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人文學術及文化事件日曆

2020-12-13 騰訊網

1月

1日 由香港無線拍攝,周潤發、趙雅芝、呂良偉主演的《上海灘》開播40周年。該劇1985年引入內地之後,引發觀看熱潮。

8日 歷史學家黃仁宇逝世20周年。他的代表作《萬曆十五年》暢銷數十年不衰。

1月14日—2月23日 上海博物館「靈鼠兆豐年——上海博物館鼠年迎春特展」。

16日 周作人誕辰135年。

23日 南宋詩人陸遊逝世810周年。

1月23日—4月19日 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三國志——文化主題特展」

30日 地球上最後一塊被發現的大陸——南極洲,發現200周年。

2月

2日 中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誕生100周年。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

7日 中國現代考古學奠基人之一夏鼐誕辰110年。他曾主持了河南輝縣商代遺址、北京明定陵、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工作。

18日 現代新儒家熊十力誕辰135年。他使中國現代哲學真正在世界哲學中佔有一席之地。

23日 孔子七十七代嫡長孫、末代「衍聖公」孔德成誕辰100周年。

24日 南宋理學家張栻逝世840周年。他與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

28日 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戴望舒逝世70周年。他的新詩《雨巷》廣為人知。

2月 章太炎《訄書》初刻本結集出版120周年。魯迅曾說,這書他當年「點不斷,當然也看不懂」,到今天真正能看懂的人恐怕也不多。

3月

2日 「左聯」在上海成立90周年。

5日 教育家、北京大學前校長蔡元培逝世80周年。主掌北大期間,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所以拖著小辮子的辜鴻銘和新派的胡適會同時出現在校園之中。

7日 作家柏楊誕辰100年。有人說他是臺灣地區的「魯迅」。

7日 氣象學家竺可楨誕辰130年。他曾任浙江大學校長,明確提出大學要培養以天下為己任的領袖人才。

12日 孫中山逝世95周年。

14日 中央電視臺的「綜藝大觀」開播30周年。2004年10月8日停播。它培養了倪萍、周濤、董卿等一大批的電視晚會主持人,也使觀眾認識了趙本山、郭達、潘長江、趙連甲等一大批的小品演員和創作者。

15日 中國古建築、園林學家陳從周逝世20周年。他被稱為「現代中國園林之父」。上海書店於2019年出版陳從周自編散文集六種。

20日 甲骨學家董作賓誕辰125年。他與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一起被稱為「甲骨四堂」。

21日 歷史學家白壽彝逝世20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所出版的、他主編的《中國通史》,至今仍是近代以來集體修史不可忽視的重要作品。

24日 對中國古代科技極為讚許的英國漢學家李約瑟逝世25周年。他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向世界介紹了中國古代科技的偉大成就。其縮編本《中華科學文明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3月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出版90周年。該書引用馬克思的學說,首先提出中國同樣經歷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由此在中國開創了唯物史觀派。

4月

1日 宋代大儒朱熹逝世820周年。

12日 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逝世25周年。他謀求儒家哲學與康德哲學的融通,並力圖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

15日 歷史學家、中國現代遼宋金元史學的奠基人之一姚從吾逝世50周年。

26日 中國女演員阮玲玉誕辰110周年。她是一個擁有萬千粉絲的超級明星,她代表了中國無聲電影時期表演的最高水平。

4月28日—7月26日 上海博物館江南文化藝術展。

4月 白話文運動勝利100周年。當時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發布命令規定,小學所有教科書全部改為白話文。

5月

1日 中國正式開始實行雙休日25周年。

4日 學者、書法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教育部長馬敘倫逝世50周年。是他首先建議使用《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8日 一代歌星鄧麗君逝世25周年。作為華人音樂歷史中不可替代的巨星,她不僅影響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更在文化領域裡影響了華人社會。她是一位歌者,也是一個文化符號。

14日 著名學者羅振玉逝世80周年。研究甲骨、敦煌等近代興起的種種學問,都繞不開他。

16日 張自忠殉國80周年。他是抗日戰爭期間犧牲的中國方面最高級別將領。

18日 歷史學家梁方仲逝世50周年。他被國內外史學界譽為研究「明代賦役制度的世界權威」。

24日 著名外交家顏惠慶逝世70周年。曾參加1919年的巴黎和會、1921年的華盛頓會議,曾任中國駐日內瓦國際聯盟的首席代表、中國駐蘇聯大使。

25日 中國的王富洲、貢布、屈銀華首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60周年。

26日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120周年。敦煌由此在世界上大放異彩,形成了「敦煌學」。

5月29日—8月30日 上海博物館「唐代『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珍藏展」

6月

1日 語言文字學家、中研院首任院士楊樹達誕辰135年。他的日記非常精彩,可惜尚未全部整理出版。

8日 現代文藝理論家、詩人、文學翻譯家胡風逝世35周年。

7月

1日 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誕辰880年。嗯,是我最喜歡的詞人。

3日 陳寅恪誕辰130年。陸健東的《陳寅恪的最後20年》掀起一股「陳寅恪熱」,他為王國維紀念碑所作銘文中說的「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4日 近代書畫家曾熙逝世90周年。他與李瑞清並稱「南曾北李」,與吳昌碩、李瑞清、黃賓虹並稱「海上四妖」,與李瑞清、沈曾植、吳昌碩並稱「民初四家」。張大千即出其門下。上海人民出版社將出版他的信札。

12日 歷史學家瞿同祖誕辰110年。他的名著《清代地方政府》、《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都享有世界聲譽。

14日 哲學家金嶽霖誕辰125年。世人皆知他與林徽因、梁思成的關係,卻忽視了他融會中西方哲學建立自身哲學系統的努力。

8月

10日 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王力誕辰120年。《王力古漢語詞典》以及他主編的《古代漢語》,是古代漢語入門的必備書。

30日 歷史學家錢穆逝世30周年。他提出對本國以往歷史應有一種「溫情與敬意」,他的《國史大綱》至今影響不衰。

8月中下旬 第17屆上海書展將再次與讀者相約上海展覽中心。

陳望道譯《共產黨宣言》出版100周年。

9月

1日 歷史學家楊寬逝世15周年。他在中國先秦史研究領域成績斐然,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楊寬著作集》到時可望出齊。

10日 教師節設立45周年。當然不斷有人提議以孔子誕辰作為教師節。

14日 清代著名揚州學者焦循逝世200周年。他在母親去世後「足不履城市十餘年」,專事著述,對《孟子》《周易》等經典皆有精深著作。

14日 中國武術家霍元甲逝世110周年。電視劇《霍元甲》播出時曾掀起一波習武熱潮。

15日 《新青年》創辦105周年。

21日 武俠小說家古龍逝世35周年。他與金庸、梁羽生並稱「新派武俠三大家」,創作的著名人物形象有楚留香、陸小鳳、李尋歡等。

22日 晚清民國政治家、書法家譚延闓逝世90年。他精於美食,為組庵湘菜創始人。整理本《譚延闓日記》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

24日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黃宗羲誕辰410周年。他在《明夷待訪錄》中特別提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晚清時有人說他是中國的盧梭。

24日 戲劇作家曹禺誕辰110年。他的《雷雨》至今還是許多地方不斷排演的話劇(我們班高二時也曾排練全校公演過)。

30日 張愛玲誕辰100年。文藝青年的必讀作家,《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使其聲名鵲起,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很晚才得到認可。

10月

5日 作家冰心(謝婉瑩)誕辰120年。她寫的《致小讀者》、《小桔燈》等,是幾代兒童必讀的作品。

10日 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今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將舉辦「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座談會」、「紫禁城建成600年暨中國明清史國際學術論壇」等活動,推出「紫禁城建成600年展」、「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往昔世相——故宮博物院藏古代人物畫展」等重磅展覽。其中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等名作都將出現,不容錯過。

10日 中國現代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林語堂誕辰125年。

12日 英國哲學家羅素抵達上海開始訪華100周年。他帶著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根據在中國的見聞寫成《中國問題》一書,提出中國必須避免「全盤西化」或是「拒絕任何西方文明的強烈排外的保守主義」。

18日 中國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召開110周年。

23日 弘一法師(李叔同)誕辰140年。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在皈依佛門之後,一洗鉛華,篤志苦行,成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師。

31日 宋代大儒朱熹誕辰890年。他是狹義的「宋學」的集大成者,是中國傳統儒學發展的又一個高峰。以他為主要代表的理學或曰道學,影響了此下800年中國人的心靈。

11月

2日 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誕辰11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鄉土中國》是他這一名著的最全版本。

10日 漫畫家張樂平誕辰110年。他所創作的三毛形象,婦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譽為「三毛之父」。

12日 數學家、「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誕辰110年。華氏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14日 近代外交家顧維鈞逝世35周年。他被譽為「民國第一外交家」,以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而為大眾所知。

21日 錢鍾書誕辰110年。除了廣為人知的小說《圍城》,他的《管錐編》《談藝錄》等其實更為重要。

22日 畫家、國立藝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首任院長林風眠誕辰120年。

26日 哲學家馮友蘭逝世30周年。他的《中國哲學簡史》,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入門書。有人認為「外國人因為有馮友蘭而知有中國哲學」。

29日 上海醫學院創辦人顏福慶逝世50周年。

12月

2日 詩人、翻譯家卞之琳逝世20周年。「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1935年他創作的這首《斷章》可謂膾炙人口。

3日 迄今為止收錄最多漢字的《漢語大字典》出版30周年。該字典收錄單字54678個;2010年推出了第二版,收錄單字60370個。

3日 國學大師唐文治誕辰155年。在新文化運動以後,他主張「讀經救國」。他的《四書大義》,今天看來仍是絕佳的「四書」讀本。

20日 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逝世70周年。他以敢言,人稱「傅大炮」。他是中研院史語所的實際創建者,後在臺灣大學任校長時要求全體新生必讀《孟子》全書。

22日 洪業逝世40周年。他是當代傑出的國際著名的史學家、教育家,長期主持燕京大學工作,對於中國現代教育、史學研究、對外學術交流等都有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25日 歷史學家顧頡剛逝世40周年。他開創了「古史辨」學派,是中國現代歷史學的代表人物。

12月 居延漢簡發現90周年。居延漢簡對研究漢朝的文書檔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被譽其為20世紀中國檔案界的「四大發現」之一(另三發現為故宮內閣大庫檔案、甲骨文和敦煌莫高窟)。

12月 國產有聲電影問世、上映的第一部片《雨過天晴》90周年。

冬 「詩聖」杜甫逝世1250周年。

12月 北宋大儒張載誕辰1000年。「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是他說的。

按:這當然是個不完整的大事日曆,歡迎讀者補充。

2020中國人文學術及文化事件日曆

作者為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

投稿郵箱

wenhui_xr

相關焦點

  • 中大教授:中國學術走出「既得利益」|文化縱橫
    陳春聲認為,強調思想、價值、精神、文化的人文學科,較之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更容易受到「世俗化」學術評價標準的傷害,人文學者應該保持學科自覺,守護人文精神,超越個人的日常經驗。而在數位化時代,人文學者的功力更主要體現在眼界和通識方面,因此新一代人文學者應該更重視博大的學術視野和深刻的思想建構。
  • 2021年《故宮日曆》青少版推出 打造可以聽的博物百科日曆
    《故宮日曆》由故宮出版社出版,以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藏品為承載、以深厚的文化內涵為主旨,是故宮博物院介紹院藏文物珍品、播揚故宮文化,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發布會上,由新東方與故宮出版社聯合打造的2021年《故宮日曆》青少版正式亮相,博物百科與傳統文化的CP檔繼續為全國青少年奉上有趣有料的文化大餐。
  • 錢鍾書的學術人生 | 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第19期
    原標題:錢鍾書的學術人生 | 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第19期 【搜狐文化】「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又和廣大網友見面了,該榜單由國內人文社科領域優秀出版單位與媒體聯合推出,致力於推薦優秀中文原創圖書,每月初定期更新。盼望熱心讀者和我們一起閱讀,共同關注和支持中文原創圖書。
  • 北京論壇雲端國際論壇系列之「數字人文視角下的中國歷史研究」線...
    由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學系和北京論壇聯合主辦的北京論壇雲端國際論壇系列——「數字人文視角下的中國歷史研究」線上研討會於2020年6月6日舉行。秉承北京論壇「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宗旨,研討會以「數字人文視角下的中國歷史研究」為題,邀請了在中國歷史研究領域卓有建樹的學者大家,圍繞數字人文方法如何推動歷史學發展、傳統史學的格局將如何改變、研究者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工具來從事研究、數字人文方法面臨的挑戰與需要突破的瓶頸等前沿學術問題,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和對話。
  • 「文創」2021年《故宮日曆》線上發布,又有哪些新變化?
    2021年版《故宮日曆》以「福牛賀新歲、豐年禾黍香」為主題,全書選取故宮館藏的歷代牛文物以及由牛引申出與我國農耕文化相關的文物藏品,分別展現了牛迎豐年、春來牛肥、吉牛納福、耕織為本、仙牛呈瑞、牧牛意趣、丹青寫牛、百牛賀歲等豐富內容。
  • 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在京開幕
    中國日報11月17日電(記者 張之豪)11月14日上午,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學會成立四十周年慶祝活動在北京西郊賓館開幕。此次年會由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主辦,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承辦,會期兩天。
  • 「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2020年12月4—6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與首都師範大學跨文化跨媒介研究中心舉辦的「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首都師範大學社科處處長王德勝處長致辭,強調了本次會議的重要意義並對學術研究的未來提出了展望。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馬自力教授在致辭中比較了中西方人文主義的不同,並指出技術對傳統人文範式具有的瓦解性,強調要進行積極應對。  開幕式後,人民出版社馮瑤副編審、王德勝處長與作者易曉明教授同時登臺,為在人民出版社新出版的《文化現代主義——平面化技術社會與新文學形態》一書召開了簡短的新書發布。
  • 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發布
    本報訊 (記者杜一娜)2020年「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名單日前在2020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上發布。以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運動與健康科學》)、China & World Economy(《中國與世界經濟》)、《經濟研究》等為代表的80種人文社科類學術期刊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人文社會科學)」。
  • 以創新的方式學習歷史,Hi World世界文化日主題式人文社科學術挑戰...
    此次世界文化日是由美國NHD(National History Day)組委會授權SKT思珂特教育在中國地區推出的權威性主題式人文社科學術挑戰,也是NHD在官方層面上在國內首次向初中生開放,延續NHD一直以來的活動特色,Hi World文化日將繼續圍繞多元的歷史文化展開研究,通過打破傳統教學的項目式學習機制,幫助學生掌握自主探究能力,提升綜合學術素養,培養歷史辯證思維。在Hi World!
  • 數字人文 綻放異彩(文化隻眼)
    通過詞頻統計快速抓取《紅樓夢》中的730多個人名;利用三維建模和3D列印技術「重塑」雲岡石窟第十二窟;抓取分析人氣值、集資榜數據,研究《創造營2020》等熱門綜藝節目的粉絲行為……如今,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與人文研究的結合正催生出「數字人文」的全新研究範式,在驅動學術生產方式變革的同時
  • 盤點2020年學術造假事件:仝卓,張裕卿,洪真英……
    2019年2月8日,翟天臨因在直播中回答網友提問時,不知知網為何物,從而引發了後來「鼎鼎有名」的翟天臨學術門事件。學術造假是指剽竊、抄襲、佔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偽造、修改研究數據等的學術腐敗行為。對於這種違背學術道德和科學精神的表現,近年來非減反增,有的令人大跌眼鏡,有的令人啼笑皆非……仝卓直播自曝高考舞弊事件2020年5月22日,藝人仝卓自曝高考時將往屆生改為應屆生身份,引起輿論指責其高考舞弊。5月29日晚,仝卓在其官博發布手寫道歉信,稱高考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已向中戲申請撤銷學籍學歷。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曲阜師範大學:守正創新以文化人,推動人文
    從「中國教育大數據研究院」到山東省首家「國學院」,從「孔府檔案學」到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兩漢《尚書》學研究」……決勝「十三五」收官之際,曲阜師範大學人文社科領域的重磅成果頻頻湧現,這既得益於建校六十五載以來的深厚學術積澱,也彰顯了「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的使命擔當。
  • 西財大《統計與資訊理論壇》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12月17日,由中國期刊協會、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20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以直播形式在線上舉行。
  • 文章頻道 - 2020日曆盤點:26款最美日曆書,挑得眼花繚亂!
    健康日曆2020有一百名三甲醫院主治及以上醫師進行審核背書,成為男女老少都值得信賴的健康貼士。貼近生活、受眾面廣、實用性強,或許是健康日曆在一眾日曆書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藝術】湛廬珍藏曆·大英圖書館湛廬文化×大英圖書館這本號稱是「2020最美日曆」的《湛廬珍藏曆·大英圖書館》,由湛廬文化與大英圖書館聯名出品。
  • 北京服裝學院舉辦2020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新華網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馬曉冬)北京服裝學院19日在京舉辦了「2020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並進行了主題為「服飾史研究」「少數民族服飾研究」「服飾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等分會場學術研討會。
  • 福牛賀新歲 「牛文物」領銜2021年《故宮日曆》
    中國網8月24日訊 23日,2021年《故宮日曆》線上發布暨讀書分享會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在故宮博物院舉行。據悉,2021年版《故宮日曆》以「福牛賀新歲、豐年禾黍香」為主題,選取故宮館藏的歷代牛文物以及由牛引申出與我國農耕文化相關的文物藏品,分別展現了牛迎豐年、春來牛肥、吉牛納福、耕織為本、仙牛呈瑞、牧牛意趣、丹青寫牛、百牛賀歲等豐富內容。從不同角度展現了365件不同朝代、不同類型、不同材質的珍貴文物藏品。
  • 【同濟•新聞】科學塑美,人文塑美——2020年東方整形美容藝術...
    2020年12月19日至20日,2020年東方整形美容藝術大會在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學術報告廳舉辦。,樹立東方文化自信。此外,崔主任還將國際著名整形美容外科雜誌ASJ引入中國,並擔任ASJ中文版主編。崔主席希望通過東方整形美容藝術大會這樣的形式,進一步倡導東方文化審美、推進藝術人文理念,努力實現科學、技術、藝術、人文的完美融合。為期兩天的東方整形美容藝術大會將理論與實操相結合,藝術與人文相鋪墊,精彩絕倫乾貨滿滿。
  • 王曉銀|澄懷觀道——當代中國名家學術精品展
    有鑑於此,北京華夏丹青文化傳媒攜手李可染畫院,現將於1月12日-16日舉辦此次以「澄懷觀道」為主題的「當代中國名家學術精品展」,重點邀請百位活躍在當今中國畫壇和學術界的實力派書畫家參與本次展覽,旨在提倡藝術家們觀察生活中的藝術,當有「澄觀」之心,眼前之景、之物、之人皆能成為人心之所向。
  • 傳統節日文化激活再生 挖掘文化基因 釋放人文能量
    清華大學文創院執行院長胡鈺在21日舉辦的中國節日創意大賽主題發布會上談到,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當代中國,我們可以從中國節日裡找到紓解焦慮的方子,找到身份認同的引子,找到聯絡世界的路子。   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節日凝結著我國廣大民眾的文化血脈和精神情感。
  • 2020國美畢業展:藝術人文學院博士畢業創作——無牆的學院
    藝術人文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始終奠基於此:立足古今中外的藝術史學經典,旨在創構中國自身的現代藝術學理論;以中國特有的捲軸書畫與金石文獻研究為基礎,重新梳理中國藝術的活性基因,推進中國美術史的研究。這是一個同古典學脈緊密聯結的開放性學術世界,一個無牆的學園。系統而開放的藝術理論建設,正是賦予美術實踐與教學學科意義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