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推進宜昌融入陸海新通道,實施三峽水運新通道建設有何用意?

2020-12-26 重慶微品興新媒體

湖北省宜昌市正在謀求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據宜昌市人民政府網站報導,12月2日,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趙峻在武漢與宜昌市委書記周霽座談時表示,武漢鐵路局將認真落實湖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全力支持江南翻壩鐵路等重點鐵路項目建設,推動宜昌加快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國家戰略,更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眾所周知,剛剛閉幕的湖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湖北「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擘畫了湖北未來五年、十五年高質量發展藍圖。從這個意義上講,宜昌加快融入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國家戰略,已經上升為省級戰略層面,是湖北未來五年、十五年重點要推進的事情。如果說,作為長江重要的節點城市,宜昌加快融入長江經濟帶倒還無可厚非的話,那麼,不在西部陸海新通道「13+1」省區市名單上的宜昌積極表態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多少就有點耐人尋味了。

說到宜昌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就不能不提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我們注意到,今年以來葉青曾多次提出宜昌及湖北省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建議。11月20日,葉青更是撰文建議將宜昌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合作框架,使西部陸海新通道「13+1」的格局升級為「13+2」。葉青在文章裡還列舉了宜昌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優勢。比如,宜昌位於長江經濟帶與焦柳鐵路的交匯點上。而焦柳鐵路又恰好是西部陸海新通道三條主通道之東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此同時,湖北省還提出,重點推進長江航道「645」工程,解決中遊「腸梗阻」問題,實現10000噸級江海船直達武漢,5000噸級船舶直達重慶。積極推進三峽樞紐聯運轉運體系建設,推動水運新通道的實施,提升三峽綜合通過能力。要知道,過去湖北為緩解三峽航運瓶頸壓力主要採取的是翻壩轉運措施,即在宜昌市秭歸縣茅坪鎮建有三峽翻壩物流產業園,而在推動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建設方面遠不如處於上遊的重慶、四川等地那麼熱衷。對此外界可能關心的是,為什麼此次湖北會一反常態積極推動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建設?

三峽翻壩示意圖

當然,湖北表態推動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建設,實際上並不會以「犧牲」前景頗豐翻壩產業為代價。文章開頭提到的江南翻壩鐵路就是三峽翻壩物流產業園疏港專用鐵路。項目建成後,上遊貨船可不通過三峽大壩,直接在三峽翻壩產業園卸貨,通過鐵路翻越大壩後,再到宜昌港裝船,或者直接經鐵路運往全國各地。根據此前湖北省的構想,未來三峽過壩貨運量將有一半以上由翻壩轉運來完成。這也意味著,在提升三峽綜合通過能力方面,未來湖北將一手抓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建設,一手抓翻壩物流產業園建設。

那麼,湖北推進宜昌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以及推動水運新通道的實施有何意圖?

一、更好地參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今年5月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國際上的反全球化浪潮和脫鉤論調愈演愈烈,全球循環系統會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關口,中央審時度勢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10月29日閉幕的中共十九屆五次全會進一步明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指導思想和遵循原則。

而西部陸海新通道與長江黃金水道、中歐班列等一道在推動「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形成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方面,西部陸海新通道與長江黃金水道共同構建起中國西部地區與長江經濟帶的「國內循環」體系;另一方面,西部陸海新通道與中歐班列形成東協經中國西部地區至中亞、歐盟的「國際循環」體系。不僅如此,隨著陸海新通道與「瀾湄合作」、東協東部增長區等區域合作機制對接深入推進,意味著陸海新通道將由現在中國與新加坡主導,變成中國—東協共同推動,這對於西部陸海新通道「13+1」省區市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強化與發展潛力巨大的東協區域聯動和國際合作意義重大。

在這個意義上講,湖北省推動宜昌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就是要充分發揮後者作為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優勢,在促進「雙循環」新格局形成的同時,增強與歐盟、東協等地區的經貿往來,進而提升其對外開放水平。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歐盟與東協分別為湖北省第一、第三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分別為421億元、361.3億元。不過這一數據放在中西部地區並不佔優。比如,今年前三季度重慶、四川對東協進出口分別為835.9億元、1166.3億元。有人或許會說湖北今年受疫情衝擊比較嚴重,這樣對比恐怕不客觀。事實上,即便是放在2019年川渝對歐盟及東協的外貿進出口總額也遠遠高於湖北。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框架下,重慶早在2017年9月就開行了銜接「一帶一路」的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這對於川渝兩地強化東協經貿關係、發展歐盟與東協的國際轉口貿易,以及營造出「以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的開放生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外,去年8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還明確提出,積極支持包括川渝在內的通道沿線省份加強與東南亞等地區合作,加快中新、中緬、中馬、中印尼等國際合作園區建設。不難看出,隨著《總體規劃》的深入實施,川渝將利用西部陸海新通道這一大平臺構建起覆蓋整個東協的供應鏈網絡。當然,還有上文提到的隨著陸海新通道與「瀾湄合作」、東協東部增長區等區域合作機制對接深入推進,將有力地促進中國西部地區與東協一體化。正因為如此,葉青建議將宜昌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合作框架,就是希望宜昌不僅要做西部陸海新通道的物流節點,更要分享通道帶來巨大的政策紅利。

二、強化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聯繫

今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10月1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綱要》時進一步確定並提升了成渝地區建設的目標、定位。比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突出重慶、成都兩個中心城市的協同帶動,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長江經濟帶示意圖

自此以後,長江黃金水道一頭一尾就分別坐落了兩個國家級城市群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長三角。不過,要想使得長江這條巨龍徹底擺動起來,還得需要長江中遊城市群發揮更大的支撐作用。那麼在此過程中,擁有國家中心城市武漢的湖北就應該有著更大的擔當,比如,強化與上遊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合作。湖北與成渝地區接壤、民間交流也很密切,近年來兩地在旅遊、經貿、產業等方面還保持了較高的熱情。11月26日,在湖北宜昌舉行的2020年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經貿洽談會上,其中有24個項目落戶重慶,籤約金額達303.3億元。

不過,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目前湖北與成渝地區區域合作方面還遠不能適應長江經濟帶總體發展的需要,未來兩地持續深化合作應該是大勢所趨。而此次湖北就深化與成渝地區合作提出了兩個方向,一是推動宜昌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我們知道,《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明確了重慶、成都至北部灣的三條主通道、賦予了重慶、成都的樞紐地位。比如,充分發揮重慶位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點的區位優勢,建設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發揮成都國家重要商貿物流中心作用,增強對通道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等。再一個我們認為,西部陸海新通道具有推動區域聯動發展的基礎。在這個意義上,湖北通過推動宜昌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就是在強化與成渝地區的聯繫。

宜昌港

二是推動三峽水運樞紐新通道實施。我們在《十四五:「雙循環」背景下,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建設勢在必行?》一文中,比較詳細地闡述了提升三峽船閘通行能力對於成渝地區建設的重大意義。簡單來說包括,增強成渝地區在西部地區的引領輻射作用;有利於成渝地區在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更大作為。因此,湖北此次一改以往的姿態提出推動水運新通道的實施,無疑為未來成渝地區與湖北省開展更高規格的區域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本文由重慶馬路社(ID:cqmalushe)原創,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重慶團代表聯名建議儘早決策建設三峽水運新通道,有何深意?
    此後每年,都有在渝全國人大代表開展相關調研,並在全國人代會上提出建議。今年也不例外。   5月25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重慶代表團10位代表聯名向大會提交《關於儘早決策建設三峽水運新通道,緩解長江航運瓶頸的建議》(簡稱《建議》)。
  • 重慶團代表聯名建議儘早決策建設三峽水運新通道
    來源:中國新聞網原標題:重慶團代表聯名建議儘早決策建設三峽水運新通道中新社北京5月25日電 (記者 鍾旖)三峽船閘是建設長江上遊航運中心的關鍵節點,但自2011年三峽船閘提前19年達到設計通過能力以來,
  • 多名代表聯名提議:儘早決策建設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
    ◎ 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建議國家抓緊決策,儘快批准『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和葛洲壩航運擴能工程』立項。」兩會期間,重慶代表團10名代表聯名提交《關於儘早決策建設三峽水運新通道緩解長江航運瓶頸的建議》,呼籲國家抓緊決策,儘早啟動實施,打通長江水運「腸梗阻」問題。這是重慶團全國人大代表第7年關注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建設。
  • 《內河航運發展綱要》公布 提出推進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前期工作
    研究解決三峽樞紐通航瓶頸,推進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前期工作,拓展延伸主要支流航道。打通南北向跨流域水運大通道,建設新大運河,統籌推進長江、珠江、淮河等主要水系間的京杭運河黃河以北段復航工程以及平陸運河等運河溝通工程。《綱要》發展目標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現代化內河航運體系。
  • 重慶團10名代表聯名建議:儘早決策建設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緩解...
    今年全國人代會上,重慶團10名全國人大代表聯名提交建議,呼籲儘早決策建設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以緩解長江航運瓶頸。該建議由全國人大代表張軒領銜,全國人大代表杜黎明、鄭向東、賀恆揚、陳金山、許仁安、黃玉林、周勇、曹清堯、潘復生聯名提出。
  • 湖北新增兩條過江通道,一臨空經濟區獲批,涉宜昌、黃岡、鄂州
    近日,湖北兩條過江通道項目完成開標評標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建設。項目涉及宜昌、黃岡、鄂州三地:17月27日宜昌東豔路過江通道項目前期工作在宜昌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通過網際網路以不見面異地評標方式順利開標宜昌東豔路過江通道項目概況:東豔路過江通道項目擬建在夷陵長江大橋與正在建設的伍家崗長江大橋之間
  • 市長顧問團年會丨陸海新通道,助力重慶形成國際物流大通道新格局
    重慶在東南西北形成了多條大通道:向東,依託長江黃金水道,渝甬鐵海聯運國際班列等,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向西,有中歐班列(重慶);向南,有陸海新通道。黃根成提出,陸海新通道提供了一個非常優越的平臺,可以將中國西部與世界各地的聯通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我希望重慶市市長國際經濟顧問團的成員能夠切實對項目持有濃厚的興趣,深入研究各自的公司如何從中受益。
  • 重慶國際商務區煥新「升級」 助企業駛向陸海新通道「快軌」
    中新網重慶12月25日電 題:重慶國際商務區煥新「升級」助企業駛向陸海新通道「快軌」  作者 彭國威  100米,200米,300米……隨著升降梯的上行,眼前的視野越來越寬,湛藍的嘉陵江像一條遊龍,蜿蜒伸向遠方。  重慶渝中區嘉華大橋旁的這個「高個子」名叫陸海國際中心,正在一天天猛長,全力衝刺著458米的目標高度。
  • 共同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 這兩個新單位在重慶啟動運行
    當天,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與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在重慶正式啟動運行,這標誌著西部陸海新通道有了專門的服務組織機構,其發展也將呈現出更多新氣象。今日正式啟動運行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成立於今年6月。西部陸海新通道的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為什麼落戶到重慶呢?
  • 中共宜昌市委召開重磅新聞發布會
    四是全方位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積極構建綜合治理新體系,聚力探索「兩山」價值轉化通道。五是抬高全域發展底板,著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抓好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爭當全省鄉村振興排頭兵。
  • 忠橙、三峽陽菊、插旗山蘿蔔……一批重慶農產品沿著陸海新通道走...
    今(15)日,「重慶-新加坡」農產品貿易線上對接會舉行,該活動由重慶市中新示範項目管理局與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新加坡食品廠商聯合會共同舉辦。現場重點推介了忠縣橙子、插旗山蘿蔔、三峽陽菊、飯遭殃下飯菜等10款重慶特色農產品。
  • 中行劉連舸:商業銀行要把握政策紅利 助力陸海新通道資金融通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張瓊斯)11月23日,中國銀行董事長劉連舸在重慶出席2020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金融峰會,並圍繞「深化金融互聯互通,共建共享陸海新通道」發表主題演講。劉連舸表示,金融服務是中新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四個重點合作領域之一。
  • 湖北三峽機場完成首飛 目的地有特殊含義
    原標題:湖北復航,首飛目的地有特殊含義來源:湖北日報3月29日零時06分,搭載著64位乘客的福州航空FU6779航班從宜昌三峽機場騰空而起,飛往福州。這是該機場首架復航的班機,也是湖北省內機場,恢復國內客運航班後的首駕民航客機,本駕飛機共有64名旅客,大部分是從湖北到福州的務工人員。這次首飛選擇福州,也是因為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的疫情中,全國醫療隊對口支援宜昌的,就是福建省。在復航後,宜昌市民希望通過搭建這樣一個空中通道,表達對福建人民在關鍵時刻,守望相助的感恩與回饋。
  • 湖北傾情打造三大綜合交通區:一主軸三樞紐 鐵水公空齊發力
    據悉,「十三五」期間,我省將重點建設「九條通道」,即打造支撐我國東西雙向開放的滬漢渝綜合運輸通道,完善對接「一帶一路」、溝通「一核兩心」的京廣、福銀、襄荊三條綜合運輸通道,構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滬漢蓉、京九、隨嶽、十宜恩、杭瑞等五條綜合運輸通道,形成對內連接重點城市、銜接城鎮發展軸和重要產業帶,對外溝通周邊城市群和各大經濟區、聯通國際的「五縱四橫」九條大動脈。
  • 「三峽門戶」湖北宜昌市您了解嗎?宜昌5所高校竟然都有三峽字樣
    >三峽大學是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宜昌)和原湖北三峽學院於2000年5月25日合併組建。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宜昌)的前身是於1978年成立的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先後隸屬於水利電力部、能源部、電力工業部、國家電力公司,1996年與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合併組建新的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成為「211工程」建設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原湖北三峽學院是由原宜昌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宜昌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宜昌職業大學於1996年合併而成。
  • 中新金融峰會丨RCEP框架下陸海新通道,如何把握機遇?中外銀行行長...
    更繁忙的貿易通道,更豐富多元的項目投資,更頻繁密集的交流合作……隨著RCEP的籤署落地,讓重慶乃至西部地區與東協產生更為廣泛的連接,陸海新通道等中新通道建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為期兩天的2020中新金融峰會上,來自國內和東協的金融界人士聚焦這一熱點,共話RCEP框架下陸海新通道的新機遇,共謀合作新前景。
  • 宜昌發展有潛力的轄區,不是猇亭區,西陵、伍家崗也落選
    宜昌、湖北省管轄地級市、古稱夷陵位於湖北省西南部、長江中遊邊界,建設歷史超過2000年,宜昌是在長江基礎上建設的,湖北省的二副之一,是國家中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具有漢宜高速公路、漢宜高速鐵路、焦柳鐵路、318國道等國家重要的交通動脈,在國家和省級發展戰略中,宜昌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重要節點
  • 宜昌三峽機場榮膺「宜昌市勞動關係十佳和諧企業」稱號
    與此同時宜昌三峽機場建立了完備的人力資源、行政管理、財務管理、安全服務運行等管理制度體系和業務流程規範,確保各項工作依法合規、有章可循,為公司的良好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湖北復航宜昌首飛現場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作為宜昌及周邊地區聯接外界唯一開放的空中運輸通道,宜昌三峽機場300餘名幹部員工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勇敢逆行而上,
  • 陸海新通道對實施RCEP有重要促進作用
    學者並指只有把陸海新通道做好,成渝才有望在2035年躋身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之列。去年12月初發布《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簡稱《建議》),為重慶經濟未來五至15年定下推動高質量發展,以及提升國際影響兩大發展方向。《建議》並聚焦加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進對外通道建設等四個發展路徑。
  • 三峽論壇:宜昌5所高校竟然用三峽的名字
    三峽大學校門拒絕履行義務:三峽大學是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從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宜昌)和湖北三峽學院合併而成的。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的前身——宜昌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成立於1978年,先後隸屬於水利電力部、能源部、電工部和國家電力公司,1996年與之合併,組建了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成為「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原宜昌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宜昌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宜昌職業技術學院於1996年併入原湖北三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