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人說:
醫生是一種高尚的職業,也是一種高危的職業。
最近就有一部紀錄片真實展現了醫生在工作中的點點滴滴。
今天首席影評官發表的是入駐影評人光影傳視的文章—《中國醫生》。
《中國醫生》是中國首部以醫護群體為主角的醫學人文紀錄片,共九集,於1月27日在愛奇藝獨播。
導演張建珍將鏡頭對準全國各地六家大型三甲醫院,包括華西醫院、南京鼓樓醫院、西交大一附院、浙江省人民醫院、中科大附一院、河南省人民醫院。選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科室和醫患人員,聚焦普通人與醫院最常發生交集的場景。
01.真實跟蹤拍攝
導演帶領攝製組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紀實拍攝,將三甲醫院的婦產科、急診科、腫瘤科、整容燒傷科、麻醉科、手術室、ICU等發病率較高的科室進行跟蹤拍攝。
記錄了一個個有溫情、有責任、有矛盾、也有希望的醫患故事,多視角呈現了醫生這一職業的多面性,解讀醫療系統在國民生命進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真實地展示中國醫生們救死扶傷道路上的悲歡離合。
「我想把你撕成碎片,我最近血壓高,你幫我看看,但是不影響我投訴你,我就是要告你。」
這是該紀錄片第一集《摯誠》中,來自河南省人民醫院的一位患者和主治醫師朱良付的對話。
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醫院主治醫師,國家高級腦卒中中心主任,從醫二十餘載,大小做了將近上萬臺手術。
對於他們而言,身體的疲憊不是最大的困擾,往往讓他們身心疲憊的是來自患者的不理解和投訴。
朱良付告訴記者,雙方未能站在一個客觀理性的角度,冷靜的看待生老病死這一自然現象,這是目前醫患關係比較緊張的重要因素。
02.醫生的建議
「我不敢死,死了就是浪費國家資源。」
這是根植主治醫生這個群體內心的責任和無奈。
紀錄片中,主治醫師朱良付告訴記者,培養一個像他這樣的醫生,需要25年的時間,他們死了就是浪費國家資源。
只要他們穿上這身白大褂,就要和死亡爭取時間,無論何時何地,只要遇到急救患者,他們必須要像生產流水線一樣,如軍隊般整齊劃一,不能有絲毫的錯誤。
「刀出鞘,弓上弦,必戰。」心腦血管是我國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也是發病率最高的。
片中真實記錄了西安交大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副主任苗長青在拯救一位突發心臟病患者尹志林,向我們普及了該病的基本情況。
患者急性心梗,該病死亡率30%以上,發病12小時是黃金治療時間。往往這個時候由於家屬的猶豫不決,擔心昂貴的醫藥費,或者其他因素,會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在這個生死攸關的時刻,醫生的態度顯得尤為重要,醫生的建議會成為家屬選擇的關鍵因素。
03.該片的成功之處
豆瓣9.3分是當下觀眾對紀錄片《中國醫生》最好的反饋。
真實、冷靜、客觀是紀錄片的基本要素,也是該片的成功之處。
同為紀錄片,電影《生門》卻極具戲劇化的真實再現了婦產科這一科室患者的生活窘境和無奈,導演在人物選擇和素材整理,後期製作中,加快了故事的節奏和發展,頗具電影化的手法處理。
而《中國醫生》,導演並沒有選擇那些揪心的故事內容和音樂烘託,展現了創作者的冷靜、客觀,讓觀眾真實的感受到發生在身邊的醫患故事。
醫學界有個說法,「南湘雅、北協和、東齊魯、西華西」。新華社曾把它們稱為中國醫學教育四家「百年老店」。
如今,這四大「天團」齊聚武漢。讓我們在片中領略那些白衣天使的颯爽英姿之時,不忘叮囑,期待春暖花開的季節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