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有教無類。」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聖人,他門下弟子3000,其中72位都是賢人,他用數據證明了他的教學思想確實了得。在他眼中,學生不分貴賤、不分類別,什麼人都可以教育好。但是對於一些家長來說,孩子難以管教,總是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五道槓少年」和「不屑弟」在年少時期就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孩子,一個是家長們都想要的,一個是大家都瞧不起的,然而,在後來的人生中,他兩卻擁有了截然相反的人生。
「科教興國」,一個國家發展的好,必須注重教育,而教育在遠古時代就已經給產生,《尸子君治篇》記載「燧人氏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漁,宓羲之世,天下多獸,故教以獵。」人們捕魚和打獵也非天生就會的,而是通過社會教育和學習才掌握的本領。再到後來,教育逐漸變成學習四書五經,琴棋書畫等。隋唐時代,開科舉,任用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來管理一個帝國。
從開科舉以來,很多寒門弟子,十年寒窗苦讀,就是為了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然現在,讀書依舊是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但在學校裡分「好孩子」和「壞孩子」,這本來不應該這樣分類的,但是在無形之中就會有這種現象存在,「五道槓少年」小時候就是大家心中的好孩子,這個孩子名字叫做黃藝博,長相端端正正,有點老成,說話也完全是一派大人模樣,就他的長相而言,他有「當官的相」。因為手臂上總是帶著少先隊的「五道槓」,所以也被人們稱為「五道槓少年」。
他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從2歲起,他就開始聽外婆講歷史故事,劉備、劉邦、成吉思汗、朱元璋這些人物他都能說出一二三來,還熱心腸,喜歡做公益,不管哪個家長看到了都非常喜歡,他的父母在他小時候還幫他開通了微博,曾紅極一時,並且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一次採訪拍照中,他背後的一個小男孩面露不屑,和黃藝博驕傲的臉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被人們幽默地稱之為「不屑弟」,此後這兩個人的命運,也被人們關注了。
「不屑弟」的表情就像是對黃藝博的擺拍行為表示看不起,對這些虛偽的東西表示不屑,張片剛剛火遍全網的時候,人們還說:「這是一幫小學生在相互嫉妒」,別人是主角,而自己只能是背景,他心中不甘心。還有人說:「他很真實。」
然而,在多年後,人們對不屑弟的態度改觀了。曾經被說家教嚴格,教育好的黃藝博,在2016年高考的時候,只拿到了447分,最後只能進入民辦大學,而那個「不屑弟」最後卻考上了哈弗。當年的結局完全相反,也引發了人們對孩子教育的反思。甚至有人批判黃藝博父母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說他們將孩子管教的太嚴格,人設造的太虛偽了。
的確,成績能夠代表很多東西,但筆者認為,黃藝博高考這麼重要的考試沒有考出完美的成績也並非一件糟糕的事情。能考上哈佛的孩子,在成績這一方面自然不會差。但是黃藝博成績並沒有很好,品德卻很不好。
他熱心公益,他講給自己發表文章的錢、零花錢、壓歲錢全部都剩下來用來捐款,累計捐款200多次,一共11000元,並且捐贈了150多冊書籍,累計參加志願服務700小時,這些數據並不完全,不過,這每一個數據都不小,能夠做到這樣的孩子又有幾個呢?兩個孩子,一個注重的是學業,一個更注重品格培養,就算黃藝博最終的社會地位比「不屑弟」差,那又有什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