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視劇的受眾,主要是廣大婦女同胞。
所以雖然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炒個概念,但服務對象基本沒有變過。偶像、宮鬥、玄幻、職場……一路炒過來,終於輪到了「獨立女性」。
但就跟之前所有那些概念一樣,國產電視劇對於概念的表現,往往更擅長那些架空的、虛擬的,比如宮鬥、玄幻,《甄嬛傳》、《花千骨》、《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等劇至少製作配得上人氣。
可一旦觸碰比較現實的內容,基本就慘不忍睹了……職場劇就是重災區,《翻譯官》、《談判官》、《完美關係》、《創業時代》、《安家》等等等等,隨便一說就是懸浮成災假大空。
估計那些懸浮編劇也知道自己HOLD不住職場劇,於是轉而放大一些職場以外的標籤。之前《北京女子圖鑑》、《三十而已》、《都挺好》,就是放大了地域和年齡的標籤,成一時之氣候。
然後應該是無心插柳吧,地域標籤加上年齡標籤後,孕育出一種神奇的產物:偽獨立女性。畢竟只要給都市女性角色幾段「不需要男人」的劇情,微博仨熱搜就沒跑了。至於情節、人設是不是扯淡,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部分——這其中最「傑出」的代表,就是魔改版的《我的前半生》。
而今,《我的前半生》原班人馬又殺了回來。蹭著《三十而已》結局令人不滿的「餘溫」,上演起一出精心製作的中年版「小時代」:《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
這不算揶揄,充其量算陳述吧。我當年算是少數幾個沒拿錢就替《小時代》說好話的影評人之一,因為我覺得郭敬明的出手,堪稱文字領域商業計算的巔峰,穩準狠地拿捏住了那一部分把自己想像成顧裡、林蕭、南湘、唐宛如等塑料姐妹花的年輕人,令人嘆服。
甚至前兩天顧裡生日「發爛發臭」還再一次上了熱搜,也真是如今全民聊「茶藝」大潮中的一抹綠光了。
《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的海報,從構圖到內容,都像極了《小時代》。但是因為太像了反而不至於是抄襲,這應該是一種策略:讓人誤以為該劇是《小時代》的中年減配版,再到後期靠情節反轉和口碑打臉早期觀眾。
不過拉完五集的我覺得,製作方的野心可能太大了,因為就目前的進度而言,最後的評分能跟小時代持平就不錯了……畢竟每一集都靠煲雞湯硬拔調性,編劇也真的是煞費苦心了?
四個女主的雞湯群像,配上她們所擁有的讓三四線城市大媽羨慕不已的職業,確實看起來就很有爆款潛質。甚至女主陣容也算強大,有人戲稱是宋茜+《戰狼》+《如懿傳》+《慶餘年》,而男配們基本就是各個年齡段的後宮團,最後難免成為渣男集中營——畢竟大女主劇,男人不渣不行。
可硬體到位,扛不住軟體缺席。《三十而已》的王漫妮、顧佳早早就有了出圈的閃亮時刻;《歡樂頌》也好歹有「華妃」變身樊勝美的話題性。而《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全部的才華,都在片名上了,所以各路數據一路走低也是可以預見的。
希望後面有反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