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廠商是如何在SARS中避免「斷鏈危機」的?

2020-12-16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腦極體

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總會讓人想起十七年前的非典戰役。同樣的是全民動員,滿城風雨,對病毒的恐懼,乃至對一整年經濟形勢的擔憂,都沉甸甸地壓在每個人心頭。

對於資本市場來說,它們的表現也的確非常相似。

2003年非典爆發期間,許多資產下行,消費欲望降低,市場表現靚麗的除了醫藥股,還有被搶斷貨的板藍根與金銀花。與它們相比,其他行業的開春,卻是「冰火兩重天」。

而半導體行業,卻僥倖逃過一劫。

根據半導體工業協會(SIA)的統計數據,儘管受SARS的不利影響,全球第二季度晶片銷售量比第一季度增長3.2%,達到376億美元,全年的增長目標也如期實現。

這種全方位的復甦背後,是一些供應鏈龍頭企業的反應不及,進而斷鏈危機發生的機率也大大增加。而就在近期,眾多半導體廠商也都相繼發表聲明,以避免疫情後的供應出現「斷鏈」。

疫情之下的增長預期合理嗎?「斷鏈」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適當增長,半導體預期為何趨於樂觀?

從現有情況推測來看,半導體行業的復甦應該會比預期中樂觀。

當然,這並不是一句「中必贏」的口號,我們從兩個方面來看:

首先是疫情導致的縮減。

可以肯定的是,SARS的防疫周期更長、輻射範圍至全球,形勢嚴峻、致死率更高,可以說更大程度地限制了產能恢復。

比如2003年疫情爆發期間,臺積電就提早採取防疫隔離措施,包括自疫區返回需要自我隔離14天。內部的常規性會議也分開兩隊,彼此不可對談,只用電話溝通,不同層級的主管和代理人不能碰面和交談。這種嚴苛的防疫措施,自然也直接影響了復工後的產能恢復。

反觀新型冠狀病毒,早有抗疫經驗的臺積電,也公開表示「目前尚未做到如SARS高峰期的同等(防疫)級別」,並且「不會影響生產製造」。

顯然,這一輪疫情所導致的半導體潛在誤工情況尚在廠商控制範圍內。

再來聊聊結束後的需求增長。

前面提到,2003年SARS疫情控制後,第二季度的計算機類產品消費達到了2002年初以來的最高增幅。而驅動這一成績的主要是消費類電子和通訊,以及計算機市場的加速增長。

2003年第一季度,受SARS的影響中國的電腦和手機銷售一度疲軟,整體增長受到抑制。儘管如此,在第二季度中設備營收依然出現了小幅增長。SIA的數據表明,PC更新換代帶動了微處理器增長8.2%,2003年半導體設備營收也增長了3.1%。需求量的增加也讓半導體生產設備的利用率快速回復,一些工藝領先的生產設備利用率甚至接近96%。

(2003年第一季度20家半導體供應商的同比增長)

而此次疫情發生的節點,一方面,全球半導體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生產和原件採購不斷向中國轉移。2004年中國大陸及臺灣在全球代工營收中佔據50%的份額,2007年更上升至58%。

SARS之後的半導體銷售增長復甦以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帶動的。當前中國產業鏈在全球市場格局中所佔的位置更加重要,並且不僅僅止於代工,而是研發、生產、封裝、應用等立體化的完整上下遊體系,這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復甦加速。

另外,早在2019年各個相關行業都完成了5G行動裝置、AIoT等更新換代的基建工作,包括政策標準、網絡基站、產業鏈聯動、市場教育等全方位鋪墊,而60%的半導體產能消耗量正取決於消費類電子產品,因此,2020的5G換代需求也將有力拉動半導體晶片產業的復甦。

當然,在整體樂觀的同時,可能的「斷鏈」問題也正在凸顯出來。

增長機遇背後的「斷鏈」危險

復甦或令人欣喜,但危險也在機遇中醞釀。比如生產供應無法及時跟上產業需求,產能不足而導致斷鏈,鑑於中國(包括臺灣地區)在全球半導體鏈條中的卡位,一旦斷鏈影響非常重大。

其實早在SARS發生之時,此類擔憂就已經出現。當時的英特爾(Intel)執行長貝瑞特(Craig Barrett)就曾就半導體、PC,甚至是整個電子產業供應鏈,表達SARS造成的隱憂。為什麼產業復甦的關鍵時刻,有可能出現「斷鏈」情況呢?

1.內地設有眾多產業據點

進入21世紀以來,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和印度,可以說是牽引著世界半導體業的發展。電子半導體零部件製造商在中國開設工廠或外包生產,原始設備製造商在中國採購大部分物料,也都是常規操作。

比如臺積電在南京有12寸廠,在上海松江設有8寸廠,都分別響應當地政府延後開工時間。加上全國各地嚴控節後人流量規模,都有可能給出貨計劃帶來影響。

2.產業擴張的滯後性

如果疫情是可能導致「斷鏈」的「黑天鵝」,那么半導體自身的產業特性就是加劇這一危險的先天體質。

眾所周知,半導體生產線往往需要押注巨大的設備資金,因此具有高風險、抗風暴能力脆弱的產業特點。一般情況下,等到平均售價ASP上升到一定程度、公司盈利明顯增加後,再投入資金提升產能,是較為普遍的做法。而受投資滯後的影響,無疑為復工後的產能再添了不確定性。

而數據顯示,SARS期間多數半導體供應商的出貨量都有明顯增加。Strategic markefing公司估計,2003年新建生產線中有80%來自DRAM、快閃記憶體和微處理器領域的代工廠。而目前來看,原本預期中中國產業龍頭如中芯國際要在2020年量產14nm製程,試產12和7nm產品的計劃,也可能因為生產線無法迅速規模擴張而低於預期。

3.智能元器件需求的規模爆發

如果復甦僅僅依靠個人消費電子的市場表現,可能也不至於給產能帶來巨大壓力。但此次從抗擊疫情的實踐經驗中,無論城市管理者還是普通大眾都已經認識到,無論是出行管控,還是疾控過程中的信息化程度,智能化、數位化設備都必不可少。

比如在諸多半導體廠商向湖北省及武漢市捐贈清單中,除了資金與醫療產品,伺服器、工作站、存儲等計算設備,以及視頻採集與分析等智能軟體都在其列。而在杭州市的捐贈物品公示工作中,透明高效的智慧政務也起到了巨大的增效作用。

可以想見,經此一役,會直接從需求上推動全社會的數位化、智能化轉型。而直接帶動集成電路元器件,尤其是適用於大規模工業化部署、成本合理的中等檔次工業伺服器,以及車用半導體,5G移動通訊等等為核心的大幅增長。這是我國半導體的產業機會。

4.國產化替代進行時

除了5G/智能化所帶動的半導體增長外,我們還需要看到,無論是手機晶片還是大型計算設備、公有雲服務等等,都已經開啟了國產替代進行式。中國大陸半導體供應商,其次是中國臺灣,成為國內系統廠商、手機製造商、集成服務商等的優先選擇。這對國內半導體增長有著正面的幫助,也可能面臨「等米下鍋」的斷鏈危機,未雨綢繆才是正義。

防止「斷鏈」,SARS積累了哪些經驗?

歷史不會重複,但是會押著同樣的韻腳。那麼,SARS期間的防「斷鏈」經驗是否有借鑑意義呢?

我們先來梳理一下當時半導體廠商所採取的一些措施。

1.恢復產能期間加強防疫

在2003年SARS期間,以臺積電為代表的半導體廠商主要在內控方面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疫區隔離,自疫區返回工作職位需要自我隔離14天;加強防護,員工全面佩戴口罩上班,定時監測體溫;劃區生產,廠區和生產部門分割成不同的區域,空調和出入口都各自獨立,將風險降到最小單位。

就目前看來,為了儘可能避免影響生產周期,大部分企業都將復工日期定在正月十五附近,這距離疫情患者零增長還有一段時期,因此加強防疫是重中之重。前不久臺積電的應對聲明也採取了類似的嚴控方式。

2. 適當規劃高階工藝的產能擴張

如今回憶起來,人們可能會第一時間想到SARS期間的人心惶惶與經濟打擊,但少有人知道,2003年17條新工藝的半導體生產線開始架設。其中有12條是300nm製程的加工設備,總投資210億美元,當時Powerchip也在中國臺灣建了一條這樣的晶圓生產線。

這些建設無疑有助於疫情過後的產業全面復甦,到了2004年,全球半導體需求不斷升溫,高階產能不足,一度出現需求活躍而庫存跟不上的局面。

如今,部署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先進位程10nm/7nm生產線顯然還不夠多,在最高端晶片產品上,大陸企業也仍不具備承接能力。加上雲遊戲、智能電動汽車、5G邊緣計算、TWS真無線耳機、屏下指紋等等數位技術的註定爆發,擁有先進工藝的廠商無疑能更好地應對危機,吃到時代紅利。此時對高階技術的押注也不容錯失。

3.積極探索殺手級應用

追溯SARS後半導體的崛起節點,作為「電子行業復甦前奏」的 Globalpress 2003電子高峰會不得不提。2003年2月,該峰會在美國矽谷召開,將近30家領先的全球半導體廠商一致認為,整個行業目前正處於高科技產品爆炸性增長的前夕。隨後,智慧型手機的創新開始連續推動市場需求。

在為疫情揪心的同時,持續尋找驅動消費級市場的產品創新和「殺手級應用」,或許是一劑同樣的提振妙藥。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會從心理上影響企業和個人用戶的消費預期,從而使中國半導體增長在短期內受到波及。因此,在結束戰役後重塑大眾消費信心、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解決消費者和企業的後顧之虞,那麼,中國的半導體金礦就有了早日開掘的可能。

每一場防疫戰爭都是抹不去的回憶,苦難有多深,人類的榮耀就有多高遠。各位,一起加油啊!

相關焦點

  • 先進封裝:半導體廠商的新戰場
    打開APP 先進封裝:半導體廠商的新戰場 程文智 發表於 2020-12-18 07:14:17 但現在,先進工藝走到5nm後,已經越來越難把更多的電晶體微縮,放到同樣面積的晶片上,因此先進廠商除了繼續推進摩爾定律外,也需要思考其他的方式來製造更高效能的半導體晶片。   此時,先進封裝技術就變成了一個重要的領域,成為了半導體先進工藝領導廠商的最新戰場。業內人士普遍預測未來10到20年,集成電路將主要通過異質結構系統集成來提升晶片密度和性能,實現功耗的降低和集成更多的功能。
  • 全球半導體廠商TOP10大洗牌
    打開APP 全球半導體廠商TOP10大洗牌 萬南 發表於 2021-01-15 17:02:23 日前,Gartner發布了對2020
  • 道路斷鏈的計算處理,圓滿解決斷鏈!
    一、先把斷鏈搞清楚  斷鏈其實在道路路線中經常會遇到,甚至可以說沒有遇到斷鏈反而不正常,那麼什麼是斷鏈,什麼是長鏈,什麼又是短鏈,可能還有很多現場測量人員還不十分熟悉  這是縱斷面圖上的:    實際應用中要特別注意長鏈,因為有樁號重疊,比如K112+943.305 = K112+900.001,會出現兩個K112+920、兩個K112+940重複的樁號,就一定要搞清楚了哪個是斷鏈點之前的,哪個是斷鏈點之後的。而短鏈,因為樁號是間斷的,中間會缺失部分樁號,不會出現重複樁號,實際應用中倒不會出現什麼問題,只要別以為丟了樁到處找樁就行了。
  • 日本的半導體實力如何?
    日本的半導體實力如何? 眾所周知,近年來,消費電子、新能源車、光伏風電等下遊領域快速發展,功率半導體成為全球關注的重點。數據顯示,預計功率半導體市場將以每年6%的速度增長。受此利好影響,全球功率半導體廠商一方面會通過加強內部研發擴產,增強自己的實力;另一方面,進行併購也成為廠商查漏補缺的另一個重要手段。 而日本廠商無疑是這個市場的一股重要勢力。
  • 環球晶將成為全球營收規模第二大的半導體矽片廠商
    環球晶將成為全球營收規模第二大的半導體矽片廠商 Jimmy 發表於 2020-12-07 09:40:31 全球第三大半導體矽片廠商環球晶圓宣布45億美元收購全球第四大半導體矽片廠商
  • 「缺芯」危機蔓延 中國智能電動車如何突圍?
    一個月後,「缺芯」危機蔓延至汽車行業,讓業界始料不及。如果說華為遭遇只是個案,那麼整個汽車產業如果都面臨晶片短缺時應該怎麼辦?在即將到來的智能電動汽車時代,如果不能自主掌控晶片,中國車企如何突圍?即使當下開始生產晶片,但由於半導體有一定的成產周期,所以中國汽車市場晶片短缺的情況,還需要6至9個月才能完全解決,影響可能會一直持續到明年下半年。考慮到疫情的不確定性,全球晶片廠商隨時有可能減產或者停產,而中國自主汽車晶片規模佔比不到10%,一旦供應中斷,不排除有車企會因此停產。
  • 2019年全球半導體廠商銷售額10強排行榜
    來源:全球企業動態美國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發布2019年全球半導體廠商銷售額排行榜(Top 10 Semiconductor Vendors by Revenue, Worldwide, 2019)。
  • 「缺芯」危機蔓延 中國智能電動車如何突圍?_易車網
    一個月後,「缺芯」危機蔓延至汽車行業,讓業界始料不及。如果說華為遭遇只是個案,那麼整個汽車產業如果都面臨晶片短缺時應該怎麼辦?在即將到來的智能電動汽車時代,如果不能自主掌控晶片,中國車企如何突圍?即使當下開始生產晶片,但由於半導體有一定的成產周期,所以中國汽車市場晶片短缺的情況,還需要6至9個月才能完全解決,影響可能會一直持續到明年下半年。 考慮到疫情的不確定性,全球晶片廠商隨時有可能減產或者停產,而中國自主汽車晶片規模佔比不到10%,一旦供應中斷,不排除有車企會因此停產。
  • 中國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是如何起飛的
    今年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公布的報告指出,預估2020年全球半導體業產值將年成長3.3%,中國臺灣增幅將達16.7 %,總產值將高達1027.3億美元以上,超越南韓,位居全球第二大,僅次於美國。   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是如何起飛?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說到臺灣地區的半導體產業,當下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一定離不開以下三個特徵:1. 代工模式。
  • 全球前十半導體廠商2020年上半年營收1470億美元,華為海思首次上榜
    研究機構新發布的報告中顯示,與2020年眾多行業受到疫情影響不同,全球半導體行業在今年上半年在業績方面有不錯的表現。數據顯示,全球前十大半導體廠商在2020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同比增長17%。
  • 一文匯總消費電子_物聯網與半導體電子行業供應鏈廠商
    整理匯總了下消費類電子,物聯網與半導體等行業的供應鏈,以待後續查閱,競爭太激烈,有些廠商已掛了,有些廠商突然崛起,看看最終剩下多少..... 手機供應鏈: 一 高通方案公司及運營商: 沃特沃德、聞泰、同洲、 天瓏、賽博宇華、豪成、中科創達、輝燁、東方拓宇、海信、優電,等等。
  • 晶片破壁者(十二):「大頭兒子」模式下的韓國半導體 (上)
    從之前的文章中,我們知道日本突破美國封鎖拿下了DRAM市場的話語權,權柄是如何交到韓國廠商手中的?顯然與「大頭兒子」模式、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產業邏輯分不開。1983年,韓國三星、金星社以及現代公司紛紛開始轉型,投入到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生產時代,從裝備製造轉型到精密的DRAM晶片加工。
  • 斷鏈設置在緩和曲線上的平曲線坐標計算
    而另一類內業斷鏈是線路設計中,常需要調整路線之曲線參數或增減曲線(交點)或生成第二線等,使得線路局部長度發生變化,這時,需要「插入」斷鏈,以方便線路局部調整,減少對其他部分的影響。該斷鏈俗稱「內業斷鏈」。
  • 多家半導體廠商再發漲價函,2021年「困難模式」開局
    半導體產業漲價行情加劇,2021開年又迎來一波漲價熱潮,MCU、存儲、晶圓等廠商接連發出價格調整通知函。筆者匯總整理了2021年多個廠商發布的漲價消息,具體如下:Microchip(微芯半導體)近日MCU晶片市場再迎漲價潮。
  • 半導體廠商Analog完成收購INVECAS高清多媒體接口業務
    來源:TechWeb.com.cn【TechWeb】7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半導體廠商Analog(ADI)日前宣布,完成收購INVECAS高清多媒體接口(HDMI)業務。Analog稱,此次收購還將提升公司在HDMI標準機構中的地位,助推HDMI連接技術的未來演進,如HDMI 2.1功能組合和低功耗特性。此外,Analog還將具備認證和合規能力,以確保在客戶的整個HDMI開發周期中(從概念形成到認證和產品發布)為其提供各種支持。Analog未披露該筆交易的財務條款。
  • 東洋合成:持續布局半導體感光材料領域
    在半導體電路形成所必需的「感光材料」領域,日本東洋合成工業的市場份額居全球首位,股價正在迅速上漲。這裡到處都是不鏽鋼,連地板都用不鏽鋼鋪設,除釋放人體積累的靜電、防止發生事故外,還可避免建築材料產生灰塵。 感光材料是對特定波長的光產生化學反應的材料。日本合成橡膠(JSR)和東京應化工業等光刻膠企業在溶劑中混合少量感光材料和樹脂,製成光刻膠。在半導體基板上塗上薄薄一層光刻膠,向特定部分照射光線,便可按照設計圖形成電路。
  • 「手機測量員」和「電腦輕鬆測量」處理平曲線中有斷鏈的坐標計算
    斷鏈分為長鏈和短鏈兩種類型,用等式表示,如K0+100= K0+200,K0+200 = K0+100。說是等式,其實兩邊的樁號絕對不會相等(相等就不是斷鏈了),這樣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前面樁號大於後面樁號,另一種是前面樁號小於後面樁號。
  • 半導體行業深度報告:半導體矽片行業全攻略
    半導體中有兩種載流子,即價帶中的空穴和 導帶中的電子,以電子導電為主的半導體稱之為 N 型半導體,以空穴導電為主的半導體稱 為 P 型半導體。在長晶環節中,超純多晶矽在石英坩堝中熔化,摻雜Ⅴ族元素(磷、砷、銻 等),當雜質原子以替位方式取代晶格中的鍺、矽原子時,可提供除滿足共價鍵配位以外的個多餘電子,這就增加了半導體中電子濃度,稱為 N 型半導體;若摻入 III 族硼元素則出 現空穴,形成 P 型半導體。 以加入元素的比例不同分為輕摻雜、中摻雜和重摻雜。
  • SIA報告中的邏輯陷阱:美國半導體產業的「致命錯誤」
    這份報告總體的框架和格局可以用三個問題來概括:在目前全球半導體分工體系和進展路徑中,美國在哪些方面具有優勢?劣勢是什麼?如何扭轉這個劣勢?《政府激勵計劃與美國半導體製造的競爭力》報告SIA和BCG並沒有為了喚起美國政府的危機意識過分渲染其半導體行業遭遇到了何種危機,而是抽絲剝繭、分門別類地闡述了哪些問題可以算作目前的癬疥之疾,如果有的話,這些癬疥之疾有沒有在未來發展為肘腋之患的可能
  • 2021年半導體行業的市場走向展望
    其中面對疫情衛生事件的衝擊下,作為高科技技術推動力的半導體行業的未來更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回顧這一年內的起起與落落,半導體企業是如何求生存、謀發展?以及展望2021,該怎樣把握市場方向、調整或升級策略以隨時應對挑戰? 大小型併購案頻現 「併購」成為了2020年半導體行業內關鍵搜索詞之一,其中多起併購交易涉及金額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