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醫療界那些事,實時追蹤時事熱點
【醫界頭條】
1. 羅氏 IL-6R 抗體 Actemra 新冠三期臨床失敗。
2. 英國期刊《自然·微生物學》:新冠病毒譜系或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且穿山甲不大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
3. 北京市中醫藥條例 (草案)》提請審議,中醫養生保健不得打「治病」旗號。
4. 第三批國家藥品帶量採購將於 8 月 20 日上海開標,共涉及 56 個品種,最高中標數為 8 家,不同品種採購周期從 1 年到 3 年不等。
5. 北京調整疫情防控分區分級標準:將疫情風險分區劃定至社區。
6. 京新藥業治療帕金森藥物鹽酸普拉克索緩釋片獲批上市。
7. 首個「中國籍」曲妥珠單抗於歐盟獲批上市,開闢了中國醫藥企業參與單抗生物類似藥「世界盃」比賽的先河。
(來源:新浪醫藥、北京日報、北京晚報、中國證券報、人民網、新京報、復興醫藥)
【行業動態】
國家衛健委:全國大型農集貿市場每周 1 次監測新冠病毒
為科學規範指導開展農貿(集貿)市場新冠病毒環境監測工作,深入開展病毒溯源和疫情防控。7 月 30 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組織編制了《農貿(集貿)市場新型冠狀病毒環境監測技術規範》。提出對重點大型集貿市場特別是銷售生鮮類產品的市場按照 1 次/周,對其餘需要監測的集貿市場按照 1 次/月的頻次進行病毒監測。按照《規範》,監測的重點為具備區域輻射能力的大型農貿(集貿)市場,特別是包括冷凍、冷藏功能的肉類和海鮮水產交易攤位,或者存在潮溼、密閉空間的市場。監測內容包括市場內重點攤位的設施、用具表面,從業人員咽拭子、衣物表面、手部、存放食品的冰箱、冷藏櫃內部表面,市場內銷售的肉、禽類和海鮮水產類食品,排水系統中汙水,公共空間中人員接觸較多的部位,經常性跨區域移動的工具或物品,工作人員聚集、通風不良的環境的病毒檢測。(來源:國家衛健委)
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將納入地方政府考核,探索患者直接報告新渠道
7 月 30 日,國家藥監局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評價體系和能力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探索患者直接報告不良反應新渠道,加大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資金投入,並將監測評價體系和能力建設情況納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意見》要求,要加快完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評價制度體系,制定相關配套制度和指導原則。培養一批高水平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人才,建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分析評價、風險評估專家資料庫。打造高效能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信息系統,探索患者直接報告不良反應新渠道。各級藥監部門要加大對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評價工作的資金投入,充分保障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信息系統建設和開展報告收集、調查核實、分析評價、應急處置等工作所需經費和裝備需求,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來源:國家藥監局)
科技部:論文數量、影響因子不可與獎勵獎金掛鈎
7 月 29 日,科技部官網發布《關於進一步壓實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任務承擔單位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主體責任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意在全面加強科研作風學風建設,進一步壓實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任務承擔單位的主體責任。《通知》提出 10 項要求,包括要嚴格執行信息報送制度,「科學、理性看待學術論文,注重論文質量和水平,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鈎,不使用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專項資金獎勵論文發表。」等。(來源:科技部)
北京擬在醫療資源薄弱地區優先安排醫療用地
7 月 30 日,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召開。北京市衛健委在會上表示,針對醫療用房和用地問題,近期本市已經制定了關於促進社會辦醫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文件即將出臺。文件裡面專門涉及到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的用房用地方面的措施。一方面,要嚴控公立醫療機構的數量和規模,為社會辦醫預留空間。尤其是在一些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首先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同時,在土地供給包括在一些租金補貼政策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享受同等待遇。對醫療資源比較薄弱的地區,在安排用地的時候首先是安排醫療資源用地。(來源:北京日報)
丁香園發布企業業務戰略,打造醫藥數位化生態
7 月 30 日,專業網際網路醫療平臺丁香園針對醫藥行業的年度盛會 DXY Healthcare Convention 在上海召開。丁香園副總裁初洋現場發布了全新升級後的企業業務戰略。未來丁香園將緊密圍繞其核心能力,藉助從醫生資源到大眾資源的廣泛積累基礎,幫助醫藥企業實現從醫生群體到大眾群體的商業化鏈條,打造全新的「B(藥企)- D(醫生)-C(患者/大眾)」數位化生態。新的戰略模型將以 Awareness(用戶認知)——Interest(用戶興趣)——Engagement(用戶互動)的路徑發揮作用,同時為藥企、醫生、用戶三方提供價值。(來源:丁香園)
丁香醫生數據研究院發布《2020 中國醫生洞察報告(Hi Doctor)》
7 月 30 日,專業網際網路醫療平臺丁香園針對醫藥行業的年度盛會 DXY Healthcare Convention 在上海召開。會上,丁香醫生數據研究院發布《2020 中國醫生洞察報告(Hi Doctor)》,基於 10065 名醫生的調研數據,全面解讀中國醫生群體在疫情期間及後疫情時代的線上醫學行為。報告顯示,今年以來,醫生 62% 的上網時間是與醫學相關的行為,每周累計進行線上醫學行為的時間達到 15.2 小時,越來越多的醫生以線上的方式參加學術交流、進行醫患互動,醫生院外醫學行為的線上化成為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
(來源:丁香園)
【醫院新聞】
林醫院成功為轉院患者開展房顫射頻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術
近日,由蔣晨陽主任帶隊的慈林·哈特瑞姆心臟中心手術團隊,成功為一名轉院而來的房顫患者完成房顫射頻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療手術,該手術可以最大限度地根治房顫,預防房顫血栓栓塞事件。79 歲的華大伯因心悸前往我市中醫院急診,急診心電圖提示快室率心房顫動, 長期口服倍他樂克降低心率, 華法令抗凝, 劑量已加到很大, 急診床邊心超評估左心房大, 情況不容樂觀,華大伯和家人都十分著急。
根據華大伯的情況,接診的慈谿市中醫院王傑贊醫生建議為其做房顫「一站式」手術,即房顫射頻消融+左心耳封堵術。房顫射頻消融+左心耳封堵術,這種全新的「一站式」治療技術通過微創,既消融了房顫,又閉合了房顫病人血栓發生的根源部位左心耳。同時減少了房顫患者多次治療的痛苦,又降低了中風致殘或致死的風險,也消除了患者對長期口服抗凝藥物治療的依賴性,為患者提供了治療新選擇,為房顫治療「雙保險」。(來源:慈林醫院)
【健康科普】
除了灰指甲,「指甲異常」還可能是什麼病?
指甲上一旦有問題,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灰指甲。雖然真菌感染造成的灰指甲確實是常見的甲病,但是,還有些非真菌感染的其他情況存在,包括外傷、感染、腫瘤等很多因素,都可以影響到指甲,使指甲的外觀或者功能出現問題。 指甲上出現異常的可能疾病,這類疾病的醫學名稱叫「甲病」。甲病屬於皮膚病的一類,幾乎所有的皮膚病都是根據形態表現為主要診斷依據來確診的,當然,有一些疾病也需要藉助實驗室手段綜合判斷。 從甲的形態看,甲病常見表現包括縱向和橫向溝、脆甲症、點凹甲、糙甲症、白甲、縱向黑甲、縱向紅甲、裂片形出血、甲剝離和甲下角化過度。
累及到指甲的疾病包括:
1. 皮膚病。例如:銀屑病、斑禿和扁平苔蘚。目前,在治療銀屑病領域,有見效良好的分子抑制劑,尤其是對銀屑病甲有半數的治癒率。而單純的扁平苔蘚甲,目前的治療方法並不理想,可能會明顯累及的指甲的外觀和功能。另外,確診有時需要活檢,取甲床組織,一般人不易接受。還容易繼發感染,增加診治難度。
2. 全身系統性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可能會誘發指甲改變,比如貧血引起的反甲,心肺疾病引起的杵狀指,腎病引起的對半甲。不過,反甲也可能和職業相關。還有,新生兒基本上都是反甲,杵狀指還可能是甲狀腺疾病、骨病、腸病和局部血管疾病等,對半甲還有可能是外傷導致等。
因此,不能僅憑指甲上的改變就認為是得了某一種疾病。診斷疾病需要醫生綜合判斷,除了考慮常見的疾病之外,還要考慮少見的、罕見的疾病可能。醫生的思維越廣泛,知識越全面,結論才越準確。(來源:北京和睦家醫院)
編輯: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