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口罩成了搶手貨,你一定經常聽到3M這個詞。畢竟,口罩上面都印著這家公司的牌子:
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這家公司創立於1902年,也就是清朝光緒二十八年。在慈禧和光緒帝剛剛結束逃亡回到京城的時候,美國的明尼蘇達州,五個老哥正聯手創立了一家名為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的公司。
當時他們的主營業務是挖礦,跟口罩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
事實上,口罩其實只是這家巨無霸公司眾多產品中的一個:現在,3M擁有60000多種產品,10萬項專利,市值接近千億,產品範圍涉及交通運輸、汽車產業、醫療健康、電子材料等方方面面。
所以,它是怎麼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說起來還挺有意思,和如今什麼賺錢就賣什麼的龐然大物完全不同,3M剛開始起步的時候,那叫一個:
幹啥啥不行。
這大概是因為五位創始人的本職工作基本都和公司業務沒什麼關係。他們是一個律師、一個醫生、兩個鐵路工作人員和一個肉類市場老闆,但卻想做挖礦的生意,把礦作為原材料賣給砂輪製造廠。
雖然老哥們一拍即合,錢到位、人到位、廠子到位、礦到位,一頓操作猛如虎,然而挖完一賣,他們發現:
礦挖錯了。
這裡的挖錯,其實是指第一步就錯了,他們的礦不是製作砂輪需要的剛玉,而是斜長巖,壓根沒法用於搞砂輪,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剛玉和斜長巖)
一般企業走到這一步,基本可以刪號重練了。
畢竟挖礦公司礦錯了,這相當於西天取經卻遠渡重洋來到了北美洲,這裡沒有和尚也不念經。
但5個老哥並沒有放棄。他們一合計乾脆轉行吧,也別整什麼原材料了,直接跳過這步直接進入「砂輪」行業,於是又拉了一波投資,改行做砂紙。
然而轉行之後創業依然很難,因為3M壓根不會造砂紙,最初的原材料還是錯的,開局除了手頭的錢,就剩下一個發財夢。
再之後發展過程中也是諸多不順,像是辦公大樓被新買的材料壓塌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弄出的砂紙因為質量問題被退貨。
一般企業走到這一步,墳頭草現在可能已經一人高了。
但3M還在堅持,這就像是西天取經雖然去了北美洲,但他們堅信地球是圓的,總能繞回到西天。
而3M的神奇之處就在於此,它硬生生的挺了過來,猶如開了外掛。但它的外掛顯然不僅能「鎖血」,還能幫它翻身。
在1916年,3M實現了財務穩定,不僅擁有了實用的主打產品,扭虧為盈,順便開啟了屬於它的創意殺戮模式。
3M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斷的發明創造,在賣貨的同時看別人缺什麼,然後就發明、改進什麼,接著開拓新的市場,只要能賺錢,什麼都能做。
例如1921年,3M推出了世界上第一種防水砂紙,1925年,3M的一位實驗室助理順著客戶需求,發明了世界第一款遮蔽膠帶,到了1930年,差不多同樣的劇情下,透明膠帶也問世了。
因為膠帶不好裁剪,3M就順便還搞了裁剪器:
1938年,3M搞出了世界第一個反光交通牌。
1948年3M又搞出了純色禮品絲帶和手術用消毒帷簾,我很好奇,這兩個想法在是怎麼一起出來的。
(手術用消毒帷簾)
1954年3M做的磁帶走向了好萊塢。
到了1960年它們又搞出了第一種外科手術膠帶,據說這是它們的關鍵產品之一。
(3M磁帶產品)
1985年,3M還推出了可重複固定的尿布膠帶:
隨著天賦點越點越多,3M還弄出了有很多生活中常見,但你想不到它會去做的產品。
像是日常的膠水、膠帶:
掛鈎:
還有創可貼、清潔海綿,這些超市裡常見的東西,3M都有涉獵:
除了我們熟知的口罩,它也賣防護服,護目鏡,焊接頭盔等等各方面的「防護裝備」。
「居家設計」方面,它還有空氣淨化器,各種淨水系統:
另外在冰箱、冰櫃、烤爐爐灶、洗衣機、乾衣機、洗碗機這些「家電」中,你也能找到3M的各種產品:
走出家門,如果你喜歡「運動」,你會遇到它們的格子草坪, 塑膠跑道。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奧運會Michael Johnson拿下了400米短跑比賽的金牌,他的鞋子中就有3M開發的材料:
另外在「工程」方面也有3M的身影,它們有不少工程器材可以應用於礦業:
更硬核一點的,它們還做軍用頭盔,防彈衣:
甚至1969年太空人上天登月,都有3M產品的影子。
是的,美國登月時太空人在太空艙內穿的靴子上,就使用了3M生產的一種合成橡膠。另外它們的膠帶,塑料,粘合劑等產品都被運用到了航天建設中。
你會發現以上很多產品之間其實似乎毫無聯繫,但3M就是能搞。
而這種「病毒」一樣的發明方式,一方來源自雄厚的財力支撐、人才收集,還有一部分來自3M傳說中的15%策略。
也就是員工的工作有一部分時間可以用來鼓搗自己的創意,在不斷吸引人才和組建實驗室的輔助下,員工的創意源源不斷的貢獻給了3M。
在這種狀態下,3M甚至有種「不管這東西有沒有用,先發明出來再說」的感覺,其中,「便利貼」就是比較知名的例子。
1968年3M當時正在開發一款用於飛機的超強粘合劑,結果意外發明了一種說粘合性很弱的產物,同時粘性物質可以被剝離而不留下殘留物,還能重複使用。
但這有什麼用?
當時3M的一位員工想到了一點,那就是用來做可以粘貼的書籤。
不過由於那個時代根本沒有類似的東西,3M根本沒法判斷其實用性,所以發明和創意一起被擱置了5年。後來3M想開了,準備做一下試試,這一做又是4年。
便利貼開賣後,消費者同樣不知道這是做什麼的,無人問津1年。
但3M沒有放棄,總算到了1978年,3M再次嘗試向企業發送大量免費樣品,最終大獲成功,如今便利貼成為人們日常必備的工具之一。
感覺便利貼的歷史和3M的歷史如出一轍,低谷,低谷,低谷,低谷,然後開掛一路向前。
如今3M的產品已經遍布各地,該公司的首席營銷官Paul Acito曾表示,在美國,人們距離3M的產品通常不會超過3m。
誰能想到百年前一個錯誤的創業點子,竟然能夠做大做強,直至有了今日的市值千億的規模,這經歷稱得上神奇了。
「我們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要怕,微笑著面對它,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奧利給!!」————這大概就是3M公司給我們的啟示。
參考資料:
https://atouchofbusiness.com/company-profiles/3m/
https://www.marketingdive.com/news/3m-explores-the-daily-wonder-of-science/523482/
http://www.todayifoundout.com/index.php/2011/11/what-the-company-name-3m-stands-for/
https://news.3m.com/press-release/company/3m-celebrates-innovation-milestone-receives-100000th-patent
https://www.3m.com/3M/en_US/company-us/about-3m/history/timeline/
https://www.fastcompany.com/1663137/how-3m-gave-everyone-days-off-and-created-an-innovation-dynamo
https://www.wonderopolis.org/wonder/who-invented-sticky-notes
https://money.cnn.com/magazines/fsb/fsb_archive/2003/04/01/34101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3M
https://www.3m.com/3M/en_US/defense-us/
https://www.3m.com.cn/3M/zh_CN/company-cn/
https://www.wired.com/1998/01/the-15-percent-solution/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光緒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orthosit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rundu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JbRLXdLiFI
https://twitter.com/3m/status/619129897789882368
來源:狂丸科學
編輯:z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