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扛起南通經濟發展主陣地、主力軍大旗 南通開發區:激情燃燒,改革開放再出發
頭雁引領,群雁高飛。在南通眾多開發園區中,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起步最早、體量最大。
1984年底,國務院印發《關於南通、連雲港兩市進一步對外開放方案的批覆》,南通開發區應運而生,成為我國首批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歷經36載砥礪奮進,南通開發區已華麗蝶變為南通「金南翼」:累計興辦規模企業2000多家,吸引外商投資企業8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強公司設立的企業80多家;進入中國產業園百強榜前50、經濟技術開發區前25;獲得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範開發區、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國家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園區等榮譽稱號。
上半年,南通開發區交出漂亮成績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2.2%、工業用電量24.3億千瓦時、外貿進出口30.2億美元,均列南通第一;規模工業增加值增幅4.2%,高於南通平均1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3.7億美元,為南通第一。發展永無止境,改革未有窮期。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羌強表示,南通開發區正以「捨我其誰」的精氣神「再出發」,激情燃燒,堅定扛起全市經濟發展主陣地、主力軍大旗。
跨江融合
打造開發開放「強磁場」
「全方位融入蘇南、全方位對接上海、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年初舉行的南通市委全會,明確爭當「一個龍頭、三個先鋒」、建設「強富美高」新南通戰略路徑。
地處蘇通大橋北橋頭堡,融入蘇南、對接上海有著天然地理優勢的南通開發區迅速響應,一場「頭腦風暴」席捲全區——學習蘇州「三大法寶」、答好南通「發展四問」。「對比蘇州的開發園區,南通開發區開放的時間更早,但發展步伐沒有他們快;南通開發區擁有的資源不差,但綜合實力沒有他們強;南通開發區面對的機遇不少,但發展成效沒有他們大。」打破「小成即滿」,南通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沈紅星直面「痛點」,「南通開發區必須重新審視自身,高點定位再出發,以蘇州工業園區等先進開發區為標杆,充分借鑑、主動對標,加快追趕。」
思想破冰的同時,南通開發區加快跨江融合腳步。3月25日,當地疫情防控形勢剛剛平穩,羌強即帶領南通開發區(南通綜合保稅區)招商團趕赴上海外高橋集團考察交流,不僅促成總投資超50億元的數據中心項目落戶南通綜保區,還與外高橋集團籤訂新的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搶抓長江經濟帶、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等戰略機遇,在資源共享、產業互補、創新聯動等方面進一步融合發展。
合作深化,源於基礎堅實。上海自貿區掛牌成立不久,南通綜合保稅區便主動對接,從國家推進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裡移植創新經驗,借鑑學習集中報關、區內自行運輸等17項制度,並在省內率先啟動「倉儲貨物按狀態分類監管」等先進管理模式,努力打造南通改革開放新平臺、轉型升級新高地、創新發展先行區。上半年,南通綜保區發展績效在全省21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中躍至第7位。
放大「免證、免稅、保稅」等政策優勢,南通綜保區釋放強勁動能:綜保區A區集聚阿里巴巴、亞洲脈絡、鈦基等一大批雲計算企業;綜保區B區利用緊鄰通海港區和蘇通大橋的優勢,打造現代智慧物流園,中農現代物流園、中倉保稅物流園等龍頭項目相繼落戶。
放眼南通開發區,開發開放「強磁場」遠不止南通綜保區一處:以國家集成電路測試產業園、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為主體,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高地;以國際數據中心產業園、南通大數據產業園為主體,主攻金融、醫療健康、工業、文化等細分領域,打造長三角大數據產業集聚區;以能達商務區為主體,不斷優化公共服務功能,南通「金南翼」快速崛起。
一座座高水平開發開放平臺,疊加持續推進的「不見面審批」、零缺陷服務、精準化監管等「放管服」改革,南通開發區動能澎湃、韌勁十足,該區鎖定目標:力爭3年內躋身全國國家級開發區前三十強,在全省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評中進入前五名;到2024年,也就是開發區建立40周年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
全員招商
刷新項目建設「加速度」
5月28日,作為阿里巴巴2000億元新基建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總投資150億元的阿里巴巴江蘇雲計算數據中心擴容項目在南通開發區籤約。2017年底,總投資180億元的阿里江蘇雲計算數據中心項目在南通籤約,2018年3月項目開工建設,同年10月主體封頂,實現當年開工、當年封頂。頻頻大手筆投資,是阿里巴巴用行動為南通開發區的營商環境「投票」。
與阿里巴巴作出同樣選擇的,還有瑞士奇華頓集團。奇華頓是全球日用及食用香精領域的先導企業,2015年投資8000萬美元在南通開發區建設工廠,去年二期項目也全面達產,年產能達到2萬噸。「南通開發區為企業提供了最佳的基礎設施以及非常好的服務,我們把現有的最先進技術設備都引到了南通工廠。」奇華頓高管桑喬治表示,「奇華頓力爭將南通開發區打造成集團在亞太地區最重要的食用香精香料生產基地。」
讓眾多行業巨頭「青眼相加」,南通開發區靠的是一流的服務。
南通開發區加快推進「不見面審批」改革,緊盯用地、報批、報建等環節,在全省率先試點企業投資項目信用承諾制,不再審批,嚴格監管,將項目啟動到開工的審批時間從9個月到1年縮短至4個月到6個月,平均提速50%。此外,還開展重大項目領導掛鈎、團隊一對一跟蹤服務,制度化推行「日晨會、周例會、旬督辦、月點評」工作機制,第一時間會商會辦,提升服務水平和效率。
轉轉網南通客服中心對「開發區速度」感受深刻。轉轉集團是國內二手經濟領域的頭部企業,去年9月與南通開發區籤約,設立以技術研發和客服後臺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服務基地。為加快項目落地,南通開發區全力幫助協調臨時辦公場所、員工招聘等事項,公司從進場到開業僅用76天。
在南通開發區,不斷刷新的還有項目籤約速度。5月22日,麥迪生醫療科技(南通)有限公司最新上馬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項目落戶南通綜保區。令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這一總投資5億元的高新技術項目,從正式跟進到最終籤約,僅用了10天時間。
項目信息「快速反應」的背後,是南通開發區「全員招商」工作機制:黨工委、管委會班子成員以身作則,協調推進重特大項目,主要負責同志每周不少於 1 次帶隊拜訪,分管負責同志每月不少於6次、專職招商人員每月不少於20天開展駐城招商,形成上下聯動、協調有序的常態化推進機制。今年,面對疫情帶來的信心不足、投資放緩、交通不暢等困難,南通開發區通過視頻聯繫、線上招商、電話拜訪、郵件溝通等方式最大限度搜集項目信息,同時組建招商中心有限公司,招聘16名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招商人員,聚焦重點區域密織「招商網」,僅在上海、蘇南就獲得項目信息20多條,落地項目8個。
危中尋機,南通開發區上半年收穫超10億元項目13個,在手推進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18個,總投資671億元;力爭全年招引10億元項目20個以上、20億元項目10個以上、50億元項目2個以上、100億元項目1個以上。
破繭成蝶
擘畫「1+1」產業發展新藍圖
翻看上半年成績單,一組數據讓南通開發區幹部群眾倍感欣慰:全區PM2.5濃度同比下降12.7%,優良天數比例達88%,同比上升7.7個百分點。
空氣品質向好,既是一份厚重的民生福祉,也從另一個側面,折射南通開發區產業轉型的鏗鏘步履。
在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南通開發區歷經多次「破繭成蝶」:上世紀90年代,發揮南通「紡織之鄉」優勢,大力發展紡織輕工產業;進入新世紀,依託沿江岸線資源,大力發展海工裝備製造等產業;以蘇通大橋通車為契機,大力發展醫藥健康、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等新興產業和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服務外包合同額、執行額持續保持南通1/3以上,獲評中國服務外包產業集聚園區。
奮進新時代,站在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的「風口」,南通開發區再次華麗轉身。「歷經30多年發展,南通開發區面臨人力成本上升、土地空間減少、沿江岸線飽和、環保門檻提高等諸多制約,必須更加注重項目產出,搶抓最有爆發力、最有發展前景的『未來產業』,走『精明增長』之路。」沈紅星介紹,南通開發區正緊扣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大數據「1+1」產業導向,全力推動產業特色化、規模化、集群化發展。
在65寸的顯示屏上,最多可以3隻手15個手指同時觸控,這是維業達科技最新研發的拳頭產品。去年,總投資50億元的維業達高性能柔性觸控屏模組及研發中心項目落戶南通開發區,產品將廣泛運用於會議、教育、醫療、工業控制、消費電子等領域。
聚焦「1+1」產業做好延鏈強鏈補鏈文章,南通開發區鋪展產業新藍圖: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設立國家集成電路測試產業園,致力打造中國「測谷」,集聚了東和半導體、臺灣鈦昇、飛昂通訊、國芯微電子、精技電子等優質企業;同時也集聚了羅博特科、朗恩智能、科瑞恩智能、筱莫智能等智能製造企業。圍繞大數據產業,堅持數據中心和數據應用同向發力、互促共進,國際數據中心產業園獲批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特色產業示範基地(大數據),南通大數據產業園獲批省大數據產業園,成功創建南通市數字文創(視頻)產業園。
與產業生態一起改變的,是發展質量。去年,南通開發區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5.94億元,增長11.9%,其中稅佔比93.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稅收總量、稅佔比均居南通第一。
「唯有全力以赴,才能搶抓機遇、趁勢而上。」羌強表示,下半年,南通開發區將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產業轉型等方面奮發作為,用更好的「進」為持續的「穩」築牢根基,全力書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為南通衝刺「萬億俱樂部」貢獻開發區力量!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