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汙染怎麼辦 京津冀地下水環境管理這樣做

2020-12-15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課題背景

「密懷順地區的地下水汙染以排汙河道線狀汙染為主,局部地區存在硝酸鹽氮超標現象。」在密懷順平原區調研時,「京津冀地下水汙染特徵識別與系統防治研究」課題組專家說。

密懷順平原區是北京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地,八廠水源地、懷柔應急水源地等地下水水源地均位於這一區域內,其地下水水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這裡,只是京津冀地區的縮影。地下水作為京津冀區域重要戰略水資源和飲用水源,超採嚴重且汙染形勢嚴峻,危及京津冀區域用水安全。

針對京津冀地區地下水汙染形成機制及演變趨勢不清、戰略布局和關鍵技術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水專項「京津冀地下水汙染特徵識別與系統防治研究」課題著眼京津冀地下水汙染防控與修復,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席北鬥研究員擔任課題負責人,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同濟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清華大學、成都理工大學、中持水務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單位攜手,共同為京津冀地下水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撐。

精準識別汙染特徵,明確防控發力點

地下水環境質量控制至關重要。

根據《2017年中國水資源公報》,我國供水結構中,地下水源供水量為1016.7億立方米,佔總供水量的16.8%。「儘管地下水源供水佔比不到20%,但由於我國北方城市多為地表水、地下水混合供水,供水人口比例相對較高。」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水環境規劃部主任助理劉偉江說。

但長期以來,京津冀地區的區域、行業地下水汙染狀況、成因和形成機制不明確,成為掣肘地下水汙染防治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全國地下水汙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和《華北平原地下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2012-2020年)》等國家戰略均在著力布局京津冀地下水安全保障工作。」席北鬥道出京津冀地下水安全保障的重要意義。

謀定而後動。要開展地下水汙染防治,必須率先明確地下水汙染特徵,進行分類分區,識別與評估地下水汙染源。

課題組以「六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華北地區及分區地下水水質評價及水源保護研究報告》為基準,對2006-2009年地質調查項目「華北平原地下水汙染調查評價」樣品檢測結果進行地下水系統數理統計分析,確定了京津冀地下水「三氮」、重金屬和有機指標的對照值。基於對照值,選取三氮、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指標共45項,對京津冀平原區的淺層地下水汙染進行評價分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針對典型行業與地下水汙染關聯性分析,課題組基於地質統計學和貝葉斯方法構建了一套模型。通過對京津冀地下水監測數據進行採集、汙染指標關聯分析測算和評估資料庫構建,可以實現在線汙染來源概率分析以及汙染分級計算。

以滹沱河平原區為研究對象,課題組利用模型對比了2006-2009年與2019年的淺層地下水樣品監測數據,發現該區域淺層地下水中有機汙染指標含量明顯下降,主要的汙染指標仍是「三氮」,其中硝酸鹽氮汙染有明顯惡化的趨勢。通過構建面狀分布指標的地下水汙染插值分區方法和非面狀分布指標的單點影響範圍分區方法,課題組還劃分了地下水硝酸鹽氮的面狀汙染分區和重金屬、有機物的非面狀汙染分區。

「識別風險源,必須精準。」課題組專家說。而精準的背後,是對京津冀區域內各類汙染源及其分布狀況的詳細調查,是區域尺度和城市尺度風險源的科學識別方法。

在區域尺度上,課題組構建了涵蓋汙染源種類K(包括毒性、衰減能力、遷移性等)、汙染物產生量Q、汙染物釋放可能性L(有無防護措施、有無洩漏)及汙染緩衝半徑D等4個指標的汙染源評價體系。

在城市尺度上,課題組從汙染風險源自身的屬性和汙染風險源的排放量兩個方面考慮汙染風險源的危害性。結合國家技術規範和目前地下水汙染源分類研究進展,識別了京津冀區域內工業源、生活源、農業源、廢物處置類、地下設施類和地表水體六大類汙染源。

綜合考慮汙染物遷移性、毒性特徵、降解性、排放濃度、排放量、防範措施和釋放可能性指標,課題組構建出地下水汙染風險源強度評價指標體系,確定了重點研究區各汙染源的貢獻率,地下水汙染風險源清單就此形成。

清單顯示,在北京順義區,高風險源為工業源,貢獻率過半,中風險源為農業源,貢獻率約1/4。在天津靜海區,高風險源同樣為工業源,但貢獻率高達77.49%,其餘風險源則為低風險源。而石家莊滹沱河平原區的高風險源則是生活源,貢獻率近半,較高風險源為工業源,貢獻率約為1/3。

解析地下水汙染過程,突破關鍵節點

京津冀地區地下水汙染的形成機制和影響因素是什麼?優先控制汙染物有哪些?如何識別?過去,這些問題都是京津冀地下水汙染治理工作中的「攔路虎」。

這意味著,地下水汙染過程識別與成因分析、優控汙染物識別與清單構建勢在必行。

課題組研究發現,京津冀區域主要存在大氣降水滲入汙染型、河流或渠道滲入汙染型、滲坑/水塘汙染型、垂向優勢通道汙染型和地下水水位回升汙染型5種地下水汙染模式。

從區域維度來看,大氣降水滲入汙染型主要分布在除地表水體外的華北平原區;河流或渠道滲入汙染型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燕山山前至濱海的河道帶或人工渠系;滲坑/水塘汙染型主要分布在白洋澱周邊及濱海區域;垂向優勢通道汙染型主要存在於點狀汙染源與水井並存區、油田油井分布區;地下水水位回升汙染型主要存在於地下水壓採區。

通過對京津冀地區區域尺度及場地尺度地下水汙染調查評價成果進行分析,課題組形成了不同汙染情景模式下的因子分類清單。

課題組創新結合包氣帶與飽水帶,構建了主控因子識別目標函數,形成了基於數值模型和敏感度分析的主控因子識別方法。採用Hydrus 2D/3D軟體,模擬了不同汙染情景模式下的地下水汙染過程,分析了汙染過程的主控因子。

例如,大氣降雨入滲模式下,主控因子是包氣帶吸附係數、彌散度和包氣帶土壤容重,而季節性河流驅動模式下,主控因子則是地下水水位變化幅度。

隨著汙染過程逐漸明晰,課題組將目光投向優先控制汙染物清單。

要建立優先控制汙染物清單,必須首先了解汙染物的種類,從中加以篩選。課題組紮實分析了京津冀地下水特徵汙染物清單、國內外優控清單、國內外飲用水質量標準、水環境質量標準、生活汙水排放標準、文獻等資料,確立了含有197種汙染物的京津冀優先控制汙染物初始名單。其中包含49種揮發性有機物(VOC)、116種半揮發性有機物(SVOC)、22種重金屬和10種其他類汙染物。

197種汙染物,究竟哪些才是優先控制汙染物?

課題組結合文獻調研、模型驗算和室內實驗,開展了汙染物環境效應研究。

一方面,課題組確定了14個毒性端點,評估了京津冀地下水優控汙染物初始名單中每種汙染物的一般毒性(急性和慢性毒性)、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致突變性)和內分泌幹擾性等指標,建立了毒性效應資料庫。

另一方面,課題組利用8個環境行為參數,評估了京津冀地下水優控汙染物初始名單中各汙染物的環境排放量和汙染程度、遷移性、降解性和生物累積性等指標。基於包氣帶和飽水帶的二維水流-溶質運移模型,課題組綜合考慮汙染物在水中的擴散係數、地下水孔隙結構的彎曲度、汙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解析平衡,鑑定了反映地下水中優控汙染物遷移性的特徵因子,修正了汙染物在地下水中的遷移行為,建立了汙染物環境行為資料庫。

摸清每種汙染物的環境效應後,課題組更進一步,分別利用潛在危害指數法、密切值法、層次分析法3種方法,對重點研究區及典型行業的地下水優控汙染物進行了篩選。通過對比分析,初步建立了京津冀重點區域的地下水優控汙染物清單。

以密懷順研究區為例,課題組形成了含有89種優控汙染物的清單,其中包含16種金屬元素和73種有機物。

「這份清單涵蓋了填埋場、化工行業、冶煉行業等重點行業汙染場地以及有機物、重金屬、無機鹽、微生物等類型的汙染物,與國內外重點關注的汙染物名單及相關標準具有較高一致性。」課題組專家介紹。

「多虧了課題組,有了優先控制汙染物清單,我們的地下水環境監管和汙染綜合防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抓手。」地方生態環境部門的同志表示。

劃定風險分區,科學管控風險

「身邊沒有井,總感覺地下水與自己有距離。」這或許是不少人對地下水的印象。實際上,如果地下水被汙染,不僅會對工農業生產產生深遠危害,而且修復需要的時間也相當漫長。因此,防控地下水汙染風險十分重要。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長期以來,京津冀地區地下水汙染風險不清、缺乏風險管控措施的問題一直存在,是保證地下水安全必須啃下的「硬骨頭」。

但可能造成地下水汙染的風險很複雜,要想精準識別風險並不容易。

收集資料、調研採樣、分析檢測、室內試驗、地質鑽孔建井……課題組通過大量實際工作,構建了耦合風險源綜合危害性、地下水脆弱性、地下水功能價值的多要素評價模型。

有了這個模型,評價工作隨之展開。

課題組結合京津冀「山前平原-中部平原-濱海平原」等不同區域的水文地質特徵,主要考慮地下水埋深、含水層淨補給量、含水層介質、土壤介質、地形坡度、包氣帶介質類型、含水層滲透係數等水文地質參數,確定了地下水的脆弱性。

而針對飲用水、農業或工業用水等不同的地下水使用功能和環境管理目標,課題組建立了綜合考慮水質、水量、含水層深度等多因素的地下水功能價值評估方法。

隨後,以多因素綜合評價方法為基礎,課題組利用層次分析法、迭置指數法,建立京津冀地下水汙染風險分級分類方法,並對京津冀平原區、北京密懷順平原區、石家莊滹沱河平原區等區域進行了地下水汙染風險區劃。

研究發現,京津冀平原區地下水汙染風險等級呈現出自西部山前至東部濱海平原逐漸降低的趨勢,北京、石家莊、保定、唐山等山前地區地下水汙染風險相對較高,汙染源集中區域、衝洪積扇上遊以及水源地分布區的地下水汙染風險普遍較高。

在此基礎上,課題組提出了「以防為主、綜合施策、突出重點、分類防治」的地下水汙染風險分級防控基本原則,結合地下水汙染風險區劃結果將京津冀平原區劃定為嚴格防治區、一般防控區和系統保護區。針對不同等級地下水汙染風險防控分區,分別提出了「治理措施為主」「防控措施為主」和「制度控制為主」的地下水汙染風險防控策略,並按照區域、城市和場地3個尺度,提出了地下水汙染風險的管控技術對策,形成了京津冀地下水汙染風險識別分級與分類管控體系,並發布了《集中式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補給區汙染源強評價與分級技術指南(試行)》團體標準。

同時,為了實現京津冀地下水汙染風險信息化管理,課題組還開發了「京津冀地下水汙染風險分級管控技術平臺」,讓京津冀區域全面開展地下水汙染頂層設計、分區防治,讓地下水汙染源分類監管更加智慧。

地下水如何安全回補也是課題組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由於長期持續大規模開採,北京形成的地下水巨大虧空及局部地下水漏鬥區依然會在一定時期內存在。」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並不是所有地區都適合回補。」課題組專家說。從識別京津冀地區地下水適宜回補區的角度入手,課題組基於水文地質條件的分析,系統梳理了京津冀平原區含水層巖性結構、蓄水和給水條件,甄別地形地貌、包氣帶介質與含水砂層分布、厚度以及粒徑特徵等,掌握了京津冀平原區水文地質特徵與包氣帶巖性結構特徵,確定了京津冀地區優先回補、可控回補和禁止回補地段。

用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驗證理論。課題組選取了滹沱河平原區作為重點區域,開展地下水位、水質長期監測工作,監測回補過程中地下水水化學演化規律、流場演化規律、水巖相互作用以及人類活動影響下水質變化規律,結合地下水回補過程和作用機制,建立不同回補水源水質與地下水位抬升過程中物理-化學環境改變對地下水水質影響的關鍵因素鏈,建立了環境約束條件對京津冀地下水回補影響評估與環境風險防控技術體系。

構建技術體系,完善頂層方案設計

在梳理京津冀地下水風險源時,課題組發現,規模以上工業行業在京津冀區域內分布數量多、廢水體量大,對區域地下水環境具有一定的汙染風險。

「結合國內現有相關文件對重點行業的界定,我們確定了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黑色金屬礦採選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製品和製鞋業、醫藥製造業、金屬製品業和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等7個行業,作為京津冀地下水汙染重點行業。」課題組專家介紹。

考慮到地下水汙染防治工作的複雜性和長期性,地下水質量改善的滯後性,採取各類控源、風險管控和汙染修復措施,遏制地下水水質惡化趨勢的任務十分緊迫。

課題組的專家們知道,必須有一套汙染防治技術體系,搭建起頂層防治技術方案,才能為地下水提供更好的保障。

結合地下水汙染狀況、脆弱性及水資源功能價值的評價結果,課題組劃分出7個典型的重點行業地下水汙染防治區域。

聚焦京津冀重點汙染區的重點行業特點和水文地質條件,課題組篩選了有效防治技術,對比多種方法後,最終確定以改進的IOC方法來確定京津冀重點汙染區地下水汙染防治適宜技術清單。

課題組專家表示,改進的IOC排序法無需獲取各評價指標的具體權重值,減少了多次評分過程中主觀因素的影響,結果也更科學、合理。

通過運用改進的IOC方法對京津冀重點防控區域進行分類、分區的地下水汙染防治適宜技術篩選,課題組形成了涵蓋12項技術的分區、分類地下水汙染防治適宜技術清單。例如,對於中部衝擊平原地區的有機汙染區域,推薦適宜的源處理技術有原位熱處理技術、強化生物修復技術和原位化學修復技術。

而針對京津冀地下水汙染重點行業之首——石油化工行業,課題組專門編制了《石油化工地下水汙染防治技術指南》,保障我國石油化工汙染場地地下水環境質量的改善。

基於京津冀水文地質條件及地下水汙染特徵等因素,課題組結合國內相關導則規範,確定了京津冀重點區域地下水汙染修復與風險管控目標與模式,篩選了不同類型汙染場地的可行性技術,並分別提出了重點區域地下水汙染修復與防控的技術方案,京津冀地下水汙染防治的頂層設計更加完善,防治目標的實現更有保障。

原標題:精準施策,科技助力京津冀地下水環境管理 水專項「京津冀地下水汙染特徵識別與系統防治研究」課題成果顯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環境保護部關於印發《全國地下水汙染
    根據對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平原區等地區地下水有機汙染調查,主要城市及近郊地區地下水中普遍檢測出有毒微量有機汙染指標。2009年,經對北京、遼寧、吉林、上海、江蘇、海南、寧夏和廣東等8個省(區、市)641眼井的水質分析,水質Ⅰ類-Ⅱ類的佔總數2.3%,水質Ⅲ類的佔23.9%,水質Ⅳ類-Ⅴ類的佔73.8%,主要汙染指標是總硬度、氨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鐵和錳等。
  • 廣州市地下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
    到2025年,配合國家和廣東省建立地下水汙染防治管理體系和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農村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典型地下水汙染源得到有效監控,地下水汙染加劇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全市地下水環境質量達到「十四五」考核要求目標。
  • 基於保護健康和水環境的氯代烴類汙染場地地下水風險評估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以華北某市搬遷化工廠址氯代烴類汙染場地為例,基於我國《汙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和美國RBCA(risk based corrective action)E2081導則開展場地地下水風險評估,提出基於風險的地下水修復策略。
  • 豐臺區開展地下水汙染調查及防護工作
    地下水資源變得岌岌可危受汙染的地下水用於農業既會影響農作物生長還可能產出有毒農產品最終危害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對於地下水的汙染調查和防治工作gt;>>>>>>>>>>>>>>>利用地下水汙染調查和汙染源解析技術手段,實現地下水汙染溯源,摸清豐臺區區內地下水潛在汙染源,同時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質調查,以便後期有針對性地開展汙染防治工作,為地下水汙染防護提供支撐,做好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
  • 【乾貨】六價鉻汙染土壤、地下水修復技術最新進展及驗收標準建議
    【乾貨】六價鉻汙染土壤、地下水修復技術最新進展及驗收標準建議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鉻化合物廣泛應用於化工、輕工、冶金、紡織、機械等行業,建國以來共有鉻鹽廠近60家,目前在產14家,關停企業遺留場地是我國鉻汙染場地的主要來源。
  • 汙染地下水可滲透反應牆(PRB)技術研究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地下水汙染已成為我國嚴峻的環境問題,治理汙染地下水工作迫在眉睫。可滲透反應牆(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技術是汙染地下水修復的新興技術,具有治理效果好、造價低廉、對生態環境影響小等特點,能夠有效去除地下水中的有機氯化物、重金屬和無機離子等。
  • 過度消毒嚴重汙染地下水?專家:還不至於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很多人都使用84消毒液、酒精等對居家環境或衣物等進行消毒。同時,也有人擔憂,過度消毒導致大量消毒劑嚴重汙染地下水。國家城市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2月17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回應,如果家中沒有確診或疑似病人,保持日常清潔即可,一般不需要採取特別的消毒措施;持續1—3個月的消毒,會對地表水、土壤和植被造成一定影響,但不至於嚴重汙染地下水。
  • 「案例分享」淋洗-抽提技術修復柴油汙染土壤及地下水案例分析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淋洗-抽提技術修復柴油汙染土壤及地下水案例分析作者:陳思莉;易仲源;王驥;潘超逸;常莎;虢清偉;周俊光;孫蘭;1: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引言因此,很多國家和地區採取將地下受汙染的水抽提到地面,用增上水處理系統加以淨化,同時補給等量的潔淨水回灌至修復區,這樣既治理了汙染區的水環境,也不影響當地地下水系統的穩定,是一種合理可行的辦法。我國學者也在借鑑國外治理經驗和技術的基礎上,對水力破裂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地下水抽提技術、抽出處理技術等其他技術相結合後,使受汙染地下水修復效果更加明顯有效。
  • 關於徵求《地下水汙染可滲透反應格柵技術指南(試行)(徵求意見稿...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北極星環境修復網獲悉,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徵求《地下水汙染可滲透反應格柵技術指南(試行)(徵求意見稿)》等2項技術文件意見的函,詳情如下:關於徵求《地下水汙染可滲透反應格柵技術指南(試行)(徵求意見稿)》等2項技術文件意見的函各有關單位:為落實《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地下水汙染防治實施方案
  • 預處理方式對氧化-還原聯合技術修復硝基苯汙染地下水的影響
    預處理方式對氧化-還原聯合技術修復硝基苯汙染地下水的影響北極星環境修復網  來源:《環境科學研究》  作者:夏甫 楊昱 萬朔陽 郜普闖 韓旭 姜永海 徐祥健  2020/12/23 10:04:48  我要投稿
  • ...監管企業要做些啥?土壤地下水隱患排查與自行監測相關工作介紹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汙染防治法》和《工礦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的相關要求,近日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印發了《關於開展本市土壤汙染重點監管單位土壤和地下水汙染隱患排查工作的通知》(滬環土〔2019〕124號),以落實土壤重點監管單位的主體責任,明確企業在隱患排查等工作方面的要求。
  • 「問題匯總」關於土壤監測、場地調查、評估、地下水監測、環境...
    地下水導則表格備註內容顯示:本表未提及的行業,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修訂後,較本表行業類別發生變化的行業,應根據對地下水環境影響程度,參照相近行業分類,對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項目類別進行分類。請問,我司屬報告表類別,鑑於名錄已更新,能否以納入地下水IV類來執行?還是因有噴漆工藝,須按地下水III類執行呢?
  • 15種常見土壤地下水修復技術匯總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01原位固化/穩定化技術原理:通過一定的機械力在原位向汙染介質中添加固化劑/穩定化劑,在充分混合的基礎上,使其與汙染介質、汙染物發生物理、化學作用,將汙染土壤固封為結構完整的具有低滲透係數的固化體,或將汙染物轉化成化學性質不活潑形態,降低汙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和擴散。
  • 312隊屬公司圓滿完成 「直推式土壤地下水環境修復一體鑽機」驗收
    近日,「直推式土壤地下水環境修復一體鑽機」交付儀式在門臺基地管理處舉行,312隊黨委書記、隊長杜文斌親臨指導。直推式土壤地下水環境修復一體鑽機,專門針對土壤修復行業的高度集成化鑽機之一,配合土壤採樣、地下水建井、土壤取氣等工具,構成一套完整的土壤與地下水環境取樣修復智能系統。
  • 【專家觀點】水合硫酸亞鐵修復六價鉻汙染土壤、地下水- 你所不知...
    導讀:鉻汙染土壤和地下水中的鉻主要以六價鉻和三價鉻兩種價態形式存在,其中三價鉻毒性低、穩定性較高,而六價鉻毒性強易遷移,為了達到降低鉻毒性和遷移性的目的,最常用的修復技術為化學還原法。國內的環境修復事業還處於發展初期,從場調、修復,乃至驗收等諸環節都還不夠科學、嚴謹。針對六價鉻汙染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復,目前多為短期一次性的寬鬆驗收要求,再加上低價中標、項目預算緊張等等客觀不利因素,也為水合硫酸亞鐵的使用提供了機會。
  • 丹麥捕殺埋葬水貂或已汙染地下水 官方曾稱無風險
    然而,處理水貂屍體的工作出現各種困難,政府報告稱當地的地下水可能受到了汙染。 路透社10日援引丹麥地方媒體消息稱,丹麥政府機構發布的報告顯示,埋葬的水貂屍體在腐爛後可能已經汙染了地下水,要求相關部門立刻展開行動。據了解,這份報告由丹麥環境保護局授權,丹麥和格陵蘭地質調查局以及丹麥技術大學完成。 目前,環保部門還在對水貂屍體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調查,到明年初可能會有結果。
  • 地下水怎樣處理為飲用水
    地下水汙染治理技術歸納起來主要有:物理處理法、水動力控制法、抽出處理法等。運用最多的是水設備,目前最普遍的方法就是抽出再處理法。包括三類: (1)物理法:吸附法、重力分離法、過濾法、反滲透法、氣吹法等。 (2)化學法:氧化還原法、離子交換法、中和法等。
  • 經監測:周邊空氣環境質量正常,地下水...
    經監測:周邊空氣環境質量正常,地下水中未檢出甲苯、二甲苯等特徵汙染物 2020-12-20 20: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全臺1/3縣市地下水淪為髒水 新竹臺南高雄水汙染最嚴重
    地下水汙染超標縣市。(圖片取自臺媒)  中國臺灣網11月2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環保團體昨天(1日)在臺灣「立法院」舉行公聽會,根據臺當局「環保署」監測資料,點名高屏、雲林、臺南、新竹等7縣市地下水汙染嚴重,監測值均超過飲用水源水質標準。
  • 滄州出臺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三年行動方案
    通訊員朱林林攝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戴紹志)為治理地下水超採,確保2022年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地下水位止降回升,日前,滄州市出臺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三年行動方案,通過強化節水、增加引水、調整結構、生態補水、增加蓄水、嚴格管控等綜合措施,進一步加大工作推進力度,確保到2022年全部完成剩餘的2.34億立方米地下水壓採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