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孤篇橫絕壓盛唐

2020-12-21 文藝青年圈

張若虛是揚州人,做過兗州兵曹。兗州是今天的山東濟寧,兵曹則大概相當於今天的武裝部長,主要工作是徵兵。這個小官,好像也沒見他當得多好,幹過什麼,所以大家也就是隨便一提(不提好像顯得知識不夠)。

只是我每次想到他這個官職就想笑,一個武裝部長,寫這麼好的詩,真是……真是不科學啊!

這首名作,似乎是在唐以後才備受關注的,唐代的諸多詩詞選本裡,都不見蹤影。最早收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選本,是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內有《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五家七首,張若虛只是其中之一。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舊題,前面提到隋煬帝和陳後主都寫過。只不過張若虛這首名聲太響,寫的又是極為切題的春江花月夜,很容易讓人以為是他首創。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

毫不誇張地說,這首詩是有些長,小時候背得我咬牙切齒(名作最恨長的)。但一旦理解了它的意思之後,就覺得好接受了,因它內在自成邏輯。

要想理解中國古人(尤其是詩人)的思維方式、時空觀念,恐怕是不能從理性入手的,得從美學切入,那麼《春江花月夜》就是不容錯過的典範之作。

這首詩一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每四句說一個內容,一共九個層次。這九個層次又被統攝在望月/問月(短暫/永恆)的大主題下。

這九個層次,分別是:

一、寫月亮升起來;二、寫月光照耀四周;三、寫古往今來;四、寫四面八方;五、寫遠行;六、寫離人;七、寫思念離人;八、寫離人不回來;九、寫月亮落下去。

按照蔣勳的說法,這九個層次,分別對應的深層的含義是:

一、生命的狀態;二、空白的狀態;三、時空意識;四、宇宙意識;五、對虛擬性的肯定;六、轉換女性的角度;七、對女性角度的肯定;八、更大意義的歸屬;九、交響樂的結尾。(引自《蔣勳說唐詩》)

以西方人的邏輯來看中國的古詩,會覺得太跳躍,不知所云。同樣,似我這樣熟悉了古典詩歌語感的人,去讀西方人的詩,亦會覺得如隔靴搔癢。

有些詩可以解釋,有些詩只能體會。一如有些事能被分享,有些不能分享。我讀它這麼多年,卻一直不能解釋,好像每一種方式的表達都不完美,都會破壞詩意。它表達了空間的無限和時間的永恆。

張若虛用月光營造了一個纖塵不染、空靈澄澈的世界,這個世界靈動豐富,無時無刻不處在變化之中。在這個世界中,春、江、花、月、人,都擁有各自的靈魂和秘密。有時候,這些靈魂和秘密眼看就要被捕捉到,卻總是被它們靈巧地逃開……

我不能說,我讀懂了這首詩,我只能說,我感受到了這首詩。它會偶爾地,不時地,出現在我的生命中,出現在某些美妙或憂傷的時刻。它與我的情緒之間有微妙的牽引,等到某些時候產生共鳴。

如果說,賀知章晚年回鄉的詩作,似一支清麗悅耳的鄉間小調,入耳即明,那麼張若虛這首《春江花月夜》就簡直華麗恢宏到如交響樂一般了,非要到一定年紀才能欣賞。

這首詩實在很妙,因為它每一句都很經典,沒有一句廢話。最為難得的是,每一句放在別的詩裡都是提綱挈領,讓人眼前一亮的好句子,張若虛卻奢侈地將它們組成了一首詩。說他「孤篇橫絕,壓倒盛唐」真不是妄語,張若虛一篇定江山,後來的詠月詩詞,鮮有能出其軌範者。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關於時間的永恆之問。他不求解,因為他自有答案:「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日如父,月如母。天地間,一定會有一雙永恆的眼睛,在注視著人間的變化。這雙眼是亙古常言,玄之又玄的「道」嗎?

月光就似那雙眼睛,既崇高又冷漠,既美麗又殘忍,既溫柔又冷靜。遠自太古以來,冷眼熱望著一切,凡俗的事情,變化太快,而有一些,又似乎一成不變。這悲喜重重的人世,在人看來,是漫長的一生,在月亮看來,不過是須臾一瞬。緣起緣滅,旦夕離合。鏡花水月,亦幻亦真。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幾乎涵蓋了所有詠月思人的意境,連後來蘇東坡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亦沒能脫出它的情思。這麼多年了,從我背下《春江花月夜》開始,從它存在於我的記憶開始,這首詩就一直是變化的,常看常新,一如我們看待這世界的角度,和那始終存在的孤獨。

中國人是諱言孤獨的,仿佛孤獨是可恥的事情。我小時候也是這樣認為,我害怕被人發現我是孤獨的孩子,所以假裝和他們一樣開心,無憂無慮。可後來我才知道,孤獨是與生俱來的事情,它或深或淺地潛伏在我們的生命中。

想擁有繁花錯落的熱鬧,必須先學會欣賞寥落清冷的美妙。

孤獨的內裡,不是孤苦,而是自在——所以我後來每次讀《春江花月夜》,都很感恩,是張若虛用如詩如畫的語言吟誦著生命的孤獨,讓我們照見自身,知曉悲歡離合,如陰晴圓缺,在所難免。

偶爾地,有所思,有所念,有所傷,有所痛,並不會阻礙什麼。每一重境地裡都有不一樣的美,只不過,有些美是圓滿,有些美是殘缺。

現在的我不求事事順心遂意,但求一顆心無懼無畏,四時如春。

看人間繁花開謝,得人世清曠從容。人生如大江明月永恆,生命如春花江霧亦散。永恆的好,是可以長存,叫人敬畏。短暫的美,是富於變化,值得珍惜,留戀。

時間就像大江川流不息,空間就是月光照耀之地,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寬。

我們活不過日月星辰,活不過山川河流,甚至活不過一株植物,一棟建築。無論人活得多久,對比自然,存在都是短暫的。不必驚憂,無須遺憾,未完成的事情,就留給以後好了。

轉發:人民文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憑什麼能「孤篇壓全唐」?
    有的詩人終其一生,都沒有一首作品流傳後世,而有的詩人,只寫幾首作品,就流傳千古,這樣幸運的詩人實在太少,而張若虛就是少數最幸運的詩人之一。張若虛現存兩首詩,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被稱為「孤篇蓋全唐」,受到無數學者讀者的讚嘆,流傳千古。
  •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獻給人間的一顆如月華般純潔的寶石
    受張若虛這一情調影響的詩人詞客甚多,包括盛唐的巨星李杜在內。如李白的《靜夜思》,杜甫的《月夜》等等月夜思鄉,月夜懷人的名作,不也和《春江花月夜》一脈相通嗎?02 高遠寥廓的意境詩情純真深摯固然重要,而與此緊密相聯繫的還需要意遠,即是境界要開闊、高遠。
  • 紅樓夢:林黛玉擬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之格,詠《秋窗風雨夕》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蓋全唐」。張若虛也因這首詩,而成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春江花月夜》究竟「蓋」在哪裡?一千多年來,引無數讀者為之傾倒。該詩篇以「春、江、花、月、夜」等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感人至深,動人心魄的良辰美景,構成了奇妙的誘人探尋的藝術境界。
  • 全套《春江花月夜》,美到心窩,聽到心醉!
    唐詩的江湖,高手眾多張若虛更憑一首《春江花月夜》掃齊梁綺麗浮靡文風得「孤篇蓋全唐」的美譽 01 空前絕後,冠絕古今 全詩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想像奇特,文風清麗歷代大家紛紛發自肺腑的讚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出劉希夷《白頭翁》上。——明·胡應麟《詩藪》春江花月夜,字字寫得有情、有想、有故。
  • 名家名作|配樂朗誦《春江花月夜》(張嘉譯領銜朗誦)
    名家名作|配樂朗誦《春江花月夜》(張嘉譯領銜朗誦) >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張若虛 朗誦:張嘉譯、耿樂、於明加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春江花月夜》被高估了?中華書局出的《唐詩排行榜》它沒進前30
    但他卻能躋身千年文壇最有名氣的詩人行列,他就是張若虛。那首讓他一詩成名的作品,就是《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的「孤篇壓全唐」之稱,傳了不少年了。當然,現在多數人都知道,這種說法是後人從清末王闓運的詩評中提煉出來的。人家的原話是「張若虛《春江花月》,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後來聞一多先生又贊它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 吳晨光:從《春江花月夜》看寫作之要義?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能「孤篇蓋全唐」,在於句秀,在於骨秀,更在於神秀(摘自《「源流說」概論》之十)。案例解析:《春江花月夜》的行文邏輯可謂千古經典。全詩36句,明線有兩條:一是月,一是江。從「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到「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再到「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最後到「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 張文魁:經濟學家如何理解《春江花月夜》?談談經濟學理論的幾個缺陷
    來源:經濟學家圈經濟學家如何理解《春江花月夜》轉載請註明經濟學家圈來源本文作者:張文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研究員在人們對祥瑞的期盼中,《春江花月夜》的場景重來張若虛本人在歷史上也虛以示人,他在《唐才子傳》中並無牌位,且僅有兩首詩流傳下來。但這首《春江花月夜》,自清代至今備受推崇,文學家聞一多稱頌「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在物質化和經濟主義盛行的當今,經濟學家會如何或應如何理解這首頗有超塵脫俗意韻的詩篇?
  • 看過聞一多對《春江花月夜》的評價就能懂
    讓我們先來欣賞一首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春江花月夜》,蔣勳解讀「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巔峰聯袂演繹
    文/金秋情感苑01《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詩人張若虛的作品,他的詩作留下的少之又少,可後人提到這首詩,稱它是網上亦有《春江花月夜》的賞析,然與蔣勳先生的講解一比較,高下立見,水平完全不在一個檔次,看了蔣勳先生的解讀,大有相恨見晚之憾。早就知道有這首詩,可直到今天讀了蔣勳先生的解讀,@金秋情感苑 才算真正讀懂了這篇「壓倒全唐之作」的精妙所在,現忍不住把蔣勳先生的解讀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
  • 時間轉瞬即逝,看白居易張若虛等詩人如何描寫時間的流逝
    他們的愛情最終還是未能跨越生死的障礙,最終陰陽兩相隔江月年年似而人生代代無窮已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可謂是孤篇壓倒全唐,給予舊題以新意,巧妙的將思情,畫意,哲理三者融合為一。賞春江月夜景之時,他融入關於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探索這個世界的奧妙。思索何人初見月?而江月又初照何人?
  • 春江花月夜 玉戶簾中篇
    小駐在波心火一樣的光豔蜜桃似的嬌羞玉戶簾中熙•取《春江花月夜曲線婉轉的風鈴詮釋女子對戀人歸來的祈盼,流蘇則恰似女子閣樓半遮半掩的珠簾,羞澀的心境表露無遺,仿佛即將歸來的愛情,也在暖絨春意中綻放出比春江潮水更美的風採。
  • 《春江花月夜》更名視頻公開 陳立農李現捧場互贊
    《春江花月夜》更名視頻公開 陳立農李現捧場互贊 《春江花月夜》改名《赤狐書生》 內部錄像流出!
  • 舞蹈家陳愛蓮去世,彌留之際換上《春江花月夜》演出服
    臨終前,陳愛蓮要求家人為其換上《春江花月夜》的演出服,沒有帶任何遺憾離開這個世界。陳愛蓮。新京報記者李木易攝於2019年7月。 陳愛蓮1939年出生於上海,祖籍廣東番禺。1954年考入中國第一所舞蹈學校北京舞蹈學校,1959年各科均以全優成績畢業。
  • 攻略|竹枝詞、春江花月夜,我全都要!
    40個粽葉可兌換端午春江花月夜坐騎袋,有機率開出春江花月夜坐騎;
  • 電影《春江花月夜》陳立農李現腦洞大開被贊
    由陳立農、李現主演的古裝奇幻電影《春江花月夜》自宣布殺青後,一直未再有新動靜,沒想到春節前,片方放出了一段監製江志強與陳立農、李現「頭腦風暴」為電影改名的內部錄像。據悉,電影《春江花月夜》改編自古風幻想類作家多多的同名代表作,講述了一個書生和一隻狐妖的故事。但因為這個名字過於唯美,沒能夠太多體現故事,導致很多沒有看過小說的觀眾,不太明白電影講什麼。為了能讓大家快速理解,江志強拉陳立農、李現頭腦風暴,為電影改名。沒想到的是,李現建議片名叫「捉人記「,因為電影就是講狐妖去人間捉書生的,江志強還正好拍過《捉妖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