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我真的想學會發微信、搶紅包、去網購

2021-01-09 齊魯壹點

63歲的合肥人劉紹敏不會用智慧型手機,他隨身攜帶的是一款帶按鍵的老人機,口袋裡總裝著現金。

有一回,他的皮夾不知是被偷了,還是丟了,這讓劉紹敏備受打擊。看著年輕人用手機支付,還能用手機預約做各種事,他一度有點消極,覺得自己老了,快要被「淘汰」了。

他不服老,但又不想給兒女增添麻煩。今年8月,聽說有人開了個專門針對老年人的免費智慧型手機培訓班,他開始每次走上半小時或坐十幾分鐘公交到這個班學怎麼用智慧型手機。

學習班每周六上課,內容從智慧型手機的拍照到發微信、發紅包、導航定位、健康掃碼、網上訂票、APP下載等,一節課一節課的上。開班4個多月,學員從30人增加到50人。如今,班上老人平均年齡是70歲,最大的91歲,他們都掌握了智慧型手機的基本操作。

像這樣的培訓班,全國各地都開了不少。今年疫情爆發後,老年人在數字經濟前的無力感被放大。今年8月,哈爾濱老人因無法出示健康碼被公交車拒載;11月,為了激活社保卡,行動不便的老人被抬到銀行進行人臉識別;11月23日,湖北宜昌一位老人獨自冒雨交醫保,因工作人員拒收現金而低頭無措……

迭代飛快的科技與數字經濟讓各行各業煥發新的生命力,但同時,作為數字弱勢群體的老人卻開始因無法融入而陷入焦慮和邊緣。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2.5億老年人口,但在我國9.4億的網民中,60歲及以上的老人僅有9700萬,這意味著還有1.5億多老人尚未「觸網」。

深圳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周裕瓊把這稱為社會排斥中的「數字排斥」,她多年來關注老年人的數字鴻溝問題。而開辦上述智慧型手機培訓班的劉麗,也長期關注老年群體,她是全國人大代表、麗行公益慈善會會長。促使她們嘗試幫助老

年人跨越「數字鴻溝」的都是自己的父親。

「它在精神上給我補充了維生素」

劉麗的老家在安徽阜陽潁上縣,一直以來,跑三輪的父親使用的都是老人機。但在2018年春節返鄉時,劉麗父親發現,不會用手機收付款的三輪車,被很多人拒絕了。

「閨女,啥是手機付款?」劉麗費了半天功夫給父親列印好了收款碼,貼在車上。但她的父親對智慧型手機一竅不通,甚至連基本的接打電話都不熟練。

劉麗開始有了開個「手機公益課堂」的想法。今年8月初,她遇到了家住合肥的退休老人張曉健,對方正好聽朋友說,有人想在小區開個老年人智慧型手機學習班,於是跑來問詢。

知道劉麗的想法後,張曉健趕緊在身邊做了一次「民調」。「結果好多人都願意來,8月10號劉老師就組織成立了這個班,我們跟著一起學習。」張曉健對時代財經回憶道。

張曉健今年65歲,退休前在一個事業單位,是後勤行政幹部。在上智慧型手機培訓班前,張曉健不會用微信支付,微信裡有了紅包也不會收,疫情期間需要出示的健康碼,他還是不會弄。

劉麗班上的志願者教課老師黃鎮說,教老年人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看起來簡單,但教會一群老人卻沒那麼容易。

「老人們掌握智慧型手機應用的水平不同。比如我們在開第一期課的時候,有的老人已經會用微信和人交流了,而有的老人用的還是老年機,不知道流量為何物,連微信帳戶都沒有。」黃鎮說。

另外,老人們年齡不一,學習領悟能力也存在差異。65歲以下的老人明顯比70歲以上的老人接受能力強,再加上年長的老人視力、聽力、記憶力較差,差距會更明顯。

「還有就是學習態度不同」。黃鎮說,有的老人學過一兩次之後,認為學不會,就放棄了;有的老人學過以後,沒有學以致用,時間一長又忘記了;還有的老人認為學習很枯燥,沒有唱歌跳舞有趣,就沒興趣學了。

忘得快也是老人們學習時遇到的最大難題。「學了幾次都不太會,實踐也多,一個禮拜後再去上課,有的基本上就忘掉了。」張曉健說。

黃鎮漸漸摸索出了適合的教學路子:第一招是耐心、耐心、再耐心;第二招則是堅持、堅持再堅持;第三招是上課形式的變化,第四招則是研究、研究再研究。

「通常每堂課近兩小時,一個星期一次,每次只講一個內容,稍微複雜的內容則分幾期講,比如用手機拍照講了三期,玩抖音講了四期,也就是八個小時。必須長期堅持才有效。」黃鎮強調。

黃鎮去安徽大學老幹部處學習,發現還是一對一指導效果最好。「所以我們採取的措施是先花點時間講一下操作流程,然後到臺下一對一指導。」不過,隨著學員的增加,教學人手開始不夠。「現在手機班只有我和同事,人多了,就要分班教學。」劉麗表示。

經過四個多月的學習,現在張曉健除了會用微信的基本功能,還會用高德地圖坐公交、發抖音、拍全景照片,用手機在醫院掛號也漸漸熟悉。接下來的課程,他還將開始學怎麼用拼多多、淘寶買東西。

張曉健和老伴都加入了培訓班,但因為要顧及家裡,一般輪流上課。老伴比張曉健小三歲,喜歡拍照,學得也快,她常常發抖音小視頻,於是兩人除了家事,也開始互相討論用手機的經驗方法。

和張曉健相比,劉紹敏有更多的時間用來學習新東西。他曾經在廠裡打工,工廠破產後,他就失業退休了。現在他會用手機備忘錄、拍照錄像、交話費,出門可以用支付寶、微信買東西,有時候去上課出門晚了,還會用打車軟體叫計程車。

「它在精神上給我補充了維生素。」劉紹敏形容,學會用智慧型手機之後,他覺得自己不光心態、體態年輕了,還更加樂觀了。

破除數字鴻溝有三道坎

2008年的一天,周裕瓊去醫院,到了早上8點排隊時,她發現很多老年人已經在凌晨四五點鐘就起來把號排完了。幾天後,醫院推出一個便民措施,把號放到網上,讓大家不用現場排隊。等她再去時發現,一個老太太因為不會上網拿號,沒法看病。

那一刻,周裕瓊覺得,對老年人很重要的社會資源,僅僅因為不會使用網際網路,就被年輕人搶走了,看著自己在網上搶到的號,她感到有些慚愧。

之後幾年,她觀察到,數字強勢群體的年輕人對數字弱勢群體的老年人的掠奪愈演愈烈。和劉麗類似,促使周裕瓊走向研究的也是她的父親。

她的父親退休前是高中數學老師,退休後每年冬天都會來深圳過冬。2011年10月,70歲的父親來到深圳,準備把自己的自傳寫完。

周裕瓊給父親買了一臺iPad,讓他可以手寫又方便保存,但他經常寫著寫著就忘了保存,導致內容都找不到了。即便父親是60年代初畢業的大學生,使用智能設備時也會不斷遇到問題,向她請教。而她在反覆講了很多遍後,難免會生起父親的氣:「怎麼講了半天,你就是聽不懂?」

每次講完,她都覺得自己在扮演父親的角色,而父親在扮演孩子的角色。

經過這幾年的調研,周裕瓊發現,老年人破除數字鴻溝有三道坎:第一道是數字設備,即便給了他們智能設備,依然不會用;第二道是數字技能,老年人機能退化,需要反覆練習還不一定能掌握;第三道是數字思維,也是最難的一道。

周裕瓊觀察到,這一代老年人的成長背景與思維方式習慣了簡單機械、命令式的灌輸,而數字思維需要的自我探索恰恰與前者背道而馳。

在周裕瓊幾乎所有關於老年人與數位化的調研中,是否會用微信是一個重要的分析樣本。

2018年7月,周裕瓊團隊與騰訊研究院合作開展的調查報告《吾老之域:老年人的微信生活與家庭微信反哺》中,就以微信為支點,通過問卷調查與行動研究,描摹老年人的微信使用現狀。

調研發現,在1399位老年人樣本中,近半數的老者已經接入微信。而他們在功能掌握上,出現了「社交>信息>支付」的「三級跳」現象,即越靠後,會的比例越低:85%、65%、50%。

每一天,教父母(祖父母)使用微信的場景都在每一個家庭中發生。有50.3%的老年人對微信的使用是由兒女或孫字輩教會的,其中年齡小、學歷高、住在家中的女性往往更可能教導父母。

另外,調研發現,青年人會教老年人工具類功能(如聊天、支付、紅包),而信息類功能(如閱讀公眾號、搜索信息)主要靠老年人自學。

但是,越是這類「與生活相關的信息需求(如養生,烹飪)」,越難通過簡單的學習獲得,往往需要更加深度的反哺,如跟長輩一起探討哪些公眾號有價值、有營養,在朋友圈中發布個人信息需要注意些什麼等等。而限於老年人在數字知識、技能上的有限,這往往讓他們成為謠言和詐騙的主要對象。

幾個月前,江西的黃阿姨正是通過抖音小視頻遇到了「假靳東」,認為遇到了自己「晚年生活的一束光」,短視頻裡的電子男聲機械地念著直白的思念與愛意,無差別的噓寒問暖讓部分中老年女性深陷其中。

從性別角度去看,周裕瓊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接受新鮮的事物,特別是新技術。但在中國老年人群體裡,性別正好逆轉過來,女性比男性更先使用微信。背後原因是一般老年男性比較喜歡待在家裡,更喜歡社交的是老太太。

社會的歸社會,家庭的歸家庭

周裕瓊覺得,越來越多社區智慧型手機培訓班的出現雖然是好事,但最終的解決還是要回到家庭內部來。

她在2014年發表第一篇論文《數字代溝與文化反哺》時就指出,家庭內親子兩代之間的數字代溝問題越來越常見。此後她越來越多的調研顯示,年輕一代對老年一代的數字反哺成為改變老年人數字鴻溝問題的可行路徑。

2013年左右,周裕瓊在國外訪學,父親在老家,當時微信還不算普及,她想讓父親用微信與她溝通。她嘗試自己遠程在電話裡教學,但父親聽不懂。她只好託朋友去家裡當面教父親。把微信下載好,再教他怎麼操作。父親受過高等教育,但還是需要很多引導。

父親學會使用微信後,周裕瓊發的所有朋友圈,他都會點讚和留言。最開始,父親的微信頭像是周裕瓊挑選他年輕時最帥的照片。父親病重後,他自己換了一張被病痛折磨的自拍照,周裕瓊看到立刻很想哭,「在他心目中,微信是他在這個廣袤的宇宙中留下的一個痕跡。」

父親去世後至今,他的微信依然留在周裕瓊的好友列表裡,有時候她會用父親的微信看一看他曾經留下來的痕跡。她也漸漸明白,父親換頭像是因為並不想沉溺於過去的美好,而是要直面生老病死帶來的改變。她覺得,數位化生活雖給老人帶來很多不適應,但也帶來很大的可能性。

2017年12月,周裕瓊組織團隊到汕尾,嘗試把老年人和小孩的面臨問題一起解決,小孩愛打遊戲,而老人不會用智能設備,正好可以互補。

他們招募了4個3代同堂的家庭,從17年12月開始,加入為期2個月的工作坊。。每兩星期上一次課,祖孫三代來上課。團隊成員在上面講,什麼是智慧型手機,有哪些功能,老年人怎麼去識別網上的謠言,怎麼在網上使用支付等等。

課下,他們給家庭的孩子布置作業,在這一周要教會爺爺奶奶哪一個功能,讓他做成什麼事情,如下載一個本地戲曲的APP。這樣維持了兩個月,結業時,一家三代人都很感動,也有了更多互動。

他們團隊也發現,對於經驗越豐富的老人,對後續掌握新技能的態度更樂觀;而缺乏相關技能的老人,更容易自我懷疑,信心不足,對自我評價能力很低,引起惡性循環。

64歲的小安奶奶是小學畢業,過去是傳統的家庭主婦,從來沒有用過微信,她就常說:「我頭腦蠢,學不會。微信太難了,記不住的。忘記了就不敢點了,萬一按錯了怎麼辦?」

春節之後,團隊又去做回訪,但卻發現這樣的外部刺激並不如想像中有效,很多效果又消失了。周裕瓊覺得,他們雖然從外部去幫助家庭做反哺,但並不是從老人真正感興趣的角度出發,因此集中時間培訓的技能很快就會忘記。

老年人和年輕人是差異,不是差距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疫情充分暴露了老年人對數字時代的不適,也加速了老年人觸網速度。

數據顯示,從2020年3月到6月,60歲以上網民群體佔比從6.7%上升到10.3%,短短三個月增加了3600萬人。網際網路中的老年用戶實現了最初十幾年都沒能達成的年齡層跨越。

龐大的潛在老年用戶受到了網際網路公司的關注。周裕瓊說,有一些網際網路公司的人注意到了這個現象,向她諮詢,怎麼幫助農村老年人。她說,這個想法是好的,但要認識到科技不是萬能的。

「有一些老年人與其花錢去教他怎麼用新媒體,還不如就他現有的生活方式給他足夠的便利。比如他喜歡聽歌仔戲,與其教他在網上聽,還不如真正做好文化下鄉,因為他們可能更喜歡那種氛圍,不一定所有的問題都要用網際網路解決。」

根據公開報導,在國務院發文前後,各地已有一些地區出臺便於老年人生活服務的政策,時代財經不完全統計,已有北京、大連、西安、武漢以及河南、江西、四川等地都出臺了相應針對老年人看病就醫、政務服務方面的綠色通道,包括增設老年患者無健康碼、線下可現金支付等措施。

「國家頂層設計,其實也在提倡我們必須要做到兩條腿走路,要給一個不上網的選項。」在周裕瓊看來,在數位化面前,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是差異,不是差距,前者是「我們有不同,但不是我比你差」,後者是「我要去追趕你」。

12月25日,工信部宣布,將於明年1月起進行為期一年的「網際網路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著力解決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在使用網際網路等智能技術時遇到的困難,首批將優先推動8大類115家網站、6大類43個APP進行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這些APP包括騰訊新聞、新浪微博等新聞資訊類產品,也有微信、QQ等社交通訊工具,還有淘寶、京東、抖音、百度等生活購物類產品,以及支付寶、百度地圖、滴滴出行、叮噹快藥等金融、出行、醫療領域APP。

「老年人沒有必要去追趕年輕人,年輕人也沒有必要居高臨下覺得我比你強。大家以不同的方式融入到數據化社會而已。」

年輕人們主宰了網上世界,看多了後浪滑雪、蹦極、跳傘的畫面,便常以為世界上的人都是這樣。

但偶爾也是可以看到,穿著豹紋胖乎乎的大媽在街頭打架吵嘴,自覺輸了就狂奔而去;頭髮華白的幾位老奶奶開著巨大的拖拉機,在馬路上享受風吹,神態是安然自若;大腹便便的中年大叔選擇在無人的羽毛球場,挺著肚子插著腰試用他新買的代步車,姿勢婀娜地放飛自我。

網際網路當然不是老年人們生活的全部。

相關焦點

  • 「過年不發微信紅包,別說你愛我了」
    作   者:南木大叔來   源:南木大叔(ID:nanmudashu)昨天,表妹晚晚還在家庭群裡和我們炫耀
  • 微信搶紅包
    微信搶紅包神器支持後臺秒搶、加速優化、紅包鎖屏、自定義回復感謝語等功能。微信自動搶紅包神器讓你拆紅包快人1步,搶錢就是這麼任性,不用一直盯著手機屏幕等紅包,也不用擔心手速太慢搶不到紅包。使用微信自動搶紅包神器再也不用說"洗個澡 ,感覺錯過幾百萬了"。
  • 今年過年打算搶多少紅包,準備發多少紅包!
    今年過年,你準備搶多少紅包,和準備發多少紅包?午後突然間想說起這個話題,是因為今天,集團公司在我們山莊開年會吃年夜飯,而組建了一個年會群,專為發紅包,所引起我不著邊際的聯想。說起我第一次搶紅包的經歷,那還是好多年前在QQ群裡。
  • 馬上就評·說年②|微信發紅包流行,科技發展給古老傳統添新意
    今天(1月22日)已經是年二十八,我提醒妻子該去銀行兌換新錢,準備過年發紅包了。妻子說,今年不用準備新錢,全部改發微信紅包。她還笑著告訴我,連老爸都專門告訴她今年不用替他代買紅包,他也學會發微信紅包了。這確實是件有意思的事兒。
  • 大數據告訴你 怎麼搶微信紅包手氣最好!
    正當我為自己的期末考試感到深深憂慮時,同學們紛紛艾特我讓我趕緊發紅包。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在班群裡的存在感,我就用5塊錢發了10個紅包,感覺自己終於錢財人品雙豐收了。  結果同學們接著起鬨,說我搶了那麼大一個才發這麼一點,是不是想掛科了,連班上平時一句話都沒說過的同學居然也在艾特我。
  • 微信怎麼發紅包?怎麼用手機發微信紅包?
    大家沒事玩微信的時候,常喜歡在群裡發紅包、搶紅包地鬧騰。因為彼此比較熟悉,錢不在多少,只為活躍取樂而已。搶是無師自通,可發的時候,有的人一時還真找不到入口。在此,簡單截圖分享一下,只希望幫到需要的新人。打開手機,在主菜單界面上找到微信圖標,點擊登錄。
  • 十年網購經驗告訴你2020淘寶雙十二怎麼買省錢攻略 天貓雙十二紅包...
    在剛畢業工作那會,身板有一個同事經常會網購,每周大約都有七八個快遞,我們雖然心裡不說,但是也在納悶,她一個月3000多塊錢的工資,怎麼能這麼揮霍,在好奇心的驅動下,我就抽時間問了她,當時正好是雙十一活動期間,她告訴我大促活動是有紅包可以領取的,於是我按照她教我的方式,真的領到了兩塊多的紅包,這可以說讓我茅塞頓開,以後的每次促銷節日,我都會領取紅包,這個雙十二也是有紅包可以領取的哈。
  • 家長微信群發紅包到底該不該搶 看看老師們怎麼說
    老師該不該收學生和家長的紅包?回答一定是一致的:當然不該!  那微信群裡發的幾毛幾塊的微信紅包,老師又該不該搶呢?  這個問題最近讓成都一位高校教授糾結了半天——不搶吧,覺得學生不過是藉此形式表達祝福、金額又很小,會不會顯得自己太過古板?搶吧,畢竟也是真金白銀,算不算有違師德?
  • 外國人不用微信紅包,還納悶「怎麼好意思搶別人的錢?」
    微信紅包的「發明」行動支付被稱作中國「新四大發明」,隨著行動支付普及至大街小巷、高檔餐廳和路邊攤販,馬雲的支付寶和馬化騰的微信已經平分了中國行動支付江山。兩個支付平臺的發紅包功能也成為了我們生活的日常,轉帳、送禮、借錢還債、請客吃飯甚至繳納罰款都可以用紅包來呈現,那麼紅包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呢?17年騰訊年會上,騰訊創始人兼董事長馬化騰講述過微信「發明」紅包的原因,廣東省有個由來已久的風俗習慣,過年之後初七初八要給同事包包紅包來祝福一下。
  • 微信紅包外掛真來了!果然秒搶一切紅包
    去年微信推出紅包以來,一直有外掛的「狼來了」之聲,眨眼一年過去,外掛真來了。昨夜,筆者親測安裝某搶紅包插件,果然秒殺一切紅包。程序自動搶紅包是很多人有過的設想:一直盯著屏幕多累,如果有個自動搶紅包的程序多好?但這種程序真的來了,人們又議論紛紛,因為有的人有外掛,有的人沒有外掛,難免產生不平衡的情緒,我所在的一些群裡,甚至有人提議把用外掛搶紅包的人踢出去。然後又有人反駁:從本質上,用程序搶紅包跟在網上買火車票有什麼區別呢?
  • 微信搶紅包的正確姿勢
    騙子們可都在盯著呢因此提高防騙意識防止錢財流失是必不可少的接下來跟小偵一起去看一下怎麼給自己的紅包加加固?小夥伴要是搶紅包心切,眼疾手快點開了,那麼就有可能不是收錢而是在送錢了。與好友共搶的紅包騙子套路朋友圈裡有不少跟好友一起搶紅包的活動。不過,有些活動要求達到一定金額,比如領取到的紅包要達到100塊以上才能提現。
  • 今年春節,80歲老人練就搶紅包「絕技」
    今年春節,80歲的外婆首次參與到家人微信群搶紅包遊戲來,不到一小時搶了50多元的外婆高興得跟中了500萬一樣。外婆換了智慧型手機微信喜歡轉發消息外婆80歲,頭不昏,眼不花。平時可以買菜做飯,偶爾還可以跟老姊妹夥出去旅遊。但在使用智慧型手機上,卻一直差點緣分。
  • 微信紅包接力救人 半小時搶出2600元愛心款
    在「集裡微信群」裡,搶紅包也是十分熱鬧。但特殊的是,搶到紅包的網友不僅不能拿紅包的錢,還要重新發出來,讓大家接著搶。原來這場「搶紅包」比賽,是為了救助一名不相識的重病孝子。    孝子名叫尋方,家住社港鎮淮州村。他的母親中風十年,他不離不棄,貼身照顧。然而,事母至孝的他不幸患上了腸結石,如今,他最擔心的是母親沒了他的照顧,生活該怎麼辦?
  • 微信紅包隱藏玩法!不僅能變顏色還能搶兩次,好友都給整懵了
    最近隨著微信紅包封面的大火,許多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搶紅包封面上,但小雷覺得只有紅包封面還是少了點樂趣呀!對於"最佳整蠱王"稱號,小雷可謂是當仁不讓。整蠱一時爽,一直整蠱一直爽!今天小雷就要來傳授給你們幾招,如何用微信紅包惡搞好友!
  • 秒搶一切紅包的微信紅包外掛 告訴你真相
    沒錯,就是微信搶紅包。不知從何時起,微信搶紅包已經成為了一項全民「競技」運動。近日,微信安全中心發布了一份通報,將那些自稱可以搶「最佳手氣」、控制紅包金額的外掛軟體列為非法軟體,用戶一旦被發現使用外掛軟體搶紅包,將會被封號。下面來隨小編一探究竟。
  • 六一兒童節要紅包段子 微信紅包發多少合適
    六一兒童節要紅包段子 微信紅包發多少合適時間:2020-06-01 12:2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六一兒童節要紅包段子 微信紅包發多少合適 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來啦,新一輪討要紅包,發紅包的時候有到來了。
  • 1分鐘連搶4次單包 發紅包的搶紅包的都怒了 微信:外掛會封號
    18.88元的單包連搶4次引質疑「400多人的微信群,大家都在守著搶,她居然一分鐘內可以連搶四次。」今(5)日,家住九龍坡區楊家坪的崔先生給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講述了他在大年三十晚上遇到的「糟心事」。「平時我做日韓代購,為了維護顧客關係,過年就準備在代購交流群裡發點紅包。」
  • 部分老年人深度「網購」 銀髮群體開始擁抱數字生活
    跟著跳廣場舞的幾個老大姐,她買了智能機,學會了發微信、刷抖音,她總說自己年紀大了,不願再嘗試更多,也怕把銀行卡綁到手機後,退休金跟電視上演得那樣「不見了」。迫使她在手機上「花錢」的轉變,不得不提今年年初那段全民居家隔離的日子。如今,她不僅會在社區團購上買東西,還時不時找女兒、女婿幫著從拼多多上「砍一刀」。
  • 520微信紅包發多少合適 520發微信紅包數字含義
    那麼520發多少紅包合適呢?一起來看看吧。­  520微信紅包發多少合適­  520是一個又浪漫又有意義的節日,這一天相信有不少男女朋友們會向那個ta表白,當然了,520最常見的表白方式就是發紅包,那麼520微信紅包發多少合適呢!?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把!
  • 微信紅包怎麼玩?新年最實用搶紅包教程攻略
    【TechWeb報導】微信紅包怎麼玩?很多用戶都想知道,昨日小年支付寶紅包和手機QQ紅包大戰正式打響,今日騰訊的又一得力戰將微信加入了手機紅包大戰中,微信紅包玩法規則究竟如何?讓我們來一起看看新年最實用搶紅包教程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