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月5日,奈史密斯籃球名人堂官方宣布,科比-布萊恩特、蒂姆-鄧肯和凱文-加內特攜手入選2020屆籃球名人堂。
實際上,自從今年2月名人堂官方公布2020屆候選名單,科比、鄧肯、加內特三大傳奇巨星攜手入選就已失去懸念,而在那之後,關於這一屆名人堂在整個歷史上是個什麼水平的話題,也被反覆討論。
那麼,名人堂歷史上實力最強的到底是哪幾屆?科比、鄧肯、加內特是不是史上最強呢?
本屆名人堂實力幾何?
NBA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大多數的中國球迷只趕上了喬丹時代的尾巴,真正熟悉了解NBA,正是從科比、鄧肯、加內特這一代人開始的,因此對於他們也有著特別的感情。
可即便排除掉印象和感情因素,三位傳奇巨星的偉大,仍毋庸置疑。他們的實力、成績以及社會影響力,即便放在整個歷史上,也都是最頂尖的存在。
科比在NBA徵戰了整整20個賽季,職業生涯總共獲得過5個NBA總冠軍、2個總決賽MVP、1個常規賽MVP,他曾18次入選全明星、4次拿到全明星MVP,15次入選NBA年度最佳陣容,12次入選NBA年度最佳防守陣容。
除此之外,科比還曾兩次代表美國男籃出徵奧運會,在2008和2012連續贏得了兩枚奧運金牌。
作為僅次於喬丹的史上第二分衛,科比職業生涯總共得到33643分,高居歷史第四,還有過單場81分(史上第二)和告別戰60分(史上第一)等無數神奇表現。他的「曼巴精神」感召了無數世人,在很多人眼中,他不僅是一個籃球偶像,更是一個精神符號。
鄧肯與科比是NBA兩道截然不同的風景線,科比轟轟烈烈,鄧肯則低調如水。儘管並不喜歡活在鎂光燈下,但這絲毫不妨礙鄧肯的偉大。
鄧肯19年職業生涯都在馬刺度過,帶隊贏得了5個總冠軍,此外,他還贏得過3個總決賽MVP和2個常規賽MVP,15次入選全明星,15次入選NBA年度最佳陣容,15次入選NBA年度最佳防守陣容。
馬刺在擁有鄧肯的19個賽季中,從未缺席過季後賽,其中18個賽季勝場數超過50場,唯一的例外是1998-99賽季,那一年因勞資糾紛停擺常規賽只打了50場,馬刺贏了其中37場。他是團隊籃球和勝利的代名詞,也是公認的歷史第一大前鋒。
加內特1995年進入聯盟,2016年退役,21年職業生涯先後效力過森林狼、凱爾特人和籃網。他奪得過1次總冠軍、一個常規賽MVP,還先後15次入選全明星,9次入選NBA年度最佳陣容,12次入選NBA年度最佳防守陣容,並且奪得過1次年度最佳防守球員獎。
加內特曾連續9個賽季場均得分籃板助攻達到20+10+4的標準,是「全能戰士」的代言人,如果不是在明尼蘇達浪費了職業生涯大部分黃金時光,他所取得榮譽和冠軍數量肯定還會更多。
另外,加內特在的防守能力不僅覆蓋全場,還是一位聲音領袖,一座最佳防守球員獎盃並不足以概括他在防守端的偉大貢獻。
同屆入選的三名球員,職業生涯合計48次入選全明星,這也創下一項新的名人堂歷史紀錄。僅此一項,便足以說明2020屆的實力!
名人堂實力哪屆強?
如果科比、鄧肯、加內特領銜的2020屆名人堂想要競爭史上最強,他們面臨著哪些對手呢?在名人堂璀璨的歷史上,以下幾屆最為星光熠熠,分別是:
2018:傑森-基德、史蒂夫-納什、雷-阿倫、格蘭特-希爾
納什和基德都是NBA歷史上最優秀的控球後衛,納什曾連續兩年贏得常規賽MVP大獎,由他引領的小球風潮席捲全聯盟;基德曾帶領籃網兩進總決賽,還幫助獨行俠贏得了2011年的NBA總冠軍,基德是全明星、年度最佳陣容、年度最佳防守陣容的常客,生涯總助攻數和總搶斷數都高居歷史第二;
阿倫是NBA有史以來最出色的射手之一,至今仍保持著三分命中數的歷史紀錄,他曾10次入選全明星,並先後幫助凱爾特人和熱火贏得過NBA總冠軍;希爾的職業生涯因傷病而大打折扣,但仍先後7次入選全明星,一度被視作喬丹接班人。
2008:哈基姆-奧拉朱旺、派屈克-尤因、阿德裡安-丹特利
奧拉朱旺和尤因並稱四大中鋒,曾經因1994年總決賽的對抗而被樹為一生之敵。兩人相比,奧拉朱旺的成就無疑更高,除了夢幻腳步獨步江湖之外,他還曾12次入選全明星、2次率隊奪冠,拿到過1次常規賽MVP和2次總決賽MVP大獎,還3次奪得蓋帽王,2次當選最佳防守球員。
尤因因為活在喬丹和奧拉朱旺陰影下,生涯無冠,但11次入選全明星,7次入選年度最佳陣容,在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也是一方豪強。三個人當中,丹特利的名氣最小,但所處年代久遠是一個重要原因,他是一位純粹的得分手,曾連續4個賽季場均得分30+,拿過兩屆得分王。
1980:傑裡-韋斯特、奧斯卡-羅伯特森、傑裡-盧卡斯
同樣因為年代久遠,1980屆的名人堂入選者們在年輕球迷心中或許沒那麼令人印象深刻。但事實上,在任何關於NBA球員歷史地位的大討論當中,韋斯特和羅伯特森這兩個名字都不會被遺漏。
韋斯特是NBA標誌的原型,職業生涯14個賽季全部入選全明星,既拿過得分王也拿過助攻王,先後9次率領湖人打進總決賽,在1971-72賽季贏得總冠軍,還曾以敗方球員身份拿過FMVP,歷史唯一。
羅伯特森是NBA歷史上有名的三雙大王,其賽季場均三雙的表現曾一度被認為是不可複製的奇蹟。除此之外,「大O」職業生涯12次入選全明星,5次拿下助攻王,1970-71賽季幫助辛辛那提皇家隊贏得總冠軍,個人拿到過1次常規賽MVP和3次全明星MVP。
盧卡斯相對來說拖了點兒後腿,但也曾是總冠軍球隊中的重要成員,職業生涯場均17分15.6個籃板,7次入選全明星,3次入選年度一陣。實力不容低估。
2016:沙奎爾-奧尼爾、阿倫-艾弗森、姚明
奧尼爾被認為是NBA史上統治力最強的球員之一,職業生涯曾先後4次贏得總冠軍,3次拿下FMVP。他還15次入選全明星,14次入選年度最佳陣容,2次榮獲得分王,拿到過1次常規賽的MVP。為了限制奧尼爾,對手甚至專門制定了「砍鯊戰術」,直接送他上罰球線,僅此一點便足以說明他的威力。
艾弗森則是小個子球員中的優秀代表,他的控球和突破堪稱一絕,這讓他成為有史以來最厲害的單打手之一,職業生涯曾拿過4個得分王頭銜,11次入選全明星,並贏得了2000-01賽季的MVP大獎。
作為籃球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即便我們拋開姚明對籃球運動的巨大推動作用,他的職業生涯也堪稱出色:9年NBA生涯8次入選全明星,唯一一次例外還是因為受傷。在此期間,姚明保持著場均19+9的表現,是全聯盟最優秀的中鋒之一,5次入選年度最佳陣容。因為傷病,姚明巔峰期提前退役,留下無盡遺憾。
2009:麥可-喬丹、大衛-羅賓遜、約翰-斯託克頓
關於2009屆的實力,只這幾個名字就足以說明問題,在2020屆之前,他們也被公認為名人堂歷史上最強的一屆,沒有之一。關於09和20的比較,我們稍後詳聊。
除了以上幾屆之外,1987屆的裡克-巴裡、沃爾特-弗雷澤、皮特-馬拉威奇,2006屆的查爾斯-巴克利、喬-杜馬斯、多米尼克-威爾金斯,以及2006屆的卡爾-馬龍、斯科蒂-皮蓬、丹尼斯-詹森,也都具備很強的整體實力,只是限於篇幅,在此不做詳細介紹。
09、20,到底誰更強?
前文提到,2020屆名人堂三位代表人物總計48次入選全明星,創造了一項新的歷史紀錄,從這一點來看,史上最強似乎令人信服。但事實真的如此麼?恐怕還有待討論。
2009年,籃球史上最偉大的球員(沒有之一)麥可-喬丹正式被引入名人堂,和他攜手入選的,還有傳奇中鋒大衛-羅賓遜和NBA歷史助攻王兼搶斷王約翰-斯託克頓,讓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關於最強一屆名人堂的話題都失去了討論的必要。
羅賓遜職業生涯10次入選全明星,10次入選最佳陣容,8次入選最佳防守陣容,拿到過得分王、籃板王、蓋帽王,常規賽MVP、最佳防守球員等幾乎所有個人榮譽,還兩次幫助馬刺奪得總冠軍。此外,他還贏得過1992、1996兩枚奧運男籃金牌。
斯託克頓職業生涯總助攻數和總搶斷數都高居歷史第一,而且短期內很難被打破,其18年職業生涯均在爵士度過,曾連續9年贏下聯盟助攻王,先後10次入選全明星,幫助球隊兩次打進總決賽,是史上最偉大的控球後衛之一。和喬丹、羅賓遜一樣,斯託克頓也是1992年美國男籃夢之隊的成員。
至於喬丹,其職業生涯所取得的成就,獲得的榮譽,曾經有過的傳奇表現,相信大家早已耳熟能詳,再做任何描述都已多餘。不說別的,僅僅是兩次率隊完成三連冠這一點,就足以為他鎖定歷史第一的寶座。
09屆三巨頭的全明星次數不如20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職業生涯更短:因為歷史原因,喬丹大學讀了三年,斯託克頓讀了四年,羅賓遜甚至大學畢業後又服了兩年兵役,才正式開啟職業生涯。20屆三人當中,雖有鄧肯也打滿大學四年,但科比和加內特都是高中畢業就進入NBA了。
而在巔峰榮譽方面(MVP、FMVP、DPOY等),09還略勝20。下圖是09、20兩屆三巨頭生涯榮譽總數的對比:
如果要對09、20兩屆的6位巨星做一個歷史地位的大排名,喬丹無疑高居第一,緊隨其後的應該是科比和鄧肯,再往後排,羅賓遜可能稍稍領先於加內特,而斯託克頓因為沒有冠軍,只能屈居末位。綜合來講,20屆三巨頭的實力更加平均,但09屆的巔峰高度優勢(喬丹),實在太過突出。
ESPN專家凱文-佩爾頓近日曾有一篇文章,對歷史各屆名人堂的實力做過一個排名,評判依據是他個人創建的數據模型——綜合常規賽戰績表現、季後賽冠軍加成作用、個人榮譽,並考慮了NBA比賽質量的改變,最終對球員生涯綜合表現進行了量化。
按照佩爾頓的數據模型:喬丹的綜合數值為4.2,遙遙領先於其他所有人,羅賓遜和斯託克頓的數值分別為1.7和1.4,三人累加的結果是7.3。作為對比,鄧肯的綜合數值為2.7,科比2.2,加內特1.7,三人累加的結果是6.6,排名歷史第二。
當然,佩爾頓的排名畢竟是一家之言,僅供參考。簡單來講,09和20兩屆名人堂的三巨頭整體實力大致相仿,認為09更勝一籌的,主要是因為有喬丹這個「bug」。而20屆的三位入選者,即便不是公認的史上最強,起碼也能和09屆掰一掰手腕。
(文/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