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勞動報》報導,「上班才1小時,腿上已經咬了4個大包。」「已經點了液體蚊香,為啥還是那麼多蚊子?寶寶額頭都被咬到了。」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本報新聞熱線13671686848接連接到市民來電,反映這兩天身邊的蚊子突然多了起來。蚊子高峰降臨申城?今年是蚊子大年嗎?針對市民疑問,昨天,市愛衛辦相關負責人昨天接受了本報的採訪。
真正高峰在出梅後10天
根據本報新聞熱線接到的來電,不少市民感覺這幾天身邊的蚊子突然多了起來。「現在並不是蚊媒繁殖真正的高峰。」市愛衛辦副調研員樂之春明確表示,根據歷年經驗,出梅後10天左右,上海才會迎來一年中蚊子最密集的時刻。
樂之春表示,這幾天,上海溼度大,淅淅瀝瀝的小雨加上每天幾場雷陣雨,導致自然環境中積水明顯增加,再加上連日來上海溫度衝破30度,為蚊媒的孳生提供了一定的環境條件。「30-35度的氣溫是蚊子繁殖最好的溫度,積水是蚊子幼蟲繁殖最適宜的溫床。」樂之春說,梅雨季節中,假如生活環境中的積水不及時清理乾淨,就會造成局部地區蚊子密度的增加,這也就是部分市民感覺近期蚊子增多的主要原因。不過他表示,6月份蚊媒監測並沒有出現異常,相比去年同期還略有下降,預計出梅後10天左右,蚊媒繁衍高峰期才會真正到來。
根據分析,目前感受到蚊子密度增加的大多為商務樓宇。樂之春表示,這和部分樓宇物業沒有及時開展積水清理有關。根據最新調查,地下雨水井只要堅持定期投藥,效果是明顯的。今年市愛衛辦已在部分小區地下車庫雨水井進行了4次投藥,陽性率降低10-15%。他呼籲,物業公司不要疏忽滅蚊措施的推廣。
為驅蚊市民各顯神通
驅蚊手環、驅蚊液、驅蚊器、護膚膏……面對種種網上熱賣的「驅蚊神器」,家長們可謂挑花了眼。然而,儘管不少「神器」宣傳的功能可謂天花亂墜,但實際效果卻往往還不如蚊帳或是花露水。
「入夏之後,防蚊就成了家中最頭疼的事情。」徐女士告訴記者,由於位處老小區,周邊衛生環境不甚理想,蚊蟲就成了全家人的「心腹大患」。儘管「嚴防死守」,兩歲不到的孩子全身上下還是被咬了近十個腫塊。
為了不讓女兒受叮咬之苦,徐女士開始尋找各種「神器」。剛開始選擇了一款「網紅」進口驅蚊液,可效果卻並不如賣家廣告中承諾的如此「給力」,「明明看著一隻蚊子在房間裡,故意不去驅趕它,結果還是叮著人咬。」
失望之下,徐女士又挑選了一款「驅蚊手環」戴在孩子的手上,不過很快她就放棄了。讓她感到不放心的是,這些「手環」宣稱的「植物防蚊液」究竟是何成分,上面往往不會標註。除此之外,安全性也令人堪憂,「萬一要是孩子啃破了手環,那怎麼辦?」
最後,還是外公外婆出了個主意,拿出了最傳統的蚊帳和花露水,反而效果不錯,「反正家中開了空調,孩子也不會感到悶熱。」
專家教你安全避蚊
市面上的驅蚊產品不少,不過具體效果卻參差不齊。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主管藥師李曉蕾表示,美國兒科學會僅推薦兩種驅蚊成分用於兒童驅蚊,分別為避蚊胺(DEET)與派卡瑞丁(KBR3023)。
驅蚊胺對眼睛可能有刺激作用,經過口腔進入的話毒性較高,應避免。其最長效力為10至12小時,根據濃度不同,有效時間也不同。10%濃度時,有效時間為2小時;24%濃度時,有效時間為5小時;100%濃度時,有效時間為12小時。李曉蕾表示,2個月以下嬰兒禁用,對於2個月至12周歲的孩子,推薦濃度為10至30%,12周歲以上的使用濃度等同於成人。
有些家長可能會對避蚊胺比較恐懼,在選購驅蚊產品時特意避開避蚊胺成分。李曉蕾表示,其實這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驅蚊成分,只要從正規商家購買並按照說明書正確使用,就不會帶來安全隱患。
近年來,海淘很流行,很多進口避蚊產品以精油為主打。李曉蕾表示,6%的薰衣草油保護時間僅為30分鐘,2%的豆油可以保護90分鐘,5%至15%的香茅油塗抹劑可以防蚊30分鐘至2小時。但是,由於安全性和有效性均不明確,香茅油和薰衣草油都不建議用於2周歲以下兒童。
另外,還有一種驅蚊成分檸檬桉,被國內商家、海淘商家鼓吹成純天然、無毒害的「天然成分」。李曉蕾表示,絕大部分檸檬桉是人工合成的,而且即便是天然的,也並非無害。美國兒科學會建議,3周歲以下兒童不得使用檸檬桉,因為其容易揮發,有效驅蚊時間短,需要反覆塗抹才能持續驅蚊,而效果大約只有驅蚊胺的一半,頻繁塗抹容易給寶寶皮膚造成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