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業運營規律來看,每年春節至4月是各地民營劇團演出的旺季。特別是在民營劇團數量龐大的南方地區,溫和的氣候與迎春活動的習俗,使各地民營劇團演出十分興旺。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演出活動一度停擺,依靠演出收入維持經營的民營劇團遭遇了不小的衝擊,在基層「摸爬滾打」中堅守、飽嘗煩惱的民營劇團又添了一些新愁。如今,這些民營劇團過得怎麼樣——
疫情下的心境 盼著能多接幾單、多演幾場
民營劇團可以說是「掙不掙錢看春節」,因為其主要收入來源是演出場次費。浙江省縉雲縣碧林婺劇團團長黃碧林告訴記者,每年農曆正月、二月,是民營劇團的演出高峰期,演出戲金最高可達3.8萬元一場,三四月1萬元左右一場,五六月價格降為5000元左右一場,九月至十二月又漲到8000元左右一場,而正月的演出收入要佔總收入的60%以上。
每逢春節,民營劇團無不厲兵秣馬、精神百倍地投入到面向城鄉觀眾的文化藝術服務中,期待著通過黃金季節的繁密演出,在取得開門紅的同時,使劇團和事業發展壯大。
眾所周知的是今年春節遇上了疫情,城鄉演出市場受到巨大衝擊。不得不說,這對民營劇團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各地民營劇團積極響應國家疫情防控的要求,第一時間終止演出、取消合同,並投入到全民抗疫的各項工作中。「疫情對民營劇團的持續影響很大,春節期間『顆粒無收』,許多演員是在勉強支撐。可長時間的歇業,導致許多劇團無法保證演員收入,不少演員重新選擇就業,人才流失嚴重。有演員迫不得已,改行做起了快遞小哥,跑外賣,做早點生意。」黃碧林告訴記者,因為演出訂單少,為留住演員,大家想方設法,抱團取暖。如浙江省武義市的東方婺劇團、卓英婺劇團和徐向陽婺劇團現在已經合併成了一個團,以期共渡難關。
針對疫情影響,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及時下發《關於申報民營文藝表演團體扶持資金的通知》,撥出專款對42家重點民營文藝表演團體予以扶持,部分縣(市、區)黨委、政府和文旅部門還出臺了民營劇團進景區、進校園演出補貼政策。「這對我們民營劇團來說是莫大的鼓舞,也是我們負重前行的動力。」黃碧林說。眼下,距離春節還有兩個多月的時間,民營劇團的團長們都沒閒著,大家努力創排節目,盼著能多接幾個訂單、多演幾個場次,爭取把疫情造成的損失彌補回來。
揮之不去的煩惱 留不住人、新創劇目難
在浙江的大部分鄉村,趕上紅白喜事或節慶日,請劇團唱戲仍是重要的儀式。這意味著民營劇團有一定的市場需求。但就其生存境況而言,或面臨市場萎縮,或遭遇成本劇增,也是各有苦衷。
即便沒有疫情,留不住人、養不起人也是民營劇團一直以來的煩惱。「一是隊伍不穩,劇團的勞動合同一般是一年一籤,有的演員剛剛培訓好、磨合好,可以派上用場了,但合同也到期了;二是人才缺乏,技藝一般的演員提升不了層次,好的演員又傾向於到條件更好的劇團尋求發展;三是負擔重,民營劇團自收自支、自負盈虧,『養人』不說,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光舞臺設備支出就是一筆不小的費用。這幾年,員工工資也翻了幾番。」縉雲縣橫婺婺劇團團長徐桂央說,她15歲進入劇團工作,27歲成立縉雲縣紅太陽婺劇團,後來因為生計出路等考慮,2008年將劇團改名東陽市橫店婺劇團。2016年,縉雲縣成了「戲劇之鄉」,又把劇團的名字改了回來。劇團現有演職員共55人,舞臺設備、燈光布景等投入了150多萬元,正常年份演出場次達600場以上,光支付演職員工資就達360萬元。
據統計,浙江省有大大小小民營劇團1000多家,從業人員有五六萬人,50人以上規模的佔到了70%。實際上,民營劇團數量多的背後還有一層原因:為搶佔市場,有時會出現一個劇團到省內多地重複註冊的情況。同時,同一個劇種中,好演員十分有限,大家搶演員,勢必抬高演出成本,這其實也不利於劇團經營。
多位團長坦言,民間戲曲演職人員大多數由戲曲愛好者和戲曲票友組成,有的專業素養不足,且基本沒有培訓提高的機會,直接影響了民間戲曲的藝術表現力。編劇、導演、舞美人才匱乏成為制約民營劇團發展的重要因素。另外,落後的管理模式也導致人才和新劇目兩缺。多數民營劇團尤其是縣、鄉劇團,常見的經營方式仍為合伙人制、家族制,演職員通常兼職管理。相當部分民營劇團內部管理實行「個人家長制」,沒有長遠規劃、長期經營的理念。劇目題材偏窄、類型雷同、格調不高,在藝術水準和審美上較為粗糙淺顯。加之劇目創作存在周期長、成本高、風險大等因素,民間劇團很難推出新創劇目,傳統大幕戲、折子戲仍是民間劇團的主要演出內容。
此外,民營劇團還面臨著演出基礎條件差等情況。「缺少固定演出場所和辦公地點,在縣、鄉、村臨時搭臺演出仍是我們的演出常態。」 黃碧林說。
生存發展的根本 當好群眾文藝、戲曲傳承的「輕騎兵」
在黃碧林眼中,民營劇團是基層文化活動的「輕騎兵」,許多生活中的道理被民營劇團搬上舞臺後,老百姓看的是戲、悟的是理,對鄉村的村風民俗建設能夠起到宣傳、教育和鼓舞的作用。
「如今,農村的條件好起來了,許多老人把在家看戲當成了主要的活動項目和樂趣。到我們村裡來的戲,我一場不落。」戲迷許茂盛認為,民營劇團的節目接地氣,題材多以反映忠孝節義、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的正能量內容為主,民營劇團辦得好還是有市場的。
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小人物反映大時代、小故事反映大道理,從基層百姓生活中挖掘創作素材,以身邊人演身邊事,這是民營劇團生存發展的優勢所在,也是民營劇團生存發展的根本。
與此同時,民營劇團演出的劇目多是當地戲曲。戲曲文化承載著各地的風土人情、方言聲腔、藝術審美,保存和發展包括民間戲曲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民營劇團的作用不可小覷,這越來越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
以浙江台州為例,台州市註冊登記的民營劇團超過220家,其中常年運營、年演出量超過400場的劇團有80多家,傳統戲曲演出市場規模達到3億元。僅溫嶺市就有登記在冊的民營劇團32家,每年演出劇目多達60部,演出超過1萬場次。「民營劇團是活躍台州市戲曲文化最根本的立足基石,是戲曲文化最豐富、最活躍的承載者。」台州市劇協主席俞葉萍說,「台州戲曲的傳承發展離不開民營劇團,走自主運營線路的民營劇團依靠政府搭建平臺,獲得更便利的演出條件和成長環境,是激發民營劇團更大活力的方式。」
近年來,台州市每3年舉辦一屆全市民營劇團會演,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對入選表演團體給予1萬元至2萬元的獎勵;溫嶺市則對其轄區內每年演出量達200場以上的劇團,一次性給予3萬元的獎勵;三門縣近年撥款30萬元推出「周末劇場」惠民項目,即在三門大劇院為廣大戲迷觀眾提供30場戲曲專場晚會,參與投標演出的群體優先面向本地優秀民營劇團。這些舉措,為民營劇團的發展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
談到民營劇團的出路,一些有識之士坦言,要改變民營劇團目前的無正規企業化管理、無社保統籌、無固定場所,甚至無證經營的狀況,從頂層設計上加強引導,規範管理監督,提升抵抗風險能力。浙江省舞臺美術學會會長周正平認為,發揮民營劇團的「文藝輕騎兵」作用,要從頂層設計上加以引導,把民間劇團納入藝術院團管理範圍,鼓勵走市場化之路,但又不能讓其野蠻發展,確保民營劇團出人、出戲、出精品。比如建立健全民營劇團「一團一策」投入機制,通過分類定位的原則,點對點扶持,以避免同質化發展。
記者手記
都說好戲在民間,好角兒在基層。民營劇團常年活躍在基層,也充分代表了基層。民營劇團是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的生力軍,在不同時期,它們用各種方式遊走在祖國大地上,將傳統戲曲的根深深地扎在基層,在豐富鄉村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深受百姓喜愛。記者在與多位民營劇團團長的交談中,感受到他們對傳統戲曲的摯愛和對未來發展的期待。
令人欣慰的是,中宣部辦公廳、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舉辦的2020年全國基層戲曲院團網絡會演以及「百戲盛典」等大型活動已經關注到民營戲曲表演團體,並為其提供了展演展示平臺。不久前,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相關部門負責人還赴溫州,先後在文成、永嘉兩縣就民營院團的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文化和旅遊部關心支持民營劇團,有助於劇團健康有序發展,有助於滿足人們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浙江是南戲發源地,全省現有18個劇種、58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地方戲曲種類眾多,但發展並不平衡。崑劇、京劇、越劇、婺劇、紹劇、皮影戲、木偶戲、滑稽戲8個劇種傳承發展情況相對穩定;甬劇、姚劇、甌劇、新昌調腔、寧海平調、台州亂彈6個劇種均僅有一個專業劇團存在,屬於「天下第一團」的瀕危劇種;杭劇、睦劇、和劇、湖劇4個劇種沒有專業劇團存在,且知名藝術家相繼老去。近年來,浙江省先後出臺《浙江省傳承發展浙江優秀傳統文化行動計劃》《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浙江省傳統戲劇保護振興計劃》,對發揮民營劇團在傳承戲曲藝術中的中堅作用,努力營造扶持培育民間劇團發展的良好環境,推動基層戲曲藝術不斷地向前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如今,民營劇團的生存狀況、發展態勢、主要困難、政策需求等提上了當地政府特別是文旅部門的議事日程。與此同時,廣大民營劇團還應向內尋找生存動力、向外謀求發展機遇,創新管理和經營模式,以滿足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創作演出面向市場、民眾喜聞樂見的劇目。相信在各級政府扶持、社會各界關心下,民營劇團的春天不會太遠。(駐浙江記者 徐繼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