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遊記》第八季來了。
原版人馬,熟悉配方,百萬剪輯師,首播同時段收視率第一。
豆瓣開分9.7,把喜滋滋打在公屏上。
胖友們反應很一致:快樂源泉,回來回來都回來啦。
擁有最大體格但依然很慫的大哥,姜虎東;回歸抹茶皮膚的健美操講師,李秀根;
頂著黑眼圈唱臉譜戲的憤怒小鳥G1,殷志源;終於不悲傷的飯勺大媽,圭賢;
轉圈之外get最新技能的畫伯,宋閔浩。以及烏拉拉圭豬豬PO,表志勳。
把這群人湊在一起,那不是搞事,是搞大事。
以前呢,新西遊記給自己的定位是戶外綜藝。
遙想當年,羅奴還沒喜提千萬年薪,就帶著大家到中國各個山溝海邊化緣,重要的不是做任務,而是沿途的風景和美食。
第四季開始,明顯有錢的節目組不僅許下了保時捷和蘭博基尼的諾言,還帶大家去越南、香港、日本轉了一圈,也漸漸轉變成一個除旅遊之外什麼都幹的遊戲節目。
當萬物皆可遊戲變成slogan,即使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生日帽也照樣special。
尖端剪下,戴在臉上,你的視野只剩一個小孔
但還要完成各種任務:找東西,餵隊友吃飯,跳遠,甚至踢足球......
因為視覺差異,做什麼都變得很好笑了。
而西八由於新冠肺炎的影響,連遊都不旅了,戶外旅遊綜藝直接變成室內小遊戲集合。
用個車,拉上所有人,把山間大別野改造成遊戲廳,各個房間附贈豪華室內遊戲大禮包。
有的沒的角角落落的遊戲都拿出來了,不僅有舊高潮的回歸,新發現也不少,比如:打破雞蛋——
給生雞蛋蓋上一個玻璃盒,兩個人必須跟著節奏用手拍盒子。如果其中一人翻開盒子,對方就只能拍雞蛋旁邊,如果拍到雞蛋,就算失敗。但凡不能跟上節奏,或者拍錯位置,就會被彈腦瓜嘣。
老年組的標準範本,是這樣的0.5倍速。
慢慢打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打到手通紅還沒分粗勝負,痛苦的代價要自己承擔。
帶來高潮的是年度羞恥遊戲,口琴挑戰。
當你夾緊鼻子,含住口琴,雙手張開,任人宰割狀時,無論多癢都得忍住,絕不能讓口琴出聲音,哈哈哈哈哈哈大韓民國十大酷刑吧。
普通人如圭賢,即使醞釀半天悲傷情緒,眼中淌淚,腦裡循環一千一萬次《在光華門》,虎東魔爪一伸過來,馬上破功成嬌嬌。
節目組最大敵人遊戲神童G1,口琴遊戲前曾放下豪言「我能堅持十分鐘」。
哼,虛勢,都是虛勢。
40歲男人從開始到結束只需要1秒。
也有神人如宋神指,不僅轉暈無感,甚至連撓癢都不在話下,作為rapper挑釁姿勢很到位。
來啊,都上啊,來撓我啊。我!不!怕!
結果啾咪,一秒破功哈哈哈哈哈哈哈。
果然,長壽綜藝的秘訣還是新遊戲。
連魔王殷志源都感嘆:節目組什麼腦子能想出這樣的遊戲?
不是羅PD的腦子,這是群眾的力量。
打雞蛋,在國外社交平臺已經流行過一輪了,不僅有黑人小哥狂躁版,還有泰國小哥薩瓦迪卡溫柔版。
口琴遊戲的來源無從考據,但年初就有日本小哥做過挑戰,不過是以痛的代價。
用不同道具抽打身體部位不能出聲,例如大蔥、西芹、南瓜、蘿蔔,最後被紅太狼的平底鍋一舉擊敗。
在韓國,這些遊戲還有個別稱叫insider遊戲。
想成為時尚弄潮兒,新事物引領者,朋友人氣王的第一步,都是從insider做起。
當別人問你,逛gai去不去啊。
代替肯定回答,時尚的你得奉上insider手勢,代表「yes」。
之前很火的愛心拍照手勢,是insider的槓槓標配。
猛男王一博最愛的錘子舞,也是insider舞蹈。
至於insider遊戲,會玩,才能交朋友。
當戶外綜藝的熱潮漸漸消退後,敏銳的韓綜老炮兒察覺到了室內綜藝的活路。
不去outside,門一關,才是王中王。
之前《新西遊記》和《兩天一夜》裡玩過的I am ground——各自起外號然後根據拍子點名,就是典型的insider遊戲。
橙子遊戲、沉默的007bang遊戲、無聲遊戲、忍笑挑戰這些爆笑highlight都少不了社交的靈感。
橙子遊戲,在韓國年輕人中也相當流行。
就是用身體做出橙子之後指定下一個人接力,如果做不到更大的橙子即為失敗,輸的人檸檬汁one shot。
於是你可以看到,剛開始的橙子,是用手指表現出來的mini版。
緊接著,大小比肩HAHA的拳頭,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兩根拇指不夠用了,手臂也夠不上了,接上的是四肢的全部運動。
橙子究竟能比多大?
seventeen綜藝節目PD告訴你:整個房間no problem。
《認識的哥哥》把謝耳朵愛玩的、在美國流行多年的遊戲twister扭扭樂,改成了按照指令的step by step。
在一塊擁有五個顏色的毯子上,得根據主持人抽到的顏色籤來決定四肢位置。
除了手腳之外的其他身體部位碰到地面算淘汰!無法按照指令移動算淘汰。
你以為和平的出場方式是這樣的。
綜藝b-boy李秀根表示:剛出場就得氣勢上壓倒對手。
還不夠,碰上像虎東東這樣體型的,不知道的以為是人體科學奇蹟,玩遊戲的人一多,出場即ending pose。
不止韓國,很多國外節目的遊戲也都來自社交網絡年輕人的腦洞。
比如肥倫秀上的egg roulette。
又名雞蛋轉盤,在盒子裡混著放生雞蛋和熟雞蛋,輪流選往自己的腦殼敲,累計磕到兩個生雞蛋的算輸。
大魔王凱特那叫一個剛,管你生雞蛋熟雞蛋,砰,實打實。
肥倫也不輸氣勢,畢竟是自己的場子,砸就是。
這個遊戲在國外挺流行的。
有儀式感的英國人甚至專門為此舉辦了比賽。
那麼,作為一名秉持【文藝創作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理念的新時代新聞工作者,就要靈魂發問了:
這些不都是在社交網絡上明晃晃放著的群眾智慧麼,為什麼我們有些文藝工作者不能取其精華,非要做二道販子,借鑑人家的成品綜藝呢?
生日帽遊戲,快本,雞條都搬過來。
某環遊記不僅完美還原了寂靜吶喊的雞同鴨講,還把羅羅小賣鋪還升級成了ppl。
其實之前的手勢舞、花手,不也具備insider舞蹈的潛質嗎?
你讓林更新當發起人,找(去掉任豪的)r1se與粉絲跨屏搖花手,背景音樂放愛河,這個feel不爽嗎?
讓」鬧太套「曉明、」伐木累「鄧超、「birthday」謝娜、」知識分子」仁科,組團用英語去買菜,看看他們能否完成菜單任務。
人家有忍笑挑戰,沉默挑戰,我們也可以有忍尬挑戰。
爽言爽語、寶貝演技、張大大主持哪一個不是人中龍鳳。
比尬,看腳底,沒扣出三室一廳的人,獲勝。
關心關心大家在玩什麼,到底在樂什麼,思考思考如何把生活的樂趣做成節目的精髓。
而不是當有趣的遊戲一出來,狼來了聽多的綜藝er第一反應就是:這是自己做的嗎?
還會自動化身鑑抄機,恨不得把角角落落都翻個遍找出證據。
誰的童年沒有遊戲?
生活就沒有一點笑聲嗎?
不!還不是因為不相信你們。
把走偏的這條路捋直,不是件易事。但老羅不是給出方法論了嗎?
要相信廣大群眾的智慧,要有智慧把這些智慧變成能讓更多人笑出腹肌的智慧。
槓精別來說什麼「你行你上」,我在這搖旗吶喊,不是就想為大家找出一條燭照未來的洞明之路。
放過羅PD,用made in china的容器裝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不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