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了
早起找衣服,心情不爽。
對連日來的T恤長褲有些厭煩,所以便到許久不動的收藏櫃裡去翻,將那件白色的短袖襯衣套上。
「哈!」真醜。
白色襯衣的領子已有些泛黃,脫下來,扔了。
這件衣服我不用想,就知道是阿瑪施的,因為當時侄女陪我去買的,她在阿瑪施上過班,認識那裡的營業員。
「小姨,你就買這一身,好時尚呢。」
「我像不喜歡呢。」
「這麼好的衣服還不喜歡啊,真的漂亮。」
「那好吧。」於是就買了。
說實在的,這身襯衣和裙子我都不怎麼喜歡,只不過像是那年的流行風,又覺得怕侄女嫌我跟不上形勢,心想,不過就是件衣服嘛,買了也無所謂,所以也就買了。
待到今天來扔,一點也不覺得可惜。
而那件白色黑絲,豎條相間的長袖襯衣,卻看著還是喜歡,所以找出來。
這件襯衣只能外搭的,套在襯衣中的那件鑲著珠子和亮石的背心也一併取了出來,穿上,忽然就覺得不錯,就是它了。
記得這件襯衣是希與利的,怎麼一直就記住這個牌子了呢?翻開標籤核實一下,居然是Musae·D,不知是個什麼東東,上網一搜索卻叫曼緦·汀。
嗨,這麼多年都記錯了嗎?
看來,人的記憶是靠不住的。
而那件背心,買的時候沒看牌子,只看時髦,現在細看,一大堆長長的英文,lulualways,真是麻煩,不過這件背心卻好穿,好搭,時尚,還美。
這幾年長胖,穿不下了,我將它加了一截,補齊胸寬,再穿時居然還是那麼合適呢,這件背心買的時候覺得死貴死貴的,不過穿著實在好看。
而那件襯衣,大約已有十五六年了,當時大學同學聚會的時候就穿著,而今這麼多年過去,似乎也沒大改變,大約,這件衣服可以成為古董級的收藏了。
有的衣服就是這樣,你穿著穿著,真是越來越喜歡,越來越捨不得扔,越來越捨不得穿,竟像是要把它珍藏起來一般。
或許,是因為衣服裡記著時光,記著青春,記著歲月的味道,所以便有了這份不舍。
至於,為什麼有的衣服能有這樣的功能,而有的衣服沒有,這就不是我這個服裝的外行所能知曉的了。
前些天鄰居碰到我在說「怎麼這兩年的衣服還沒有以前的衣服好看呢?」
「我也覺得。」
是不是現在的網絡讓人們只盯著螢屏,反而目光變得短視與狹窄了呢,也許。
尤其今年,人們都不怎麼逛街了,資訊封閉,所以眼光也就更窄了,螢屏送到眼前的款式畢竟非常有限,而網絡的推送幾乎在強化和封閉我們的大腦,讓我們自以為是的以為自己懂得很多。
以前買衣服,比如說在深圳,便是把主流商場用眼掃一遍,再看想看的衣服,目光掃過的至少有上萬件吧,一季的時尚和頂尖的款式便在心中,買上一件,自然是引領時尚。
而現在,動不動看手機,有時在網上便下了單,買回來,穿了就後悔,商場又有點懶得逛,所以不知不覺,人有些退化了,場域中的交流畢竟可以面對更多的信息,手機讓我們陷入了封閉之中。
當然,也許是時代進步了,我有些落伍,但退化不一定是時代前進之中不可能的事。
比如說2020年,有些退步超乎了我們的想像。
比如說西方,某些退步竟是不可思議。
人其實能夠據有的特點和能夠把控的資源非常有限,一個品牌的過度擴張往往是死亡的開始。
在宜昌大潤發開業的時候,我居然看到了達芙妮這個一直以來高高在上的品牌進了超市,這麼划算的事,我當然要撿點便宜,所以買了一雙休閒鞋,質量很好,到現在已經六七年了,還好好的,而且我的穿著率還是很高的。
它幾乎已經死亡,至今我還清楚的記得劉若英擰著它的鞋做廣告的樣子。
許多年前馬天奴也是神一般的存在,只有在二線以上的城市才看得到,款式也確實時尚而經典。當它來到宜昌的時候,我很高興的去買了一件尼克服,買時甚覺滿意,但出了商場,冷風襲來,發覺胸前透風,於是動手加了一個扣子,發覺還是透風,所以又加了一個扣子,再穿上時,發現不漂亮了。
沒過幾天,發現人家買的衣服跟我的這件差不多,而我卻花了5倍的價格,真是晦氣,於是我覺得窩囊,想想當時買衣服時坐在旁邊的那個男老闆,我覺得他一定認為我是一個傻瓜。
想想真是憋氣。
所以,便再也不看馬天奴了,不過之前買了幾件馬天奴的裙子,真的是好,只不過是胖了以後,一件也穿不得。
至今給我印象不錯的,是個叫龍笛的牌子,買過幾件他家的改良版旗袍,非常修身,非常上檔次,但自從它到了宜昌國貿之後,我便再也不敢嘗試了,因為怕出現像馬天奴一樣的感覺。
服裝品牌的大式擴張,自然是需要強大的銷售,強大的銷售自然是需要大量的購買人群,大量的購買人群自然會出現撞衫,出現翻版,出現爛大街的雷同,所以也便砸爛了品牌的價值。
如果不在乎這些,便宜的服裝便儘管亂買,管他雷同不雷同,穿著舒服就行。
不過珠寶稍微好一點。
珠寶,除了款式之外,更多的是情感的訴求,所以你會發現,許多人戴相同的款式,並沒有特別的不舒服。
珠寶更多的是給你一種感覺,有時候甚至是一種溫暖的感覺,但這種感覺究竟是什麼,我也說不清楚。
今天早起,除了選擇衣服之外,便是戴了一堆珠寶,翡翠手鐲,銀手鐲,克拉鑽,再就是選一條大大的項鍊戴在脖子上,因為吊帶背心如果不配項鍊,就像少穿了一件衣服一般。
一款藍寶石的項鍊,是2003年在國貿開業時候的款,庫存到了現在,因為有點誇張,敢嘗試的人少,所以便剩了下來,成了我的收藏。
說實在的,這個款式到現在看還是另類與不俗的,20年前的珠寶款式真不一定比現在差呢。
而今的珠寶過於同質化,差不多都是爛大街了,你看看每個城市都是那麼幾個品牌,市場幾乎也要窒息了。
甚至連前幾天訂的芭莎珠寶雜誌上面的款式,也都跟很多年前的差不多,沒有什麼不同。
網絡的銷售更是如此,某品牌某直播號聲稱,某款一小時賣了幾千件。
這是有病吧,這是宣傳什麼呢?
大家都買一個款式有意思嗎?看來這網絡真t·d給人洗腦的不輕。
2020年7月18日
珠寶詩人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