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多天,我唯一認真看過的美女除了老婆,沒有別人。一個女人戴著個口罩,加上防護鏡,還有的是遊泳鏡,一張臉被遮掉了五分之四,再美也大打折扣。非常時期,好像美女們也沒有平常那麼愛美了。同樣的原因,以前還算講究的我,一件棉襖也可以一穿好多天不換了,頭髮長了,有點像雞窩,也懶得去管。國家有難,哪個個人也談不上歲月靜好,人醜點有什麼關係呢,只求不宅出心理毛病。
昨天,老婆自告奮勇要給我理髮,我頭都沒抬:「別嚇我!」我寧可長發遮耳,也不願破帽遮顏。不過這句話沒敢說出口。
過了會,老婆端一把椅子放在陽臺上,示意我去曬太陽。等我在陽臺上落座,正準備拿本書看,老婆從天而降,丟給我一件舊破襖。我還沒回過神來,一塊黑色的抹裙刷地打開,鋥亮的剪刀開了叉。我也不好再拒絕,潑她面子了。
也只怪我自己。前幾天,發了個朋友圈,說不知道上哪兒理髮。有朋友出餿主意:要嫂子剪呀!我只是回個呲牙,壓根就沒把這個建議當回事。
既然就範,也就只能聽天由命,硬著頭皮任由宰割。眼一閉,牙一咬,大不了剃個「金三胖」。反正估計十來天還摘不了口罩,出門把頭壓低一點,見人把口罩拉上一點,將就著也能敷衍過去。
家中第一神「剪」給作者理髮中
黑罩裙罩上來,在陽光下尤其顯黑。陽光下理髮,已是四十年前的記憶了。小時候在鄉下,總是在堂屋,在地坪,在當陽的拐角處,自己端著臉盆,任由剃頭的師傅洗剪推刮,那時是沒有吹這一項的。「哎呦!」老婆一剪下去,頭皮刺痛,忍不住叫了聲,老婆不管,剪刀繼續遊走,她輕描淡寫:「又沒觸到肉,痛什麼,莫做樣子。」她哪裡知道,沒有專業手法,硬剪緊拉,頭髮猛繃,有如斬草傷根。
是的,小時候跟父親去鋤草,鋤頭在他手裡輕重自如,精準除草,絲毫也不傷及農作物莖苗。父親鏟草,就跟剃頭一樣,輕輕薄薄,一點也不拖泥帶水。而我,不是用力重了,挖出厚泥,就是用了飛鋤,只刮去草尖,甚至還險被傷腳。當個農民,也靠手上細活,更何況理髮,這可是頂上功夫。
「你這是什麼鬼剪呀!」這些天情緒誰好得起來呢?頭一痛,說話就更加不理智。老婆拿剪給我看,是一把牙剪。這個名字是我望形生義叫出來的,犬牙交錯,是專門用來打薄頭髮的,與平常家用的剪刀功能不一樣。原來老婆早就留了心,把給我嶽母娘剪髮的工具拿過來了,不僅這抹裙這牙剪,還有推剪。老婆也真是不容易。近兩年,老人家行動不便,基本上是她每半月給老人家剪一次。不知不覺中,她也自學了一點推剪功夫,如今又拿來為我排憂解難。
黑白相間的頭髮,掉在白地板上,只見黑,掉在黑罩裙上,唯有白,看了都刺眼。曾經,和老婆戀愛時,將發現的第一根白髮剪下,夾在信紙裡,有肉麻話曰:「這是思念你的第一根白髮,寄給你。從此我的愛一發而不可收拾,只願與你同到老共白頭!」
到如今,諾言踐行了三十多年,老婆的頭髮也白了一些,看了隱隱心疼。可歲月的腳步誰能阻擋呢。
頭髮薄了,頭頂輕了。擠耳的發和刺後頸的發都推了,左鬢角卻被老婆失手下了重手。這個時候,我只能運用短板理論,讓她把右鬢角再下一次重手。雖然頭髮可以三七開,但鬢角可不能四六長呀。
好了!老婆的作品大功告成。「以後這頭就交給你啦!」「那我退休後開店去?」「開什麼店,我聘你做專家美髮師。按每月一次50元計算,一年也有600元。你賺600,我省600,加起來可就是1200元,堅持十年,咱倆至少可在淡季去峇里島遊一遊。」
先把這位「神」剪穩住吧。只願疫情快點過去。到時候,要誰給我理髮,還不由我自己做主啊。
熊業民
婆婆叫我「花腳貓」,不落屋,喜歡跑。平日,很少待在屋裡,毎天或是到王家河走走,或是下下象棋打打升級。總之有事冒事喜歡到外面逛。
疫情一來,我徹底變了個人。今年春節本應是過得蠻熱鬧的,家裡準備了充足的年貨,僅常規葷菜儲備就有好幾桌,水果、副食也應有盡有。女婿女兒幾年沒來嶽陽過春節了,每年都是接我們到廣州過年,今年不同了,因河西老家有喜酒喝,回來了。臘月二十八,女兒一家自駕趕回嶽陽。大年三十一家團聚,熱熱鬧鬧吃了團年飯,可山雨欲來,走親訪友行程只得取消。女兒一家初二就返程回粵了,兒子一家三口也回到了自已在嶽陽的小家。
兒女孫子們一離開,家裡清靜了不少。要是往年,我又該四處走動了。可抗疫形勢嚴峻,我只得老實待在家裡了,每天是婆婆子安置茶飯,我負責衛生和消毒防護。大部分時間在看電視新聞,看手機群聊,也算充實。
大年初二午飯過後,看到「浪漫滿屋」親友群發的消息:你們看到嗎?廣興洲團湖村出現了一例疑似病例,真的要注意個人防護,不得馬虎哦。我詫異了,難道是真的嗎?團湖村是我的家鄉,那裡有著我的父老鄉親,我能不牽掛嗎?婆婆急了,連忙打電話與該村的二妹聯繫,得到證實,確有此事,不過疑似病人經醫院送檢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有驚無險。晚上我與村書記微信聯繫得到證實,為鼓舞村民士氣,消除疑慮,我寫了一篇《廣興洲團湖村防疫防控未雨綢繆》為題的稿子發了刊物。
這十多天來,兒女們總是關心著我倆,電話微信不斷:「新鮮菜有吃嗎?屋裡消毒嗎?這一向都不能出門哦,特別是爺老子要注意囉。」 我讓他們放心。近向除了看新聞,也常看看央視四臺「向經典致敬」節目,看得蠻有味,既增長知識,又能打發時光。另外還搞點小創作,我先後寫了小小說《回家過年》,散文《王老漢賣菜》、《一封家書》,還有《防疫防控順口溜》等稿。雖是小石子翻不起浪花,但是我手寫我心。
2月12日,一個難忘的日子,那天已是傍晚,兒子熊丹來了,說要回家住,我和他娘有些驚訝。他娘問:「崽耶,你怎麼一個人來的,她們呢?」「我明天要到學校報到上班,年輕老師都要充實到基層小區抗疫。」「你在外要注意呀,這不是開玩笑的。」「嗯囉嗯囉,我曉得,我曉得。」 兒子連連說。
作者兒子熊丹上了一線
說實話,兒子去一線,我們是支持的,但心裡難免七上八下。我再三囑咐,要注意防護自己,更要做好本職工作,不打折扣,不講價錢。他聯防聯控的地點是洛王小區,距我家不太遠,可騎單車來回。早晨我6:30起床,做碗熱騰騰的荷包蛋麵條,讓他吃得飽飽的,暖暖的;晚上讓他吃一頓他喜歡的飯菜,天天如此,只要他吃得好,我們心裡就高興。
我們居民小區這次防疫防控工作做得蠻紮實。通過微信我採訪了社區副書記許萍。她告訴我:楓樹新村小區(含城市綠洲花園)在城區是一個比較大的社區,位於嶽陽大道王家河畔西北角,有2090戶業主,4800多人口,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居多。她說,這次應對疫情,擺在首位的當然是關心居民身體健康,他們採取了居委會、業委會、樓棟長三級負責制,封閉式管理;正月初二,老年活動室、麻將館、餐飲業全部關門,小區進去的人員實名制登記,外來人員一律測試體溫,全小區只能一卡進出,小區內空坪隙地幾天一消毒,不留死角。居民的生活物質也有保障。小區內設有物質供應點,特別是新鮮蔬菜,供應不脫銷,不抬價;對特殊家庭上門服務,黨員幹部責無旁貸。
許萍副書記值守中
許萍舉例說:「19棟有一家從湖北回來的住戶,已居家隔離一周了,所需物品和倒放垃圾都是社區黨員幹部和網格員主動承擔,既送貨上門,又清倒垃圾,這一向我們社區幹部真的不是一般的忙;還有綠洲花園一戶密切接觸者,在家隔離好幾天了,生活用品,有求必應,貨送到門下,他們一家很受感動,積極配合社區工作。志願者陳平良、李遊全、楊伏伏等常出沒在小區,義務巡邏,勸導居民佩戴口罩;特別是業委會的楊嗲嗲,有七十好幾了,他老當益壯,甘當志願者,推著音響在小區內一天轉三次,宣傳防疫防控知識,真的了不起。」
作者:熊業民
友情提示:原創作品,若需轉載,請與符編輯聯繫先。白屏黑字,敬請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