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不是迷信,是哲學!《易經》有戰略思維統籌人生,也有戰術方案解決問題。《易經》是對人性及客觀規律的總結,是既可以「高瞻遠矚」又可以「就事論事」的實用之學!這篇文章讓我們從一個預測的故事開始:
鄧艾奉詔伐蜀,途中得一夢,「夢見登高山,望漢中,忽於腳下迸出一泉,水勢上湧」,水勢上湧為「坎」之象,足下為山為「艮」之象,上坎下艮得《蹇》卦。

《蹇》: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彖》曰: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知矣哉!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東北」,其道窮也。「利見大人」,往有功也。當位」貞吉」,以正邦也。蹇之時用大矣哉!鄧艾入蜀,行進西南,符合「利西南」之象,預示鄧艾伐蜀可建立功業。待鄧艾將出蜀,指向「東北」,符合「不利東北」之象,且「不可東北,其道窮也」,預示歸途有大災。
得知解卦的結果後,鄧艾悶悶不樂,待到伐蜀後,鄧艾果然身死異鄉,沒能重返故裡。

《易經》是天人之學,既有指導人生的哲學性,也有神奇的預知未來的力量。但即使對未來已經瞭然於心,明知有兇災猛禍,終究也無法逃避,而這才是真實不虛的人生。
為什麼即使提前知道了結果,卻無法逃避呢?
任何導致結果的「勢」的形成都有一個持續積累的過程,除非能夠徹底斬斷這個過程,尤其是斬斷引發這個過程的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前的源頭,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一旦這個「勢」形成了,沒有極大的功德,就只能接受這份果報。

所謂「人生」就是在因果交替中不斷走向終點的一個過程,當因果不斷疊加而形成巨大的「勢」,若再無可進之路,那麼,就要考慮如何全身而退了。正所謂「物極必反」,當一個人到了人生成就的最高處,恰恰是最為危險的所在。此情此景,基本只有兩種結局,一則放得下,急流勇退而不傷身;二則放不下,被欲望裹挾而受傷甚至走向終結。
「高收益,高風險」,這個原則幾乎可以稱之為「真理」。行走在平地上的人,終其一生也不會什麼大的成就,但平平安安走過一生的概率卻更大些。而那些攀爬在絕壁上的人,雖然可以站在更高的地方,但其中的戰戰兢兢卻非常人可以體會,尤其是當前方無路之時,往往會落得悽悽慘慘的下場。

既然鄧艾看到了未來,他為什麼不逃離呢?
鄧艾不是不想逃,而是無處可逃。人生就是這樣,即使看得到前方的危險,但若身在局中,不逃至少可以撐到那個必然的終點,逃了卻未必就會更好。既然鄧艾已經入了司馬昭為他和鍾會安排的「雙雄爭鋒」的鬥局,想脫局就只能逃亡,然後以「臨陣脫逃」的罪名被誅殺,反而不如成就事業後再面臨終局,至少還能留下一份功業供後人憑弔。
作為獨領一軍的元帥,難道不算了卻平生夙願嗎?沒有雄心大志的支撐,鄧艾又何必冒著生命危險經由陰平小道入蜀建功?即使早已知道結局慘澹,鄧艾仍舊不忘建功立業,哪怕這些功業會加速自己走向終點,為了青史留名,鄧艾仍舊這麼做了。畢竟,知道未來又如何,該做的還是要做,做完了才能真正安頓自己。

人生,也是一個自我安頓的過程。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只求心安。諸葛亮又何嘗不是,出世前就已經知道壯志難酬,但若終身隱于田野,他更不能接受,哪怕明知「逆天者敗」,還是要到世間走這一遭,至少讓千百年後,民間還留有他的傳說,知道他曾經存在過。

《易經》可以幫助人們看到未來,但未來的一切早已和過去緊密相連,過去的因、今日的因以及未來的因不斷疊加,造就了一個個無法改變的「果」,既然無法改變,莫不如努力改善自己,即使做不到完美,少一些缺憾,也算對得起為人一世了。
感謝閱覽百家號:明境國學
您的關注轉發是我持續發文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