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更新貓咪日常飼養知識、貓繁育指導、疾病防治手冊。」
很多貓奴在養第一隻貓得心應手後,總是會蠢蠢欲動想要再多養一隻,或者在路上看到可憐的流浪貓,起了悲憫之心,而發願收養。
養貓就像多米諾骨牌,養了第一隻,第二隻第三隻就會跟著慢慢養起來,養貓人最後往往會變成多貓家庭。
但新貓入住或是其中一隻貓咪生病了,都是需要隔離的。一些家長或許不太清楚什麼時候需要隔離,隔離需要怎麼做,接下來,就跟著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隔離的常識吧~
當新貓入住時,無原住民家庭需要進行一周以上隔離,有原住民家庭最好隔離觀察一個月。
一方面是為了讓新貓適應新環境,減少突然改變環境引起的應激反應,同時也是為了減少原住貓因為有別的生物闖入其領地而引起的應激反應、緩解情緒變化。
另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新貓未知的傳染病傳染原住民。在決定接新貓回家之前,你是否考慮到家裡原來貓咪的安危問題呢?如果新貓帶來了傳染病,反而讓原來的愛貓遭受威脅。
另外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則是為了家長著想。新來的貓咪健康狀況無法明確,一些體外寄生蟲如跳蚤之類的,於家長而言也是一個健康威脅。
在確定無人畜共患病之後再接觸貓咪、培養感情,於貓、於家長,都是一個溫和且安全的決定。
多貓家庭,其中一隻貓咪生病了,需要視情況隔離,隔離需要在病情痊癒後才能解除。
除了傳染病,一些皮膚病、寄生蟲病、外傷等也需要進行隔離。貓咪24小時裡,有16小時在睡覺打盹,剩下的時間除了短暫的進食,就是舔理毛髮。
而多貓家庭的貓貓,往往會互相舔理毛髮,一些傳染病、皮膚病極易通過直接接觸發生傳染。如果有外傷,同伴會為其舔傷口,這將導致傷口發炎,延緩傷口癒合。
01 新貓入住
一、新貓可能帶來的傳染疾病:
1、上呼吸道感染
貓上呼吸道感染是收養流浪小貓最常見的疾病,而其中貓卡裡西病毒和貓皰疹病毒就佔了貓上呼吸道疾病的80%。此外,披衣菌的合併感染也是常見的小貓上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就算原有的貓都接種了完整的疫苗,但如果短時間內接觸大量毒性的病毒時,原來的貓群也可能會爆發嚴重疫情,所有的貓幾乎都會出現打噴嚏、流淚、輕微發燒、厭食等症狀。
發病小貓的口水、眼鼻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病毒,會經由直接接觸、打噴嚏或人的間接接觸而感染原有貓群。
若未經隔離觀察而造成傳染,到時候你可能會忙得焦頭爛額。不只新貓要治療,原有的貓群也會陸續發病,並且可能成為帶原者,讓你的貓群一直飽受上呼吸道感染之苦,整個療程約費時2~3周。
2、貓愛滋病
貓愛滋病是收養成年新貓最常見且最可怕的疾病,有些人認為貓愛滋是經由血液感染,所以只要貓不打架就不太容易感染,這是很錯誤的防疫觀念,請務必避免讓自己原有的貓群暴露在這種病毒的威脅之下。
臨床上我們就遇見過從不打架的兩隻貓,其中一隻卻將愛滋病傳染給另一隻的案例。因為愛滋貓會經由唾液散播病毒,貓咪的齒齦多多少少有發炎出血的時候,因此它們可能經由互相梳理舔毛而感染。
▲ 貓愛滋經常由打架咬傷傳染
3、貓白血病
貓白血病主要是由貓白血病病毒感染,經由直接的口鼻接觸就可以感染成立,因此非常容易在貓群中爆發,特別是4月齡以下的幼貓較成貓更容易感染。
感染貓咪會引起淋巴瘤、白血病、骨髓和免疫的抑制和其他症狀。
4、貓泛白細胞減少症
也就是所謂的貓瘟,會造成幼貓頻繁地嘔吐和下痢,嚴重者會血痢、脫水,甚至造成死亡。
貓瘟大多發生在貓咪生產的季節,多發於1歲以下或是未施打預防針的幼貓。成貓也有可能會被感染,但成貓的免疫力比幼貓好,因此胃腸道症狀較幼貓輕微,有些貓咪甚至沒有症狀。
臨床上有成貓因未施打預防針而感染貓瘟死亡的情況,因此不要認為是成貓就輕視了傳染病。
5、傳染性腹膜炎
這是一種可怕的致死性傳染病,大多數是由自身存在的冠狀病毒突變而引發疾病,少數是由傳染而發病的。
初期無法以任何檢驗方式確認,新貓會出現陣發性的發燒症狀,然後就逐漸消瘦、腹部脹大,或者腹部內出現異常團塊。
這種疾病在初期非常難診斷,所以無論新貓的狀況如何,都應隔離至少一個月,如果期間出現發燒的症狀,就必須再延長隔離的時間。
因為傳染性腹膜炎死亡率幾乎是100%,在無法早期篩檢的情況下,隔離就成為保護原有貓咪的唯一手段。千萬不要因為一時心軟,而讓悲劇發生。
▲ 腹膜炎的貓咪腹部漲大,但背脊消瘦
二、新貓可能帶來的皮膚疾病
1、皮黴菌病
如果新貓還沒有出現明顯的脫毛、皮屑等病狀,很難早期檢查出,因此隔離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旦出現脫毛及皮屑病狀時,應立即進行皮毛鏡檢或黴菌培養。若新貓沒有隔離就進入貓群,所有的貓就必須同時進行治療,療程約需4~6周,不但費用會增加好幾倍,餵起藥來也是個大工程。
2、疥癬
這是一種體外寄生蟲性的皮膚病,會造成貓咪嚴重瘙癢、皮屑、紅疹,初期感染時很難由皮毛鏡檢查確認,大多數是先造成耳緣的皮屑及脫毛。
如果未事先隔離,就會一隻傳給一隻,沒完沒了,必須全體貓咪同時接受治療。而且疥癬的特效藥可能會造成貓咪暫時性失明大約1~2個月的時間,你忍心讓原來的愛貓承受這樣的風險嗎?
三、新貓可能帶來的體外寄生蟲
1、耳疥蟲
一般新買回的純種幼貓大多數都有耳疥蟲感染,有過經驗的貓奴都知道這種治療是很麻煩的,特別是剛感染時,臨床是無法檢查出來的。
如果新來的幼貓有耳疥蟲感染,而未加以隔離的話,到時候家中的所有的貓都會被感染,滴耳藥的療程要持續4周。
▲ 耳疥蟲
2、跳蚤
一隻母跳蚤可以產500顆以上的蟲卵,蟲卵無色無附著性,所以會掉得到處都是,跟著灰塵跑,並且可以在不孵化的狀態下於日常環境存活1~2年,等到環境溫度溼度適合時才孵化。
所以在新貓還沒進家門前,就應先請獸醫師確認有無跳蚤感染,就算無感染跡象,也最好先滴一劑體外除蟲劑,並加以隔離,否則一不小心弄得全家都是跳蚤,需要1~ 2年的時間才能清除。
四、新貓可能帶來的體內寄生蟲
1、貓心絲蟲
這種病傳染率雖然不高,但如果新養的貓感染了貓心絲蟲,就等於是擺了個定時炸彈在家裡,讓其他貓都暴露在感染的高危險群之中。
除非原來的愛貓定期服用貓心絲蟲預防藥,否則新貓在滿6月齡之後,最好都能進行心絲蟲篩檢。
2、球蟲
這是一種討厭的腸道寄生蟲,對健康貓並不會引發嚴重的症狀,但對於抵抗力差的小貓、老貓、病貓,就有可能造成腸炎,而且這樣的寄生蟲一旦進入貓群,是很難根除的,會造成疫情反覆。
所以新貓在隔離期間,最好間隔進行幾次糞便寄生蟲檢查。傳統的治療方式為口服用藥兩周。
3、梨形蟲
這是貓咪常見的慢性下痢病因,帶原貓咪並不一定會出現下痢症狀,但會經糞便排出梨形蟲而感染其他的貓。
一旦梨形蟲進入貓群之中,就會陣發性地爆發疫情,很難從貓群中去除掉。傳統的口服藥治療療程約需兩周。
4、線蟲
線蟲就是大家最熟悉的蛔蟲、鉤蟲之類的腸道寄生蟲,雖然不至於造成貓咪嚴重的症狀,但也有人畜互通感染的疑慮,所以新貓在隔離期應進行完整的驅蟲計劃。
02 群養中一隻貓突發疾病
多貓家庭裡,如果一隻貓咪出現以下症狀,需要隔離:
一、嘔吐
貓咪是很容易嘔吐的動物,嘔吐與正常的吐毛球有所不同。
若貓咪突發性嘔吐且伴有明顯的精神狀態變差、嘔吐頻繁、嘔吐物有寄生蟲等,家長需立即進行隔離,並儘早帶貓咪就醫。不少傳染病如貓瘟,會有嘔吐的明顯症狀。與嘔吐有關的一些病因可點擊貓咪嘔吐的44種原因查看了解。
二、腹瀉
腹瀉也是貓咪常見的毛病,很多家長懂得利用益生菌等調理貓咪的輕症腹瀉,但若貓咪突發性腹瀉且排洩物有血色、蟲子、精神狀態急劇下降時,貓咪需要進行嚴格的隔離。
這些症狀也往往提示貓咪可能突然爆發貓瘟、感染寄生蟲等。一些關於腹瀉的可能病因可點擊貓疾病|貓咪腹瀉的原因和治療查看了解。
三、皮膚病
上文提到的新貓可能攜帶的幾種皮膚病,在沒有外來貓的情況下,也容易病發。
貓咪黑下巴不會導致傳染,無需隔離。但貓咪若出現明顯脫毛、掉皮鞋、瘙癢等症狀,往往提示貓蘚。
貓蘚不僅是貓咪之間極易互相傳染的疾病,也是一種人畜共患病,隔離不僅對其他貓咪起到保護作用,對家長也能起到保護作用。
四、外傷或術後
貓咪會舔傷口,這是它們的本能反應。有外傷或還在術後傷口恢復期的貓咪,除了要帶上伊莉莎白項圈防止貓咪舔咬外,更應隔離患貓,防止同伴舔患貓的傷口。
貓咪的口腔有很多細菌,會導致傷口發炎。另外,貓咪舌頭上有很多小刺,極易將傷口舔開,使傷口擴大、縫合的線斷裂,阻礙傷口癒合。
五、已確診傳染病的貓咪
已確診感染傳染病的貓咪,有些需要進行長期的居家口服藥治療。治療過程往往漫長,這個時期不能鬆懈,務必要做好隔離的措施,否則極易出現一貓未愈,一貓又病的悲劇。
一些不具有傳染性疾病但需要進行食療的貓咪,需要分開限制餵食,這也是一種食物上的隔離。
隔離是醫學上的專有名詞,所謂的隔離包括直接及間接兩種:
直接隔離包括完全的接觸阻斷,被隔離的貓不能與其他貓有任何直接的接觸,隔著門縫或籠子都不行,必須有獨立的空間、獨立的空調,而且進行隔離的空間應在較偏遠不易接近的地方。
間接隔離包括所有可能接觸到被隔離貓的人和事物,例如被隔離的貓不能與其他貓共享砂盆、水盆、食盆、毛巾、提籠、梳子等,而接觸過被隔離的貓之後,應立即洗手且更換衣物,越高的要求標準,越能確保隔離的效果。
▲ 僅是籠養並不能做到完全的隔離
新貓隔離時期,在確定無明顯傳染病的情況下,可誘導原住貓和新貓慢慢的進行接觸,但要注意,儘量選擇共處交流短時間(如一兩小時)後,再繼續隔離,慢慢的增加相處的時間和距離。
多貓家庭,有貓咪隔離的情況下,不要讓其他貓咪接觸。被隔離的貓咪往往會產生焦慮、反抗、應激的情況,家長除了多花時間陪伴患貓安撫情緒外,還可放置一些於貓咪情緒舒緩有利的信息素,如費利威等。
關於隔離的內容就到這裡了,希望各位養貓人都建立起自己的多貓家庭,也希望這篇文章對各位家長有所幫助~
記得點個在看再走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