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被叫去參加一個Ladies Dinner. 一眾常年居住在北京的歐洲女性,夾雜著若干從海外回來的中國姑娘。
晚餐約在了一個 Upper Class 的英國Lady家中. Lady 年過40,保養得體,舉手投足都是貴族階級的優雅風貌。
眾人落座、幾句英式客套開場白之後,女主人一動刀叉,Dinner正式開始. 幾個中國姑娘也卯足了勁展示優雅,除了各自搖曳生姿的裙擺和BlingBling的首飾,言語舉止之間也拼了命得展示「得體」。燈光映著酒杯,美人們笑語盈盈,蘊含在眉梢和眼角的萬分之一秒的彼此打量和暗中對比,都立刻被隨後的頷首致意所掩蓋。一派安靜祥和的氣氛。
直到我旁邊的一個姑娘不經意間端起了湯碗長長地「吸溜」了一口,流淌在眾人周圍延綿的氛圍好像突然被一隻玻璃杯打碎而中斷。我明顯看到女主人的嘴角,無法控制地抽搐了一下。
這也太違背禮儀了!
端起湯碗的一個動作,毀了一整晚精心營造的形象。仿佛十二點的鐘聲,把灰姑娘的華服變回了灶臺前布滿油煙的圍裙。
見微而知著。精心營造的優雅形象可能被一個不起眼的小動作破壞。所以這幾條西餐禮儀,你可前萬牢記在心——
一般無論是在餐廳還是在家裡宴請客人,主人會提前安排好客人的座位順序。通常主人安排座位順序是有一定目的的,很可能是為了撮合一對佳人或者促成一樁生意。就算沒有功利目的,也大概會根據相鄰二人的共同愛好、相似背景等。所以落座之前,最好別擅自主張,聽從主人安排把自己引到位子上。
安排好眾人座位之後,主人示意大家可以坐下了,就可以落座了。
稍微正式一些的西餐桌上,你會發現自己左右兩邊擺滿了刀叉。記得《鐵達尼號》裡面,去頭等艙做客的Jake面對滿桌子的刀叉一臉懵逼的情景嗎?坐在他旁邊的白朗寧夫人好心小聲提醒他:
「從外往裡用就行了。」
一句概況了滿桌刀叉的使用順序。
下面這張圖,集合囊括了正式西餐桌上所有要用到的餐具和其用途。
除了盤子兩旁的刀叉,左前方拍著的小盤子和刀是用來吃麵包切黃油的,盤子正上方的小號刀叉則是為餐後甜點準備。
不同的酒也會有相應的酒杯。白葡萄酒、紅葡萄酒、香檳氣泡等所需杯子各不相同。瞅一眼酒杯數量就知道今晚大概有幾種酒可供選擇了。
做為從小用筷子長大的中國人,用不慣刀叉很正常。但是用的時候不要大幅度「甩開膀子」使勁切。把發力點放在手上而不是胳膊上,方顯的從容。
另外切記胳膊自然垂落,不要像個老母雞扇翅膀一般。英國的很多禮儀學校,在訓練這一項時,甚至會要求學員在胳膊下夾著兩隻高爾夫球。
美國人和歐洲人/英國人對於餐前麵包的吃法大不相同。美國人習慣把黃油塗在一整片麵包上,然後把麵包拿在手裡吃。
「天哪」,英國人和歐洲人簡直叫起來,「這也太粗魯了」
他們會一邊對這種「粗鄙」的行為皺眉頭,一邊慢悠悠的把麵包撕成小塊,在上面小心塗上一塊黃油,然後優雅地遞進嘴裡。
美國吃法(上)VS 英國吃法(下)
等到Starter和主菜正式開始,怎麼用刀叉也分歐美差異。美國人對如何使用刀叉的包容性極大,允許你「左叉右刀」地把食物切開,再把叉子倒倒右手慢慢享用。
歐洲人可沒這麼寬容,他們大概覺得這麼做是小腦沒發育健全的表現,所以在餐桌上把叉子倒來倒去的人,在他們眼裡大概和一個坐在嬰兒車裡把番茄醬噴的自己滿臉都是的Baby一樣幼稚…
不管怎麼用刀叉,都千萬不要用手指直接接觸食物往叉子上放。刀叉使用的嫻熟技巧,只能靠多多聯繫來提高了。
用餐過程中,如果不小心把餐具碰在地上,不要馬上去撿。如果是在餐廳就餐,會有服務員立刻幫你撿起並且換新的。如果是在主人家,則等著主人把乾淨的餐具遞給你,然後再把地上的撿起來遞給他,讓他放置別處。
餐巾是西餐餐桌的標配。現在的餐斤,大多不會像影視劇那樣塞在胸口衣領裡,而是平鋪在雙腿上。畢竟塞在胸口更像個嬰兒。而墊在盤子下面是很多國內大叔喜歡的做法。在一個正宗西餐餐桌上,餐巾老老實實鋪在腿上比較穩妥。
餐巾的作用是防止食物殘渣掉落在腿上弄髒衣物,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用來擦嘴。擦的時候不要像洗臉一般在嘴巴周圍一頓猛蹭。正確(且優雅)的做法是,用拇指和中指捏住餐巾裹著食指,輕輕在嘴角用「點按」的方式,拭去油漬和食物殘留。
如果中途要離開餐桌(最好別,除非萬不得已),把餐巾留在椅子上或者摺疊一下放在盤子左側。
離開的時候記得把椅子擺放整齊,不要歪到一旁。這也是很重要卻容易被忽略的一點。
中餐桌上所有菜品擺在桌子中央大家共同享用,西餐就需要每人往自己盤子裡留一點,再遞給下一個人。一般從左往右輪流,切忌不要越過別人。除非你想跟旁邊的人結梁子,因為這是非常明顯的「示惡」行為。
給自己盤子裡盛食物的時候寧少勿多,不然既顯得貪吃,又留不下更多胃口給接下來的食物。萬一後面還有更好的呢!
由於受烹飪水平限制(這句刪掉),西餐桌上的鹽和胡椒是使用率極高的必需品。如果鹽瓶和胡椒瓶恰好擺在離你最近的位置,又恰好有位客人想讓你幫忙第一下,那麼不管他是要鹽還是要胡椒,你都一,起,遞,給,ta!
因為ta要完一個還會要另一個的。
一起遞給ta還顯得你熱情周到!
答應我,不用讓salt and pepper分離好嗎?
仔細觀察了一下,歐美人對於「食不張口」的教育普及度非常高,很少看到有人在吃飯過程中發出誇張的咀嚼聲。反觀我們,容易犯這種錯誤的大有人在,每次看到都恨不得上去用手把ta嘴唇捏在一起。
每次聽到同桌的人發出咀嚼聲我就渾身難受
另一點是我自己經常犯的錯誤:嘴裡塞的食物過多,導致腮幫鼓的像個桌球。究其原因,一是第一口還沒吃完就急著往嘴裡塞第二口(也是創業多年養成的想急匆匆趕緊吃完飯的壞習慣),二是」刀工「有限,沒把食物切得足夠小,只能一大塊塞進嘴裡。
所以,優雅的你們,一定記得小口咀嚼,優雅品味。等嘴裡的食物完全咽下去之後再吃第二口。另外不想讓自己像個貪吃的鄉巴佬,就在盤子裡把食物切得儘量小吧。
此外在嘴裡有食物的時候不要說話,省的食物掉出來影響各自胃口。如果在咀嚼過程中被人搭話,就用右手做個」捂嘴「的動作,示意對方」抱歉 等我咽下再說「。當然在大家都邊吃邊談的時候,如何拿捏對方拒絕的間隙來交流,也是靠自己把握。
不要端起盤子!不要端起湯碗!雖然沒有什麼道理好講,但是把盤子和湯碗送到嘴邊就是「愚蠢的做法」。要是還一手端盤子一手拿叉子往嘴裡劃拉,那大概就是在難民營餓了三個月,差點就要拿耗子充飢的poor guy了吧。
不要舔刀叉,不要吮勺子,不管上面有多美味的醬汁,都不要像唆棒棒糖一般去唆!尤其是受用筷子的習慣影響,我們太容易在吃飯過程中沒事兒唆唆餐具。但是在西餐禮儀中,這是尤其粗鄙的行為。另外,哪怕是中餐裡,嗦筷子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粗野行為。
就餐時,身體稍微前傾,用叉子或勺子把食物從容送進嘴裡。不要駝背,不要脖子前伸。全程身體坐直,不要靠在椅背上。椅背是讓男士來為你拉椅子的,不是用來靠的。
自己夾的食物,再多也要跪著吃完。剩太多菜在盤子中是一種「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以及「浪費糧食」的表現,還會讓主人誤以為你覺得菜難吃。如果實在對自己的戰鬥力預測失誤,必須先誇讚再道歉,比如「 The food is really wonderful, but sorry I’m afraid i can’t finish it. 這菜特別好吃,但抱歉我實在吃不下了.」 或者稍微幽默點兒 「 Seems that I have bigger eyes and a smaller stomach than I thought. 我還真是眼大肚子小啊。」
一般正式的晚餐,主人會提前一到兩個星期發出邀請。接到邀請之後,要在1-3天內回復,即RSVP,告知主人自己將會出席或不能出席。赴約時,一般的禮節是帶一份禮物,可以是一瓶酒,或一盒巧克力,等等。帶去的禮物到不一定會在當天的晚餐上就被大家分享,大多數情況下是會被主人收起來。如果你希望帶去的禮物—尤其是一瓶好酒—被大家當場享用的話,在赴約前提前告知主人,以便主人安排。
最後別忘了,晚餐結束後的第二天,向主人送去真摯的感謝。最正式的方式是寫一張賀卡送去(英國人最喜歡了 戳《提升生活幸福感的9個小物品》)。美國人更喜歡寫郵件。即使再圖方便快捷,也要發個簡訊表示自己非常享受前一晚的相聚。
記住,掌握禮儀、舉止得體可以讓你體會到左右逢源、遊刃有餘的交往自信,更給人留下對你禮儀背後蘊含的經歷和教養的讚嘆。從這一點來說,多注重禮儀多不過分。
- The End -
圖 | 來自網絡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