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某種方式定義自己的好,無形之中,就把與己不同定義為惡,還執著地規勸對方。
有一天一時手癢,折了兩枝花。我們家大寶冷不丁在旁說:「你不是教過我,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你也算不得什麼美人,那更加不能折了!」我簡直無語凝噎,敢情前幾年教的詩,這臭小子早不知忘哪去了,獨獨記得這兩句,應時應景來慪他老娘!
我教他的那首詩是唐朝詩人張九齡的《感遇十二首·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當時我給他解釋為:春天裡的幽蘭翠葉紛披,秋天裡的桂花皎潔清新。世間的草木勃勃的生機,自然順應了美好的季節。誰想到山林隱逸的高人,聞到芬芳因而滿懷喜悅。草木散發香氣源於天性,怎麼會求觀賞的美人攀折呢!記得當時給他讀詩講解時,他並沒怎麼認真聽。常常覺得我們家大寶嚴重不著調不靠譜,他的靈魂似乎運行在另一個平行世界裡。我要跟他說話,不是跨過千山萬水的距離,而是要突破二次元!他偶爾靠譜一下,真的嚇我一大跳。
話說回這首詩,我們知道,皇帝和朝臣很多時候是相愛相殺的關係。開元後期,唐玄宗開始沉溺聲色,處理朝政隨心所欲。這個時候,一般就會有臣子出來諫言。
張九齡就在這時寫了一部《千秋金鏡錄》,專門論述前代治亂興亡的歷史教訓,作為生日禮物進獻給玄宗,規勸玄宗勵精圖治。這事徹底惹毛了唐玄宗,這種時候總不缺小人煽風點火,張九齡就被玄宗打地鼠般打壓下去,貶為荊州長史。
遭貶後,他作了《感遇十二首》,運用比興手法,表現其堅貞清高的品德,抒發自己遭受排擠的憂思,此篇為第一首。
詩一起始,用春蘭秋桂兩種高雅的植物來比喻詩人高志美德。用對偶句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蘭用葳蕤,桂用皎潔,突現蘭草迎春勃發,無限生機。桂花黃嫩,與碧草相映,令人感覺皎潔明淨,凸顯秋桂清雅的特徵。
詩的前四句說蘭、桂這些「草木君子」只需逢時,就會盎然有生機。蘭葉經春風吹拂,繁茂葳蕤;桂花在明月輝映下,更顯皎潔清雅。說明時勢造英雄,英雄壯時勢,用現在的話是遇上了風口。時遇很重要,一方面抒發了自己的鬱郁不得志,一方面流露了對重新「遇時」的渴望。
詩的後四句說春蘭秋桂自發的芳香博得山林隱士的喜愛,實際上,蘭、桂散發芳香並非有意外求人知,而是純粹出於本性。「何求」二字用得果截有力,表現出詩人不肯刻意贏得美名,志趣清高。
蠻可惜的,這個好人並未得到好下場。究其根本,我覺得因為人們常用某種方式定義自己的好,無形之中,就把對方定義為惡人,還執著地規勸他「別做壞事」……哎呀,我要反省一下怎麼教育孩子,捧著一顆「我是為你好」的拳拳熱心,就真的是為孩子好嗎?孩子就一定會接受嗎?處理不當,可能孩子不接受,自己很受傷。(陳志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