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一盤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吃到的會是什麼味道。」作為一舉拿下奧斯卡的經典影片,阿甘正傳無論是從人物的塑造還是從情節的構架方面,都有著過人之處。今天,我想就著對於劇中人物的理解,來淺談一下這部電影折射出的一些現實。
阿甘,作為電影的主視角人物,被設定為一個智力低於常人水平,且兒時由於脊背彎曲,行動受限的少年。乍一看阿甘的人生,仿佛是開了掛,實則細看下去,阿甘的精神裡卻有一種超出常人的專注和執拗。阿甘的一生是隨遇而安的,卻也是不屈服於命運的。他能跑,因為由逃命激發出的跑步潛能而被選入球隊、選入軍隊;他絕對服從命令,卻也極度注重情義,因而才會在戰場上違背命令,執意要去救自己的兄弟。
很難說阿甘是個不正常的、智力不及常人的人。他在許多方面表現出的那種與生俱來的對追求的執著,是我們許多人難以企及的。阿甘第一次向珍妮表白的時候,珍妮說他不懂得什麼是愛;阿甘或許不能夠像常人一樣,說出一大串的言辭,但他卻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自己對珍妮的愛,這種純粹的、全部的愛。阿甘第一次接觸腿箍的時候,並不像大多數人那樣,因為雙腿的行動受到限制而一蹶不振;相反,他從中找到了自己內心強大的自我,並為之不斷地奔跑,不斷地前行。
有人說,如果你想要向前,首先是要拋棄自己的過去;也有人說,只有向前奔跑的無畏姿態,才是一個人存在的意義。和許多平庸的人一樣,阿甘也會迷茫,但他選擇了花費三年多的時間去奔跑,去感染更多的人。當然,他自己的初衷也許沒那麼複雜,也許只是不知該何去何從,但他至少讓自己忙碌了起來。和大部分人焦躁不安時的放任自我不同,阿甘選擇了一路向前,即使他不知道自己的前方,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
事實上,這正是潛藏在阿甘那低於常人的智商下無言的大智慧——機遇、靈感、轉折的誘因,永遠不會留給一個墮落自我的人。無論身處何時、身處何地,如果自己沒有一份強迫自己追逐光明的約束力,又有誰會將陽光捧到你的面前呢?
珍妮,作為電影中的主要女性角色,擁有著和阿甘截然不同的人生。阿甘帶著缺陷而來,但接受了世上溫暖的陽光;珍妮則是墜入泥潭的天使,與眾俱來的善良,伴隨著的卻是無盡的家暴和性虐。可以說,珍妮的一生都在為了舔舐自己童年的陰影而活,在電影的中後部,她賣身,吸毒,幾度想要自殺,這樣的自我糾結和越過界限的輕易,正是她童年的黑暗經歷所帶來的直接結果。
在阿甘小的時候,珍妮是作為阿甘的光首次走進觀眾的視線,而隨著電影的發展,阿甘從被保護方變成了保護方,從影子變成了珍妮的光。正因為有珍妮這樣一個角色的出現,阿甘敢愛敢恨、始終如一的形象才顯得深入人心;也正因為有阿甘這樣一個視角,我們才得以如此感同身受的去觸碰、去了解珍妮這樣一個悲慘的女子。
實際上,客觀來說,阿甘和珍妮都是悲慘的。阿甘的一生都在被人詢問「是笨還是傻」,珍妮則空有演唱夢,卻不得不用賣肉的方式向現實低頭。但是,在影片的最後,我們看到珍妮找到了她的覺醒,找到了她為了「配得上」阿甘而前進的動力。即便珍妮的覺醒是短暫的,但我們仍能從中品出一些滋味,即靈魂的救贖,在於心靈的洗滌,而心靈的洗滌,往往只需要一束堅定的光。
甘太太,作為電影中出現不多的一個人物形象,卻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人物。出自她口的每一句話幾乎都是富有哲理、耐人尋味的。
「如果上帝的旨意是要人人平等,他會給我們所有人腿箍。」這是阿甘在電影中第一次收到別人異樣的目光時,甘太太說出的話。作為一個獨立智慧的女性,甘太太用阿甘能聽懂的語言,告訴了阿甘世間生來的不平等和挑戰。然而,這句話別有深意的背後,其實闡述的是甘太太對於阿甘的期望,希望他能從容地接受自己身體上的缺陷,希望他在深知自己的不足的情況下仍能自信、不受別人的議論影響而活。
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是我們註定要面對的,我相信你已經把神恩賜給你的才能發揮到了極致。」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教信徒,甘太太在死前對阿甘說出了這樣的話:「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口味。」善於利用比喻的甘太太,巧妙地用這種方式告訴阿甘,面對死亡,接受親人的離去,也是人生中註定要面臨的一部分。
是的,親人的離去註定是悲傷的,但正如甘太太所想表達的那樣,我們仍可以將這種悲傷、這種迷茫轉化為成長的一部分,我們仍舊可以帶著他們最後的祝福,勇敢地活下去,最後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丹中尉,這個一出場就鋪墊出他立志於為國捐軀的男子,這個開場為數不多的臺詞中摻雜了一句「保護好你的腳」的男子,最終還是在戰場上失去了自己的雙腿,並且,由於阿甘的拯救,他最終還是沒能如願地死在戰場上。
細看丹中尉的人設,其實不難理解他被救後為何會有著那麼大的火氣。首先,在一心抱著赴死沙場的心態下,想要擁有活下去的勇氣是很艱難的。我們常說面對死亡並不是最艱難的,丹中尉就是一個例子。面對著失去行動能力,無法再為國效力,甚至連後半生的生活都要靠著國家的補給才能苟且下去的灰暗前途,他一度崩潰,被命運逼到了暴走和絕望的邊緣,無力掙扎。
但所幸,在電影的後期,丹中尉通過阿甘買船這個在他看來是奇蹟的行為,逐漸找回了自我,並接受了肢體殘缺的自己,找到了願與之共同度過餘生的另一半。所以說,實際上,命運有時只是為你虛掩上了門窗,真正桎梏住你的腳步的,其實正是你自己的心。當你有勇氣接受當下的自己,並願意為走向更好的自己而邁出腳步的時候,明天,未來,將會是掌握在你手中的光輝燦爛。
巴布,作為一個戲份不多的角色,除了承擔了電影中部大部分的笑點,也是一個見證了阿甘過人毅力和堅實情誼的角色。
巴布被設定成一個蝦子生意的家族後代,在他的世界裡,參軍只是被迫,而蝦子則寄託了他所有的愛和熱情。但最終,巴布死在了戰場上,沒能如願地回到自己家裡去繼承蝦子的生意。在他的心中,蝦子或許意味著家的象徵,代表了和戰場截然不同的寧靜祥和。
巴布死前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我想回家。很難想像巴布說出這樣一句話時,內心會是怎樣的死寂和悲慟。面對阿甘這樣一個智力低於常人的兄弟,他用生命護住了阿甘逃跑的路,他用樹葉遮住了自己胸口的致命傷,笑著騙阿甘自己沒事。在生命的最後,究竟有多少人能為了不讓同伴擔心而硬擠出笑容這一點暫且不提,巴布在意識朦朧間,仍試圖用善意的謊言去瞞過自己的朋友,僅僅是這一點,就足以使人敬佩。
有句話說,世界上最令人感動的情誼,便是我願陪你相伴一生。而我想說的是,刻在靈魂之中下意識的反應和保護,往往才是使人禁不住淚溼青衫的原因。
除去這些主要人物,電影中的「聽眾」也是耐人尋味的。作為一個以回憶作為時間線的電影,阿甘的聽眾也在不斷的變化,從未婚少女到新手媽媽,再到中年婦女和滿頭銀髮的老奶奶,隨著聽眾年齡的攀升,聽眾的興趣也從愛答不理,變成了淚流滿面。
是的,阿甘的一生是具有相當的傳奇色彩的,未曾有過豐富閱歷的人,理所應當的將這些當成了胡謅,沒有耐心去細細的體味這些感人片段背後蘊藏著的那些驚天浪濤;而歲月的流逝,卻可以帶給人一顆易於感動的心,和一顆逐漸溫和平靜、能夠傾聽他人並從中有所感悟和收穫的心。
總的來說,阿甘正傳是一部帶著黑色幽默、帶著大量血淋淋的現實,卻仍能治癒人心的電影。透過這一部經典而又傳奇的影片,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時代向我們遠遠招手的縮影,我們也能在阿甘的身上,看到我們每個人的倒影,並陪著阿甘一起,體悟過一程;跟著阿甘母親的指引,走過一段不平常的啟迪人性、啟迪心靈的道路。