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轎娶新娘是七十年前操辦喜事的常見形式,現在只能在電視屏幕上才能看到了。解放前夕,筆者幼時曾有幸參與一次花轎迎親。隨著婚姻觀念的改變,花轎迎親也就成了腦海中的印記。
我大伯家爺兒四個都在上海打拼,收入頗豐,三哥結婚時,女方要用花轎迎娶。租花轎擇日子,準備就緒。說來也巧,「暖房」這晚,我們莊上悄悄駐紮進了一支身穿黃制服的軍隊,以後才曉得是北撤的新四軍改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天查點迎親人數時缺了貴子,聽說他誤以為是國民黨軍隊路過這裡,出去躲壯丁了。缺人?大媽想到了讓我這個十歲伢兒湊數,做個「候補隊員」。解放軍來了,喜上加喜,喜事如期進行。
迎親隊伍由媒人代領,抬轎師傅踩著「野雞」步子,儘管從前路況不佳,可在領槓師傅「前後登肩」(上肩說)、「彎彎包圓」(轉彎稱)、「腰襠大跨」(有缺口喊)等等指令聲中,轎子穩穩噹噹,一路前行,遠遠望去,猶如一條紅色逶迤遊龍,二三裡路程轉眼就到。炮仗一響,「轎子來嘍」!女家鄰裡全家總動員,攔轎討要喜煙喜糖。好容易穿過人群,到了女家大門口,只見大門緊閉,裡面有人討要「開門封」,眾人只好歇肩等候。媒人之一,永和大媽全權代表,給了幾次開門封子,這才開門。首先由挑夫把敬菩薩的豬頭三牲和一壇美酒(媽媽肉籃,父親酒罈)搬進去放在神臺面前。因為財禮「短」了,堂哥的嶽父不肯敬神。僵持著。最後還是永和大媽出場擔待,女方親家這才「就坡下驢」敬神、放炮仗,舉行上門儀式。
午餐後沒事,四處看看倒也新鮮,可晚飯後天黑且又冷,陰曆二月二,又是上弦日。我這個小隊員要在平時,晚上早和小朋友們玩過一陣捉迷藏,被媽媽喊回去睡覺了。今天不知要到何時,好者和我二哥在一起,還感到不怕。
更把天了,新娘還不上轎。聽說,她怕去婆家鬧的人多尷尬難為情;其二,新馬桶當天夜裡還不能用,「內急」控制時間長了受不了;其三,從前女兒出嫁,家裡經濟條件好的,女兒都要向父母索要金、銀器或錢物。平生就一次,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不給不行。睡在床上要,就叫「賴床禮」。
女兒梳裝了,新娘父親忙點香燭敬菩薩,宣布女兒從今天起已是男家人了。我們迎親隊伍個個來了精神,把各自所帶之物及燈籠(點亮)、火把(燒焰)抓在手上突然有人喊了一聲:「新娘子來了!」就見新娘由她胞弟抱著往轎子裡塞。這也是當地的舊風俗:新娘出嫁,不作興把娘家的塵土帶到婆家去。如果把土帶走,將來娘家兄弟要受窮。所以,新娘子渾身新就不作興腳沾地了,要由自家的哥或弟抱上轎。新娘身著「鳳冠霞帔」,遮著「蓋頭」,坐在轎中嚶嚶哭泣。二槓轎夫給她上好「伏手板」,放下轎簾。轎子剛行幾步,突然,有人往剛才起轎的地方澆了盆「洗腳水」,裡面還放了七根筷子,意味嫁出門的姑娘如同潑出去的水。女兒從此就要遵照「在家從父母,嫁出從夫,夫死從子」和「婦容、婦德、婦言、婦工」,所謂「三從四德」。七根筷子,寓意新娘生個「七子團圓」。轎子在燈籠、火把照耀下,轎夫們往回走。因為大冷天晚上沒人攔轎,還比來時走得快。只見他們野雞步子走得顛顛的,轎子跟著掀一掀的。大伯家老遠就見轎子前後的亮光,忙派鑼鼓隊伍,打著燈籠、手電,前去迎接,增加了熱鬧的氛圍。又放了一掛長鞭,以示迎接。
轎子剛落穩男方大門外,攙親福太太(簡稱攙親的)站在轎旁,掀開轎簾,拉起「伏手板」將新娘子攙入新房。房間新郎官和稚童早在新房等候,加上新娘、攙親的剛好四人,寓意將來小兩口「事事如意」。攙親的安排一對新人坐在床沿上,謂之「坐富貴」。門外應時端來兩小碗「富貴圓子」,每碗七隻,仍寓意「七子團圓」。糯米粘性大,新娘、新郎吃了就能粘著「白頭到老」。但新娘不能多吃。這是聽我大媽和嬸嬸們閒談過的。過去,女方陪馬桶要用土基頭兒(從前砌土牆用)、花生、棗子、糯米餅裝「子孫桶」。頭天,和嫁妝一道發到婆家,布在房中。結婚這夜不用。為了控制「內急」,新娘婚前一月要實行「餓嫁」,調整腸胃,等到「分朝」午後,由攙親的把「子孫」倒在婆太太圍裙裡,謂之「倒子孫桶」。以後才能端到新房裡讓新娘子如廁。新娘子忍耐了大半夜又半天的「負重」才得以「大卸」。
以前,「姑娘臉」當面額頭有一排齊劉海。婚後的「少婦頭」則在新婚第二天早上請個已婚婦女幫新娘把額前一排劉海梳到頭頂上去,並用細棉線把面部(毛臉)汗毛絞光,名曰「開臉」。
新房裡一對新人吃「富貴圓子」的同時,堂屋裡神臺前,新娘子的公太爺(我大伯)正忙著敬天拜地,慶祝家裡「添人進口」。拜堂是新娘嫁到婆家最隆重的結婚儀式。神臺上大香大燭點著,煙霧繚繞,煙香四溢。炒豆般的江西名產鞭炮,聲震屋瓦;衝天炮乒呀乓的響徹雲霄。堂屋上方的汽油燈鼓足勇氣,呼呼作響,大放光明,照得房裡屋外猶如白晝。神臺前放上兩張木椅,木椅前面(地上)放著一塊同轎子一道租來的紅氈條(毛毯)。木椅上端坐著我大伯和大媽。他們要領受新人拜揖,接受「孝順茶」。一切停當後,新郎官和由福太太攙著的新娘由新房裡走出來。新郎新娘結婚,很多「性知識」還很朦朧,要由攙親的如此這般的秘授生兒育女「真經」。一對新人來到客廳,裡面已被看熱鬧的人擠得滿滿當當。幾個「鬧神」鬧得最兇。他們拿了好多酒瓶往紅氈條裡塞,本來軟綿的毛毯,給塞得鼓囊囊的。有人嫌不夠本還加塞了條擀麵杖。毛毯有了這些「硬貨」,新人跪下去能好受嗎?這是我堂哥以前鬧別人新房的一次「故技」翻版,也叫「一報還一報」。轎主兼司儀邵小才高喊:「新郎新娘,一拜天地!」新郎和由攙親的攙著的新娘雙雙奉揖、跪拜(既揖且跪為全禮)。又喊:「新郎、新娘二拜高堂!」一對新人雙雙應聲全禮下拜。祖輩沒有,下面是叔伯、娘舅等。最後來個「夫妻對拜,送入洞房」。這個拜堂儀式就算結束了。可今天伢子頭兒「三萬」(40多歲)大喊:「不著躁,我提議讓新郎、新娘對『三姨娘,六舅母』及出忙打雜的一個一個慢慢拜,大家贊成不贊成?」鬧新房重在「鬧」字上,誰會「擋駕」,掃興!眾人齊呼「贊成」。這一贊成,那就慢慢拜吧。只要司儀喊一聲,新人就要下拜一次。老這麼磕頭禮拜,我三哥倒無所謂,可我那新嫂子倒苦不堪言。好在攙親的比較老練,知道有這麼一齣戲,在新房裡即給新娘子「打了預防針」:讓她先前幾個「長輩」的禮拜要誠心誠意認真下跪,後面一般的,就由我攙著你,腿略微彎一彎,意思意思!有裙子擋住雙腿,他們也不知你跪沒跪,再說他們今天著重鬧的是你男人。新娘子聽了心裡有了底,也就沒受什麼酒瓶硌腿之苦,倒是新郎官我三哥不得不硬著頭皮,做了一次拼命三郎。
其實,我堂哥他曉得今天晚上只是「文鬧」,明天是「分朝」,免不了「動武」。這裡得聲明一下,「動武」不是打鬥,而是鬧的方法「火」了。
新人結婚要忙三天,即「暖房」、「正日」、第三天即為「分朝」。新房裡三天無大小,只要開心熱鬧、喜慶,老少都可參與。鬧老:公爹「扒灰公」。鬧小:新郎、新娘。「分朝」要吃「分朝」酒。也有女方所有親眷來參加,名曰「會親宴」。新郎新娘由婆太太領著向每桌長輩敬酒。這裡得說明一下,攙親的在「分朝」這天幫新娘倒過「子孫桶」,即完成了使命。下面的活動就由婆太太帶領兒媳婦參與「認親」活動了。在兒子向每桌親戚長輩敬酒的同時,婆太太即在同桌指示兒媳婦:「這是大舅父。」新媳婦跟著叫一聲:「大舅父。」婆曰:「這是大舅母。」新娘跟著叫:「大舅母。」以此類推,言不煩敘。總之,所有參加吃分朝酒的長輩一個都不能漏掉,否則讓人見怪。其實新媳婦叫聲長輩也不蝕本,凡受叫(禮)的長輩們(成年人),皆要掏腰包拿錢給新媳婦當見面禮,又稱「叫錢」,應了句「喊人不蝕本,舌頭打個滾」的俗語。不過以後見到面,晚輩就要主動上前打招呼,請教長輩以示尊重。
吃「分朝」酒的同時,鬧新房的高潮也已掀起。「三萬」帶來一幫小青年,身後還藏了一個過去燒大灶用的「拖灰把」。竟被胡謅為媳婦和公爹越軌的代名詞「扒灰佬」,成了鬧新房的道具。
這天中午,他們讓我大伯給「滑掉」了,倒把新娘叔公(我父親)逮著。他們讓我父親代替新娘子公爹。用新娘子的煙脂花粉把父親抹個五色大花臉,讓他扛著「拖灰把」在客廳酒席桌間「遊行」,讓他邊走邊喊:「誰要扒灰就像我!」承認「扒灰公」,他詼諧地說了一段順口溜:「你們弄錯了,我非扒灰佬。真的扒灰公,你們抓不到。這個『差事』我也幹不了。」邊說邊掀掉戴在頭上的紙帽,樂得眾人溢出了喜淚。不就圖個熱鬧嗎?
參加完席間敬酒、認親,剛回新房的新人即被鬧上了。帶頭的是紅子,他與我堂哥年齡相仿,但他早就結婚了。今天,他是伢子頭兒。他們預先在一根紅色長線的兩端各拴上一粒紅棗,一端紅棗讓新娘含在嘴裡。紅子拎住紅線中間,把另一端紅棗懸在半空讓新郎含住。堂哥剛要含著,紅子又把紅線拎高一點,幾次一拎,弄得新郎頸項酸疼。經過幾次失敗,堂哥有了準備。當紅棗再次到達嘴邊時,他的兩個腳尖猛地一踮,正好把紅棗含入口中。這樣就形成了新郎拖、新娘拽的滑稽景象,引得滿堂喝彩,眾人笑彎了腰。
接著紅子又向新郎要了支喜煙,讓新娘給他(擦火)點上,新娘子擦了根火柴給紅子點菸。紅子叼著香菸不吸。待到火柴棒要燙到新娘手指時他才吸,遲了,沒點著。接著擦了幾根,不是因他用鼻風吹熄,就是手勢動作太猛,把火柴碰滅了幾次教訓之後,新娘也想起了報復一著。你鬧我,我就給你點顏色看看。當第四次新娘擦著火柴往紅子嘴邊送的時候,紅子不知是計,正在閉目得意,等待大家的歡笑時,新娘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擦燃的火柴往紅子嘴上一靠。紅子猝不及防,被燙得仰頭轉項,得了個「以牙還牙」的下場,也樂得大家把眼淚都笑出來了。紅子見新娘子「厲害」,不敢造次更不好發作,只好說了句:「不敢勞你大駕,我自已來!」說罷忙從新娘手裡奪過火柴自己點菸,吞雲吐霧,心滿意足地帶著一幫鬧友離開新房。筵席總有散的時候,鬧新房也就在這歡笑聲中落幕。
這裡借言一句。過去吃分朝這天,有的人家也把新娘家一些長輩和新娘的兄弟、姊妹請來吃酒,名為「會親宴」。同時,新娘、新郎也要到他們席間敬酒。同樣由嶽母領著新姑爺請教女方叔伯、姨舅等長輩。新郎官同樣會收到對方長輩給的紅包「見面禮」。不同的是,新姑爺家應該給女方的長輩們送一份回禮(糕點早茶),以示尊重。因為和姑爺的家人初次見面,前來會親的娘家人,往往都要衣冠整齊,不能給男家小瞧。所以,每每有人平時穿著打扮講究,就有人當面說笑:「你穿得這麼整齊,到哪裡『會親』啊?」
頌新房是在關「狀元門」之前的一個節目。首先,要由兩位會說「好」的男士參加。他們每人各端一支點亮的紅燭臺或紅燈籠,到新房裡「頌房」。其中一位要即興演說(見什麼說什麼),另一位和眾看熱鬧的幫助喊「好」。每說一句不但吉祥喜慶,還要押韻合拍。比如:
領:手提紅燈喜洋洋。眾:好!
領:我為新人頌新房。眾:好!
領:我今且把新房頌。眾:好!
領:來年定生胖兒郎。眾:好!
下面到房門口就要見啥即興說啥。
領:大紅門帘落地拖。眾:好!
領:千年媳婦熬成婆。眾:好!
領:繡花師傅是巧手。眾:好!
領:上面繡的鳳凰窠。眾:好!
領:手提紅燈亮堂堂。眾:好!
領:照見房裡好嫁妝。眾:好!
領:書櫃本是紅木造。眾:好!
領:金敦子擺雲桌上。眾:好!
領:梳妝檯啊紅皮箱。眾:好!
領:紅漆書櫃像牙床。眾:好!
領:四塊金磚墊踏板。眾:好!
領:四塊銀磚墊牙床。眾:好!
領:一邊擺上穿衣鏡。眾:好!
領:照見美人穿衣裳。眾:好!
領:當中放張四仙桌。眾:好!
領:專供才子著文章。眾:好!
領:床上放對鴛鴦枕。眾:好!
領:紗帳撐得四角方。眾:好!
領:兩邊掛上紅飄帶。眾:好!
領:帳顏荷花襯鴛鴦。眾:好!
領:荷花出水亭亭立。眾:好!
領:新娘好似芙蓉樣。眾:好!
領:窈窕淑女配才子。眾:好!
領:男婚女嫁配一雙。眾:好!
領:手提紅燈新人照。眾:好!
領:新娘身材刮刮叫。眾:好!
領:女紅針工件件巧。眾:好!
領:田園活計定不孬。眾:好!
領:兒子兒媳多孝順。眾:好!
領:公婆誇讚兒媳好。眾:好!
領:今天我把新房頌。眾:好!
領:爹奶早把孫兒抱。眾:好!
領:恭喜恭喜再恭喜。眾:好!
領:頌房到此算結束。眾:好!
領:眾位閒人都出去。眾:好!
領:留給新人自己鬧。眾:好!
眾人隨著頌房師傅一起走出新房。攙親的站好最後一班崗。她站在房門外雙手替新郎、新娘關上「狀元門」。當然,新郎、新娘在門裡上閂不上閂,是他倆的事。所謂「新人進了房,媒人撂過牆」。新房裡是他倆的世界。他們怎麼親親熱熱,我這書中已無法表述。隨著「狀元門」的關閉,我這篇小文也就跟上慢慢合上最後一頁。
更多作者作品,見菜單欄「精彩回顧」—「網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