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美媽很帥孕婦自得知自己懷孕那一刻起,就擁有一顆超級無敵的「媽媽腦」,它敏感多疑,但極期細心,暗暗保護著腹中不斷成長的胎兒。也是在得知自己懷孕那一刻起,孕媽開始把「培養聰明娃」提上日程,甚至將它當成人生的終極目標。於是買來各種孕育書籍,搜羅各種聰明秘方,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哪怕是從來不吃的食物,只要聽說能健腦,也會硬著頭皮吃。
同事的姐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她想生個白白胖胖的聰明寶寶,辭職在家她閒來無事,每天都研究「聰明秘方」,大吃特吃,結果胎兒超重,到了孕晚期即使她想胎兒輕一點已經剎不住車了,最後不得不剖腹產,孩子出生體重9斤多。她婆婆倒是很高興,「孩子胖點,聰明。」
寶寶出生時,護士或醫生一般會報「幾斤幾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出生體重。出生體重的輕重,確實關乎著孩子智商的高低,但並不一定越重越聰明。
約翰·梅迪納是美國著名腦神經科學家,他在《讓孩子大腦自由》一書提及,在寶寶體重達到3.6kg(7.2斤)為止,寶寶越重越聰明,但當體重超過4kg(8斤)後,智商水平會有所下降,並且平均降幅為1分。他認為嬰兒腦容量與出生體重有關,孩子個頭越大越聰明。但超過4kg,胎兒宮內缺氧的風險較高,出生時比普通胎兒更容易缺氧或受傷,引發智力問題的概率較大,相對地拉低了智商水平。
不過,這不是是絕對的,只是說普遍是這樣。現實生活中,不少早產兒或者出生體重偏輕的雙胞胎,智力與普通孩子相當,甚至不少比普通孩子要高。
王蘊這個陽光男孩,因為太優秀曾刷爆朋友圈,竹笛10級,鋼琴8級,2018年高考考出了623分的好成績,與狀元就差3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是個早產兒,出生體重遠低於普通足月兒,3歲便完全失明了。
2019年高考,來自成都的雙胞胎學霸曾一度霸榜 re 搜,弟弟張家傑理科總分718分,其中數學滿分,英語148分。哥哥張家豪也考出了705分。令人驚嘆的人,兄弟倆人高中期間有一半時間沒有上課,都在衝刺學科競賽!
可見,出生體重並非是影響智商的唯一因素,遺傳、營養、成長的環境也非常重要。因此,孩子的出生體重不理想,我們也不要灰心。曾經,我也一度因為兒子早產而擔心,因為出生時缺氧比較嚴重,體重才3.2斤,當時很擔心缺氧會影響他的智力。養育的過程中雖然比足月兒費神費力,但在我的耐心養育下兒子健康成長,一度被醫生評為」發育智商落後「的他最終追趕到正常水平,後來再次去看醫生,醫生說他」很精靈「,懸著的心才放下來。
既然孩子的出生體重是影響孩子智商的因素之一,那我們就要好好控制一下體重,調整飲食,讓胎兒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出生體重。
孕早期因為孕吐,孕媽的食慾大降,孕媽有可能擔心影響胎兒成長。其實這時胎兒還小,所需的營養不多,即使孕媽營養不良,母體也會將營養優先輸送給胎兒以保證胎兒的成長,尤其是大腦,所以不用太擔心,除非體重突然下降5kg,就要及時去醫院看看了。
那麼整個孕期增重多少,對胎兒對孕婦都比較理想呢?孕前體重標準的孕媽,醫生一般會建議增重7-12kg,並且從懷孕第4個月開始每周增重0.25kg;對於偏瘦的孕媽,BMI低於18.5的話,想生個聰明寶寶,那就要增重13-18kg;肥胖的孕媽則增重4.5-9kg,不過據最近研究表明,孕期就很肥胖的孕媽,孕期要是飲食健康,營養富足,無需增重也可以生出健康聰明的寶寶。
為了穩定母體胰島素水平,避免胎兒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應對大起大落的血糖,避免暴食暴飲,孕媽應該採用少吃多餐的方式進餐,喝水也要小口喝,不要等到餓了再吃,渴了大口悶。
吃飯的時候建議先吃高纖維、高蛋白等飽腹感強而營養密度高的食物,如豆類、豆腐、鱷梨、低溫酸奶、全穀物、堅果等。孕期為了滿足胎兒的生長所需,血液需求量大增,所以要多吃一些富含鐵的食物,以保證有充足營養與氧氣輸送給胎兒。
懷孕最後3個月,胎兒的脂肪細胞激增,胎兒進入猛長期,孕媽要管住嘴,邁開腿;這3個月也是胎兒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所以要每周吃3頓魚,適量吃些益智食物,如牛油果、堅果、藍莓、雞蛋等。
結語
寶寶的出生體重關乎寶寶的智商高低,懷孕期間孕媽一定要管住嘴,邁開腿,控制好體重,均衡飲食,這樣出生體重才更容易達到理想的3.6kg,更容易生個聰明的寶寶,而不是像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或巨大兒那般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心血與努力才能追趕上平均智商水平!
參考資料:《西爾斯懷孕百科》、《讓孩子的大腦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