪地球》,講的就是以為是主演結果是龍套的吳京,在中國農曆新年這一天,率領著地球人開著地球拋棄太陽,然後教唆兒子在木星上點了個超級大炮仗的勵志親子故事!之前看國產的科幻電影,諸如《未來警察》《機器俠》之類,都是披著科幻電影的外衣取了這麼一個冠冕堂皇的噱頭來賺觀眾的眼球,結果那些粗製濫造的特效水平和無聊的劇情,將觀眾對於國產科幻電影的信心一次次擊得粉碎。
  • 《流浪地球》首映 吳京爆料導演"忽悠我帶資進組"
    《帶著地球去流浪》的MV。《帶著地球去流浪》以其恢弘的配樂加上濃烈的情感緩緩道出中國式父子情以及中國人對家園、土地的眷戀。現場,電影《流浪地球》中「冒險小分隊」的部分隊員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上臺與吳京一起分享了自己戲裡戲外與家人間的濃厚情感。吳京表示:「孩子小的時候父親就是山,扛著孩子撐起一片天。作為普通人,都希望當自己老去時,兒子可以像父親那樣撐起這個家,『抗起』父親。
  • 值得一看,生不逢時,《流浪地球》重映卻只剩鋪墊第二部的作用
    網視導讀:從7月影院復工,到8月起《八佰》10月春節檔《我和我的祖國》《奪冠》收割過市場,四個月後,此前便預告過將要重映振奮市場的《流浪地球》終於帶著新增的11分鐘內容回來了。可惜的是,《流浪地球2020》首日排片佔比僅佔7.4%,截止2020年12月3日,其票房不過350萬,在現在,其重振市場的效用已經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說,目前的票房成績或觀眾規模,於其重映、對增加內容做特效的成本而言過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