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德淇
熱瑪吉、熱拉提、蜂巢皮秒、超皮秒、玻尿酸注射、眼部提拉術、埋線去皺……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和審美觀念的提升,人們對美的追求越來越強烈,這些聽上去讓人「雲裡霧裡」的專業術語,如今正成為一些80後、90後甚至00後們的美容用詞。但以上火爆項目背後「危險重重」,存在各種「坑」。(9月15日 《中國青年報》)
以醫美界當紅的熱瑪吉為例,正版進口的儀器價格上百萬元,某些國產山寨儀器1萬多元即可購得。而這些儀器,只能在正規醫院、門診部或者診所由醫生、護士操作使用。劣質儀器以及非專業從業醫師操作給皮膚帶來的傷害是不可逆的,現實中非正規熱瑪吉操作後燙傷的案例並不罕見,輕則面部起水泡,重則美容變毀容,遺留永久性瘢痕。
一邊是旺盛的需求,另一邊則是混亂的行業現狀。如今一些小美容店、美甲店,表面上做的是美容美甲業務,背地裡卻悄悄幹起醫美,他們沒有從業資質,隨便買個儀器就敢打出各種忽悠人的廣告。據了解,眼下絕大部分的醫療美容機構,還存有銷售違規藥品、超範圍經營、收費混亂、刷單、評價造假等問題。日前,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發布了上海首個醫美糾紛案件白皮書,5年94件醫美糾紛清一色發生在民營醫美機構。
醫美行業亂象叢生,飽受詬議,正制約其自身高速發展。由於該類非正規醫美場所無法出具醫療憑證,也給後續的維權、調解帶來多重困難,投訴人維權往往因「投訴無門」,忍氣吞聲或自認倒黴。
這也提醒有整形美容需求的求美者,醫美項目一定要選擇有資質的正規機構,由專業的執業醫師來操作,不是隨便一個美容師經過培訓就可以做的;美貌只是相對的,一些可能會對健康造成損害的醫美項目,一定要再三權衡、審慎決策,針對不少整形「成癮」的患者,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勸導,畢竟身心健康才是至關重要的。
被醫美項目「下套」,該批的不是「受害者太蠢」。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等法規,這些醫療美容機構已然涉嫌超範圍經營,將面臨責令其限期改正、罰款,甚至吊銷執業許可證的嚴厲處罰。這亟待衛生、工商、消協等部門積極承擔起監管的主體責任,把對醫療美容機構的檢查作為一種常規工作,常態化開展檢查和督查,一旦發現問題,依法嚴肅查處。
同時,要嚴格守好準入關卡,杜絕非法醫美機構混跡其間,讓消費者上當受騙。對醫美亂象要採取「零容忍」態度,實行高額罰款或列入「黑名單」的嚴懲機制,讓無良商家為此付出沉重代價,倒逼其遵規守法、履行契約。
只有加強監管、規範到位,再輔之以消費者的積極維權,才能有效阻斷醫美「智商稅」,切實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