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的一鍬下去,挖出一個驚世的「漢王朝」◆
27年前的冬天,也就是公元1993年的農曆正月,北風呼嘯,天氣寒冷。在江蘇省東海縣溫泉鎮尹灣村,時年51歲的村民尹玉旺或許是過大年「吃壞」了肚子,患上一種「怪病」,連續多天咳嗽不止,每次咳嗽腸道和肋骨等部位便疼痛不已,在村衛生室打針吃藥一直不見好轉。正月初四那天,尹玉旺找到村中的老中醫,老中醫讓他去村西「廟根」上找一種叫「瓜蔞子」的植物來熬水喝,或許能治好這個病。於是尹玉旺帶著家族一個弟兄,頂著凜冽寒風來到村西兩公裡處的一塊高嶺地上(村裡人習慣稱此為「廟根」)尋找野生「瓜蔞子」。
大冷冬季,瓜蔞枝葉早已枯萎,尹玉旺只好用鐵鍬深挖地下的瓜蔞根系,大約開挖了一米多深,終於挖到老中醫所說的「瓜蔞子」根系。正當尹玉旺驚喜之時,意外發生了:深挖坑塘的南牆泥土突然坍塌下來,露出一面黑磚砌成的「牆基」,兄弟倆感到十分詫異,便決定試著向北面拓挖看看,不到半個小時又挖出來一面北「牆基」,整個坑塘南北寬度約1.6米。此時天已傍晚,尹玉旺兄弟倆滿意地帶著挖到的「瓜蔞子」根系回家了,回到家後尹玉旺將從「廟根」上挖來的「瓜蔞子」根系煎熬成湯藥喝下去,說來神奇,後來連續喝幾天,尹玉旺得的「怪病」全然好了。第二天的早上,尹玉旺在村頭遇到聚在一起閒聊的幾個村民,便把昨天「挖藥」遇到的「怪事」一說,大夥一下子炸開了鍋:會不會是挖到了「藏寶洞」呀!於是,幾個村民便相約一起去發掘看看。
當年同為41歲的村民尹西林、尹玉雲也在其中。在村民尹玉旺已挖1米深的基礎上,尹西林、尹玉雲等村民又向下深挖2米,結果露出一口黑乎乎的棺材,棺木已腐朽,棺材邊上有一個盜洞,顯然不知在哪個朝代就被盜墓賊盜過,棺材為粗大整木鑿挖而成,打開後除了一隻銅鏡和幾枚散落的銅錢外啥都沒有,這是一個沒有屍體的空棺。不甘心的村民們用細長鋼筋再向下插試,繼續用鐵鍬向下發掘,又挖下去3米,到達6米深處時,探插的鋼筋深深扎在一個物體上拔不出來了,大家心裡一陣驚喜:在第一層棺材下的3米深處竟然還有一口棺材。然而等到清除泥土後,露出來的棺材邊也有一個盜洞。原來,在第二層夯土下的棺材裡,才是真正安葬著墓主人的遺體,上一層棺木顯然是用來迷惑盜墓賊的,而結果是依然沒能躲過盜墓賊的洗劫。此墓葬的發現,驚動了當地公安派出所,多名公安幹警前來現場維護治安。村民們都認為,既然發現了第一個墓葬(後被專家稱為「1號墓」),就可能會有第二個墓葬。
於是,大家又用鋼筋在發掘出的「1號墓」坑周邊繼續勘探,又發現了第二座墓葬,此事很快引起當地溫泉鎮黨委和政府重視,要求做好安全保護性的挖掘。很快,第二個墓葬被打開,按照發現開挖的順序,該墓葬後被文物考古專家稱為「2號墓」,所幸挖出來的「2號墓」沒有被盜,棺木拉出移到尹灣村的村部後,由當地公安加強保護,墓棺裡出土了珍貴的金絲綢緞等系列文物。隨後,尹灣村40多位村民在地方黨委政府和省市縣文物部門監管下,相繼發現並發掘出被盜墓賊光顧過的「3號墓」、「4號墓」等等……據村民尹西林的回憶,在前後斷斷續續六七年時間裡,先後發現挖掘大小11座墓葬,後經權威文物專家鑑定,尹灣村發現挖掘出的為西漢末的家族性墓葬群,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研究價值。在尹灣村發現挖掘的大小11座墓葬中,經國家文物部門最終確認6座為漢代墓葬。其中,開挖出的「2號墓」、「6號墓」被確立為重大歷史發現,此兩個墓葬沒有被盜,保存完好無損,出土了被文物界稱為重要發現和重大價值的竹簡、木牘、玉蟬、金絲玉帛等數百件極其珍貴的漢代文物。
27年前,江蘇東海縣溫泉鎮尹灣村,一位「採藥」農民的「一鍬」下去,無意中挖出了中國西漢王朝一段地方行政、人文和社會發展的 「歷史檔案」,讓沉睡地下兩千多年的「漢時明月」,跨越漫長的黑夜時空,重見「天日」,神採奕奕「呼吸」新世紀的陽光。
◆千年的《神烏賦》,吟唱一曲羽翼文化的「飛天」◆
青山聳立,神水盈溢。巍巍古老的羽山,孕育了人類燦爛文明的東夷文化,與先秦、楚漢、齊魯等中華文化在這裡碰撞融合,交相輝映。
2020年6月8日,麥收時節,陽光熾熱。「西雙湖論壇」記者與當地網絡作家、「西雙湖論壇」金牌網友們一起,在東海縣網絡傳播協會的組織下,組成「網絡文化鄉村尋根行」大型尋訪組,走進溫泉鎮尹灣村,在歷史與現實交響的土地上,試圖探尋揭秘尹灣漢墓群留下的諸多歷史文化的「神秘符號」。從發現伊始,27個風雨春秋而過,「尹灣漢墓遺址」已成為中國地域文化史上的一個「驛站」,寂靜地湮沒於蘇北茫茫大地的一片莊稼之間。
在東海縣溫泉鎮文化體育中心主任徐定兵的引路下,我們尋訪組一行驅車來到尹灣村村部,村部已建起「尹灣漢墓村史館」,當年參與墓葬群挖掘的村民尹西林、尹玉雲、尹玉旺等都已過了花甲之年,正在村部裡等我們到來。一說起尹灣漢墓的發掘,尹西林便話語滔滔,他說尹灣地下埋著的是一個龐大的漢代家族墓群,可以肯定地說,現在地下面還有多座沒有挖掘的漢墓,當地黨委政府從當年發現起,就已安排專人進行看護,現已持續20多年時間。
因為發現漢代墓葬群,尹灣村從此成為中華文化遺址發掘的一個地理「座標」,被載入中國乃至世界文物考古的史冊。現位於東海縣溫泉鎮駐地南側兩公裡的尹灣行政村,由5個自然村組成,總面積9672畝,人口4000多人。就是這個看起來不起眼的蘇北小村落,竟挖出了6座具有重大影響的漢代古墓。其中,「2號墓」出土的繒繡衾被,刺繡大幅圖案,其紋飾精妙獨特;「6號墓」共出土133枚竹簡、23枚木牘。竹簡有《神烏賦》《元延二年日記》《刑德行時》《行道吉兇》;木牘有《集簿》《東海郡吏員簿》《東海郡下轄長吏名籍》《東海郡下轄長吏不在署未到官者名籍》《東海郡屬吏設置簿》《永始四年武庫兵車器集簿》《贈錢名籍》《禮錢簿》《神龜佔·六甲佔雨》《博局佔》《元延元年曆譜》《元延三年曆譜》《君兄衣物疏》《君兄繒方緹中物疏·君兄節笥小物疏》等等,大約有4萬文字記載。
經文物專家鑑定,尹灣漢墓出土的這批「簡牘」,其內容非常豐富,反映了西漢末年政治、經濟、軍事及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大多屬於首次發現,已被國家文物部門定為「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最完整的郡級行政文書檔案」。其中,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五月之歷譜是我國迄今所發現最早的完整的日書,對我國秦漢史、古代文學史、古代術數史、書法藝術史、檔案學、簡帛學的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1998年9月,第十三屆國際檔案大會在中國召開,國家郵電部將尹灣漢墓「簡牘」作為特種郵票《中國古代檔案珍藏》的圖案之一,對全世界進行公開發行。
從2002年期,東海縣溫泉鎮尹灣漢墓遺址被公布為「江蘇省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起,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在尹灣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讓中國文學界至今都大為嘆止的散文體竹簡《神烏賦》。回望歷史的天空,那個叫師饒的漢代官員,由他墓室保存下來的一部完整《神烏賦》,隨著尹灣「6號墓」的發掘,墓主人師饒的名字,便從遙遠的歷史星河中「閃爍」而出。兩千多年的時光過去,我們無從知曉師饒的真實姓名和家族的詳細情況,但從墓葬出土文物記載來看,師饒,字君兄,生活在西漢末期皇帝劉驁朝代,師饒應該是漢代東海郡管轄下的一名功曹級別的官員。
《神烏賦》為尹灣漢墓出土竹簡所載,全文664字,是一篇基本完整而又亡佚兩千餘年的「西漢賦」,此賦以四言為主,用擬人手法描寫了「神烏」的性格和悲慘命運。《神烏賦》的發現,不僅填補了漢賦乃至古典文學史上的一個空白,同時還將我國禽鳥寓言及俗賦的產生時期提前近200多年。
《神烏賦》以鳥為題材,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和文化積澱,文章隱喻當時的社會矛盾,可以與古代民歌特別是漢樂府民歌有很多相似的韻味。作為一種俗賦,其敘事性和擬人化的手法及其樸實的風格,表現出與文人賦截然不同的、鮮明的藝術特徵。可以說,《神烏賦》的出土,對後人研究漢賦及漢代文學發展,有著重大的價值。
「惟此三月/春氣始陽/眾鳥皆昌/蜇蟲彷徨/環飛之類/烏最可貴/其性好仁/反哺於親/行義淑茂/頗得人道/今歲不祥/一烏被殃/何命不壽/拘罹此咎/欲循南山/畏懼猴猿/去危就/自託府官/高樹輪囷/枝格相連/府君之德/洋溢不測/仁恩孔隆/澤及昆蟲/莫敢摳去/因慄而處/為狸狌得/圍樹以棘/……《神烏賦》的開篇,描寫了陽春三月的漢代時光,以鳥為題材描寫了「林鳥世界」的艱難生活和生態環境,隱喻了當時最為殘酷的社會現實。
一部《神烏賦》,展示的不僅是「漢時明月」的社會現實縮影,更是對漢風文化羽翼「飛天」的淺淺吟唱。東海縣溫泉境內的羽山,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因鳥羽眾多誕生了燦爛世界的東夷文化,墓葬《神烏賦》的發現,更好印證了東海縣溫泉這片古老土地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尹灣漢墓遺址,期待文化的傳承與現實的保護開發◆
歷史從地下而來。它們無聲地站在歷史博物館的角落,承載著昨天與未來。
從尹灣村向西驅車大約兩公裡路程,就來到一處高原地帶。高原地上,農民種植的小麥已收割完畢,留下一地低矮麥茬,一行行新生的嫩綠花生秧苗,正舒展身姿盡情吮吸初夏的陽光。站立在刻有文化遺址保護的石碑旁,村民尹西林手指地裡一處凸起、長滿蔥蘢林木的土丘說,那就是當年挖掘尹灣漢墓的中心位置。
據尹西林介紹,這塊高於四周的高原地,也叫「九龍灣」地域,據說以前曾有座廟宇,傳說三國時的阿鬥皇帝死後就葬在這裡,也不知道何年月廟宇倒塌了,只剩下廟基,故尹灣村民習慣地稱村西的高原地為「廟根」。
尹西林告訴我們說,這塊地下應該還有不少座漢代墓葬,國家已實行了保護,鎮黨委政府每天安排人員看護,已經多年沒有開挖了。現在,老百姓在上面種植莊稼,地下埋葬的秘密也只有繼續埋葬下去。說不定一天,國家再進行勘探發掘,也許還能出土更多意想不到的文物來。
陪同我們一路探訪的溫泉鎮文化體育中心主任徐定兵今年57歲,做了30多年的文化工作,在文化站長崗位上已26個春秋,當年發掘尹灣漢墓時徐定兵也在現場。他說,在2019年春天,江蘇省文物部門還派一批專家前來尹灣漢墓出土的地方再次進行勘探,規劃出漢墓遺址保護的方案,已上報給國家文物局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項目。相信不久的將來,尹灣漢墓遺址就能得到國家更有效的措施保護。
人類文明從遠古走來,每一次歷史發現都是時代發展的見證。尹灣漢墓群遺址,靜靜地坐落在一片田野之中,除了可見到省市人民政府在路邊設立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兩塊石碑外,周圍就沒有任何的保護隔離設施。
尹灣漢墓,已出土的數百件文物,就像一個個神秘的 「文化符號」,在人類歷史跋涉的徵途上,跳躍著精神靈魂的旋律,排列起來,它們就是一段社會歷史進程的「檔案館」,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而那些依然還埋葬於地下的漢墓,更有著眾多等待發掘和揭開的神秘「符號」。無論是保護或實施有序開發,尹灣漢墓遺址已寂寞了千年,需要國家和當地政府採取更加科學有效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從社會教育功能上講,要更有深度地打造好「尹灣漢墓群檔案館」;從文化旅遊發展上說,要利用好尹灣漢墓的文化影響地位,建設好歷史文化旅遊景點設施,規劃好歷史文化旅遊觀光線路圖,打造好尹灣漢墓的文化旅遊品牌。地方黨委政府,可結合羽山歷史文化為主軸線,輻射溫泉神水、羅莊古城遺址等歷史文化節點,把「尹灣漢墓群」這張大漢遺存的「文化名牌」真正給打響擦亮。
2020年6月,人類正經歷一場重大的疫情災難。佇立在兩千多年前的尹灣漢墓遺址上,我們似乎聽到歷史的呼吸聲,從深埋地下的漢墓中隱隱傳來。晴朗的天空之下,一隻只只雲雀飛過,灑下一路悅耳祥和的鳥鳴聲。
歷史,並不遙遠,它們就在眼前。伴隨「中國溫泉之鄉」文化旅遊的開發與打造,我們相信,那至今透著神秘符號的《神烏賦》,帶著「尹灣漢墓」諸多神秘的歷史文化,必將在新世紀的陽光下展現出羽翼「飛天」的亮麗風採。
(李鳳之 孫澤禮 )
編輯:章九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