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跨年晚會火了。
火到儘管元旦已經過去好幾天,但是大家依舊蜂擁而來,晚會播放量已經達到6500多萬,彈幕數量達到220萬,而這些數字仍舊像紅色的股市數據般瘋漲。豆瓣評分中,各大衛視的跨年晚會最高不過5.6分,B站居然高達9.3分。而且,這個在老一輩眼中,集結了追星、遊戲、動漫、惡搞等各種「不正經玩意」的視頻網站,竟然在前兩天被人民日報點名表揚了。
B站的晚會被稱作「最懂年輕人的晚會」,匯集了動漫、遊戲、直播等一系列年輕人熱愛的元素。誠然,這臺晚會的火爆,離不開把年輕人作為目標群體的定位,因為會刷視頻、刷彈幕、在豆瓣打分的也大多是在潮流前沿的年輕人,這並不代表所有年齡段的觀眾都接受並喜愛這種風格。但是不可否認,這臺晚會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並且啟發我們思考:在未來,當80、90、00後的年輕人成長為觀眾主體的時候,什麼樣的節目風格才是「主流「?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明確一點:並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沉浸在娛樂節目帶來的淺層感官享樂當中而迷失自我,當代的年輕人遠比老一輩們想像的要好學聰慧,他們完全能夠分辨出什麼是高品質的節目,也沒有遺忘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
這一點,從近幾年來文化類節目大受歡迎就可見一斑。《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等等節目的觀眾群體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年輕人;大型青年公開課節目《開講啦》就是專門為年輕人搭建的和各行各業優秀人物交流的平臺。2019年4月,央視網發布文章《知道嗎?這屆年輕人愛上B站搞學習》,其中提到「B站一站式滿足年輕人的多元愛好需求,且體驗感良好,使得學習的風尚在B站擁有興起的土壤」。在這片年輕人聚集的土壤上,《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歷史那些事》等人文歷史色彩濃重的紀錄片生長得紅紅火火。年輕人用他們的方式——連綿彈幕,向大師們示以敬意。你可能想像不到,有朝一日,年輕人還會在B站上看新聞聯播,在彈幕裡呼喊著「五星紅旗有14億護旗手」。
所以,節目的製作人、導演們,還有社會大眾,應當對當代的年輕人、對未來的觀眾主體充滿信心。只要是優秀的、高質量的、正能量的作品一定會得到關注和認可。但是這一代年輕的觀眾也確實擁有著獨特而挑剔的品位——節目必須「有趣」又「有料」。
所謂「有趣」,不是說把網上流傳的段子硬生生地套在節目裡顯得「接地氣」,而是真正地去了解觀眾喜歡什麼,並且敢於「玩」出花樣,「玩」出新意。B站在策劃晚會的時候參考了大量的數據來了解用戶群體的文化屬性,了解年輕人的態度與方式。這種對用戶需求的深入理解和認真思考就是創新的前提。導演組發現《鋼鐵洪流進行曲》出來之後,很多用戶在B站上做態度表達,同時還發現,《亮劍》的鬼畜視頻很多。考慮到年輕人這種有新意的愛國表達,他們把《亮劍》和《鋼鐵洪流進行曲》融合到了一起。年輕人喜歡二次元和中國風,所以出現了傳統樂器大師琵琶伴奏,二次元虛擬人物洛天依演唱《茉莉花》的場景。傳統與現代兩種表演方式的結合,體現了不同時代文化之間的和諧共融。
「有趣」的事物是需要分享的,所以「彈幕」在年輕人的觀看體驗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金證券研究報告曾指出,95-05後是孤獨而焦慮的一代,他們多為獨生子女,生來與移動網際網路相伴。由於成長過程缺失兄弟姐妹的陪伴,在擁有一定行為自主能力後,他們傾向於通過各種方式尋求陪伴感。「彈幕」就提供了這樣的陪伴感和歸屬感,儘管是一個人坐在電腦前,也宛如置身人海之中,和數萬觀眾一起感動、一起吶喊,一個人的快樂通過分享被乘以數萬次,一個人的奇思妙想通過分享引發無數人的共鳴。B站的作用不止於此,當視頻中出現晦澀難懂的隱藏細節時,會有各位熱心人士以彈幕的形式進行注釋和解讀。其壯觀景象如同讀文言文時,腳註遠遠多於正文。
年輕人喜歡的不僅是「有趣」,還要「有料」——「玩」出水平,「玩」得專業。「超強的陣容」不一定要是當下頂級流量明星,但一定要是各個領域最頂尖的代表,例如B站晚會中演奏《哈利波特》經典音樂《海德薇變奏曲》的鋼琴家理察·克萊德曼,他坐在鋼琴前,從第一個音符流淌出來開始,一切情懷就盡在不言中。除了邀請的嘉賓專業素質要過硬之外,還要結合舞臺場景、演繹方法、節目內涵,讓特定的嘉賓表演最合適的節目。比如,B站晚會中《亮劍》的主題曲,就是由現役、退役軍人組成的軍星愛樂合唱團演繹,所有表演者一身軍裝,昂首挺胸,百分百展現這首《中國軍魂》的精髓。今年大熱的流行歌曲《野狼disco》被各大衛視安排上,但都是請來流量明星,換言之,誰唱都一樣。但是B站邀請的是80年代迪斯科音樂的領軍人物、中國disco女皇張薔,她也是首位接受《時代》周刊採訪的中國藝人。由她來演唱這首歌,就不僅僅是蹭一首金曲的熱度,而是展現一種文化的生命力,喚醒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這臺晚會不僅精準定位年輕人的喜好,還用最正式、最隆重的方式把這些「亞文化」搬上了舞臺。這體現的是對於每一個觀眾群體的尊重,而這份尊重正是我們每一個觀眾在收看節目時最希望感受到的。誠然,要求一場闔家團圓之夜的晚會面面俱到並不現實,但是我們或許可以嘗試在未來給予不同的觀眾群體更多自主選擇的空間,利用新技術探索節目的新形式,讓觀眾喜歡什麼就可以主動接收什麼方面的內容輸出。當觀眾自主選擇的空間變大了,整體的包容性提高了,大家可能反而會更容易接受不一樣的事物,不同年代人之間的隔閡可能更容易縮小。就像這次晚會演出之後,演唱《中國軍魂》的退伍老兵們感到異常開心:「我們也會被年輕人熱議,表演也會被點讚。」
海納百川、融合創新是真正的文化自信的體現。原以為B站是二次元的天下,現在看來,打破次元壁沒有那麼困難,在未來,包容和創新也一定是文化發展的方向。這樣說來,討論未來的「主流」節目風格反而是一個偽命題了,因為很有可能,未來的主流便是沒有「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