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室內設計行業,「做圖」的人大致會有兩種稱呼,一種叫做繪圖員,一種叫做設計師。
用著差不多的軟體,在外人甚至很多設計從業者看來工作內容差別不大崗位,有人被稱作設計師,有的卻是繪圖員,而收入卻有天壤之別,繪圖員一般只有幾千,而設計師幾萬很正常。
那麼,都是做圖的,繪圖員和設計師的差別究竟在哪兒?
文|設計怎麼做 編輯 | 怎麼君
繪圖員勤動手
設計師勤動腦
繪圖員大部分工作是在電腦前完成,所以繪圖員電腦操作比較熟練,需要掌握的軟體有:autocad, photoshop,3dmax,最好還會coredraw sketchup,基於這層原因,繪圖員動手時間很多,電腦操作快慢會直接影響到他的薪資水平和工作效率。
而設計師,往往大部分時間在琢磨方案,琢磨施工落地可能性等等,他們也會軟體,有很多設計師都是從繪圖員晉升過來,一般來說,繪圖員會的軟體,他們基本都會,只是「動手」頻率下降之後,也慢慢退化了,不過依然會有少量的軟體操作,所以說設計師也是「畫圖」的,設計師常用軟體:autocad,photoshop, sketchup,sketchbook等,基本都是方案類軟體,當然,段位最高的設計師,做方案很少碰電腦了,手繪出個草圖,助理把方案細化,交給繪圖員。
因此,從繪圖員到設計師晉級,要從動手轉變為動腦,如果你方案能力夠棒了,你就可以要求升為設計師。正真的產生距離的不是手,而是腦。
繪圖員是軟體思維
設計師是設計思維
在室內設計聯盟論壇,怎麼君經常發現這樣讓人忍俊不禁的情況:
同是看到一套驚豔的作品,
繪圖員考慮的是:
這圖真好看,這是用什麼軟體做出來的?」
設計師考慮的是:
這麼有創意的想法,作者是怎樣想到的?又怎麼施工的?」
而往往他們看到的這套作品是完工實景照片,繪圖員有時候作圖過度,亦或是他們思維僵化了,認為什麼圖都是軟體做的,就會出現這樣的膚淺錯誤。
思考的初衷不同,行動的路徑也就不同。繪圖員會覺得軟體至上,努力學好軟體之後就會成為大神。而設計師會儘可能多的去了解優秀作品背後的故事,去了解一切設計和設計之外的臨界知識。積累好足夠的「思維素材」再去運用到設計工作中去。
怎麼君經常聽到一些年輕的設計師問我,你會哪些軟體,這是個好奇且好學的問題。但軟體真不是高階或是低階的區分壁壘。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大師們都應該是設計軟體的熟練駕馭著。而恰恰相反,軟體用的666的大多都是培訓機構的培訓老師,可能連設計師都算不上。摒棄軟體思維吧,設計思維才是成為設計師必備的。
關於效果圖繪圖員和施工圖深化繪圖員
繪圖員其實是可以繼續細分的,分為效果圖類和施工圖類,也就是3DMAX和CAD的區別啦,當然,在小公司往往一個人包攬了,很多小型家裝公司,甚至設計師也是同一個人。如果說繪圖員是設計師的必經之路的話,那麼認為是施工圖繪圖員,因為效果圖繪圖員更偏向藝術化,更講究好看,有時候為了效果也許會失真,而且對施工落地可行性基本不做研究,而施工圖深化的繪圖員不一樣,需要講究設計的嚴謹性,還需要推敲施工工藝做法等等。
設計師是解決問題
繪圖員按套路做事
設計的初衷是解決問題,而往往解決問題的都是設計師,設計師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定義出一套可行的規則,比如設計流程,設計規範等等,繪圖員一般是按照這個規則去做事。
都是設計從業者,一類人在定義規則,一類人在執行規則。設計師會時刻的思考和優化什麼樣的定義,能夠提升效率、能通統一識別性、能協同合作、能保證最小概率的出現錯誤。
繪圖員更多研究在軟體使用方面,也會研究出一些套路,但對設計本身幫助並不大,只是解決了出圖速度和出圖美觀的問題。
設計師往往會為了一個方案,幾個人爭論很久,甚至面紅耳赤,那是思想的碰撞,繪圖員更多的是自己埋頭苦幹,缺少交流與溝通。
設計師靈感來源於生活和積累
繪圖員靈感來源於素材
繪圖員喜歡收集素材,這其實是無可厚非的,從一定角度說,是好習慣,但就跟手機一樣,形成依賴就不好了,很多繪圖員電腦裡上千G的各種素材,CAD圖庫,模型圖庫,SU圖庫等等,就跟前幾天怎麼君寫的文章一樣,有些人只是搬家師,把家具從圖庫搬到了平面圖上或者3DMAX裡,查看文章:平面布置設計流程和技巧。動腦太少,導致設計流程顛倒,比如有的設計師還沒做完平面,就去做3D裡面做效果圖了,那樣會帶來很大的返工可能性,因為功能都不合理。繪圖員脫離素材,就發現自己沒法工作,這就是「病」。
設計師在接到需求之初考慮的不是在哪查找素材,而是在思考這個需求需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這個設計如何執行才能滿足這個需求。有些設計師喜歡整理,而且整理是設計師剝離表層幹擾的一個基本能力,通過撥開表象,發現問題的本質,再去尋找解決之道。
生活中你隨手拿起放下的東西,有沒有想過都是被人為設計的?不要怕,你沒有生活在《楚門的世界》,沒有人監控你的一舉一動,只不過,設計師動了點小心思將你使用的東西稍作調整。
來,測一測,看看這些生活中的小設計你能猜對幾個?一共 10 道題,每道題 10 分,滿分 100 分,看看你能得多少分:
1、為什麼一般教室裡的椅子都有靠背,而實驗室裡的椅子卻沒有呢?
一般教室
實驗室
2、飛機廁所衝水按鈕為什麼起身才按得到?
A、在飛機遇到顛簸情況時,保證乘客先起身再衝馬桶。
B、抽水裝置在馬桶後側,按鈕相應地被設計在乘客正背後。
C、保護體型較胖乘客安全起身。
3、常用的紙巾為什麼是兩層?
A、一層太薄,不方便實用。
B、觸摸起來比較柔軟。
C、有一層的……我用過。
4、為什麼火車站自助取票機身份證識別處是個斜坡?
A、防止身份證丟失。
B、需要將身份證按壓在掃描區域內。
5、為什麼茶杯沒有把手?
A、有些茶杯很小,不適合添加把手。
B、泡茶時要衝燙茶杯,把手處散熱慢會燙到手。
C、手握可以感知溫度,不會喝到太燙的茶。
6、為什麼有些超市的飲料在結帳處附近?
A、冷藏櫃靠近收銀,最後拿以保證自己喝到想要的溫度。
B、結帳時買,避免長時間拎著重物。
7、炸香腸為什麼要用刀劃開?
A、入味。
B、造型而已。
C、好用筷子夾。
8、湯鍋把手的這個孔做什麼用?
A、支放湯勺。
B、從來沒有注意到。
C、散熱快。
9、訂書機上為什麼有四個眼?
A、減小阻力。
B、對稱設計。
C、兩邊都可以釘釘子。
10、瑞士三角巧克力為什麼採用三角形設計?
A、打造獨特的品牌造型感,給消費者留下印象。
B、三角形設計便於用手一塊塊的掰開吃。
答案揭曉:
1、C 為什麼實驗室不用靠背椅,看了這個「突發情況」,你就明白了。
實驗室裡的化學物品存在危險,遇到突發情況,小板凳可以「救」學生免遭意外。
2、C 飛機馬桶和家用馬桶不同,飛機是抽空氣造成真空吸力,家用馬桶則是衝水,我們現在所用的噪聲巨大的真空馬桶是飛行員詹姆斯堪伯在 1975 年發明的,之前飛機馬桶的衝水按鈕是設置在手邊上的,按起來很方便,但也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比如體型較胖的乘客被吸在馬桶上,既危險又尷尬,即使航空公司貼警示牌告知、空姐各種友情提示,按抽水按鈕這一慣性動作總比腦子來的快。後來一個波音的設計師把按鈕改到了現在這個很彆扭的地方,目的是造成一點點縫隙有空氣進來,這樣問題就解決了。
3、B 從紙的橫切面看,原來紙是有兩面的,一面柔和,一面粗糙,為了讓人們使用起來更加舒適,會把粗糙的兩面重疊,只展現柔軟的表層。
粗糙面
肌膚接觸起來更舒服的柔和面
4、A 也許你有類似的感覺,本來已經大包小裹了,還得騰出一隻手按著身份證,以防它滑落。看似很麻煩,但其實這裡隱藏了一個設計小心思,那就是為了讓趕時間的人們不要忘記帶走掏出來的身份證,如果把識別處設計成一個平穩的臺面,那返回頭來找身份證的人肯定不少。
5、C 喝茶為養生,不過喝燙茶會對消化道、口腔黏膜帶來很大危害,要知道燙傷的部位反覆增生後容易癌變,會增加食道癌、口腔癌的發病率,飲茶最佳的溫度應該是 60℃ 以下,不要超過 70℃,這一溫度正好是手握住茶杯感到稍燙一點的溫度,用手感知是最直接的,如果端著有把手的茶杯,很容易忘了溫度燙到嘴。
6、B 超市裡的飲料通常都在結帳處附近,是為了不讓人們長時間拎著重物;同樣在結帳處的麵包是為了不要過早放入購物車,防止被其他商品壓壞。
7、C 比起入味和凹造型,原來在香腸上切切口,是為了讓我們這些習慣用筷子的國家更方便地把香腸夾起來。
8、A 這個小孔原來可以這樣利用,你的湯勺是不是一直都放錯位置了?
錯誤示範
正確示範
9、C 是不是從來沒有想過訂書機可以兩用,而且它的隱藏功能還能方便手動拔掉訂書釘,拆除內彎曲訂書釘一般需要工具,外彎曲的則不需要工具,輕鬆拔掉不傷手,看對比你就知道啦!
10、B 這種三角形巧克力不是白設計的,三角形設計更易於施力,而且是向裡壓,不是向外掰,吃了這麼多年,你吃對了嗎?
看來生活中的各個細節都逃不掉「被設計」呀,不過這樣的設計很是暖心,有一種被保護的安全感。其實這些日常設計,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不信?你可以拿去測測你的小夥伴,跟他們顯擺顯擺,看看誰更有心,察覺到了這些小秘密?
- END -
本內容來源於網際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