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財經國家周刊(ID:ENNWEEKLY)
文 |陳浩傑
|發揮好工業網際網路的賦能價值,應重在一個「實」字。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等建設。與此同時,全國多地也在加快部署「十四五」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發展工作,積極搶抓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發展的窗口期和機遇期。
按照預計,2020年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經濟增加值規模約為3.1萬億元,同比實際增長約47.9%,佔GDP比重為2.9%,對GDP增長的貢獻將超過11%。
▲2020年11月30日,人們在山東青島一家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參觀。圖/IC photo
被中央點名再部署再推進的工業網際網路,走過了「從0到1」由概念到實踐的第一階段,如今正迎來「從1到100」推動高效應用的第二階段。
從7月份開始,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大賽在全國舉行,從五大賽題方向徵集具有高應用價值的工業網際網路解決方案。這一聲勢浩大的賽事,劍指工業網際網路建設過程中的一道突出難題:工業網際網路怎麼能夠「有用」?
兩年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工業網際網路產業聯盟秘書長餘曉暉就提出,工業網際網路的生命力在於解決問題。過去兩年尤其是今年以來,在助力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方面,工業網際網路發揮了積極作用,其製造業數位化轉型的關鍵賦能者的角色得到進一步彰顯。
「應用場景不斷豐富,解決問題能力不斷提升,生命力不斷增強。」對於工業網際網路的成長,餘曉暉給予高度肯定。他同時表示,解密這一全新產業的發展邏輯,發揮好工業網際網路的賦能價值,應重在一個「實」字。
隨著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發展工業網際網路已成為實力企業重塑產業競爭優勢的共識,龍頭之間明爭暗鬥。不過,在餘曉暉看來,工業網際網路不同於消費網際網路,這一產業當前還不會產生BAT這樣的龍頭企業,可以預見的未來,是一大批有實力的行業級平臺在各個細分領域百花齊放,同時跨行業跨領域的平臺也不斷壯大。
「好用才是硬道理」
《財經國家周刊》:不久前,中國信通院發布了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成效評估報告,根據報告,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發展進入快車道,工業網際網路融合應用方面不斷走深向實。但是另一方面,對工業網際網路到底有什麼用、解決的是什麼問題,依然存有很多爭議。對此,你怎麼看?
餘曉暉:幾年來,工業網際網路發展迅速,也很好地推動工業的轉型發展,為製造業的數位化轉型賦予了新的內涵,成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賦能者。
可以說,工業網際網路是製造業和產業數位化智能化轉型的路徑和方法論,而當前要幫助企業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在快速變革的數字經濟時代,如何實現快速感知、敏捷響應,從而更好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和從需求、產品到競爭者的快速迭代變化,在實時感知和洞察的基礎上實現動態的策略優化和完成全局智能化決策。可以說,快速感知、敏捷響應、動態優化和全局智能化協同是工業網際網路的核心競爭力。
可以從兩個層面看工業網際網路,從宏觀層面看,工業網際網路通過工業經濟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支撐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變革工業生產製造和服務體系,實現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而從技術層面看,工業網際網路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生產製造體系深度融合的新型工業數位化系統,包括新的感知、互聯、計算、控制和智能技術,這些新的技術與生產製造體系結合以後,實現了人、機、物廣泛互聯,構建實現海量數據及工業知識匯聚管理、集成建模、分析洞察和優化決策的數位化平臺。
雖然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企業需求差異很大,但在整個工業網際網路體系中,它們遵從相同的機理,是相同的個體,都是要把數據驅動和每一個行業的知識與機理結合在一起,形成數據驅動與工業知識相結合、數字空間與物理世界融合的新的智能化優化範式。
《財經國家周刊》:早在兩年前,你就提出工業網際網路的生命力在於解決問題,在你看來,工業網際網路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評價工業網際網路的「生命力」表現?
餘曉暉:發揮好工業網際網路的賦能價值,應重在一個「實」字。工業網際網路首先是應用,應用才能創造價值,好用才是硬道理。因此,必須以應用價值牽引工業網際網路發展。這兩年,工業網際網路從概念到落地,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案例不斷增多,展示了強大的生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目前,工業網際網路已應用到工程機械、汽車、電子信息、石化、鋼鐵、輕工家電、航空航天、能源電力等30餘個重點行業,涵蓋研發設計、設備管理、生產管控、運營管理、商業創新、產業鏈價值鏈優化等各個環節,有力推動了工業轉型升級和一二三產業、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2020年10月18日,2020全球工業網際網路大會展示現場。圖/視覺中國
也應該看到,雖然工業網際網路發展很快,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客觀地說,從應用、技術到商業模式還仍在探索中,一些創新意識和能力強的先行企業已取得明顯收益,而多數企業還存在「不會用、不敢用、用不起」的問題。
這其中有一個供給與需求的鴻溝問題。以工業網際網路的平臺應用為例,一方面已經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有較強的ICT(信息和通信技術)技術能力,也在不斷積累工業知識和機理,但對行業和企業的了解仍然不夠,難以用標準化產品化的方式服務行業和企業,大多需要定製化的個案式解決方案,時間和資金成本較高,制約了大規模的推廣,尤其不易實現跨行業的推廣。
另一方面,有大量工業企業,具有突出的數位化改造需求,但不了解工業網際網路,缺乏相應的能力,尤其是中小企業缺乏相應的ICT技術和人才,也不易找到可以完全匹配自身需求的平臺。因此,如何把企業的需求和平臺的技術結合,供需雙方彼此都需要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也是雙方學習的過程。
目前看,亟需工業網際網路解決方案的供應商或集成商,以做好工業網際網路通用技術與行業個性需求間的匹配,加速技術和產品的成熟和標準化,培育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形成大規模推廣的條件。
《財經國家周刊》:總體而言,無論是工業網際網路本身,還是工業網際網路生態系統的建設,目前都還處於初步階段。與消費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不同,工業「觸網」進程比較緩慢。你認為,主要是什麼原因?
餘曉暉:消費網際網路是橫向的,用戶需求共性遠遠強於個性,因此能在不長時間內連接全球數億人,容易形成服務海量人口的通用平臺。工業網際網路是垂直的,重點和難點在於整合行業的深度經驗,以此與數據驅動的優化方法結合,作為智能決策的基礎。
與消費網際網路不同,工業網際網路是大量定製化,每個門類都有很大的差別,這一點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大量的工業網際網路解決方案都是定製化的,定製化的比例可能在70%—80%。即使是同一個行業,不同的企業也不能拿來別人的方案直接用,還需要做大量的適配改造。
需要強調的是,工業網際網路不只是數據驅動,它會和工業、行業本身結合,包括三個層級。第一是「數據科學+工業知識」創新增強範式,第二是「數據驅動+自動化」生產運營智能優化,第三是「數據驅動+信息化」產業鏈價值鏈協同優化。這是工業網際網路的價值所在,可以把傳統工業已有的體系做更好的結合,形成新的變革模式,也正是需要大量和深度的行業積累,因此工業網際網路的增長和擴張速度沒有消費性網際網路快。
目前,工業網際網路還處於初級階段,產品化、標準化的過程還沒有大規模鋪開,更未到全面普及的程度。這不是工業網際網路本身的問題,是其特定發展階段的一個自然過程,需要不斷持續努力,久久為功。
不用擔心各地「扎堆」
《財經國家周刊》:目前很多地方都把工業網際網路作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如青島、蘇州、上海、北京、深圳等,就目前來看,各地發展工業網際網路呈現出怎樣不同的模式?如何看待城市之間的競爭?
餘曉暉:工業網際網路成為很多城市的共同選擇,這種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是各個城市出於自身產業升級的戰略考量。實際上,順應時代方向,通過工業網際網路這個全新工具推動產業升級,這個思考帶有全球共性。
▲2019年6月20日,江蘇常州,智慧城市展會現場的工業網際網路展區。圖/視覺中國
要看到,國內將工業網際網路納入發展戰略的城市大都是工業城市,這些城市本身工業基礎良好,具有領跑示範的能力,這一方面是城市本身的轉型需要,傳統製造業經濟效益下滑,新舊動能轉換,必然要在轉型升級上下功夫,而工業網際網路和數位化轉型是目前的關鍵。
另一方面是中國網際網路近年來發展太快了,網際網路的下半場是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網際網路,一些城市因為沒有完全抓住消費網際網路的機遇,尤其是工業基礎好的城市,就特別想在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上抓住先機。
我認為,每個城市會產生不同的工業網際網路建設模式,解決不同的發展難題。一個城市有自身的發展傳統,資源稟賦不同,產業基礎和發展模式不同,其工業網際網路建設模式也註定不同。
因此,不用太擔心有過多的同質化,這不是簡單的重複建設,這畢竟和以往很多傳統產業的產能過剩性質不同,應該區別看待。
《財經國家周刊》:網絡、平臺、安全是工業網際網路的三大功能體系,其中平臺是核心,我們注意到,各個廠商都想自己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都試圖打造自己的「生態」,如何評價這種競爭?競爭的結果會像消費網際網路領域一樣出現超級龍頭嗎?
餘曉暉:工業網際網路已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賽道,目前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已經超過70個,平臺接入工業設施規模突破4000萬臺/套。不同企業平臺之間的競爭是在所難免的,但這種競爭並不衝突,因為每個平臺面向的行業不同,要解決的行業問題也是不一樣的。
工業網際網路的生態格局不同於消費網際網路,雖然擴張速度相對慢,但系統穩定性強、用戶粘性高,投資者對工業網際網路的項目投資拉得比較長,項目存活率更高。
可以預見的是,工業網際網路領域不會出現像消費網際網路領域那樣幾家平臺主導的情況,一些細分領域會湧現出行業的龍頭企業,大家百花齊放,但很難會有阿里、騰訊那樣的綜合型巨無霸。
《財經國家周刊》:工業網際網路發展要兩隻腳走路,即「大企業集成創新」和「中小企業應用普及」,相比前者,後者挑戰似乎更大。比如中小企業融合發展應用率遠低於大型企業。在提高中小企業對工業網際網路的應用方面,目前主要面臨哪些突出難題?又該如何解決?
餘曉暉:我國工業企業數位化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仍處於工業2.0發展階段,少數處於3.0階段,設備缺乏數位化模塊,數據採集和互聯互通難度大。有數據顯示,我國製造業中90%以上的是中小企業,超過55%的企業尚未完成基礎的設備數位化改造。因此,對中小企業來說,工業網際網路改造的過程,也是補課和提升的過程。
這兩年通過工業網際網路的應用實踐,很多中小企業一方面在信息化補課方面取得了積極的進展,通過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和輕量級的雲化軟體應用方式實現了信息化融合和生產方式變革,如通過雲化MES解決進銷存和生產運營管理等基本問題。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在利用工業網際網路解決其訂單和發展資金等關鍵資源、實現產能共享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索,通過不同的路徑和切入點取得了明顯成效。
但是應該看到,相比我們國家這麼大的工業體量,目前工業網際網路的應用實踐還是遠遠不足的。我們看到了很多很好的案例,但這些案例整體還是碎片化的,只有從大量碎片化的案例中探索出標準化的體系和產品,才能激發供需雙方的熱情和活力,讓他們走上良性發展之路。
當然,這會是一個比較漫長和痛苦的過程,到現在為止,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還只是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講案例已比較有底氣了,但仍需要繼續爬坡過坎,要全面賦能製造業和實體經濟,還需要走很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