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大潰敗

2021-01-09 小Q侃時尚

疫情衝擊下,無印良品再也「香」不起來了。

7月10日,日本零售巨頭無印良品(Muji)母公司良品計劃宣布,其美國子公司已申請破產,負債6400萬美元(約合67億日元),原因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自3月17日起美國所有門店被迫暫停運營,無印良品美國業務持續虧損。

無印良品門頭外景

無印良品於2006年正式進入美國市場,目前無印良品在美國設有18家門店,年收售額約為1.02億美元,佔良品計劃營收的2.5%。

但是,請注意,在過去三個財年中,無印良品的美國市場一直是賠本賺吆喝的狀態。

根據無印良品的破產聲明,最近一個財年,美國市場的虧損就高達1000萬美元,此等糟糕的財務數據對於它的美國市場體量來說,分外嚇人。

有人說,北美市場對於日本時裝品牌來說,一直都是賠錢的代名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作為戰略上的補充,無印良品可能根本無所謂。

如果你這麼想,那你可能都高估了無印良品在日本和中國市場的表現。

2016年來,無印良品在華的業績連年下跌,甚至在2017年實現了負增長。無印良品只能通過頻頻對產品降價挽回頹勢,但無濟於事。

在日本,3月份的營業數據顯示,無印良品的月內銷售額較2去年同期同比下降14.6%。同店客流量與客單價亦較上年同期出現下降,降幅分別為1.8%與7.8%,幾項數據均為自2011年度來最大跌幅。

一個服裝品牌,在海外市場水土不服,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如果在自己的大本營都節節敗退,那明顯是出了問題。

無印良品的問題在哪呢?

首當其衝的,是無印良品的定價策略。

無印良品在日本國內是一個相當平價的品牌,但是到了中國市場,同檔次的商品,定價卻要比日本國內高上40%到80%。

考慮到關稅、匯率、物流等原因,無印良品的定價比日本高一點可以理解,但高上太多,就會給人以性價比很低的感覺,對復購率是個很大的傷害。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比較一下無印良品和優衣庫的復購率,同樣是進駐中國市場的日本品牌,兩者的差距非常明顯。

再加上近三年,無印良品被曝光出十餘次質量問題,這就分外讓人詬病其涉嫌收取國人智商稅的定價策略。

其實,我們回顧一下這幾年比較失意的時尚服裝品牌,死在不合理定價上的數不勝數,例如國產品牌拉夏貝爾,就是典型的例子,一開始把定價定的奇高,但是服裝的質量不敢恭維,給人以性價比很低的不適感。到後來為了處理存貨。開始大幅降價,這個時候,消費者往往已經跑沒影了。

無印良品,就是這樣的例子,產品精緻歸精緻,但並沒有護城河,最終還是太高估了自己。

第二點,無印良品的設計,有點一根筋。

其實,無印良品的性冷淡風,是吸收了日本的「空」文化的設計理念,本質上來說,和中華文化中的「留白」,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極簡主義是有相似之處的。

斯堪地那維亞極簡主義能夠在市場上賣出高價,賣出輕奢感,無印良品覺得自己也可以。

但是,無印良品卻忽視了一個事實,人的審美是在變化發展的,追求簡單與純真的同時,一成不變幾乎是所有人都討厭的事實。

無印良品的性冷淡風,就是這種「嚴肅極簡主義」的代表——每一個線條都很認真,每一個式樣都很嚴謹,當你看到的時候,滿眼的留白掠過眼帘,你不會想得是別的品牌的作品,只有無印良品。

北歐的極簡主義是一成不變的嗎?當然不是,這幾年,歐洲的設計師們已經聰明多了,參考ZARA,基本上是在簡化的基礎上同時在做快速的式樣翻新,僅僅是為了市場不被模仿的對手竊取。

審美疲勞之下,無印良品對增量市場的吸引力近乎為零,所有人買無印良品的東西幾乎都是圖個新鮮,之後很容易就陷於乏味之中,而不再抱有興趣。

這就是無印良品痛失美國市場的直接原因——美國人,大多是追求個性和潮流的「種族」,他們對於一度風靡亞洲的「無印良品主義」,幾乎沒有任何心動的感覺。

其實,有一個例子,可以佐證無印良品的設計「一根筋」,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國無印良品山寨事件」。

因為整個店都被山寨了去,原版的日本無印良品大動肝火,迄今還在跟「中國版無印良品」打著懸而未決的官司。

為什麼無印良品這麼容易被模仿?還不是因為它的設計太過一成不變,導致沽名釣譽的競爭對手有機可乘。你想想,從毛巾,襪子,到耳釘,手鍊,無印良品的每一樣都能被競爭對手抄襲出來,還明目張胆的搬到了商場裡去,這該有多可怕?

從無印良品的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成功的品牌,是建立在對市場正確判斷、認知且調整的基礎之上的,無印良品很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當你僅僅是因為「精緻」或者「小眾」這樣微不足道的理由,就開始幻想收市場的智商稅時,已經離失敗不遠了。

相關焦點

  • 無印良品賣菜了?如何拯救無印良品現況
    無印良品生鮮市場設計仍舊是和品牌相同的簡約風,無印良品生鮮市場除了售賣生鮮農副產品外,也提供食材加工和用餐服務。特別的是消費者不僅僅能在生鮮市場購買食材,還可以參與製作食物。 無印良品是一家專門生產家用產品,以設計為導向的日本公司,自開創以來就主打簡約的生活理念,在全世界掀起一陣「無印」的潮流。
  • 無印良品在中國的地位岌岌可危
    無印良品在日本的上市公司主體名稱並不叫MUJI,而是叫做【良品計畫】,【良品】就是好東西,【計畫】在日語裡就是設計,規劃的意思。對日企熟悉的人肯定知道,這其實很像了日本企業中的新品規劃事業部的叫法。現在無印良品在中國的地位岌岌可危。
  • 無印良品也曾是配角 解析無印良品的前生後世
    不過,在這次發展當中,有一個非常奇特的例子,就是無印良品。無印良品誕生於1980年,在最初成立的時候,這並不是一家獨立的品牌,而是作為西友超市的自有品牌商品而誕生的。當時的西友超市在日本已經非常有名,不過,那時西友總經理覺得日本的很多商品包裝過於奢華,完全扭曲了商品本來的價值,於是便希望開發一款更能突出商品價值,而不是過度包裝的商品,這就是無印良品最初開發的初衷。
  • 無印良品的涼
    無印良品(MUJI)的出現完美滿足了日本人的消費心理,原研哉的極簡設計,兼顧實用和美學,更重要的是,無印良品很便宜。在日本最困難的九十年代,無印良品的銷售額卻連續七年保持了較大的增幅。
  • 無印良品困局
    良品「不良」,無印良品又出品質事故了。近日,微博話題「無印良品瓶裝水致癌物超標」被頂上熱搜,無印良品的品牌名譽再受衝擊。據日媒報導,因部分商品被驗出含超標的致癌物質溴酸,無印良品計劃將主動下架瓶裝的「天然水」與「礦泉氣泡水」共約59萬瓶,並在全球範圍內開啟召回。據悉,涉事商品在日本、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均有銷售。
  • 真假「無印良品」難辨,為何日本無印良品這次慘敗?
    也就是說日本的無印良品把中國的無印良品告了。相信很多小主開始懵逼了,乘法君其實也懵逼,因為之前壓根不知道竟然有兩個「無印良品」。這樣的兩家無印良品,你傻傻分得清楚嗎?反正乘法君是傻傻分不清楚。此外,天貓上的「無印良品MUJI官方旗艦店」和「無印良品旗艦店」的線上店鋪,更是讓人懷疑自己的智商。
  • 無印良品,破產了?
    不過,狂人在去年發現 無印良品部分商品已經重新定價 例如文具、香薰機、護膚品等產品 而這,也側面印證了無印良品 開始對產品價格策略進行了再思考
  • 無印良品,這樣就好——無印良品的品牌形象管理
    無印良品誕生於1980年,當時日本設計的主流風格是以強烈的視覺衝擊來強化品牌的識別效果,而無印良品則以簡約自然的風格在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無印良品的第一則廣告,發布於1980年,畫面簡單,「わけあって、安い」為「因故便宜」的意思,打出了物有所值的口號,牛皮紙與紅色的搭配也正是無印良品現在的包裝袋與產品標籤的風格。這是1990年的海報,無印良品提倡的簡約樸素的生活態度也恰恰迎合了當時的大眾需求。1999年,為了迎接青年群體的結婚適齡期,無印良品推出母嬰用品,這是當時的海報。
  • 無印良品道歉了!
    因活動文案中使用「法租界」3個字,無印良品道歉了:無傷害民族情感的意圖,尊重中國的文化與歷史。圖/圖蟲「無印良品重提法租界」上微博熱搜9月10日,無印良品官方微博在發送一條活動文案時,採用了「法租界」的說法,引發網友爭議和不滿,「無印良品重提法租界」也上了微博熱搜。
  • 無印良品道歉了
    無印良品在中國營收增幅明顯放緩這已經不是無印良品第一次曝出負面新聞了。不久前,無印良品被曝出因家具產品出現問題被顧客投訴後,給維權顧客「封口費」誘使其籤訂保密協議招來罵聲一片。7月17日,北京市市場監管局通報流通領域家具質量抽檢結果,在11件不合格產品中,有6件來自無印良品,最大的問題是標稱材質與實際材質不符。
  • 無印良品成「無良品」?深陷質量門的無印良品究竟怎麼了
    該報導一出,讓不少粉絲大呼上當。其實,無印良品在內地出現質量問題絕不是第一次,早在2014年6月29日市工商局通報的不合格服裝名單中,無印良品一款軍綠色「棉彈力燈芯絨瘦長褲」,耐溼摩擦色牢度不合格,也就是說水洗後易掉色。而一周後,北京市工商局公布新一批服裝質量抽檢結果,無印良品的服飾產品被檢不合格,同一款燈芯絨短褲又出現了耐溼摩擦色牢度不合格的問題。
  • 「無印良品」和「無印良品」,如何抉擇?
    日本無印良品和中國無印良品的官司打了十幾年,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談到無印良品這家公司,其實大部分中國人都認為他是日本的品牌,所以更多人認為中國的品牌是抄襲了日本,是品牌侵權。但是兩家公司在中國十幾年的明爭暗鬥當中,打了大大小小不下於10場官司,卻各有勝負呢。
  • 這一次,是日本無印良品「山寨」了國產無印良品
    無印良品、無印良品?從過往的經驗上來看,這種通過「諧音」或「相近字」來跟風知名品牌的行為是山寨、抄襲無疑了。但這一次,持續了十幾年的無印良品VS無印良品「商標大戰」的結果卻和我們先入為主的慣性思維不太一樣。北京「無印良品」給大家親身示範了一次雖然似曾相識,但卻刮目相看的「騷操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還打了一眾給日本無印良品叫冤人的臉。
  • 「無印良品」無商標,日本「無印良品」正在申請破產中
    近日,日本零售巨頭無印良品(MUJI)的美國子公司申請破產,這個消息令人感慨萬分。據悉自2006年無印良品進駐美國的3年內,無印良品一直處於虧損狀態,負債超過6400萬美元。今年受疫情影響,更是雪上加霜,只能宣布申請破產保護了。
  • 日本「無印良品」VS中國「無印良品」,究竟誰在「偷梁換柱」?
    一年前,一件由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下稱「棉田公司」)註冊在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等商品類別上的「無印良品」商標,曾讓「日本『無印良品』敗訴中國『無印良品』」的輿論甚囂塵上。然而時間來到2019年,「無印良品」商標之爭卻並未塵埃落定,形勢反而更加複雜。
  • 無印良品的中國困局
    進入中國市場後,無印良品改變了策略,定位為中高端生活品牌。為了重新定位,無印良品在門店選址時不僅遠離了超市,還進入了各大商場的熱門位置,定價也高於日本同款不少。在產品方面,無印良品簡潔的設計讓不少消費者眼前一亮,經過層層包裝,無印良品成為了不少文藝青年和中產消費者所推崇的品牌。直到2018年初,無印良品依然是新中產心中最受歡迎的生活家居品牌之一。
  • 無印良品破產保護 無印良品申請破產保護是為何
    7月10日,據路透社報導,日本零售巨頭無印良品(MUJI)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畫(yohin Keikaku Co)周五表示,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造成的影響,無印良品美國子公司已經根據破產法第11章申請破產保護,負債6400萬美元(約合67億日元)。不過,無印良品強調,在美申請破產不影響全球其它市場的正常運營。
  • 無印良品失寵
    松崎上任後將無印良品的新店從中國一直開到了科威特,他希望在堅守最初理念的同時,借力全球增長推動公司的發展。在掌舵的四年間,他拓展了無印良品品牌的酒店以及無印良品設計的公交車等新業務,並進軍了印度、瑞士等新市場。為了推動增長,他也在訴諸各種刺激措施,包括將生產轉移至更便宜的地方,以及為中國消費者量身打造產品等等。
  • 無印良品餅乾致癌物含量均最高 無印良品如此回復
    15日下午,北青報記者在無印良品內地官方網站上找到了該報告中同名的榛子燕麥餅乾,但官網顯示該產品暫時缺貨。北青報記者先後聯繫了多家位於內地的無印良品實體店,均被告知仍有「榛子燕麥」口味餅乾在售,規格均為15片每袋。各大電商平臺上,也仍舊可以檢索出涉事餅乾的購買連結,其中部分還特意標註了「香港代購」字樣。
  • 無印良品爆品模式
    但很遺憾,無一取得成功。無印良品當時隸屬於西友集團,西友在商品開發上的一大特點就是高度關注顧客,無印良品也傳承了這種積極聽取顧客心聲和意見的優秀傳統,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觀察和發現,也給此後無印良品的商品開發帶來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