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下,無印良品再也「香」不起來了。
7月10日,日本零售巨頭無印良品(Muji)母公司良品計劃宣布,其美國子公司已申請破產,負債6400萬美元(約合67億日元),原因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自3月17日起美國所有門店被迫暫停運營,無印良品美國業務持續虧損。
無印良品門頭外景
無印良品於2006年正式進入美國市場,目前無印良品在美國設有18家門店,年收售額約為1.02億美元,佔良品計劃營收的2.5%。
但是,請注意,在過去三個財年中,無印良品的美國市場一直是賠本賺吆喝的狀態。
根據無印良品的破產聲明,最近一個財年,美國市場的虧損就高達1000萬美元,此等糟糕的財務數據對於它的美國市場體量來說,分外嚇人。
有人說,北美市場對於日本時裝品牌來說,一直都是賠錢的代名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作為戰略上的補充,無印良品可能根本無所謂。
如果你這麼想,那你可能都高估了無印良品在日本和中國市場的表現。
2016年來,無印良品在華的業績連年下跌,甚至在2017年實現了負增長。無印良品只能通過頻頻對產品降價挽回頹勢,但無濟於事。
在日本,3月份的營業數據顯示,無印良品的月內銷售額較2去年同期同比下降14.6%。同店客流量與客單價亦較上年同期出現下降,降幅分別為1.8%與7.8%,幾項數據均為自2011年度來最大跌幅。
一個服裝品牌,在海外市場水土不服,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如果在自己的大本營都節節敗退,那明顯是出了問題。
無印良品的問題在哪呢?
首當其衝的,是無印良品的定價策略。
無印良品在日本國內是一個相當平價的品牌,但是到了中國市場,同檔次的商品,定價卻要比日本國內高上40%到80%。
考慮到關稅、匯率、物流等原因,無印良品的定價比日本高一點可以理解,但高上太多,就會給人以性價比很低的感覺,對復購率是個很大的傷害。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比較一下無印良品和優衣庫的復購率,同樣是進駐中國市場的日本品牌,兩者的差距非常明顯。
再加上近三年,無印良品被曝光出十餘次質量問題,這就分外讓人詬病其涉嫌收取國人智商稅的定價策略。
其實,我們回顧一下這幾年比較失意的時尚服裝品牌,死在不合理定價上的數不勝數,例如國產品牌拉夏貝爾,就是典型的例子,一開始把定價定的奇高,但是服裝的質量不敢恭維,給人以性價比很低的不適感。到後來為了處理存貨。開始大幅降價,這個時候,消費者往往已經跑沒影了。
無印良品,就是這樣的例子,產品精緻歸精緻,但並沒有護城河,最終還是太高估了自己。
第二點,無印良品的設計,有點一根筋。
其實,無印良品的性冷淡風,是吸收了日本的「空」文化的設計理念,本質上來說,和中華文化中的「留白」,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極簡主義是有相似之處的。
斯堪地那維亞極簡主義能夠在市場上賣出高價,賣出輕奢感,無印良品覺得自己也可以。
但是,無印良品卻忽視了一個事實,人的審美是在變化發展的,追求簡單與純真的同時,一成不變幾乎是所有人都討厭的事實。
無印良品的性冷淡風,就是這種「嚴肅極簡主義」的代表——每一個線條都很認真,每一個式樣都很嚴謹,當你看到的時候,滿眼的留白掠過眼帘,你不會想得是別的品牌的作品,只有無印良品。
北歐的極簡主義是一成不變的嗎?當然不是,這幾年,歐洲的設計師們已經聰明多了,參考ZARA,基本上是在簡化的基礎上同時在做快速的式樣翻新,僅僅是為了市場不被模仿的對手竊取。
審美疲勞之下,無印良品對增量市場的吸引力近乎為零,所有人買無印良品的東西幾乎都是圖個新鮮,之後很容易就陷於乏味之中,而不再抱有興趣。
這就是無印良品痛失美國市場的直接原因——美國人,大多是追求個性和潮流的「種族」,他們對於一度風靡亞洲的「無印良品主義」,幾乎沒有任何心動的感覺。
其實,有一個例子,可以佐證無印良品的設計「一根筋」,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國無印良品山寨事件」。
因為整個店都被山寨了去,原版的日本無印良品大動肝火,迄今還在跟「中國版無印良品」打著懸而未決的官司。
為什麼無印良品這麼容易被模仿?還不是因為它的設計太過一成不變,導致沽名釣譽的競爭對手有機可乘。你想想,從毛巾,襪子,到耳釘,手鍊,無印良品的每一樣都能被競爭對手抄襲出來,還明目張胆的搬到了商場裡去,這該有多可怕?
從無印良品的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成功的品牌,是建立在對市場正確判斷、認知且調整的基礎之上的,無印良品很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當你僅僅是因為「精緻」或者「小眾」這樣微不足道的理由,就開始幻想收市場的智商稅時,已經離失敗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