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1月8日訊(記者 祁琳)「十三五」期間,青島市圍繞「產業空間拓展、土地集約利用、城市功能完善、市民方便宜居四個目標一個過程完成」的要求,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發起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將13個領域、39個責任單位、23個企業商協會系統整合,堅持規劃引領,構築高品質都市空間格局,聚焦「宜居宜業幸福之城、多元融合魅力之城、崇尚藝術創意之城、治理有序文明之城」四大攻堅戰,協同攻堅。五年來,高品質都市空間格局日漸完善,一大批公共服務設施啟動建設,居住環境得到改善,歷史街區吸引力不斷加強,公共空間藝術逐漸走入市民生活。今年,青島市成功入選2019-2020年度「中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和「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人民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快構建
《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報經國務院批覆,確定並深入實施「全域統籌、三城聯動、軸帶展開、生態間隔、組團發展」戰略,成為「十三五」期間青島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法定藍圖。編制完成《青島市2050遠景發展戰略》,對應2035年和新中國成立100年2個時間節點,提出青島未來發展定位。編制完成《青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初步成果,初步劃定「三區三線」,逐步構築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國際化大都市框架。創新開展規劃實施評估、「雙評價」試點等工作,為國家發布技術指南貢獻了「青島經驗」。編制完成81個片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實現中心城區全覆蓋。編制完成《青島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構建與城市定位和發展目標能級匹配的綜合交通體系,有力推動和構建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開放格局。編制《青島市海岸帶及海域空間專項規劃》,為貫徹落實海洋強國戰略,建立青島市陸海統籌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奠定了規劃基礎。深化實施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戰略,籤訂膠東五市國土空間規劃協同合作協議,並建立膠東五市國土空間規劃協同聯席會議制度,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指引一體化發展的先導決策作用,推進五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城鎮布局統籌有序、產業分工協作互補,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生態環境共管共治。
高效利用國土資源守護沃野青山
完成第三次國土調查統一時點調查,全面摸清全市土地利用現狀和變化情況。增強國土資源管理的系統性、整體性,推動利用方式轉變,全力保障「十五個攻勢」重點項目落地實施,以國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為城市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大節約集約用地力度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圍繞規劃引領、優化配置、挖潛存量、綜合監管等方面,提出20條創新措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扛牢糧食安全責任,加強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劃定永農儲備區25.5萬畝;實施土地整治項目35個、整治規模達55萬畝,新增耕地約9.5萬畝。完成441處礦山修復治理工作,提出生態修復的「青島思路」,堅持政府指導、規劃先行、市場參與、多元化實施的總體思路,並被中國礦業報和中國自然資源報先後頭版報導。萊西市九頂莊園項目入選全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新聞聯播進行了報導宣傳。強力推進違建專項清查整治、農村亂佔耕地建房整治等一系列專項執法行動,掛牌督辦案件29個,通報典型案件20個,對3600餘宗違法用地違法用地立案查處或者分類整治,拆除違法用地建築涉及耕地3200餘畝,形成遏制違法佔地的高壓態勢,全市土地管理秩序持續向好。
提升宜業宜居生產生活空間
堅持產城融合,劃定產業區塊控制線,總面積約500平方公裡(包括工業用地及配套生活及生產服務設施用地)。開展《青島市產業空間布局規劃研究》,將全市主導產業劃分為5個大類,23個細分門類,明確青島市產業發展策略、各區市產業發展方向、產業空間總體布局和各細分產業的空間發展布局等內容。製作《青島全域產業地圖》,為青島市產業發展和招商工作提供空間指引。出臺《關於加強新型產業規劃用地管理的通知(試行)》給予新型產業項目充分的規劃用地政策支持。根據宜居發展單元,打造「5分鐘、10分鐘、15分鐘社區生活圈」,結合居民不同步行空間尺度,配置差異化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滿足就近生活休閒需求,增強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尤其是自2019年發起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以來,協同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教育局、市園林和林業局、市衛生健康委、市體育局等市直單位和區市政府,針對公共服務設施短板用系統性思維整體謀劃社區圈的建設。新建改擴建了262所幼兒園、中小學校,可增加學位18.9萬個。推進21個醫療重大項目建設,新建改擴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6處。在市民身邊因地制宜建設運動健身場地207處、健身步道3185.61公裡。實施老舊住宅小區改造315萬平方米,惠及居民4.3萬戶。建成口袋公園111處、綠道240公裡,立體綠化218處。停車設施缺失、公共運輸不便區域停車配建指標上浮了10%-20%。
彰顯城市風貌打造「文化名片」
在全國率先建立系統全面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實施評估體系,為住建部開展名城評估提供了「青島模式」。編制完成《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1-2020年)》《青島市城市風貌保護規劃》、13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為名城保護提供法定規劃依據。建立了風貌保護名錄,將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統籌保護。編制完成《青島萬國建築博覽區規劃》,系統展示萬國建築特色。編制完成《中山路及周邊區域保護與更新規劃》,藉助國際郵輪港區建設契機,發揮老城區自然人文優勢,將中山路及周邊區域打造成為「活力、時尚、方便、溫馨」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文化客廳」,盤活「大港—館陶路—中山路—青島灣(棧橋)」百年城市中軸,全力復興西部老城區。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啟動編制《城市更新專項規劃》。促進工業遺存活化利用,編制完成《膠濟鐵路沿線工業文化遺存保護與利用規劃》《膠州灣東岸樓山後老工業區及流亭機場片區城市更新規劃》,同步依據方案啟動中車四方廠區「城市客廳」一期工程,實施郵輪母港區、青鋼等工業廠區的活化利用,提升青啤、紡織谷等工業遺存項目,讓「工業鏽帶」變成「生活秀帶」「文化秀帶」。
設計融入生活激發城市活力
完成全國第一批城市設計試點工作,編制完成《中心城區總體城市設計》,開展重點區域城市設計,讓市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城市特色更加凸顯。編制完成城市家具設置技術導則,城市雕塑設置技術導則初步成果。成功舉辦「2017青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雕塑邀請展」「德國奧地利瑞士當代雕塑藝術展」「中日韓藝術邀請展」、「義大利當代藝術展」「青藍之夢·美院師生優秀作品展」「2020中國·青島公共藝術大展」等40餘次公共空間藝術展覽活動。探索落實30處城市空間微更新試點示範項目,通過政府引導、專業團隊指導、居民深度參與的設計方式,把社區的微環境更新演繹成「共同締造」的活動,營造了共同設計、共建家園的社會氛圍,嶗山區北村新苑西廣場、李滄區滄臺路市場北側空間微更新成效顯著。
面向「十四五」,青島的城市品質還有許多短板和弱項,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動能還不夠,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可及性與市民需求還有差距。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決落實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認真總結經驗,加強科學籌劃,持續攻堅克難,全力改善提升城市品質,積極為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