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廣大土地上,都城眾多。和洛陽、西安這樣的十三朝古都相比,北京的古都之夢開始得較晚,卻後來者居上,成為了當今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最初定都北京的是金朝。1153年金帝完顏亮遷都燕山府,北京第一次成為皇都。這個統治半個中國百餘年的王朝,卻是歷經坎坷,最終帝陵也遭破壞,成為農田。
本文便是從北京城現存的金朝遺蹟入手,書寫這個消失的王朝。歷史被勝利者書寫的觀點在北京城中得以體現,紫禁城還佔據城市的中心,金中都卻只剩斷壁殘垣。在歷史的縫隙之中,我們或許更能體會北京城所承載的文化深度。
森林文化入中原
繼蒙古草原文化之後,東北森林文化全面進入中原,並逐漸主導中原文化。其主要標誌是,金朝遷鼎中都。
森林文化面積非常大,其地域範圍,西起大興安嶺,東北到庫頁島(今薩哈林島),北界貝加爾湖和外興安嶺一線,南到長城一線。具體地說,明清盛時,森林文化地域包括今黑、吉、遼地區,以及烏蘇里江以東濱海地區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包括庫頁島)地域等,總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公裡。
森林文化族群的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主要包括滿語、錫伯語、鄂倫春語、赫哲語等。森林文化族群祭祀的主神為神樹。坤寧宮前的神杆、堂子的神杆、滿洲家庭院裡的神杆等,都是森林文化族群祭祀神樹的表徵。為此,清廷頒布了《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的經典文獻。
坤寧宮前的「神杆」,也稱「索倫杆」
森林文化族群有久遠的歷史。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他們就生活、勞作、繁衍在東北這片土地上。又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商周的肅慎、秦漢的挹婁、魏晉的勿吉、隋唐的靺鞨、遼金的女直、元明的女真,到清朝的滿洲,一條文化線索發展,連綿不斷,文脈相承。乾隆敕編的《滿洲源流考》,概述並考證了這個森林文化的歷史。《後漢書》記載中原王朝與四周民族關係,首列《東夷列傳》,記載:「及武王滅紂,肅慎來獻石砮、楛矢。」
森林文化為多元經濟:一是狩獵,二是捕魚,三是採集,四是畜牧,五是農耕,六是手工業。我去烏蘇里江畔赫哲村屯考察,跟當地人一起座談,了解到一直到1958年之前,這些地方的居民,還是以捕魚和打獵為生。冬天主要是打獵,天暖就捕魚,弄一個樺皮船捕魚,捕魚多了曬魚乾,準備冬天吃。打獵的肉冬天吃,天暖以後就無法保藏,或即獵即食,或以魚為主。所以他們文化的一個特點,就是漁獵文化。
滿洲能夠在中原站住腳,與其存在漁獵、遊牧和農耕三元性經濟有關。滿洲的漁獵經濟,使整個黑龍江中下遊地區融合錫伯、赫哲、鄂倫春等族群,語言、文化、習俗相同,易於實行文化統合;滿洲的畜牧經濟,跟蒙古草原文化有融合,並建立滿蒙聯盟;滿洲的農耕經濟,到中原地區跟農耕文化結合,能夠生存,並站住腳;滿洲既信奉薩滿教,又吸納藏傳佛教,得以同藏族等高原文化統合——多元文化,多元統合,既「以少勝多」,又「以小治大」——長達268年。
森林文化南進,都城設在何地?燕京是其首選之地。金朝名臣梁襄曾在上言中論及燕京形勝,他說:
燕都地處雄要,北倚山險,南壓區夏,若坐堂隍,俯視庭宇,本地所生,人馬勇勁,亡遼雖小,止以得燕,故能控制南北,坐致宋幣。燕蓋京都之選首也。……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關,東西千裡,山峻相連,近在都畿,易於據守,皇天本以限中外,開大金萬世之基而設也。
女真選擇燕京,由上京遷中都。
美輪美奐的金中都
遼朝衰落,金朝興起。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在金收國元年(1115年),建立金朝,定都上京。北部的金朝和南部的宋朝,結成同盟,聯合攻遼。宣和四年(1122年),金兵攻遼,奪取南京即燕京。金向宋索取大量錢米作為代價,將燕京移交給宋。宋改燕京為燕山府。宣和七年(1125年),金滅遼。同年十二月(1126年1月),金軍南下攻宋,佔領燕山府。第二年,北宋亡,形成金與南宋對峙、與西夏為鄰的局面。
完顏阿骨打畫像,藏於哈爾濱金上京歷史博物館
金朝,共歷十帝,119年。其疆域,南到淮河——秦嶺一線,北達外興安嶺,東臨大海,西至今甘肅一帶。
金皇統元年即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金議和,定「紹興和議」。和議既成,嶽飛被害。宋金以淮河為界。金天德三年(1151年),金帝完顏亮下令從上京遷都燕山府,修建皇城、宮城。貞元元年(1153年),金帝完顏亮從上京遷都燕山府,改名聖都,又改名為中都。改中都所在地析津府為永安府,又改為大興府。
金以燕京為中都,標誌著北京正式成為皇都,並成為北中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金遷都汴梁(今開封)。北京作為金的都城81年。金定都北京,是東北森林文化繼唐時渤海政權後,又一個森林文化建立的政權。這是北京發展史上的又一個轉折點,即北京由方國都邑、北方重鎮、三燕短暫都城、遼代陪都南京,而成為正式皇都。這也是森林文化破天荒地在中原農耕文化地帶北京建立的政權,標誌著森林文化在塞內、在中原建立起政權,統治中國北部的半壁江山。
中國古代遷都,前有北魏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為榜樣。金帝完顏亮從上京遷都燕京,也是用「南伐」之名。他為了斷絕貴族戀舊之心,命「會寧府毀舊宮殿、諸大族第宅及儲慶寺,仍夷其址而耕種之」。平毀上京宮殿、宮城和權貴府第,以絕其北遷之念。完顏亮又決定在中都房山建皇陵,遷葬始祖以下十帝陵於大房山,以示祖陵遷至中都,再斷其皇族回去祭祖之念。
完顏亮從上京遷都中都,是一個經國方略,圖強圖大之國策。金朝遷都中都,營建新城、宮殿、衙門、府邸、壇廟、房舍等。一座嶄新的中都城,屹立在華北平原大地上,開啟了北京第一次成為皇都的歷史。
金朝設置六京——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南京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北京大定府(今河北省大名縣)和中都大興府(今北京)。六京位置,燕京居中,故稱中都。
金中都,府名析津府。轄十縣:大興(附廣陽鎮)、宛平、安次、漷陰、永清、寶坻、香河、昌平、武清、良鄉;一鎮:廣陽。戶22.5592萬。
金中都仿照北宋都城東京(今開封)的規制,以遼南京城為基礎,改建而成。中都城分為大城、皇城和宮城三重。大城略呈方形,周長約33裡,城牆高約12米,有敵樓910座,挖壕塹3層。這是北京史上第一座美輪美奐的皇都。
《金中都》毛以崗
金中都的宮城,《金史·地理志上》記載:
城門十三,東曰施仁、曰宣曜、曰陽春,南曰景風、曰豐宜、曰端禮,西曰麗澤、曰顥華、曰彰義,北曰會城、曰通玄、曰崇智、曰光泰。浩等取真定府潭園材木,營建宮室及涼位等十六。
應天門十一楹,左右有樓,門內有左、右翔龍門,及日華、月華門,前殿曰大安,左、右掖門,內殿東廊曰敷德門。大安殿之東北為東宮,正北列三門,中門曰粹英,為壽康宮,母后所居也。西曰會通門,門北曰承明門,又北曰昭慶門。東曰集禧門,尚書省在其外,其東西門左、右嘉會門也,門有二樓,大安殿後門之後也。其北曰宣明門,則常朝後殿門也。北曰仁政門,傍為朵殿,朵殿上為兩高樓,曰東、西上閣門,內有仁政殿,常朝之所也。宮城之前廊,東西各二百餘間,分為三節,節為一門。將至宮城,東西轉各有廊百許間,馳道兩傍植柳,廊脊覆碧瓦,宮闕殿門則純用碧瓦。應天門舊名通天門,大定五年更。七年改福壽殿曰壽安宮。明昌五年復以隆慶宮為東宮,慈訓殿為承華殿,承華殿者,皇太子所居之東宮也。泰和殿,泰和二年更名慶寧殿。又有崇慶殿。魚藻池、瑤池殿位,貞元元年建。有神龍殿,又有觀會亭。又有安仁殿、隆德殿、臨芳殿。皇統元年有元和殿。有常武殿,有廣武殿,為擊球、習射之所。
金中都宮殿,宋人記載:「其宮闕壯麗,延亙阡陌,上切霄漢,雖秦阿房、漢建章不過如是。」
金中都的大城、皇城、宮城,規劃完整,布局周密,金碧翬飛,輝煌壯麗。它的規劃布局,上承宋東京、遼南京,下啟元大都。金中都開創了北京都城建築布局的先河,元大都城有了發展,至明、清北京而臻於完善。
女真在建中都時,受漢族文化影響很大。中都大城的東、西、南、北城門,名為施仁、彰義、端禮、崇智,符合儒家「四維」——仁、義、禮、智之意。中都宮城的東華門與西華門,也如同宋東京宮城的如上門名。金中都城是女真森林文化同漢族農耕文化相融合的產物。同時它也保留某些森林文化的特色:如廊脊、宮闕殿門純用碧瓦;又如常武殿、廣武殿為擊球、習射之所;再如馳道兩旁植柳,既保留森林綠色,又保留漁獵習俗。
金中都比遼南京,有著明顯的發展。如史文所載:「宮闕井邑之繁麗,倉府武庫之充實,百官家屬皆處其內,非同曩日之陪京也。」
金中都城的給排水系統如何?1990年,發現了金中都南城牆水關遺址。它全長43.4米,過水涵洞長21.35米,寬7.7米,出水口寬12.8米,入水口寬11.4米,底部過水麵距現地表5.6米。水關為木石結構建築,最下層基礎密植木樁,其間用碎石碎磚瓦和沙土夯實。木樁上放置排列整齊的襯石枋,上面鋪設地面石。這是已發現中國古代都城水關遺址中規模最大的,與宋代《營造法式》有關記載相印證,是一個古代城市給排水設施的重要實例。
金中都水關遺址,位於今北京市豐臺區右安門外
金中都的水利水運,關係國計民生,有兩件大事:
其一,金中都的糧食,依賴南方運輸,為便於運輸,興修金溝河。從金口引盧溝(永定河)水,到通州,入潞水,既可通漕運,又可防洪水。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據《金史·河渠志》記載:「及渠成,以地勢高峻,水性渾濁,峻則奔流漩洄,齧岸善崩,濁則泥淖淤塞,積滓成淺,不能勝舟。……分盧溝為漕渠,竟未成功。」結果,失敗。後盧溝河決,金帝詔封盧溝水神為安平侯。
其二,為方便中都交通,修建了盧溝石橋。盧溝橋在當時的中國和世界,都是一座極美麗的橋梁。盧溝河橋為南北商旅的要津,以舟濟渡,但河水激湍;木橋浮渡,又河水泛濫——都不便於通行。金章宗於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命建盧溝石橋;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盧溝石橋落成,費時三年。命名為廣利橋,後習稱為盧溝橋。
整個盧溝橋,建築宏偉,造型優美,顯示了我國古代匠師卓越的建築藝術。《馬可·波羅行紀》一書裡說:「這條河上有一座美麗的石橋,老實說,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後清乾隆帝御書「盧溝曉月」石碑及碑亭,就立在橋東頭。
北中國的文化中心
金帝在中都大興離宮苑囿。其規模最大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九年(1179年)興建的大寧宮(今北海公園一帶),後又稱萬寧宮。並挑挖海子,堆築瓊華島,栽植林木,營構殿閣,興建亭榭,點綴花石。將汴梁艮嶽的假山石,運來構築瓊華島小山,山上為廣寒殿。金中都園林的開發,是北京古代園林史上的開拓期,為後來北京園林的布局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中都皇家園囿的分布,還有東苑、南苑、西苑、北苑等。
金朝女真貴族善弓馬、長騎射,常在苑中騎馬擊球、彎弓射柳,頒賞勝者,然後賜宴。一天,金帝同妃子在園中遊幸。帝出上聯曰「二人土上坐」;妃對下聯曰「一月日邊明」。
今釣魚臺迎賓館,曾是金章宗春月釣魚之地。著名的燕京八景,最初是在金代見稱於世的。這就是: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道陵夕照(後稱金臺夕照)、薊門飛雨(後稱薊門煙樹)、西山積雪(後稱西山晴雪)、玉泉垂虹(後稱玉泉趵突)、居庸疊翠和盧溝曉月。清乾隆帝御書「瓊島春陰」石碑,至今聳立在瓊華島上。
古畫太液秋風圖
金中都是當時北中國的文化中心。早在金太祖時,完顏希尹參照漢字創製女真大字,於天輔三年(1119年)頒行;金熙宗時,天眷元年(1138年)又製成女真小字並頒行。至章宗時,翻譯「四書」「五經」等,列為太學課程。金在中都設國子監,還設女真國子學。金實行科舉考試,分鄉試、府試、會試和殿試四級,最高級的考試在中都舉行,殿試的榜首為狀元。金在中都還設立司天台,專司天文、曆法和氣象之事,並招收生員培養科學人才。
教育之外,還有文學。金定中都後,皇帝貴胄中不乏能賦詩填詞者。金章宗(完顏璟)觀覽近畿風景,作《仰山詩》云:「金色界中兜率景,碧蓮花裡梵王宮。鶴驚清落三更日,虎嘯疏林萬壑風。」詩有漢族中原文化騷風,也有女真莽林射獵野趣。他還長於填詞,其《蝶戀花·聚骨扇》云:「幾股湘江龍骨瘦,巧樣翻騰,疊作湘波皺。金縷小鈿花草鬥,翠條更結同心扣。金殿珠簾閒永晝,一握清風,暫喜懷中透。急聽傳宣須急奏,輕輕褪入香羅袖。」
這首詞細膩、華麗、自然、真摯,表現出很高的漢文化素養。但是,金章宗仍然不忘狩獵,如他在明昌五年(1194年)七月初九親御射獵,一發貫雙鹿,並獲鹿220頭;次日,親射獲黃羊471隻。泰和八年(1028年)八月,「有虎至陽春門外,駕出射獲之」。以上兩例說明,金章宗完顏璟,既能彎弓射獵,又能賦詩填詞,得到森林文化與農耕文化的雙重滋養。
中都戲劇,演出繁盛。戲曲作家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最為有名。這部傑出的講唱文學作品,主要是寫張生和鶯鶯的戀愛故事。張生是個有情有義的青年,鶯鶯是個溫柔美麗的姑娘。他們兩人在月下西廂,依偎鍾情,傾心相愛。鶯鶯敢於背叛封建禮教,違抗母親嚴命,自許婚事,與張生同衾共枕。這是劃破封建包辦婚姻黑暗夜空的一道閃電。金代曾將北宋的「宮本雜劇」發展成為「院本雜劇」,使雜劇從宮廷府第走向瓦肆行院,中都的廣大居民成了重要的演出觀眾。金雜劇為元雜劇的發展開拓了新路。
針灸銅人
中醫針灸,相當發達。先是,北宋醫官王惟一主持鑄造了兩個空心的銅鑄人體模型。其全身標註559個穴位,內有兩穴一名者107個,所以全身共666個穴位。學生考試時,銅人外層塗蠟,體內裝滿水,穿上衣服,立於考場。考生根據命題,針刺穴位,針入水出,扎對穴位,就算正確。
王惟一還編纂《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一書,為廣流傳,刻於石上。1971年在北京明代城牆裡,發現《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刻石(殘件)。殘高99釐米,殘寬55釐米。據考證,此「刻石」是由開封遷到大都。「銅人」「刻石」在元代毀於戰火,其殘碑置於明城牆中。因系在北京發現,且為宋金時文物,故在此介紹。
佛教流行,興修寺塔。都城之內,佛教寺廟,星羅棋布,數以百計。金帝後出錢數萬,營繕大聖安寺,佛譽日隆,學徒萬指,輪奐之美,為郡城冠。大永安寺在香山,寺分上下二院:上院依山建高閣,復築翠華殿,復道相通,亭臨泉邊,疊石成峰,交植松竹;下院前開三門,中起佛殿,堂舍廊廡,靡不畢興。全寺旃檀琉璃,萬瓦鱗次,如入眾香之國。寺成,金帝親臨賜名,賜田2000畝、慄7000株、錢2萬貫。金中都的寺宇,早已隳毀傾圮;但留下的塔陵,頗具藝術價值。
金陵是北京文化史上第一座皇帝陵墓群。先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睿陵、金太宗完顏晟的恭陵在金上京(哈爾濱市阿城區)。其先祖10位被追尊為帝,也定陵號,均在上京建了陵寢。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遷都中都後,決定遷移其先祖陵寢到中都,營建皇陵。經考察、研究,選在大房山雲峰山下。貞元三年(1155年),陵工開啟,當年初成。翌年,將金太祖、太宗靈柩遷到中都新陵下葬。又追尊其父完顏宗幹為德宗,也移柩大房山入葬。而後,金帝10位先祖靈柩也遷來下葬。
金朝覆亡之後,金陵得到保護。後金崛起,屢次犯順。明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相繼佔領遼東重鎮瀋陽和遼東首府遼陽。天啟六年(1626年),努爾哈赤發動寧遠之戰。翌年,皇太極又發動寧錦之戰。明天啟帝命挖掘金陵,破其風水。金陵遭到毀壞,夷為平地,變為民田。清入關後,對金太祖、太宗二陵,做了修葺。後經戰亂,金朝陵寢,變成廢墟。
20世紀80年代,北京市文物考古專家對房山金陵,進行考古發掘,獲得金太祖睿宗陵石碑。睿宗為世宗之父,其陵為景陵,其碑文:「睿宗文武簡肅皇帝之陵」10個填朱塗金大字。還發掘出土其他陵寢建築構件等。
本文節選自
《北京文化史》
作者:閻崇年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年: 2021-2
��
編輯 | 培迪
主編 | 魏冰心
圖片 | 網絡
原標題:《北京的古都之夢,從這個消失的王朝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