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被人知道了你的專業是珠寶鑑定,我相信大家都有與我相同的經歷,那就是——
往往此時,我總是不知從何處說起。我曾經走入兩個誤區:一個是大掉書袋,結果是說者半懂不懂,聽者似懂非懂;一個是過于謹慎,不肯多言,反而讓自己所學脫離群眾。
越是被發問,越是感覺到向公眾科普一些珠寶知識的必要性。畢竟很多消費者對於未知的東西,總是會走向兩個極端——要麼是不信任就不去買,要麼是喜歡就閉眼買。結果最後受傷的,不是商家的錢包就是消費者的錢包。
今天,讓我們從最基本的玉和翡翠的關係說起,讓大家了解玉石、懂得玉石,並欣賞玉石。
我們中華民族的玉文化至今是有著長達八千多年的歷史的,「玉」自古以來就與祭祀、禮儀、宗教、王權等息息相關。隨著生產力和生產工具的發展,玉石開採難度降低,品種越來越豐富,其使用和佩戴也越來越大眾化,理論知識也逐漸完善和系統化。玉石,在中國古代是王公貴族的專屬,在現代早已走進尋常百姓家。
翡翠一詞由來已久,漢朝許慎編著的中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中描述到:「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即翡翠原是指一種有著紅、綠羽毛的鳥類。巧的是,這種大多以硬玉為主要組成礦物的玉石也擁有美麗的紅、綠顏色,後來人們就將其命名為「翡翠」。
雖說「翡翠」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漢代,但有專家認為翡翠傳入中國的時間不會早於明末清初,其依據是迄今為止,尚未在考古發掘和歷代宮廷珍藏中發現有清初以前的翡翠珍寶。現今的一些古裝電視劇中常有唐、宋時代的帝王將帥、文人墨客們身上佩戴有綠色翡翠的畫面,顯然是不符合史實的。
在珠寶界,"玉(玉石)"是一個天然礦物集合體的概念。簡單來說,它是由很多的礦物顆粒,通過地質作用固結而成的一個整體。
「玉」是區別於單晶寶石(單個礦物晶體顆粒形成的寶石,如紅寶石)和 有機寶石(有生物體參與形成的寶石,如珍珠)存在的一個大類,「玉」裡面包含的寶石品種,有翡翠、和田玉、石英巖玉、瑪瑙、玉髓、綠松石、薔薇輝石、菱錳礦、岫玉、獨山玉等等。
所以,從寶石學上來說,「玉」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根據其性質、產量、文化等的不同,不同玉石的價值是有較大差異的。
翡翠是由硬玉或由硬玉為主要礦物,其他鈉質、鈉鈣質輝石為次要礦物所組成的具有工藝價值的礦物集合體。從礦物成分上來說,只有含有硬玉這一特定礦物60%以上,才屬於翡翠的範疇。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翡翠在我國的應用歷史較短,但由於受到慈禧太后的喜愛,翡翠的地位躍升,有「玉石之王」的稱號。
玉石有沒有假的呢?嚴格來說,只有用玻璃、塑料等模仿玉石外觀的人工材料,其不符合玉石中「天然」的定義,在鑑定證書上定名時直接體現為「玻璃」「塑料」的,是真正的「假」玉石。此外,天然的集合體在證書上會直接體現該玉石的基本名稱,對於有些商家「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大家認準權威證書(如NGTC)就可以了。對於優化處理(寶石界的整容整形術)過的玉石,會根據其處理程度在備註或直接在定名處體現。「處理」玉石,是大家在購買時要謹慎的,一定要確保在知情的情況下購買。
很多人問玉石的「真假」,一是源於對玉石品種及其價值差異的不了解;二是市場上常有不良商家以次充好、以假亂真,不停實施忽悠大法讓消費者財、寶兩空;三是不少消費者對經過優化處理玉石的不認可、不接受。
在這裡小編想說,要想對以上問題有一個正確、專業的認識,學習一些基礎的珠寶知識或常識是很有必要的,無論是買家還是賣家。畢竟在珠寶這個圈子裡,每個人都可能會經歷在賣家和買家身份之間的反覆橫跳。珠寶知識的普及,對整個行業大環境公共秩序的建立和長期發展都有著長遠的益處。
【版權説明】
圖片 / 來源於網絡,侵聯刪
文字/來源於《系統寶石學》、《有色寶石學》、《珠寶玉石評估》、百度百科等
劉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碩士,英國皇家寶石協會珠寶鑑定師(FGA),現任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檢珠寶培訓中心講師。從事鑽石、彩色寶石和玉石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授課風格親切自然,注重學員對知識的消化理解,實操課程中對待學員耐心細緻,講解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