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解讀金融反彈,細拆中期行情,來新浪理財大學,看《每周A股內參》,深度解讀A股詳情。
中信證券:順周期主線預計延續到明年一季度
中信證券認為,預計此輪順周期板塊的盈利修復頂點出現在明年一季度,並且從歷史相對估值來看主要順周期行業仍有估值修復空間,板塊行情大概率延續到明年一季度,而新經濟板塊相對盈利增長優勢預計將在2021年下半年體現。
方正策略:周期共振 12月將迎來年末年初主升浪的行情
周期共振,迎來主升。12月將迎來年末年初主升浪的行情。一方面,全球經濟加速復甦,國內外迎來共振,工業金屬以及能源價格迭創新高,國內經濟生產消費延續雙向改善態勢,消費和服務及製造業等前期弱勢部門正在加速回補,悉數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四季度經濟增速有望恢復至6%左右的水平。另一方面,三季度貨政報告確認流動性進入中性環境,本輪利率抬升的幅度已經不小,後續抬升的速度將有所放緩。行業配置方面,復甦延續,買入價值,12月首選行業為保險、銀行、有色金屬。
國盛策略:跨年行情繼續 建議沿著三條戰線積極參與
繼續看好當前至明年一季度的跨年行情。我們認為,在全球經濟共振復甦,疊加外部不確定性消化、內部政策預期升溫帶來的風險偏好提升的多重合力之下,市場有望共振向上,行情也將大超預期,建議積極參與。建議沿著三條戰線,積極參與跨年行情。
中金策略:市場糾結中風格「再平衡」 關注政策「量退價穩」
近一周市場低估值周期性板塊繼續領漲、市場風格再平衡,但風格轉換和A股整體指數走勢較為糾結,弱於我們的預期。背後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因為A股機構化趨勢下追逐短期博弈性機會的資金力量已經不如此前,另一方面可能是政策退出的顧慮限制了市場資金去追逐周期性板塊。綜合來看,經濟數據仍然較為強勁、全球經濟復甦大趨勢仍在持續的背景下,短期復甦交易可能仍是主線,重點關注低估值、有正面催化因素的板塊。與此同時,市場對於潛在政策退出影響關注度較高;在近年機構投資者連續獲取較好的收益後,臨近年底,整體風險偏好不高,也需要注意這些因素對市場的影響。同時,少數新經濟領域累計調整幅度已經不小,如部分消費電子股,可以考慮逐步逢低吸納。
粵開策略:復甦主線漸臻佳境 關注年末翹尾行情
近期市場風格出現明顯切換,上證指數受大金融、周期板塊的帶動上行至箱體上沿,創業板則是處於箱體下沿附近。市場對以券商、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板塊的關注度有所提升,後續密切關注成交量的配合情況,如果放量突破則對大盤上行構成利好,打開上行空間,如果突破不成,市場可能繼續震蕩消化。配置上,關注兩條主線。
華泰策略:順周期板塊修復在時間和空間上均有望持續
考慮到利率水平、疫苗消息等,12月A股風格或進一步向價值平衡,我們對金融地產股的排序為銀行>保險>券商>地產:本輪與歷史信用周期不同,銀行與地產邏輯分化;以去年底為對比,銀行指數PB仍有較大修復空間、保險指數已修復至相應水平;銀行內部的修復順序與市場風格搭配,先修復成長型銀行、再修復低估值銀行;經濟基本面修復的確定性高於A股繼續走牛,銀行保險邏輯上優於券商。12月也建議關注出口、冷冬、疫苗消息等時點性因素帶來的行業短期機會,如燃氣\煤炭\航空\機場等。2021年沿全球再通脹和製造業投資回升,我們建議以大宗為盾,以製造為矛。
建投量化:短期建議維持高倉位做多 A股周期行情持續性有待考證
主板擇時建議:當前主板面臨複雜的內外部經濟反彈節奏差異,以及博弈的貨幣政策退出與否的擔憂,我們再度強調經濟維度海外強於中國、國內部分受益但整體力度有限,政策維度保持貨幣中性就是超預期,以上兩條主要邏輯能支撐市場慣性上衝,但難有重大趨勢突破,維持本輪指數上行至上證3500的預判不變,短期建議維持高倉位做多,但隨時警惕市場對經濟預期的可能快速修正風險。
廣發策略:金融條件收斂 估值降維深化
分子端積極信號繼續累積,而金融條件收斂,A股連續兩年擴張的估值面臨壓力。盈利更強勁,估值再降維,貸款加權成本觸底回升後1個季度對順周期風格有利,配置深化「估值降維」:1. 出口鏈及國內交互放開下景氣提速可選消費/服務(汽車、休閒服務、航空);2. 漲價或需求改善配合產能/庫存周期啟動製造業(工業金屬、玻璃、通用機械);3. 景氣拐點確認的低估低配大金融(銀行、保險)。主題投資關注國企改革(上海深圳國資區域實驗)。
浙商策略:布局明年 航空、公路交通、工業金屬等更受益
以12月為時間維度,我們認為,綜合基本面和資金面因素,風格上體現為「大象起舞」,重視以銀行為代表的低估值順周期板塊。與此同時,以半導體和軍工為代表的科技板塊,12月處在蓄勢期,等待1月前後的業績浪驅動。
興證策略:復甦行情暖洋洋 配置復甦方向、低估值價值股兩條主線
這個冬天不再冷,復甦行情暖洋洋。工業企業利潤快速回暖,全年已經轉正,需求旺盛,庫存降低,經濟復甦再獲驗證。貨幣政策整體維持正常性,未大放亦不會大收。圍繞基本面改善方向進行投資,把握復甦行情兩條主線1)經濟復甦、補庫存、內外共振,關注化工、工業金屬、機械及器械、紡織鏈、家電、輕工、交運等。2)關注2020年受損、2021年受益的服務業,金融、餐飲旅遊、航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