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名人明星很多,活久了你總能碰上。運氣好,還能有一些零星交集。
很多年前,我收藏了一張沈培藝的藝術照。沈老師曾經坐陣湖南衛視當紅節目《舞蹈風暴》,形象知性優雅,圈粉無數。即便在當年,也是美得一塌糊塗。在《藝術世界》雜誌上看到她時,驚為天人,忙不迭剪下來。
一個武漢的同學在旁邊瞥到了,淡淡地說:「哦,那是我表姐。」
我當時就驚呆了,猥瑣瘦小的他,在我眼中瞬間變得高大。
但這裡要說的,不只是沈培藝,還有在《舞蹈風暴》評委席上,和她並坐一排、衝她瞪過眼的揚揚。
揚揚出道不算晚。
從2001年的《星空熱舞》到《舞動奇蹟》,再到今天的《舞蹈風暴》,凡是跟舞蹈扯得上關係的電視綜藝,都能看到她的身影,甚至包括春晚。
主持、領舞、編舞、和麵包餃子…不是…教舞,樣樣拿得起放得下。
奇怪的是,作為勞模的她,話題並不多,在圈內一直不溫不火。
但我眼裡,她是神一般的存在。
因為這麼多年來,不管如何熱舞,揚揚臉上始終都保持著淡淡的端莊氣度。她的年齡、性格和狀態,像被時間凍住了,完全沒有歲月蹉跎的痕跡。
我之所以有資格這麼說,是因為20年前,我就做過揚揚的學生。
沒記錯的話,當時是夢工場舞蹈第二期,我同時報了芭蕾班和爵士班,600塊學3個月那種。
對,揚揚是從辦舞蹈培訓班起步的。
那時她在美國學舞三年,剛從好萊塢進修回來,還遠不是現在號稱的「百變舞后」。
揚揚後來走上評委席的曲折之路,和學院派的沈培藝完全相反。
沈培藝22歲就評上了國家一級演員,當時是全國最年輕的一個,之後一直在體制內順風順水。
在揚揚街頭辦班的時候,沈培藝剛好因為一支舞,迎來長達十年的人生低谷。
她回憶,她堅持跳的那支舞蹈不被上面看好,當時演出結束,領導連跟她握一下手都很嫌棄,好像她手上有「病菌」。隨後,她受到冷落,不得不進入漫長的蟄伏期。
當然,最終沈培藝靠「不服周」的狠勁兒,厚積薄發,慢慢在文藝界站穩腳跟。這是後話。
走出來的沈培藝,在鏡頭前性情率真,非常自我。相比之下,揚揚就更圓通親和。她會照顧全場甚至電視機前的觀眾,講解一些舞蹈知識,作品背景等——像窮人家的孩子,非常懂事了。
話說回來,當時的上海。《新民晚報》登了一個小廣告,真的是豆腐塊大小。上海夢工場舞蹈學校招生,有芭蕾,踢踏,肉夾饃……哦不是,爵士等等。
當時上海教爵士的鳳毛麟角,整個中國都少吧。特別新鮮。新鮮不貴當然就去了。
夢工場那時在上海城郊的鎮上,靠近路口的一棟矮樓。土土的。
爵士班只有兩個男生,除了我,還有一個是開出租的司機小哥。
剛開始,站在舞蹈教室的鏡子前,我和這個司機面面相覷。另外10多個學員都是女生,我和司機同學就是房間裡的大象。
年輕的揚揚帶著標誌性的笑意,從爵士的基礎舞步開始教起,水平交叉移動腳步:「來!把胯往前送!」
我們就跟著慢慢挪,一步兩步,似魔鬼的步伐。
我和司機都是如假包換的菜雞,年齡看著比老師還大。沒有任何舞蹈基礎,穿著一雙30塊錢的爵士舞鞋,站在鏡子前,我們就像兩條綑紮好的帶魚,僵著。
耿直女孩揚揚老師,那時為了安慰我倆,說了一句話。
這句話騙我堅持了很久。
我頂著姑娘們好奇的眼光,每次早早到堂,從不缺課,最晚離開教室。有空就把杆,壓腿,至今,我對第一次壓腿的痛苦記憶猶新,嚎叫迴蕩在地板上空,壓抑而委婉。
嚎叫一般是司機先發出的。後來他飛快從夢工場悄悄消失,我則熬完了整個夏天,學完整支舞。
多年後,我跟很多人解釋爵士舞時,都重複過揚揚那句話。
揚揚當時說:「爵士,年紀大的人跳起來才有味道。」
我並不大,畢業也沒多久。
但我用自己的勤奮和倔強,證明了,年紀大的學渣,跳爵士確實有味道,嚼蠟燭的味道。
印象裡,揚揚是女神般的存在,170的身高,在不寬敞的教室裡就是全場焦點,渾身發光。人也溫和,即便學員跟不上,她也不會太勉強你,和評委席上的風格一樣,從不說重話。
那時候她像個迷。整個人蒙了一層紗,不知道誰會去揭開。
謎底後來大家都知道了,揚揚嫁給了高速公路樂隊的山河。一個穩重的音樂人,在湖南衛視《歌手》裡做過點評嘉賓。
上課間隙,揚揚和那個跳踢踏舞的臺灣老頭,梁一老師,帶著舞團的姑娘們,四處尋找演出機會,補貼舞校。梁一老師每天戴著一頂潮帽,在上海街頭非常醒目。
偶爾舞團會和我們共用一個排練廳,記得裡面有個領舞的短髮女孩,特別隨和,跳起舞來卻光彩照人。
再後來,一個姑娘都沒結識到,我就光榮而失望地結業了。
那雙舞鞋,我留在身邊超過10年。這張名片大小的學生證,則一直陪伴我到現在。
在我結業之後的揚揚,走出上海,像個仗劍走天涯的遊俠,在各大電視臺的舞蹈綜藝和商演之間輾轉——她甚至舉著金主爸爸的鍋蓋跳過舞,直到《舞動奇蹟》第三季和沈培藝相遇。
沈培藝這時剛剛完成代表作——舞蹈詩《夢裡落花》,自己集編劇、撰稿、導演、編舞以及主演集於一身。濮存昕等文藝界大佬集體助陣,作品在全國巡演,業內聲望達到頂峰。
人生各自精彩。
再後來,揚揚和沈培藝在新的舞臺——《舞蹈風暴》上再次相遇。面對全中國最優秀的一批年輕舞者——李響、劉迦、胡沈員們,揚和沈用自己走過的路,衡量著場上選手的每一步。
一個是綜藝圈舞咖,一個是舞蹈界大拿;一個遊歷螢屏舞臺,知觀眾冷暖,一個身居學院廟堂,專注桃李芬芳。
兩條路,不同的標準,肯定會擦出一些小火花。在怎麼評價胡沈員演繹的小人物這個問題上,揚揚和沈培藝就發生過不小的分歧。
爭執背後,她們人生經歷的不同,滋養出的藝術趣味,才是問題答案。不過孰是孰非,沒人說得清了。
對我而言,能看到的,是依舊迷一樣得體的揚揚老師。不經意,就把我帶到當年那間教室,我厚著臉皮灑下青春和汗水的舞蹈教室。
#貴圈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