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市鄉寧縣是個受大自然眷顧的地方,地下埋金藏銀,資源豐富。過去的鄉寧,「一煤獨大,因煤而興」,但經濟發展也為煤所困。近年來,鄉寧縣委、縣政府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依託豐富的紫砂資源和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以紫砂文創為主題,以紫砂產業園區為平臺,以群眾增收為目的,促進紫砂產業與傳統文化、鄉村旅遊、城市建設等融合發展,真正把鄉寧建設成紫砂大縣、紫砂強縣,致力於打造「中國北方紫砂之都」,蹚出了一條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近日,山西晚報記者來到鄉寧進行探訪。
鄉寧紫砂器具種類多工藝精
12月5日,初冬的鄉寧寒意濃濃,萬物凋敝,但是位於大石頭村的景韻鴻鵠紫砂工藝有限公司裡,卻是熱熱鬧鬧。「慢點,別摔了!」當日,一批剛剛燒制帶著餘溫的紫砂壺,被企業負責人孫永強從電爐中一一端出來。他小心翼翼的樣子,如同捧著一件件稀世珍寶。山西晚報記者仔細觀察發現,這些紫砂壺有圓器、方器、花器、筋囊器、提梁器等外觀,壺形高矮胖瘦不一,各不相同,有的靈動飄逸,有的古樸敦厚,有的輕快明朗,有的粗獷簡雅,尤其鄉寧的特色梅樁壺,如同一件雕塑,採用的是梅花堆花手法,將有色的泥漿堆積塑造成型,栩栩如生。
孫永強介紹,鄉寧紫砂陶土礦形成於2.5億年前,礦體厚度5-15米,目前初步探明儲量達20億噸以上,且品質上乘,蘊藏著豐富的粉砂質黏土巖和泥巖,為燒制紫砂陶工藝品提供了上等原料;鄉寧儲量豐富的煤,為紫砂陶燒造提供了充足的燃料。這兩個必要條件為鄉寧紫砂陶器的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鄉寧生產的紫砂陶器分為茶具、餐具、文房用品、建築材料、擺件及花盆6大類,包括紫砂壺、杯、茶罐、茶寵、筆筒、筆洗、擺件、花盆、花瓶、屋瓦、地板磚等。其中,以紫砂茶具最佳,其造型古樸,形態端莊,文雅別致,集實用、收藏、文化與藝術價值於一體。沏茶能保持茶色、茶香、茶味不變,隔夜不餿,長期使用不起膩苔,不生異味。
「每一把紫砂壺都來之不易、值得珍惜,但更為珍貴的是從先輩手中流傳下來的紫砂工藝和紫砂文化。」孫永強說,鄉寧紫砂壺款式多、花樣多,目前有500餘款紫砂壺。從一堆紫砂原料到一把紫砂壺,依然需要依靠純手工製作,經過選料、晾曬、破碎、過篩、做泥、陳腐、制壺、陰乾、燒制、研磨、整口……前後歷經80多道工序。
鄉寧紫砂陶器的前世今生
「鄉寧紫砂陶器的歷史源遠流長,翻開鄉寧的紫砂陶文化,每一塊陶片和瓷器上鐫刻著的就是一部上下求索、艱苦奮鬥的創業史,同時也是一部飽含歷史滄桑的文化史。」12月5日,原鄉寧縣第一任紫砂廠廠長、年近七旬的王致明說,他作為鄉寧紫砂工業較早的從業者、試驗者、建設者、經營者之一,目睹了現代鄉寧紫砂產業從無到有、從興盛到沒落的全過程。
他介紹,經專家考證,鄉寧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可以生產陶器,到漢代生產廣泛,當地張馬村八條埝嶺就曾經發現過6500年前的窯址。且周、漢、隋、唐、宋、明、清、民國以來各個時期的窯址都有發現,並且規模可觀。明清時期,鄉寧製作的器具更是被列為貢品。在清朝末年、民國時期,鄉寧一度呈現了「兩岸百裡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新中國成立後,鄉寧縣西坡陶瓷廠還一直生產碗、碟、盤一類的日常餐具。1974年,「全省輕工會戰會議」確定了每個地方必須完成一項工藝品的製作任務。比如,雁北懷仁的日用瓷、陽泉平定的黑釉陶、晉中平遙的推光漆、運城新絳的螺鈿、臨汾鄉寧的紫砂等。
「緣何將紫砂工藝品確定在鄉寧生產?」王致明解釋,抗日戰爭結束後,山西對日本戰犯所帶財物進行清理登記時,發現了部分紅色的紫砂壺。問其來源,對方稱掠奪於鄉寧縣西坡的老夭頭村。另外,西坡陶瓷廠曾生產過陶瓷紀念章,這也是確定鄉寧生產紫砂工藝品的主要原因。鄉寧西坡陶瓷廠於1975年建立起紫砂車間,並指定由陶瓷廠老員工吳懷成師傅以注漿成型的工藝模式試製。「試製的過程並不盡如人意。往往茶壺模具做得很好,卻存不住水。」王致明回憶,為破解製作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時任車間主任的王致明踏上了帶隊赴江蘇宜興的學藝之路。
1977年,車間遷入縣城後正式成立鄉寧紫砂廠。1979年,鄉寧又建起紫砂二廠,緊接著建成文筆紫砂廠。隨後,韓家河紫砂廠、下縣紫砂廠等一大批私人紫砂廠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鄉寧大地上。據報導,1981年,鄉寧縣發展成為僅次於宜興的中國主要紫砂陶器生產地。這裡每年生產茶具、花盆、蒸汽鍋等達12萬多件。1990年,鄉寧紫砂廠和紫砂二廠合併後成立鄉寧縣紫砂陶工藝總廠,鄉寧紫砂陶器製品進一步大放異彩,聲名遠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該縣生產的多種紫砂陶器具都在全國和省級展銷會上獲過獎,還出口美國、日本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鄉寧的紫砂工藝品曾有「南宜興、北鄉寧」的美譽,一度成為國人炙手可熱的物件,成為鄉寧人為之驕傲的名片。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體制機制的掣肘、工藝設備的破舊、思想觀念的保守,鄉寧紫砂陶產業一度徘徊在被市場淘汰的邊緣。2008年,鄉寧紫砂陶器產業經歷了近30年的輝煌後,隨著當地煤炭產業的異軍突起,鄉寧紫砂陶工藝總廠作為鄉寧當時碩果僅存的一家紫砂廠永久關停,工匠藝人紛紛各奔他鄉,自謀生路,鄉寧紫砂陶器的榮光一度成為歷史。
紫砂陶小鎮雛形初現
一口窯爐,騰起的是淬鍊之火,沉澱下的是意蘊深邃的傳統文化。所幸的是,這延續千年的窯火,始終映照著這座山城的文化內核。為改變產業結構,實現由「烏金」向「紫金」的轉型跨越發展,鄉寧縣委、縣政府立足優勢,綜合研判,做出了構建新興產業體系,振興紫砂產業的戰略決策,傾力打造「中國北方紫砂之都」。
鄉寧縣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傳承、發展、振興鄉寧紫砂產業,縣政府先期投入1.15億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為紫砂企業和紫砂匠人搭平臺、建舞臺,著力打造紫砂產業「四朵金花」(日用陶瓷、藝術陶瓷、建築園林陶瓷和煤化工陶瓷),目前已培育鄉寧金砂紫陶工藝美術有限公司、鄉寧縣景韻鴻鵠紫砂工藝有限公司、鄉寧縣通洋紫陶工藝有限公司、山西荀廬文化公司等8家紫砂文創企業。
12月5日,在鄉寧縣昌寧鎮張馬村,總投資達50億元、佔地2000畝的鄉寧紫砂陶小鎮建設項目現場塔吊林立,一派繁忙景象。一座座造型古樸典雅的中式樓宇已經拔地而起,紫砂陶小鎮雛形初現。
紫砂陶小鎮的建設,是鄉寧縣2019年的重點轉型項目之一。整體建成後,預計可實現年稅收5億元,創造10000個左右的就業崗位。該項目規劃建設「一軸、五板塊」,「一軸」即紫砂小鎮發展軸,分為濱水商業街區、傳統紫砂工坊區、創意品牌區、實用紫砂加工區、大師工作區、研學旅遊區、紫砂會展及服務配套區、紫砂公園區、生態溼地公園區、紫砂工業區、張馬村紫砂公社等11個功能分區,分別對接研學旅遊、全域旅遊、鄉村振興,全方位融入縣域紅色文化、黃河文化、中和文化,打造全縣三大旅遊板塊樞紐節點,促進紫砂產業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共同發展。「五板塊」即,金:紫砂會展、培訓配套板塊;木:紫砂公園板塊;水:鄂河生態溼地板塊;火:紫砂工業板塊;土:紫砂陶小鎮核心板塊。
重點培養紫砂產業的能工巧匠
2019年,為振興紫砂產業,鄉寧縣在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召開了「鄉寧情、紫陶韻——2019鄉寧(太原)紫砂陶小鎮發展論壇暨招商引智推介會」。這場推介會推出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建築陶瓷生產企業、配套企業、營銷和投融資機構的目光,現場成功籤約項目9個,總投資達102.2億元,聚焦紫砂陶瓷產業發展、招才引智、能源供應、文化旅遊等方面,讓他們在投資興業中共享鄉寧紫砂陶產業發展成果。
為解決紫砂企業專業技術工人缺乏的問題,鄉寧縣還實施了「十百千」人才工程,積極與山西大學、山西師範大學等省內外專業院校合作,定點培養高端紫砂創意人才。該縣還將利用五年時間,引進紫砂工藝高級人才和紫砂工藝大師約10名,新增市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約50名,發放補助支持省級以上紫砂工藝大師帶學徒,帶動全縣從事紫砂產業熟練技術工人1000人以上。
此外,從今年起,鄉寧縣本著「政府買單、大師授課、摶土為泥、點砂成金」的理念,開辦紫砂陶人才培訓班,每年招收3期,每期90人,預計4年後培訓學員1000餘名,每期結業後,還將選擇10-20名優秀學員到宜興等地進行學習深造。
「我從小喜歡手工,但是沒有學習的條件。在這個培訓班老師的指導下,我從零開始,一步步學會了紫砂壺製作技術。下一步,我想去宜興進一步深造,今後不再外出打工,就在鄉寧當地從事紫砂行業。我覺得,咱們縣裡的支持力度這麼大,肯定會有好的發展!」12月1日,首期紫砂陶培訓班順利結業,優秀學員代表李彥良在結業典禮上興奮地說。
鄉寧縣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學員要學精從業本領,將來一方面要做好紫砂產業發展的「領路者」,另一方面要刻苦鑽研、苦練本領,做好紫砂陶產業發展的「創路人」。未來,他們將為傳承鄉寧千年紫砂文化和傳統技藝,開創鄉寧紫砂新紀元,開闢鄉寧轉型新路徑,叫響叫亮「中國北方紫砂之都」品牌做出重要貢獻! 山西晚報記者 劉江 通訊員 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