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細胞「住」進細胞,在生物上真實發生的命運共同體

2020-12-16 梵觀點

如果沒有組合體的創意出現,《變形金剛》這部動畫就少了很多的趣味。梵君小時候為了湊齊工程機械的組合體,常常要餓著肚子吃早點一段時間。

個人和群體互相幫助時會做得更好。合作不僅僅對人類重要;如果沒有與鄰近生物的大量互動,我們所熟知的生命將不復存在。

我們星球上最早的居民都是單細胞生物。一些相鄰的單細胞結合到一起,開始以一個有機體形式共同生存,你中有我。這種夥伴關係非常成功,直接導致了我們星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種生命形式的進化。

什麼是細胞?

所有生物都由細胞組成(由於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所以關於病毒是否是生物,這個還存在分歧)即便地球上的生命形式數以百萬計,它們都由兩種基本類型的細胞組成: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細胞包含DNA。原核細胞(prokaryotes,讀作pro-carry-oats)小且簡單,細胞內有環狀DNA自由漂浮。真核細胞(eukaryotes,讀作you-carry-oats)大,而且更複雜。它們有一個細胞核,細胞核將成串的線性DNA包裹在脂質膜內。你習慣看到的所有生命形式——動物(包括人類)、植物和真菌——都是由真核細胞組成的。細菌太小以至於不藉助顯微鏡無法看到,它們則是由原核細胞組成的。

原核細胞結構

地球上最早的一些生命形式是原核細胞。它們首次出現是在40億年前的化石記錄裡。在真核細胞於18億年前出現之前,原核細胞已經存在了很長很長的時間了。這促使我們想像,所有真核細胞的祖先都是一種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是指一類細胞核無核膜包裹,只存在稱作核區的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它包括細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衣原體、支原體、藍細菌和古細菌等。它們都是單細胞原核生物,結構簡單 [1] ,個體微小,一般為1~10 m,僅為真核細胞的十分之一至萬分之一。

但是,從原核細胞變到真核細胞,細胞需要變得複雜得多。真核細胞由特殊的細胞器供能,這些細胞器就像電池一樣工作。所有的真核細胞,都包含一種叫做線粒體的細胞器,用來製造供給細胞的能量。植物細胞還有另外一種叫做質體的細胞器。質體可以像太陽能電池一樣,從陽光中收取能量。葉綠體就是一種質體。

什麼是內共生理論?

真核細胞是怎樣變得如此複雜的?這些像電池一樣的細胞器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們認為,我們已經知道了部分答案。當多個細胞聚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組合生物體時,真核細胞可能就發生了進化。它們開始以一種我們稱之為共生關係的方式生存。解釋這一現象如何發生的理論就被我們稱為「內共生理論」。內共生體是指在其他生物體內部生活的生物體。所有真核細胞,像你自己的細胞一樣,都是由其他生物的零件組裝成的生物。

內共生

線粒體,我們細胞中的重要能量生產者,是從自由生活的細胞進化來的。點擊查看更多細節。

線粒體和葉綠體作為細胞器,都曾經是自由生活的細胞。它們是最終停留在其他細胞(宿主細胞)內的原核細胞。它們可能以被吞掉(一種被稱為「吞噬」的過程)的方式加入其它細胞,也或許它們是那個宿主細胞的寄生物。

線粒體的祖先可能是一種好養型的變形菌。

線粒體電鏡假彩照

在內部的細胞既沒有被消化掉,也沒有殺死宿主細胞,而是活了下來,和宿主細胞共同成長。這有點像「房東」和「租戶」。宿主細胞提供一個舒適、安全的生活場所,而細胞器通過製造宿主細胞能夠使用的能量來支付租金。這類事件在很久以前發生,隨著時間推移,細胞器和宿主細胞共同進化。如今任一方在缺少另一方的情況下都無法生存。儘管今天它們以一個單獨的有機體發揮功能,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仍然可以找到這些細胞器自由生存過的證據。

再舉例:就像最近雷暴的短租公寓,房東斷水斷電沒能把租客趕走,租客也沒有拆家毀房子搬走電視機,最終租客與房東達成協議,租客通過在房東的公司打工達成了一種「內共生」。

免疫吞噬

幸運的是當時還不存在免疫細胞這種東西。否則線粒體將不會出現。

什麼證據支持內共生理論?

早在1883年,植物學家安德裡亞斯·申佩爾(Andreas Schimper)就開始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質體細胞器。他觀察質體分裂的過程,並注意到一些奇怪的事情。這個過程看起來和某些自由生存型細菌的分裂方式非常相似。

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間,科學家發現植物細胞中的線粒體和質體都有它們自己的DNA。這與植物細胞中其他的DNA不同。當科學家進一步研究這些線粒體和質體DNA中的基因時,他們發現,這些基因更像是從原核生物中來的。這便告訴我們,細胞器與原核生物有更近的親緣關係。

植物細胞中的綠色葉綠體現在是細胞的重要部分,但是它們是從與植物細胞完全不同的生物體進化而來的。人們認為,葉綠體是從藍細菌進化而來,這些藍細菌在植物細胞的防禦下存活了下來。

葉綠體

我們知道,細胞器周圍由多層膜包裹。如果我們觀察這些膜的組成分子,它們看起來很像當今自由生活的原核生物外圍的膜。

因此,細胞器有它們自己的DNA,它們的基因又與現代原核生物的基因非常相似。它們擁有與原核生物相似的膜,同時它們似乎也用與原核生物類似的方式分裂和複製。如果一個真核細胞失去了這樣一種細胞器,便無法重新製造它。每個真核細胞想要生存,便不得不從它的母細胞那裡遺傳至少一份這種細胞器。這意味著,組成這些細胞器所需的遺傳信息在真核細胞的DNA中無法找到。所有的這些證據,都支持這個理論,即這些細胞器來自真核細胞外部。我們認為它告訴了我們,這些細胞器曾經是自由生活的原核生物。

一位名為琳恩·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的科學家把所有這些信息匯總到了一起,並在1967年發表。她的文章題目叫《論有絲分裂細胞的起源》。有絲分裂細胞是真核細胞。今天科學家們都認可她的論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他們接受她的理論之前,很多年過去了。

然而,真核細胞進化的故事還遠沒有結束。我們還沒有討論能在真核細胞中看到但原核細胞裡沒有的其他結構,以及它們是如何進化的。這包括細胞核、高爾基體、內質網、溶酶體和細胞骨架。

真核細胞複雜的結構

它們從何而來?我們仍不知曉真相。它們可能在真核細胞內部隨著時間推移進化而來。抑或,它們也可能是其他遠古內共生事件的產物。它們如何進化仍是未解之謎。

梵觀點:合作共生也許是人類在宇宙黑暗森林中最好的出路。

相關焦點

  • 死亡——細胞命運之終點
    《科學通報》發表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高山研究員為通信作者的「細胞命運之終點——細胞死亡」一文,系統闡述了細胞死亡及其死亡的形式,以及這些死亡形式對癌症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意義,並進一步指出我們應該正確利用細胞死亡形式開啟生命與精準醫學新篇章。
  • ...生物醫用材料設計指導性文件!細胞外基質粘彈性對細胞行為的影響
    Mooney五位細胞力學和生物材料界大牛聯合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Effects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viscoelasticity on cellular behaviour」的綜述文章,綜述了組織和細胞外基質的複雜力學行為,討論了細胞外基質粘彈性對細胞的影響,並描述了粘彈性生物材料在再生醫學中的潛在應用。
  • 高中生物必修1 分子與細胞
    (4) 大腦皮層上的聽覺神經元受損可導致聽覺發生障礙。Ø 單細胞生物單個細胞就能完成各種生命活動,(其自身的各種生命活動)Ø 多細胞生物依賴各種分化的細胞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一系列複雜的生命活動。4.結論:外>內:發生質壁分離。  外<內:質壁分離復原5.注意:1) 在載玻片上觀察動態過程。
  • DDS調理原理,生物電子能量為細胞「充電」活化細胞
    生物體有一個複雜的電磁場,可以說:只要有生命運動,就伴隨著生物電的發生。已知細胞膜內外存在著70~80毫伏的電位差,這個電位差是細胞進行物質交換和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條件,細胞又是構成生命的基本單位。DDS生物電子能量可以作用於人體生物電,即人體生物等離子體的運流、循環系統。可使生物電子在運動過程中,伴有生物電的發生,較明顯的如電壓效應,活動部位的組織會產生一個電位差,它是生物體組織正常代謝的必要條件之一。
  • 高中生物:那些重要的細胞結構圖!
    核糖體主要活性部位示意圖↑核糖體有的附著在內質網上,有的游離分布在細胞質中,是「生產蛋白質的機器」。7.葉綠體15.一種新的細胞器——細胞蛇細胞蛇代表了一種新發現的,在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裡普遍存在的,進化上高度保守的細胞結構。
  • Cell Stem Cell背靠背|揭開細胞表面張力與幹細胞分化的秘密
    撰文 | 十一月責編 | 兮細胞命運的轉變常常伴隨著細胞形狀和機械力的改變。然而,細胞機械力如何影響信號通路進而控制細胞命運。為了探究形狀、機械力和命運之間的相互作用,近日,德國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Alba Diz-Munoz研究組發文題為Cell Surface Mechanics Gate Embryonic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利用生物物理方法對幹細胞分化過程中細胞表面力學的作用進行了研究。
  • 小膠質細胞和BAM不同的命運決定
    小膠質細胞和BAM不同的命運決定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3 12:55:05 瑞士蘇黎世大學Melanie Greter研究組揭示,早期命運定義了小膠質細胞和非實質性腦巨噬細胞的發育
  • 高考生物必修一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52 )一個典型的滲透裝置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① 半透膜;② 半透膜兩側存在濃度差。】( 53 )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為什麼都可以發生滲透吸水?【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都相當於一個滲透裝置】( 54 )什麼叫原生質層?注意與原生質體的區別。【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稱為原生質層。
  • JBC:細胞的「網絡社交」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近期來自第二軍醫大學、吉林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了整合素連接激酶相關磷酸酶(ILKAP)調控細胞生存與凋亡的一條新信號機制。相關論文發表在《生物化學雜誌》(JBC)上。第二軍醫大學的肖建如教授和劉鐵龍教授為這篇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
  • 細胞分裂
    在核分裂過程中母細胞把遺傳物質傳給子細胞。在單細胞生物中細胞分裂就是個體的繁殖,在多細胞生物中細胞分裂是個體生長、發育和繁殖的基礎。1855年德國學者魏爾肖(R.Virchow)提出「一切細胞來自細胞」的著名論斷,即認為個體的所有細胞都是由原有細胞分裂產生的,除細胞分裂外還沒有證據說明細胞繁殖有其他途經。
  • 盤點|生物中那些重要的細胞結構.
    核糖體主要活性部位示意圖↑核糖體有的附著在內質網上,有的游離分布在細胞質中,是「生產蛋白質的機器」。7.葉綠體15.一種新的細胞器——細胞蛇細胞蛇代表了一種新發現的,在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裡普遍存在的,進化上高度保守的細胞結構。
  • 穀氨酸代謝能調控毛囊幹細胞命運
    穀氨酸代謝能調控毛囊幹細胞命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9 15:35:19 德國科隆大學Sara A. Wickström、Sabine A.
  • 哈佛大學:細胞如何自我分類
    活細胞成像顯示在早期發育過程中新生脊髓形成時發生的動態環境和細胞運動程度。蔡卓妍/ Sean Megason /哈佛醫學院關鍵控制機制使細胞能夠自我組織並建立組織,器官和解剖結構在顯微鏡下,每個多細胞生物生命的最初幾個小時似乎混亂得很混亂。
  • 動物細胞懸浮培養技術概述,細胞或病毒的馴化和篩選(細胞培養基及動物細胞懸浮培養技術連載五)
    隨著動物細胞大規模培養技術的廣泛應用,及相應的細胞懸浮培養工藝和個性化細胞培養基等技術的發展,作為大規模培養用主要設備的生物反應器也快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前後,根據微生物培養用發酵罐,開發出多種動物細胞培養用生物反應器,2000年以後,工業化動物細胞培養用生物反應器生產工藝進一步成熟,規模開始趨向大型化和簡單化。
  • 細胞生物學-簡答論述
    Na+-K+泵存在於細胞膜上,是由α和β二個亞基組成的跨膜多次的整合膜蛋白,具有ATP酶活性。工作原理:在細胞內側α亞基與Na+相結合促進ATP水解,α亞基上的天門冬氨酸殘基磷酸化引起α亞基構象發生變化,將Na+泵出細胞,同時細胞外的K+與α亞基的另一位點結合,使其去磷酸化,α亞基構象再度發生變化將K+泵進細胞,完成整個循環。
  • 全國十大癌症醫院排名-北聯生物幹細胞
    北聯生物幹細胞李非博士提醒,癌症只要早發現,早處理,就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取得好的治療效果。  一、癌症和腫瘤  腫瘤的關鍵詞是「固體」,癌症的屬性是「惡性」,所以惡性固體腫瘤就是癌症,血液癌症不是腫瘤,良性腫瘤不是癌症。
  • 匯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共識
    在全球多邊「講壇」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議、主張和舉措,發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強音,為疫情防控、經濟復甦和全球治理提供了方向與指引。中國不僅這樣說,而且也在這樣做,用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百年變局之中的全球發展治理注入了更多正能量。在特殊時刻帶頭引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 生物細胞中有什麼呢?了解一下吧~
    三、細胞中的無機物1.細胞中的水(1)存在形式:自由水和結合水。(2)含量變化:生物體的含水量與生物種類和生物的生長發育期有關。答案 水在細胞中質量分數最多,達85%~90%,而水的化學元素組成是氫、氧兩種元素,其質量比為2∶16,所以氧元素佔細胞鮮重百分比最大。(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在化學元素上既有統一性,又有差異性的原因是什麼?答案 統一性的原因:生物體內的化學元素均來自自然界。差異性的原因:生物體總是有選擇地從自然界獲得所需元素。
  • 《細胞生物學》學習筆記-3 細胞質基質和內膜系統上
    細胞質基質為粘稠的膠體狀,也被稱為胞質溶膠。1、細胞骨架是細胞質基質空間有序性的組織者。細胞骨架是由纖維管狀蛋白構成的一個三維網路狀結構,包括微絲、微管和中間絲,形成的三維網絡狀結構,可以提供錨定位點,使細胞質基質裡面的一些蛋白、生物大分子能夠通過間接的或直接的方式與之錨定。
  • 中國學者革新3D生物列印,支架孔徑達到細胞水平
    它藉助 3D 生物印表機,製造出細胞支架,再將細胞種入支架中,使細胞得以生長,並根據需要長成組織或器官。但現實往往很「骨感」。在實際操作中,現有的生物墨水通常難以快速列印出孔隙大小合適的細胞支架,這直接關係到附著其上的細胞,能否長成適合人體的「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