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通通的茶葉蛋,近日突然成為炙手可熱的「網絡神器」。「茶葉蛋」一詞連續多日佔據微博熱搜詞排行榜前列,相關搞笑圖片和段子層出不窮,大陸網友紛紛曬出自己吃茶葉蛋的「炫富」照片,茶葉蛋變成「奢侈品」和「炫富神器」。
這一切源自臺灣某電視臺2011年播出的一檔綜藝節目。節目中,嘉賓在聊到茶葉蛋時竟稱,大陸百姓收入非常低,根本消費不起茶葉蛋。這期節目當年即被大陸網友截圖上傳,最近「冷飯新炒」後竟引發熱議,一顆「笑貧」的茶葉蛋硌疼了大陸無數網民的心。雖然沒人真會太較真,但這股熱潮折射出兩岸相互認知上的欠缺,以及溝通的渴望。新華社北京3月28日新媒體專電
當事者說 「我沒有主觀惡意」新華社「中國網事」駐臺記者28日專訪到茶葉蛋話題的當事者—那期節目嘉賓、臺北美食學院教授高志斌。高教授2011年以臺灣「勞委會」產業輔導講師的身份錄製了一期電視節目,主題是對學生怎樣去大陸創業、投資進行輔導。
高志斌回憶說,當時有學生提出想去大陸賣茶葉蛋,因為茶葉蛋便宜、每個人都要吃,應該有商機。他就提醒說,大陸不是每個地方的人都吃茶葉蛋,還有些地方很窮,人均收入很低,要注意思考每個地方不一樣,注意營銷手段。「我沒有主觀惡意,是想要提醒學生,那些窮的地方不可能人們每天都買你的茶葉蛋。」
他說,這些天他看了網絡圖片,那是剪接過的視頻畫面,拼接起來剛好構成他認為「大陸很多地方吃不起茶葉蛋」的結論,「讓大陸網民不開心,很不好意思!」他坦承,因為電視節目時間短,當時又請了五六位嘉賓,他沒有足夠時間講明白,所以表達不是很充分,引起了誤解。
高志斌表示,自己已有十餘年沒來過大陸,不過通過網絡和經常去大陸的朋友,對大陸這些年的進步還是很了解,而且今年他也會來大陸出差。
他一再對記者強調,沒有任何想貶低、歧視大陸經濟成就和百姓生活的主觀惡意。「不止在大陸,其實在臺灣包括臺北,也有一些生活貧困的民眾吃不起茶葉蛋,他不可能天天吃。」
日前高志斌接受一家大陸媒體電話採訪,舉例河南鄭州農村人還是消費不起茶葉蛋,再度引起大陸網民不滿。對此,他解釋說,自己想表達的意思是大陸各地貧富不均,所以舉了這個例子,並不是歧視河南的老百姓。
對此,河南日報法人微博28日將「蛋」字選為「今日漢字」,並發文表示:"河南鄭州的農村人還是吃不起茶葉蛋"—臺灣電視嘉賓此語令人噴飯!其實,2013年河南的GDP已與臺灣持平,鄭州的人均GDP(1.1萬美元)也超過了臺灣的一半。雖然鄭州還欠發達,但吃不起茶葉蛋的人幾近於無。看來,海峽兩岸還需增進了解。」
網友吐槽 「高貴冷豔的茶葉蛋」高志斌萬萬沒有想到,幾年前自己脫口而出的一句話,而今卻在網際網路上引發軒然大波,發酵成大陸時下最火的網絡話題。
流行於微博的熱詞調查「你吃得起茶葉蛋嗎」,迄今已吸引了將近20萬名網友投票。其中,逾八成網友調侃「根本吃不起,高帥富專屬消費品,購買要分期」,而另一部分網友則表示「毫無壓力,一口氣吃十個,身體倍兒棒」。
關於茶葉蛋的惡搞段子更如雨後春筍。網友「傑克波比」說:「酷愛喝茶,含淚花3萬元買了一斤茶葉,第二天卻被媳婦拿去煮了茶葉蛋,我那個恨啊,氣急敗壞的我抬手就給了她一巴掌,大怒道:"茶葉蛋能用這麼便宜的茶葉煮嗎?"
網友「超級梁哥哥」:「總會有一天我會拉著我的女神,然後用顫抖的雙手剝一顆極致奢華的茶葉蛋給她吃。然後向她求婚。」
網友「請叫我MISS慄」:「愛她就給她煮茶葉蛋吧。」
相較於大陸網友調侃得熱火朝天,臺灣網友反應則很淡定。
在FACEBOOK上擁有幾百臺灣粉絲的網友「寧樂熙」說,與臺灣朋友聊茶葉蛋話題,總體來講他們的觀點比較理性,認為哪裡都有貧富差距,臺灣也一樣。另外,臺灣節目就是博人眼球,「認真你就輸了。」
網友「寧樂熙」還說,他在聊天中發現,臺灣朋友並不是很關注大陸人的想法以及大陸所關注的事,許多人尤其是沒離開過臺灣的人並不十分了解大陸。
專家評點 兩岸之間要多交流多了解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楊幽燕28日接受「中國網事」記者採訪說,這樣的誤讀如果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不足為奇,畢竟兩岸隔絕數十年,彼此不了解,存在誤讀情有可原。但現在兩岸「三通」後每年雙向往來絡繹於途,大陸的崛起全世界有目共睹,臺灣距離這麼近反而這麼不了解,有點令人驚訝。
「這說明大陸和臺灣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她說,大陸內部發展不均衡是事實,某些地方的確還存在貧困現象,這也是政府要解決的大事,但是,臺灣的專家學者等公眾人物不能以偏概全,誤導民眾。
臺灣資深電視人、東森電視臺副總經理張玉玲表示,為收視率找嘉賓說些比較出格的話,是臺灣娛樂節目的慣用手法。雖然這不值得鼓勵,不過也無須較真,因為臺灣綜藝節目「陣亡率」高,轉臺率也高,「節目腦殘不代表看的觀眾白痴。」
臺灣《旺報》27日則發表微評論指出,現在兩岸已經往來近30年了,誰都知道大陸經濟起飛迅猛,沿海地區的國民所得已經超過臺灣,內陸地區雖然發展較慢,但還不至於吃不起茶葉蛋。綜藝節目固然是以搞笑取勝,但是這樣的認知也的確反映了兩岸交流還要再深化。
臺灣中華孔孟協會理事長林文杰20多年來數十次往返兩岸,見證大陸的發展進步。他說,現在越來越多臺灣民眾有機會踏上大陸,眼見為實,大陸的快速發展、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個人看了都會有公平的判斷。對於一些「名嘴」、演藝人士的出格言論,不必太過在意。
林文杰建議,兩岸民眾應加強文化、思想方面的深層交流,不要僅僅停留在衣食住行和娛樂層面上,增進彼此包容、理解和信任,化解因為歷史恩怨產生的心結,這有助於兩岸民眾心靈的融合。「澆灌一棵樹要從根澆起,不是只澆灌枝葉和樹幹。」
新華 時評 減少誤讀 增進了解— 評「茶葉蛋」引發的兩岸話題不起眼的茶葉蛋一夕爆紅。臺灣某教授2011年在電視節目中所說「大陸人民根本消費不起茶葉蛋」的相關截圖,最近又被大陸網友翻出來,隨即引發無盡的惡搞與調侃。
如此失實言論原本無須較真,但正因為其來自臺灣,折射出兩岸之間雖然一年有多達800萬人次的相互往來,卻依然存在相當程度的彼此誤讀,落差之大著實值得深思。
在臺灣,除了「蛋吃不起說」,還有「在大陸吃泡麵(方便麵)被圍觀」「冷凍水餃在大陸是很昂貴的」「大陸產婦不坐月子」等奇談,都曾在電視節目中播出,而且其「出品人」竟是學者、教授、資深媒體人。這些「精英」「公知」按說至少也是「知道分子」,卻為何對一水之隔的大陸有如此離譜的觀察?
或許,這些「專家」、媒體是真不了解今日之大陸,所以以訛傳訛。但在溝通便捷的資訊時代,這樣的解釋實難自圓其說。若是「專家」明知實情卻有意造假,便有違知識分子的良知;若是媒體為了提高收視率或特定政治立場,而對嘉賓預先定調,或將嘉賓言論斷章取義、移花接木,以歪曲事實、誤導受眾,則枉為社會公器,其心可議。
兩岸曾長期隔絕,彼此缺少了解甚至存有誤解在所難免。不少臺灣朋友憶及兩岸開放交流之初首度來到大陸的情景,都會講起同一個「笑話」:「大陸人不是吃草根、啃樹皮嗎,怎麼草和樹都長得好好的?」毋庸諱言,當年大陸同胞對臺灣實情也是一知半解。
而今,兩岸雙向交流往來頻繁熱絡,民眾之間的溝通互動日益密切。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歷史悲劇造成的隔閡非一時即可化解,而且還有為數眾多的臺灣同胞沒有來過大陸,去過臺灣的大陸同胞也還只是少部分。
因此,減少誤讀,化解隔閡,既需要兩岸媒體善盡社會責任,加強對彼此情況客觀、公平的報導,更需要兩岸同胞常來常往,眼見為實。
兩岸同胞一家親。由「茶葉蛋」引發的話題與爭議,不過是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中的一段插曲,不妨一哂置之。相信只要將心比心、心平氣和,互相傾聽、互相理解、互相欣賞,兩岸同胞就會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新華社北京3月2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