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箭頭處「藍色字」,關注我們哦!!
這是你與/寧錄/的第 5 次相遇
諾貝爾獎,被譽為是科學界的最高榮譽。每年的10月份,諾獎的評選結果都是科學界最熱門的話題。最近,2020年各學科的諾獎評選結果也在陸陸續續的公布。
相比於2019年,今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增加至1000萬瑞典克朗,這相當於759餘萬元。
759萬雖然很多,但是跟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相比,實在不為多。
當然,諾獎得主們真正在乎的可能不是這份豐厚的獎金,而是這份至高的榮譽。
諾貝爾獎可謂世人皆知,但並非人人都了解,今天就通過這一篇文章給大家科普一下。
一百多年前,諾貝爾去世,他留下了3100萬瑞典克朗(購買力相當於今天的13億元人民幣),他說:「我死後,遺產當獎金,要讓學者衣食無憂,不擔心生活問題。提供給學者們的獎金,要相當於大學教授20年的薪水。」
於是,遵照他的遺囑,信託基金會每年頒出六個獎項,並發放高額獎金,成為全世界的年度盛事。
這一頒,就頒了119年。
儘管1901年第一次頒獎的時候,每單項的獎金只有15萬瑞典克朗(不過,想像一下,當年的錢是多麼值錢,與今天不能同日而語)。
但是,獎金逐年增長,一直到今年的1000萬瑞典克朗。
以每一個單項1000萬瑞典克朗計算,六個獎項,一年就要發放6000萬瑞典克朗,遠高於諾貝爾當年留下的遺產。
為什麼3100萬的遺產,每年發那麼多,連續發了119年,還沒有發完呢?
這個問題,如果你不懂投資的正確理念,你一輩子想破頭,也不會想通。
那麼,諾獎基金是怎麼做的呢?
一般來說,由捐贈設立的信託基金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花費型,顧名思義,基金是用來花的,花完算數;另一種是永續型,不能直接花費,而是用來投資,用投資收益進行花費。
諾獎基金就是永續型信託基金。
每年,該基金會將投資淨收益的10%作為公積金繼續投資,餘下的90%交給各頒獎機構作為獎金和評獎費用。
只用投資收益頒獎,且每年還要強制留下投資淨收益的10%繼續投資,才使得諾獎,一百多年來,長髮長有,越發越多。
我們理財也是如此,除了每個月從工資收入中存下一筆加入財富帳戶進行投資以外,投資產生的收益也別全用作享受了,也要留下一筆繼續滾存。這樣才能產生複利的效應。
事實上,諾獎基金也不是一開始就找到正確的投資理念的。
當年,信託公司遵照諾貝爾的遺囑,成立了信託基金,主要投資於較安全的國債和存款。
就像如今很多人把錢放在銀行或寶寶類產品一樣,雖然安全,利息卻很低。
到1953年的時候,諾獎基金已經頒剩只有2000萬了。
1953年開始,諾獎基金會改變了投資策略,開始投資股票和房地產。
對資產配置進行了系統性的調整,大致如下:50%的資金配置股票,17%配置債券,剩餘33%配置房地產等其他類型資產。
在連續119年,每年發放巨額獎金之後,諾獎基金從1901年購買力相當於今天的13億元人民幣的本金,到2019年諾獎基金規模達到了約32億人民幣,市值增長了142%。
因此,諾貝爾獎得以一直持續至今天,並將一直持續下去。
諾貝爾他一生都沒有妻室兒女,親弟弟也在試驗中去世。
幾乎所有大人物都想青史留名,但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富豪權貴。
不管在世時多麼有權勢,坐擁多少財富,隨著歲月的流逝,多半被逐漸淡忘,只留下一個模糊的名字和幾句簡單的介紹,真可謂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但諾貝爾不同,儘管已經去世一百多年,但每年他都會引發全世界公眾和媒體的關注。
一個人真正死亡的時候是當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再記得這個人的時候。
所以,諾貝爾獎的永續將試得諾貝爾這位偉大的發明獎永遠活在世人的心中,並將永遠是科學界那顆最閃亮的明星。
友情提示: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