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70、80年代,各行各業都處於快速發展的時期。年輕人只要敢想敢做,基本上都能找到致富的途徑。當時,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在同一起跑線上,每個人都利用這個機會通過自己的奮鬥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到了如今卻發生了改變,現在如果一個人的起點很低,他可能終其一輩子,他也只是到達了別人的起點,而這確實是赤裸裸的現實。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說創業太難了,許多年輕人也不願繼續去創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去了上班,或者成為平臺下的「寄生蟲」,這幾乎是當今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那麼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看不到希望了,甚至都不想繼續奮鬥?有專家分析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貧富差距正在不斷擴大。特別是在房價上漲的初期,當時一套房子還是20萬元,現在許多房都已經超過100萬了,然而,有些人的貧富差距往往就是因為一套房子。有人說過這樣一個比較滑稽但卻有現實的話,有人用了30萬元創業,賺了300萬元,但有的人用來買了房子,什麼都沒做就賺了300萬元。
並且社會各階層都已經得到了鞏固,對於那些沒有背景,沒有資本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想要走上成功的路,可能非常的困難,可能還不如去買彩票來得實際。有些人不需要奮鬥他什麼都已經有了,而有些人則需要奮鬥一身可能都無法與之媲美。
第二,國內的房價太高,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我國房地產行業迅猛發展,全國各地的房價也在不斷上漲。如今,我們國許多地區的房價已經達到了普通人需要「仰望」的程度,房子已經成為很多家庭財富的「象徵」。不少人買一套房可能需要拼儘自己大半輩子的力量,一些人甚至需要終其一生為之奮鬥。現在很多年輕人也不願意讓自己的一輩子都為還房貸奔波,家裡父母有房的人自然也會安於現狀,不會再繼續奮鬥,而沒有房的人也不願意賭上一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導致我國出現了一種狀況,年輕人沒有了「激情」,感覺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而一些已經買房的年輕人,也因為巨額房貸被壓得「喘不過氣」,很多年輕人也變得謹慎起來,都會去找一些相對穩定的工作,想要換工作,也要「三思而後行」,不敢隨意辭職,也不敢輕易換工作,畢竟還有房貸的壓力,原本年輕人該有的那種朝氣也被房貸給壓制住了,連辭職都不敢,更不用說創業了。
第三,年輕人的收入不是很高,但消費水平高,並且現在的「良心企業」也很少,甚至很多企業都要求員工無償加班,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不解決這些問題?原因很簡單,如今的社會競爭壓力十分大,如果不想失業的話就必需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力量,很多年輕人也都迫於無奈去加班,在加班和一份工作的對比之下,更多人也只好選擇加班,也就是不少網友說的幹著兩個人的活拿一份工資。如果真的受到監管,也很可能會造成大量的人失業,因此不少人也只好選擇安於現狀,畢竟沒有人敢去冒風險,收入低但消費高,不少人儘管沒有還房貸的壓力,但也很有可能,有花唄、借唄、白條等需要每個月去還款。
最後,創業風險大大,不少企業家已經努力工作了20年或30年,但直到網際網路經濟的出現,他們也只能被迫轉型,轉型意味著從零開始,在網際網路和強大的競爭壓力之下,給了不少人或企業一招致命的打擊。此外,現在大勢所趨的網際網路行業也已經接近飽和,現在是處於網際網路娛樂的時代,想通過網際網路創業也十分的困難。網際網路行業難以進入,那麼下一個「風口」是什麼?似乎並沒有人可以準確的猜測出來,二三十年前,很多人都成功了當時的創業也相對簡單和容易,當時需求遠遠大於供給,只要你去做了,基本上都能取得一定的成就,而當時的那些成功人士,到了如今也有不少面臨著困難,因此不少人也不敢去冒險。
總的來說,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奮鬥,也是因為成功的希望太渺茫了,加上貧富差距較大,自己與別人的起點不一樣,不少人沒有資本去拼搏,他們也只能安於現狀。而且房價也不斷給人帶來的壓力,薪資和消費水平不成正比等都是問題,還有一些家庭條件相對好的人也可能會缺乏鬥志。現在很多年輕人也表示他們「看透」了生活,如今的生活壓力實在太大了,他們寧願選擇讓自己生活在一個自己相對舒適的「生活圈」裡,也不想再去奮鬥,不願再承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