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喜歡和我講他以前的光榮事跡。
他說: 「以前有個小混混打架,找我幫忙,我衝上去抓住對面大哥,然後往死裡打,他們那夥30多個,愣是一個人都不敢動。」
我對爺爺崇拜得不得了,就問爸爸是不是真的。
爸爸狠嘬了一口煙:
「是的,那次我高中和人約架,我叫了30多個,對面叫了你爺爺。」
為什麼講這個段子?
我們可以發現,人們從來只是滿足於知道生活的一半真相。而一半真相,往往比謬誤更可怕。
比如總有人告訴你,外面的世界很危險。但另一半的真相是: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麼是美,醜的觀念也就形成了;都知道什麼是善,惡的觀念也就出現了。所以,有和無相互生發,難和易相互轉化,長和短相互彰顯,高和下相互依存,音和聲相互配合,前和後相互跟隨。
由此可見:
任何事物都是陰陽和合而成,一體兩面。美醜、善惡、高低……矛盾並存。
正如,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天使和一個魔鬼,如果天使死了,惡魔也就死了!
再如果我們只看到了別人有錢有權,生活風光的一面,心理難免失衡。因而,這個社會大部分人都想往上爬,試圖通過外界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和價值,可一旦你達到了那個相對的目標,空虛無聊感便撲面而來,驚覺:原來,不過如此,並非想像中那般美好。甚至,你會發現,終其一生,自己只是為了一個美麗的泡沫而付出了嚴重的身心的代價。
如若我們能夠全息、全觀、全程的看待問題。那麼,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其實是很公平的,只是很多「陰性」——隱性的內容被我們的「貪嗔痴慢疑」和認識上的局限所障礙住了。
啟迪多元思維
「天下萬物,在表象上都可以分為真善美和假惡醜兩個對立的方面。美的可以造成惡的結果,善的可以造成不善的影響,任何美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著不美不善的一面。一切事物也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美轉化為不美,善轉化為不善,乃是大道運行之必然,亦是事物發展之規律。若把美的事物當成永恆的美,把善的事物視為絕對的善,那必然會事與願違,終究會導致不善的結果的出現。」
正心正舉
因此,「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有道的人用「無為」的法則來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讓萬物興起而不加倡導,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撫育萬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勳而不自我誇耀。正因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就不會失去。
文若愚在《道德經全書》中談到:
一般人只知一味追求「美」和「善」,殊不知「惡」與「不善」是在追求「至善」、「至美」的路上所不可或缺的必經步驟,而最終的目標是指向「大善」。
「而聖人對於對立各方無所固執,只是順其向高層次的發展趨勢,面對符合趨勢的「不善」,寧可捨棄低層次的「善」。
對於事物的構成,聖人不追求單一,而是善於利用對立要素相互和合,組合出更大的合力。
聖人因為看到了事物的兩面性,看到了事物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所以能辯證地看問題,行無為之治,行不言之教,絕不去主觀臆斷,更不去勉強而為,而是認識到規律,任由其發展,以達到無為而無所不為。
撥迷見智
任何事物都是陰陽和合而成,一體兩面,而對立面之間的轉化是永恆的。
開啟自在之門
聖人即使獲得了某種成功,也不居功自傲,而是懂得急流勇退,功成不居,對於成敗榮辱淡然處之。
大道運行,聖人順之而已,不當創造者、擁有者、主宰者、居功者。
2019年9月10日馬雲將正式卸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於馬雲個人而言,功成身退未嘗不是順應規律的明智之舉。
我們回想歷史,多少名將經歷令我們唏噓不已,而關鍵就在於不懂得功成身退。而在資本大道其行的今天,尤其是民營企業家不受年齡限制,「可以直接通往墓碑」(寓意做到老),能夠真正放下企業權力,去追求本真,放下俗念,追求自我是多麼的難得!
馬雲真正實現了功成身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