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峰,原名蕭峰,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的男主角。他生於遼國,長於大宋,實為契丹人。他的生父為遼國珊軍總教頭蕭遠山,因受奸人所害骨肉分離,蕭峰周歲時被寄養在少室山下的農戶(喬三槐夫婦)之家,取名為喬峰。他武功蓋世,師從少林和丐幫,與慕容復並稱為「北喬峰南慕容」,為江湖年輕高手中的雙峰。
然而,這一代梟雄是如何死的?一般看過《天龍八部》的,都知道蕭峰的結局是自殺。在雁門關下,他阻止了遼軍南侵,拿了半截斷箭插進胸膛,氣絕而死,然後阿紫抱著他的遺體跳了崖。
這樣一位武功蓋世、才略非凡英雄斷箭入胸,這個人從此就在歷史裡消失了,如狂風送沙。在讀者和觀眾眼中,蕭峰對愛人執著專一,永懷深情;對養父母無限懷念;對阿紫這位親人無微不至的照料;對朋友的寬容,肝膽相照,與結義兄弟的同生死,共患難,這些無不反映蕭峰這位英雄美好崇高的內心情感世界。都說《天龍八部》是悲劇,而悲劇的頂點,就是蕭峰的悲慘結局。
首先,這一悲劇緣由之一是時代背景,蕭峰處在一個宋遼嚴重對立、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時代,當他追尋自己的身世血統,使他陷入弒父、弒母、弒師,身敗名裂的境地。當他的血統一旦遭到懷疑,就會立即遭遇驅逐。儘管英雄面對命運的詛咒,顯示了他強悍的意志,奮力掙扎,苦苦鬥爭,但仍然不可避免地一步步陷入命運織就的天羅地網,越掙越緊。
其次,緣由之二是蕭峰內心渴望和平。自從他親眼目睹了宋、遼兩國的無辜人民都在被擄掠、被蹂躪、被殺戮後,這更堅定了他為兩個民族的和平,為兩國千千萬萬老百姓謀福祉的思想,他的思想已接近於現代人道主義。蕭峰超越了狹隘的民族觀念,超越了歷史和他所處的時代,做出了最後這一英雄壯舉。
最後,我想這一悲劇也許來源於蕭峰的自我性格。蕭峰說過他平生最受不得被人冤枉,然而,他的一生又何嘗不是在被人冤枉呢!當遼帝以大宋國的高官厚祿來嘲諷他時,英雄蕭峰當即以死明志,以氣壯山河的一刺,結束了自己驚天動地,可歌可泣英勇悲壯的一生。
蕭峰的悲劇是那種命運的悲劇,但不是純粹命運播弄,而是由命運加上蕭峰的性格及他所信奉的道義原則所產生。從蕭峰的悲劇命運,我們仿佛看到了古希臘悲劇中神人英雄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